最新动脉穿刺技术及并发症
- 格式:pptx
- 大小:4.51 MB
- 文档页数:13
一动脉穿刺插管术(—)适应证1、重度休克及危重病人需经动脉输液或输血,以争取时间,提高血压,改善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供血。
2、危重及大手术病人需直接作动脉血压监测。
3、需动脉采血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气分析和动脉血乳酸浓度的测定等。
4、经动脉穿刺施行选择性动脉造影,或注射抗肿瘤药物,行区域性化疗。
(二)禁忌证1、有出血倾向。
2、穿刺局部有感染。
3、桡动脉穿刺前应进行A11en试验,阳性者不应做穿刺(A1len试验方法为:嘱病人握拳,观察两手指尖,同时压迫桡、尺动脉,然后在放松压迫尺动脉的同时,让病人松拳,观察手指的颜色。
如5s内手掌由苍白变红,则表明挠动脉侧支循环良好,Allen试验阴性;如长于5s手掌的颜色仍不变红,提示桡动脉侧支循环不佳,Allen试验阳性)。
(三)操作技术1、穿刺径路(1)桡动脉:病人腕部伸直掌心向上,手自然放松,穿刺点位于手掌横纹上1~2cm的动脉搏动处.(2)肱动脉:病人上肢伸直稍外展,掌心向上,穿刺点位于肘横纹上方的动脉搏动处。
(3)股动脉:病人仰卧,下肢伸直稍外展,穿刺点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1~2cm的动脉搏动处.2、步骤(以桡动脉和股动脉穿刺插管为例)(1)桡动脉穿刺插管:通常选用左手。
将病人的手和前臂固定在木板上,手腕下垫纱布卷,使手腕背屈60°。
术者的左手中指触及桡动脉,在桡骨茎突近端定位,示指在其远端轻轻牵拉,穿刺点在两手指间(图6-83)。
常规消毒皮肤、铺巾,用1%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术者右手持针,与皮肤呈15°角进针,对准中指触及的桡动脉方向,在接近动脉时才刺入动脉。
如有血液从针尾涌出,即可插入导引钢丝;如无血液流出,可徐徐退针,直至有血液涌出,表示穿刺成功。
插入导引钢丝时应无阻力,若有阻力不可插入,否则将穿透动脉进入软组织内。
最后,经导引钢丝插入塑料导管,并固定导管,即可测压。
(2)股动脉穿刺插管: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1~2cm处触及股动脉搏动,用左手示指、中指放在动脉搏动表面,示指与中指分开,穿刺点选在两手指间。
动脉穿刺抽血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皮下血肿1、原因分析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血管同一部位穿刺使血管壁形成多个针孔造成皮下渗血;对血管解剖位置及走行不熟悉,不论血管好坏,盲目进针,不注意进针手法和角度,针头在皮下多次进退,造成血管损伤;抽血完毕后穿刺部位按压时间及压力不够,或拔针后由患者及其家属代劳按压,护士没有仔细的指导按压要点,以致血管得不到有效按压;穿刺针头太大,引起血肿;穿刺时用力过大,针头对穿过血管壁,造成血肿;动脉管壁厚,易滑动,半小时内下床活动。
老年病人血管脆性大、弹性差;操作前对患者的病情了解不够,对凝血功能不好或使用抗凝剂的患者抽血,按正常时间按压后,依然会出血,形成血肿;股动脉穿刺时穿刺点过高,或反复穿刺并未正确按压,引起腹腔血肿。
2、临床表现穿刺点周围皮肤苍白、毛孔增大,皮下肿大边界清楚。
次日,穿刺点周围皮肤青紫,肿块边界不清,水肿加剧;患者局部疼痛、灼热、活动受限。
如股动脉反复穿刺出血引起腹腔血肿时,患者有休克的表现: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患者自觉难以忍受的腰背痛,腹腔穿刺抽出鲜血。
3、预防及处理(1)加强穿刺基本功的训练,掌握穿刺技能。
掌握进针的深度和角度,徐徐进入,防止穿破动脉后壁,引起出血。
避免在一个部位反复穿刺,以免引起动脉痉挛,增加对动脉的损伤度,造成出血不止。
(2)如血肿轻微,应观察肿胀范围有无扩散,若肿胀局限,不影响回流时,可暂不进行特殊处理;若肿胀加剧或血流量小于100ml/min,应立即按压穿刺点同时用硫酸镁湿敷。
(3)若压迫止血无效时可加压包扎,穿刺成功后局部加压止血3~5分钟;或用小沙袋压迫止血10分钟左右;直到不出血为止;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避免动脉穿刺。
(4)血肿发生后可采用局部湿热敷24小时内采用冷敷使局部血管收缩利于止血;24小时后采用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血肿吸收。
予50%的硫酸镁湿敷也可使血肿消退,疼痛减轻。
(5)血肿形成24小时后,可采用灯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血肿吸收,使患者疼痛减轻,感到舒服。
动脉穿刺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考点动脉穿刺是一种用于获取动脉血液样本或进行某些特定治疗的医学操作。
然而,这种操作也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动脉穿刺并发症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1. 感染: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常是由于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或动脉导管留置期间未作有效消毒所致。
感染的症状可能包括穿刺部位的红、肿、热、痛,严重者可能会有脓肿形成。
预防和处理感染的方法包括在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穿刺点皮肤每日用碘伏消毒并更换无菌敷料,避免在有皮肤感染的部位进行穿刺,病情稳定后应尽快拔出动脉插管,如怀疑存在导管感染应立即拔除导管并送检。
已发生感染者,除对因处理外,还应根据医嘱使用抗生素抗感染。
2. 出血和血肿:出血和血肿是由于穿刺过程中损伤动脉或周围组织所致。
症状可能包括穿刺部位肿胀、疼痛和瘀斑。
处理方法包括使用无菌纱布或棉球局部压迫止血,抬高受伤部位以减少出血,必要时可使用止血药物或输血。
3. 假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是由于动脉穿刺后,血管壁的破损导致血液从动脉内流出并在周围组织中形成瘤状血肿。
处理方法包括使用超声检查确诊,并在瘤体形成早期进行压迫或手术修复。
4. 血栓形成:动脉穿刺过程中可能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起肢体远端缺血或坏死。
处理方法包括使用抗凝药物和溶栓药物治疗,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取栓或血管重建。
5. 神经损伤:在某些情况下,动脉穿刺可能会损伤周围的神经组织,导致肢体麻木、疼痛或肌肉功能障碍。
处理方法包括使用营养神经药物、理疗和康复训练等手段进行治疗。
对于上述并发症,及时发现并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进行动脉穿刺时,应选择合适的血管和穿刺技术,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如发生并发症,应尽快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2024动脉穿刺采血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感染临床表现:穿刺部位皮肤有红、肿、热、痛,严重者有脓肿形成,个别患者会出现全身症状,如高热。
血液培养有细菌生长。
预防措施: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遵守操作规程。
若怀疑有污染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穿刺前认真选择血管,避免在已出现破溃、感染、硬结、皮肤病等情况的部位穿刺。
采血后局部用无菌纱布加压止血5-10分钟。
处理措施:已发生感染者,除对因处理以外,还应遵医嘱进行抗感染治疗。
临床表现:穿刺点周围皮肤苍白、毛孔增大,皮下肿大,边界清楚。
严重者穿刺点周围皮肤青紫,肿块边界不清,水肿加剧。
患者局部疼痛、灼热、活动受限。
预防措施:加强穿刺技能的训练,掌握穿刺技能,掌握进针的角度和深度,缓慢进针,防止穿破动脉后壁,引起出血。
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增加对动脉的损伤,造成出血不止。
若压迫止血无效时可以加压包扎,穿刺成功后局部加压止血5-10分钟;或用小沙袋压迫止血15分钟左右,直到不出血为止;凝血机制障碍者及老年人应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严重凝血机制障碍者应避免动脉穿刺。
血肿发生48小时内,可采用局部冷敷使血管收缩,有利于止血。
48小时后采用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血肿吸收。
也可采用烤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血肿吸收。
给予50%的硫酸镁湿敷,使血肿消退,疼痛减轻。
可内服或外用活血化瘀的中成药,以消除血肿。
如血肿较轻,应观察肿胀范围有无扩展,若肿胀局限,不影响血流时,可暂不行特殊处理;若肿胀加剧应立即按压穿刺点并同时用硫酸镁湿敷。
假性动脉瘤形成临床表现:危重病患者或呼吸功能障碍患者,每天需要多次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部分患者经过反复、多次动脉穿刺后,血液通过穿刺处进入周围组织面形成血肿,继而血肿被机化后其表面被内皮覆盖。
因此,假性动脉瘤是种由内皮覆盖的血肿。
假性血管瘤易活动,血管表浅、管壁薄、突出皮肤表面。
局部肿块并伴"膨胀性"搏动,肿块可触及收缩期细震颤,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一.操作方法和程序1.基本操作方法(1)局部消毒:采用碘伏消毒局部皮肤。
(2)局部麻醉:采用2%的利多卡因溶液进行局部麻醉。
(3)穿刺和置管。
2.动脉穿刺和置管(1)经股动脉穿刺置管:由于股动脉内径大、技术容易掌握、血液循环不容易受损、可根据需要置入较大鞘管等优点而成为经动脉介入检查与治疗最常选择的方法。
①穿刺点的选择:选择搏动最强侧的股动脉作为血管入路。
如果两侧腹股沟处股动脉搏动相当,则一般选择右侧股动脉。
如果股动脉在1周内曾被穿刺过,最好使用对侧股动脉。
穿刺点应选择在股横纹下方约2cm处,股动脉搏动正下方。
穿刺点过高可能使穿刺针越过腹股沟韧带,使术后止血困难。
穿刺点过低,则因股动脉进入收肌管位置较深,穿刺不易成功,且有动脉分支,另有股静脉走行于股动脉下方,容易造成动静脉瘘。
②采用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先在皮内注射形成皮丘,然后沿穿刺方向进穿刺针,估计到达股动脉深度后,在其周围进行浸润麻醉。
每次注药前先回抽注射器,证实无回血后再行注入。
以后边退针边注入,以逐层麻醉皮下组织。
③左手三个手指保持一条直线置于穿刺点上方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穿刺针与皮肤成30°~45°角,中空穿刺针斜面向上进针,当持针手感觉到明显的动脉搏动时,即可刺破血管,见搏动性血流从穿刺针喷出,缓慢送入导引钢丝,退出穿刺针,盐水纱布擦拭导引钢丝,沿导引钢丝送入动脉鞘。
肝素盐水冲洗鞘管。
(2)经桡动脉穿刺置管①适应证:桡动脉搏动好,Allen试验阳性。
Allen试验用于评价穿刺侧手掌是否存在双重血供及其程度。
同时压迫同侧手掌的桡动脉和尺动脉3060s,随后松开对尺动脉的压迫。
松开后10s之内手掌颜色恢复正常,则该试验结果阳性,提示该侧手掌有良好的双重血供。
更为客观的动脉循环评价可以通过改良的Allen试验获得:采用示指或拇指进行血氧饱和度检测来代替手颜色的恢复,可以持续评价桡-尺循环的完整性。
尺动脉压力释放后如果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则表明反应异常,不能采用经桡动脉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