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
例
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由于外来侵略的
压力,人民群众开始反抗外来侵略。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民通
过不同的方式反抗外来侵略。
首先,中国民众在1931年抗日战争中,激烈地反抗日本侵略者
的军队,有大批民众参与抗战,并成立了“九一八事变”抗日根据地,以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入侵。
事实上,中国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中国走向
独立的重要一步。
此外,在中国,有很多军队反抗外来侵略。
例如,在20世纪30
年代,四川的吴志明将军在几乎被围困的情况下,率领军队反抗日本
侵略,在使用简单武器的情况下坚持了一个多月,最终屠杀了10万多
日军,成功地抵御了日本侵略者的入侵。
此外,中国老百姓也通过社会运动和文化活动,反抗外来侵略。
例如,民间艺术家创作了许多反映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国的戏曲和电影,帮助
中国广大老百姓勇敢地反抗侵略;另外,在日益危机的压力下,反抗
外来侵略的社会运动也涌现出来,在“讨伐内奸,抗日同盟”的口号下,示威、游行、声讨等形式,表达着老百姓反抗外来侵略的强烈意志。
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民从不同方面,以各种出色的方式反抗
外来侵略。
他们不仅伟大地抵抗了压迫,而且更是为中华民族的解放
和独立而奋斗,留下了永恒的英雄事迹。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课标考纲】【课程标准】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考试大纲】(1)1840年至l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2)1840年至l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3)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军发动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高考回眸】【考情分析】①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落后挨打的屈辱史。
造成中国近代落伍的原因之一,就是列强对中国持续不断的侵略。
从思想教育的角度来讲,非常适合对考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比较容易考查学生的历史阐释能力等,因此,每年的高考试题都或多或少地涉及这部分内容。
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仍然是今后命题的重要考点之一。
③日本侵华问题近几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今后出题的可能性很大。
④在复习时应注意把中国各时期的社会状况放在世界形势的整体角度来考虑,即把中国近代史与世界近代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会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应对策略】本专题内容集中在侵略与反侵略这条线索。
在客观上要统揽整个专题知识结构,重点抓住四次大的侵华战争。
在微观上,具体分析某次侵华战争时,应该抓住两条线索:一是列强侵华史实及罪行,二是中国军民反抗史实及结果,进而再分析败因或胜因,及其危害或影响、教训、启示等。
高中历史:1840-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
迹
(1)广州三元里抗英(1841年)
地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2)左宗棠收复新疆(1878年)
经过:①消灭阿古柏侵略势力②曾纪泽谈判从沙俄收回伊犁③新疆建省
(3)黄海海战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
(4)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1898-1900年)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中国军民抗御外敌,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义和团运动哪些特点?
①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②以神道为武器,有浓厚迷信色彩
③具有盲目排外色彩④爱国与扶清没有明确区分等
第1 页共1 页。
反抗外国侵略的英雄及事迹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一直在与外来侵略者进行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为祖国的独立和尊严奋斗到底。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反抗外国侵略的英雄及事迹。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将,他在南宋时期,率领军队与金国进行了多次战斗,取得了许多胜利。
岳飞的最著名的战役是在黄州之战中,他率领的军队在激烈的战斗中,打败了金军的大军,保卫了南宋的领土。
岳飞的事迹被后人传颂不衰,他的“精忠报国”精神也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
另一位反抗外国侵略的英雄是抗日名将赵登禹。
在抗日战争期间,赵登禹率领的军队在多次战斗中,打败了日军的进攻,保卫了中国的领土。
赵登禹的最著名的战役是在台儿庄战役中,他率领的军队在激烈的战斗中,打败了日军的大军,为中国人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除了这些著名的英雄人物外,还有许多无名英雄,他们在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中,默默无闻地为祖国奉献着。
他们或是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或是在后方默默支持,但他们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
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我们应该铭记这些英雄的事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
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中国历史上的反对外来侵略斗争中国是一个历经多次战争和外来侵略的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曾经历过无数次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这些反侵略斗争,既是中国古代的壮阔历史,也是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质的重要体现,影响至今,贯穿了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即中原文化圈的抗外侵略、南方少数民族的抗外侵略以及近代以来的抗日侵略,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反对外来侵略斗争。
中原文化圈的抗外侵略在中国这个庞大的国家里,中原文化圈是社会文明最为发达,防御能力最强的一个地区。
从两汉时期开始,历史上的北方游牧民族就一直对中原地区发动侵略。
他们多以骑兵为主,往往规模庞大,造成中原社会的严重冲击。
在此之前,中原人民还不具备应对这类来犯的能力,所以很多时候只能选择外迁,或者付出极大代价维持社会的生存。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原地区逐渐产生了实力更强的中央王朝。
自汉、唐等朝代之后,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范围逐渐扩大,并且具备了更为坚韧的抵御能力。
两宋时期,南方农民战士在建立反抗军事组织的过程中,以抗金为主,这种斗争之爆发直到辽金时期,成为元代的打下铺路石。
南方少数民族的抗外侵略南方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也曾经历过多次反侵略斗争。
南方地区的民族多样性,使当地的抵御能力相对不足,往往容易遭到外来侵略的打击。
但南方地区也形成了独特的反侵略斗争传统。
民间常使用诸如群众轮番上街、游击战、地下抗争等基本形式。
在唐朝时期,随着唐朝统一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被中国正式吞并。
但在唐末岁月,南方各地民族动荡的局面再次爆发。
在清朝时期,广西壮族领袖黄河马、藤县彝族起义将抗侵略斗争推向高潮,并与著名的五色旗组织结成联盟。
这场反侵略斗争赢得了广大华夏民族的尊重,成为了南方少数民族反侵略斗争长久的历史传统。
近代以来的抗日侵略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上,抗日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斗争的经典案例。
在二战之前,日本对中国的军事和经济侵略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破坏程度。
第六讲专题五列强侵华和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教学目标: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3.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4.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5.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6.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2.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3.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4.简述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5.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6.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7.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8.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9.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0.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教学时间:2课时复习导入: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奋斗史。
教学主体:一、列强侵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开拓殖民霸权的重要组成部份。
列强侵华过程的四个阶段:1、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1840年至19世纪90年代以前)①、国际背景: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法美继之,它们积极对外侵略扩张,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等;②、主要侵华国家: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和相对落后但侵略成性的封建国家;③、侵华特征: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目的,以武力为主要手段,列强勾结侵华;④、主要侵略战争:两次鸦片战争;⑤、结果及影响: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丧失主权和大量领土,逐步沦为两半社会;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客观上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条件;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由此萌发并不断发展。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爱国军民英勇斗争的事迹鸦片战争: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在广州期间缉拿烟贩、整顿海防、学习外国技术,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次胜利。
虎门炮台关天培奋勇杀敌,英勇献身。
广州北郊三元里爱国绅民的反侵略战争,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反侵略精神。
浙江定海战役中,总兵葛云飞拼死报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9年大沽炮台的爱国将士英勇抵抗英法联军,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甲午中日战争:平壤战役中的清军将领左宝贵;黄海大战中的北洋舰队“致远号”管带邓世昌,英勇抵抗,壮烈殉国。
(二)义和团运动性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他们英勇抗击了八国联军的侵略,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三)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1、三元里一带的爱国绅民,自发组织与英军侵略军作战,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反侵略精神。
2、甲午中日战争中,显示出中国爱国军民不畏强暴、坚决抵御外侮的斗争精神。
3、面对野蛮残暴的侵略者,民众也以各种形式进行抵抗。
特别是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显示出他们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补充:义和团运动1、口号:扶清灭洋(评价:“扶清”有利于争取军官,但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具有反帝精神,但笼统排外。
“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使清政府态度产生变化:镇压——招抚——剿灭3、评价义和团运动:性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他们英勇抗击了八国联军的侵略,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但它对清政府认识不清,盲目排外也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简要过程经过:太平天国由南到北发展。
第10课鸦片战争一.教材分析列举1840年至186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材地位《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第10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开篇章。
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的开篇,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二.重点难点及其突破【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走私、危害及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
【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怎样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涵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相对于殖民地而言,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
半封建: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重难点突破】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引导学生对这段历史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观:[出示: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遭受的屈辱……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重难点解析】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实行的一种政策。
并不意味着完全封闭国门,在清朝,它是指把对外交往和贸易完全置于清政府的严密监控之下。
清初,为孤立郑成功等反清力量,清政府曾两次下令实行海禁。
后来中外贸易只留下广州一处。
并实行“公行制度”,即由专门的行商垄断对外贸易。
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片面的最惠国待遇:近代中国与外国所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的权利,故称“片面最惠国待遇”。
高中历史新课标(岳麓版)历史复习课之考点42
1840至1900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整体规划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本考点的课标要求有以下三个方面: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这个历史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近代饱受屈辱的苦难历程,这六十余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无论是侵略程度、社会矛盾、革命任务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在这一考点复习的过程中,重点需要学生把握的是历次侵华战争的基本概况,尤其是战后签订的各个不平的条约,以及这些条约所带来的恶劣影响。
另一个重点是列强侵略所造成的的尖锐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在农民阶级的抗争中体现出来,太平天国到义和团运动,既体现了农民阶级的抗争,也反映了农民阶级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探索,所以农民阶级提出的抗争口号亦是要求理解掌握的重点。
不同史学观念对于侵略战争的解读不同,比如文明史观和革命史观的看法就差异比较大,因此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近代以来的侵华战争,辩证地看待列强侵华的影响是本考点复习时的难点所在。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不再详细回顾历次战争的前因和具体过程,更加侧重对战争的后果的辨析和认识,大致的线索是分为四个方面,即列强的侵华过程和不平等条约,对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和形成,近代中国社会巨变的启示。
二、知识结构梳理
根据本考点的重难点分布情况,我将知识结构总结如下:。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标要求] 1.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2.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三元里抗英1.原因:英国对广州三元里的侵略,引起当地人民的反抗;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卑躬屈膝。
2.概况: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痛击前来抢劫的英国侵略军;随后又两度包围被英军占据的广州四方炮台。
3.意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1.概况(1)1875年,清政府任命________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2)1876年,左宗棠率军______,收复北疆大部分领土。
(3)1877年,消灭________的主力,攻克喀什噶尔。
(4)1878年,收复除________外的新疆全境。
2.1881年,中俄签订《__________》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3.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思考 1 “提挈自东西,帕首靴刀,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塞云边月,万里寒鸦相国寺。
”这副对联称颂的是谁?主要颂扬他在哪些方面的历史功绩?三、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1.黄海海战(1)爆发:1894年9月,护送清军去朝鲜的中国北洋舰队遭到日本舰队的偷袭。
(2)概况:黄海海战中,以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为代表的北洋舰队将士同仇敌忾,英勇奋战,迫使日舰率先逃离战场。
(3)结果: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________,但由于李鸿章“________”,致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1)起因: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__________给日本。
(2)概况:台湾各族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________的黑旗军并肩作战。
(3)结果: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
思考2 如何认识清政府在反侵略斗争中的态度?四、义和团反帝运动1.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江苏省响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专题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人民版必修1考点考纲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典型事迹: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总结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是列强未能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2、过程与方法(1)教师通过图片导入情境,诗篇导入内容。
学会读诗解史,教会学生回答问题时注意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并展开阐述。
(2)将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归纳为两类:政府官兵的斗争和人民大众的斗争,并教会学生分析归纳斗争的特点。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合作探讨,采用多种方法收集相关信息,进而推动学生进入时空隧道,去感悟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深刻理解维护国家主权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并培养学生为国家富强而发奋学习、积极进取的心态。
二、重、难点重点:概述中国军民抗击外来入侵的事迹。
难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中国近代史(十九世纪)西方列强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的时间、国家、签订的条约及主要内容。
在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毕的情况下,将学生分组讨论,并派出代表叙述平时所学习和观看过的有关中国人民进行不懈抗争的史实,从而引导学生将中国人民的抗争进行归类成两大类:政府官兵的抵抗和人民大众的抵抗,导入新课。
基础知识一、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1、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发生于1894年9月⑴海战的爆发:日军蓄谋已久,清军仓促应战阅读: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⑵海战经过:掌握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叶祖硅等英雄人物的事迹。
⑶结果:北洋水师虽伤亡惨重,但舰船损失程度大体相当,_____________尚存。
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的例子一、抵御蒙古帝国的侵略从1206年开始,蒙古帝国崛起,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然而,在13世纪初,中国南方的南宋王朝成功抵御了蒙古帝国的侵略。
南宋王朝采取了一系列的防御措施,包括修筑长城、修建水利工程、组织军队等,最终成功击退了蒙古帝国的入侵。
二、抵御日本侵略的抗战1937年,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开始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
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抵抗,组织了游击战、游击队、抗日根据地等抗日武装力量,并与国民政府军队一起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最终,中国人民成功抵御了日本侵略,并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抵御美国侵略的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率领联合国军侵略朝鲜。
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援朝,与朝鲜人民军一起进行了顽强抵抗。
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长征,最终成功解放了朝鲜,击退了美国侵略。
这场战争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定意志和强大实力,给美国帝国主义一个沉重的打击。
四、抵御苏联侵略的中苏边界冲突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紧张,苏联试图通过武力解决中苏边界问题。
中国人民不畏强权,坚决抵抗苏联的侵略行为。
中苏边界冲突中,中国人民军队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和战略智慧,成功击退了苏联侵略,维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
五、抵御越南侵略的中越边境战斗20世纪70年代,越南试图通过武力侵占中国边境地区。
中国人民军队奋起抵抗,进行了长时间的战斗。
中越边境战斗中,中国人民军队表现出高超的战斗技巧和坚定的意志,成功击退了越南侵略,捍卫了国家领土的安全。
六、抵御印度侵略的中印边境冲突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和印度发生了一系列的边境冲突。
中国人民军队坚决抵御印度的侵略行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中印边境冲突中,中国人民军队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和优秀的战术指挥,成功击退了印度的侵略。
七、抵御台湾分裂势力的统一战争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人民决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中国人民军队时刻保持高度戒备,坚决打击台湾分裂势力的挑衅行为。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争》教案普通⾼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民版必修⼀专题⼆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争第⼆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争课程标准:概述1840——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争精神。
【教学⽬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教材所提供的⽂字和图⽚资料,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争的典型事迹:三元⾥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和反割台⽃争、义和团运动;2、概括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争分为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和⼈民⼤众⾃发组织(三元⾥抗英、台湾⼈民反割台⽃争、义和团运动……)两类;3、善于发现中国近代史中关于抗敌御侮的相关事例,总结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争精神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法:1、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之⼀。
学⽣学习本课时,要将这⼀⽃争上升到维护国家主权的⾼度,只有这样才能科学解释为什么政府官兵和⼈民⼤众都积极投⾝于这⼀⽃争。
教材中列举的只是其中的典型事例,学⽣可将其归纳成政府官兵和⼈民⼤众抗争两类,并以此作为主动发现中国近代史中关于抗敌御侮相关事例的⼯具,从⽽真正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争精神。
2、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的主动性,⿎励分组合作学习,引导学⽣学习⼿段、⽅法和形式多样化与现代化,并⿎励历史与现实结合,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深刻理解维护国家主权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学习,培养为国家富强⽽发奋学习、勇敢⾯对并积极克服困难的进取⼼态。
【重点难点】重点:列举中国军民抗击外来⼊侵的事迹(通过学习,善于发现中国近代史中关于抗敌御侮的相关事例)。
难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争精神。
【教法学法】学法有材料分析法、问题讨论法、情境体验法等,教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情境创设法、讨论法、多媒体演⽰法等。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一)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爱国军民英勇斗争的事迹
鸦片战争: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在广州期间缉拿烟贩、整顿海防、学习外国技术,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次胜利。
虎门炮台关天培奋勇杀敌,英勇献身。
广州北郊三元里爱国绅民的反侵略战争,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反侵略精神。
浙江定海战役中,总兵葛云飞拼死报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9年大沽炮台的爱国将士英勇抵抗英法联军,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甲午中日战争:平壤战役中的清军将领左宝贵;黄海大战中的北洋舰队“致远号”管带邓世昌,英勇抵抗,壮烈殉国。
(二)义和团运动
性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他们英勇抗击了八国联军的侵略,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三)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
1、三元里一带的爱国绅民,自发组织与英军侵略军作战,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反侵略精神。
2、甲午中日战争中,显示出中国爱国军民不畏强暴、坚决抵御外侮的斗争精神。
3、面对野蛮残暴的侵略者,民众也以各种形式进行抵抗。
特别是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显示出他们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补充:
义和团运动
1、口号:扶清灭洋(评价:“扶清”有利于争取军官,但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具有反帝精神,但笼统排外。
“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
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使清政府态度产生变化:镇压——招抚——剿灭
3、评价义和团运动:性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他们英勇抗击了八国联军的侵略,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但它对清政府认识不清,盲目排外也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