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
- 格式:docx
- 大小:209.87 KB
- 文档页数:16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情绪、情感与意志》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1、简答题试述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 初中生情绪的发展。
在初中生的情绪表现中,充分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
随着初中生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扩大,其情绪的感受和表现形式不再像以往那么单一,但还远不如成人的情绪体验那么稳定,表现出明确的两面性。
①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②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③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2) 高中生情绪的发展。
由于高中生认知能力、意识水平的提高,其情绪体验呈现如下特点:①情绪的延续性;②情绪的丰富性;③情绪的特异性;④情绪体验的深刻性;⑤情绪体验更加细腻。
2、单选题“点头微笑表示肯定,摇头皱眉表示否定”体现了情绪情感的_____功能。
A : 感染B : 调节C : 替代D : 信号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解析】情绪和情感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情绪的信号功能体现在个体将自己的愿望、要求、观点、态度通过一定的情感表达方式传递给别人并加以影响。
这种功能是通过表情实现的。
它是非言语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中具有信号意义。
3、填空题情绪与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____而产生的体验。
参考答案: 需要4、单选题新教师上讲台慌乱属于_____。
A : 激情B : 心境C : 应激D : 理智感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
解析: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有两种表现:一是目瞪口呆,手足失措,陷于一片混乱之中;一是急中生智,冷静沉着,动作准确有力,及时摆脱险境。
新教师上讲台慌乱属于第一种表现5、填空题情感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____。
参考答案: 美感6、简答题简述意志品质。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 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自觉性是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
(2) 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果断性是指迅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的品质。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必背知识点第一部分心理学第二章认知发展教育第一节感觉与知觉一、感知觉概述(一)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和知觉是新密联系又有区别的)感觉和知觉的联系:首先直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但不是感觉数量的简单相加。
其次,感觉和直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首先,二者在感受与反应客观事物属性方面的区别。
其次,二者在分析器方面的区别。
再次,经验在感觉和知觉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
(三)感觉的分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肤觉)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四)知觉的分类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二、感知觉的一般规律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就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是指人的主观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引起感觉刺激的限度,也成刺激阈限,表示客观刺激量的大小心理物理方法常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主观感觉性能力的大小,二者之间成反比关系(2)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也是成反比关系。
(3)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同样成反比关系。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的互相作用 4、感受性在实践中的发展。
2、知觉活动的规律(1)知觉的选择性(指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客观有;第一,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第二,对象的活动性;第三,刺激物的新颖性;第四,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主观有: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状态等影响对知觉对象的选择。
第三章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与社会化一、学习纲要掌握:1.遗传和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2.人类行为发展的含义和特点。
3.男女行为特点及其表现差异。
熟悉:1.前额叶皮质受损导致的症状表现。
2.颞叶受损的主要症状表现。
3.顶叶受损患者在行为方面的表现。
4.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有哪几类。
5.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的行为特点。
了解:1.乙酰胆碱、多巴胺、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2.成年早期、中期、晚期的行为特点。
二、教材精要【内容简介】本章系统介绍了人类行为的遗传、脑、神经递质等生物学基础,不同人生阶段人的行为的发展和人类行为的社会学基础。
【教材知识点】(一)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1.遗传与人类行为(1)基因:在人体的每个细胞核内都存在着名为脱氧核糖核酸(DNA)的遗传物质,由DNA组成的很小的单元,称之为基因。
(2)行为遗传学:人类行为遗传学是在遗传学、心理学、行为学和医学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
(3)一种基因,一种障碍:传统行为遗传学的观点认为一种行为性状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或者主要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此基因的缺陷足以导致该行为的障碍,即“一种基因,一种障碍(OGOD)”。
(4)数量性状位点:人类的复杂行为的遗传因素主要受多种基因影响,这种多基因系统里的基因被称为数量性状位点。
2.大脑与人类行为(1)大脑皮质包括感觉皮质、运动皮质以及联合皮质。
但与人类行为联系最为密切的是联合皮质,它将感觉皮质传递来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将其传到运动皮质,从而控制行为;联合皮质包括顶叶联合皮质、颞叶联合皮质和前额叶联合皮质三个部分。
(2)前额叶皮质:是最高级别的联合皮质,在个体发育中,前额叶皮质是中枢神经系统最晚成熟的结构。
前额叶皮质在许多脑的高级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与人类的注意、知觉、能动性、计划性、持续行为、工作记忆、语言、控制干扰以及执行功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联系;同时,也是情绪中枢通路的重要环节之一。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情绪、情感与意志》考点巩固最新版1、单项选择题司马光砸缸时处于_____状态A:心境B:应激C:激情D:焦虑感2、简答题如何培育良好的意志品质?3、单项选择题科学家为了攻克科技难关而废寝忘食,这是_____的详细表现。
A:情感B:意志C:性格D:想象4、单项选择题一个人面对压力不屈不挠,不随波逐流,可以依据自己的认识和信念独立地打算和行动。
这表达了他意志的_____A:自觉性B:果断性C:坚韧性D:自制性5、单项选择题以下选项表达趋避冲突的是_____A:鱼与熊掌不行兼得B:人心缺乏蛇吞象C:前怕狼后怕虎D:想吃药治病又怕药苦6、单项选择题“主动的心态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心态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这属于_____A:心境B:激情C:应激D:热情7、单项选择题某同学既想参与演讲竞赛熬炼自己,又可怕讲不好被人嘲笑,这时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_____。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双重趋避冲突8、单项选择题一个人能深入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且自觉主动地调整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该目的意志品质称为_____。
A:自觉性B:果断性C:坚韧性D:自制性9、单项选择题一种爆发快、剧烈而短暂的心情状态是_____。
A:热情B:心境C:激情D:应激10、单项选择题“赛马跨越障碍,加速冲刺动作〞表达的是_____ A:本能行为B:习惯性动作C:随便动作D:不随便动作11、填空题情感具有稳定性、____、长久性的认知活动特征,它往往与人的思想观念严密相连。
12、单项选择题急中生智是一种_____状态。
A:激情B:心境C:应激D:信号来源:91考试网13、简答题简述意志行动的过程。
14、填空题心情的根本分类有欢乐、悲伤、生气和____。
15、单项选择题以下不属于意志的特征的是_____。
A:与克制困难相联络B:有意识地支配和调整自己的行动C:随便性D:有自觉的目的16、单项选择题“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3.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实验室的诞生。
冯特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4.心理现象分类:5.心理学流派6.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的类型一般包括三种: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人的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个部分组成。
大脑分为四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由反射组成。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接受刺激并作相应反应的过程。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有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可分三类:食物发射、探究反射、性发射。
心理过程 心理现象 (共性) 个性心理(个性)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意志过程的心理过程)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
例如,望梅止渴。
根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是人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神经活动主要只大脑皮层的活动,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如,知之深爱之切,有所知才能有所感。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特岗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心理学1-5章考点习题汇总(最新整理)特岗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研究对象与意义第二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1.高频预测: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过程的是()A.意志B.能力C.气质D.兴趣答案:A2.高频预测:能力有高低之分,性格有自信与自卑之差,说明人有()的差异。
A.心理过程B.认知过程C.个性心理倾向性D.个性心理特征答案:D3.高频预测:触觉、动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A.顶叶B.额叶C.颞叶D.枕叶答案:A4.高频预测: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是()A.谈虎色变B.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C.望梅止渴D.说到美食流口水答案:B第二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5.高频预测:被誉为“心理学之父”的是()A.华生B.斯金纳C.冯特D.弗洛伊德答案:C6.高频预测:()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A.精神分析学派B.行为主义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认知心理学答案:C7.高频预测: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是()A.精神分析学派B.行为主义心理学C.人本主义心理学D.机能主义心理学答案:C8.高频预测: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A.冯特和铁钦纳B.马斯洛和罗杰斯C.华生和斯金纳D.詹姆士和杜威答案:B第二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1.高频预测:人们对暗的适应,是视觉感受性的()A.顺应C.提高D.降低答案:C2.高频预测: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A.漂白过程B.明适应C.暗适应D.感觉后效答案:C3.高频预测:野外看到漂亮的花儿,即使是在很远的地方,也会觉得有香味飘来。
这种心理活动属于()A.对比B.联觉C.补偿D.错觉答案:B4.高频预测:“月明星稀”是感觉的()现象。
A.适应B.对比C.后像答案:B第二节知觉5.高频预测:人在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便于重点阅读,这是利用知觉的()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答案:B6.高频预测:漫画家在画人物时仅勾勒数笔,人们就能看出画的是谁,这反映了知觉的()特征。
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第一节情绪与情感一、情绪理论(一)情绪的早期理论1.詹姆士一兰格情绪理论詹姆士一兰格情绪外周学说是一种关于情绪的生理机制的观点,它是美国人詹懿和丹麦人兰格在1884年和1885年不约而同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情绪的主观体验(及主观上觉得的那种心理状态)只是情绪的生理变化的原因,而情绪的生理变化才是情舞心理状态的原因。
詹姆士认为,通常的说法正是把这个因果关系弄颠倒了,在情绪这件事上,心理变化不是身体变化的原因。
怕是什么?怕是心理活动;跑是什么?跑是身体活动。
我们一般认为人是先害怕后逃跑,詹姆士认为是先跑后怕。
心理活动不是身体活动的原因。
兰格的情绪理论与詹姆士的说法基本一致,不过兰格特别强调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如心跳等,而詹姆士所说的生理变化则是全部内脏的变化再加上肌肉的收缩,如:眼睛看见老虎?耳闻虎吼,于是,老虎的形象和声音通过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这两感觉器官传到大脑皮层,使我们产生了对于老虎的认识,即知道这是老虎,又联想至虎是野兽、很厉害、可能会吃人等(詹姆士认为这时候人还没有情绪,只是认识),是由大脑皮层的外导神经通路引起肌肉的收缩(一般人见到老虎就逃跑或上树,这些都是肌肉收缩);另外,还出现心跳和呼吸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唾液分泌减少等生理变化,这些变化通过内导神经通路传回大脑皮层,使人产生一种主观的体验,这就是情绪。
也就是说,由感觉器官到大脑皮层(如看见老虎,知道是老虎,联想到老虎可能吃人等),这只是认识,而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通过内导神经再传回大脑皮层,才有了情绪的体验或情绪的意识,这就是所谓的先跑后怕的具体过程。
可见,詹姆士和兰格所说的情绪的体验或情绪的意识只是一团混乱的肌肉感觉和内脏感觉。
例如,詹姆士认为愤怒就是心跳的感觉、呼吸的感觉、血压的感觉以及肌肉收缩的感觉。
詹姆士一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的理论也因为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而引起了一些争论。
可是不可否认的是该理论推动了许多第一流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去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一直到现在还未弄清楚。
2.心理分析学派的情绪理论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症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经过20年的思考和经验积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成为一门系统的精湛理论。
这一理论从外显和内隐的方面描述了内驱力、感情、冲突、心理和人格等现象。
可被用来解释神经症和心理异常的起源和发展。
从情绪的角度看,弗洛伊德把情绪放置在内驱力和无意识的框架之内的。
弗洛伊德认为情绪“是一个欲表露的源于本能的心理能量的释放过程”,这意味着他对情绪所持的理论是内驱力理论,他把情绪和动机过程联系在一起,说明这个过程中的本源的力是内驱力。
他认为焦虑和忧郁是由能量压抑所引起,而能量的压抑与释放总是与内驱力的冲突联系在一起的。
弗洛伊德有时将情绪和无意识等同看待,使用了“无意识自罪感”、“无意识焦虑”等概念,认为情绪可以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去。
但他也意识到把体验和感情视为无意识的看法不妥当,他认为焦虑的开始是对其感受到的威胁的事件进行无意识的评价,从而体验到危险却无法摆脱困境,消除紧张状态,只好压抑到无意识中去,然后又以情绪或反应的形式表露出来。
3.新精神分析学派的情绪理论将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补充和改进,也就形成了新精神学派。
他们把情绪放在更大的心理环境中考虑,认为能量释放:冲动、动机、知觉、认知、意识和无意识都与情绪的形成有关,特别强调情绪对动机的影响,也认为情绪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动力。
新精神分析学派将情绪放入人格系统中,认为幼儿早期的重大情绪体验若被压抑,其能量会被固着而永久性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幼儿早期同时进行的认知、情感活动的交互作用会形成认知——情感结构,这些结构会固定而成为个性的感情特征,明显地影响到以后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和个性形成。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认知论和功能主义理论是情绪的当代理论的主要成分,并且随着对认知在情绪中作用的认识,前者又延伸出了结构主义。
1.阿诺德的评价——兴奋理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的“评定——兴奋”理论。
也就是说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才同的情绪反应,如在森林中见到老虎和动物园见到老虎产生的情绪体验不一样,前者产生恐惧情绪,后者是好奇。
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基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该理论是现象学与生理学的混合产物。
2.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是一种“反应综合征”,情绪难以下定义在于其不是单一变量,这就是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认知——评价理论纠正了传统心理学和哲学将情绪和理智看作绝对对立和相互排斥的观念,没有把情绪和认知截然分开,也没有把情绪看作是特别原始的功能。
他主张要了解情绪症候群就必须对情绪的反应成分进行分析,把人和环境之间的互关系也要纳人情绪的综合分析之中。
他认为人与所处具体环境对本人的利害性质决。
其具体情绪,同一环境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情绪结果是因为它对不同人具有不同的义,而种种不同意义是通过不同人的认知评价来解释的。
也就是说,情绪是对意义的应,而反应则是通过认知评价决定和完成的,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系,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3.林赛和诺尔曼的信息加工学说林赛和诺尔曼的信息加工论吸收了阿诺德的认知——评价理论,建立了一个“情绪唤醒模型”这个理论既强调认知加工,又在认知加工中纳入了神经激活的干预,丰富了阿诺德的认知——评价理论。
该理论包括几个动力系统:一是对外界的知觉信息的“知觉分析”;二是“认知比较器”,是对知觉分析与已建立的内部模式(包括对现在和将来的需要、意向或期望的认知)进行比较与初步加工,认知比较器附带着庞大的神经系为和生化系统的激活机构,它们与效应器官相联系;三是对认知比较进行系统的加工。
当前的知觉分析引起对过去储存信息的再编码,导致新的判断或预期。
如果知觉分析与预期判断吻合,则情绪不发生;如果出现差别,出乎意料,违背意愿或无法应对时,认知比较器会迅速发出信息,动员神经过程,释放化学物质,改变脑的激活状态,就产生了情绪。
(三)动机——分化情绪理论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就是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伊扎德认为:一切情绪都是适应和调节行为的,情绪是行为的驱动力。
该理论认为:动机——分化理论明确提出了情绪的作用问题,是对情绪的副现象论的挑战,与认知——评价理论是对立的,继承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表情思想,对表情,特别是面部表情的沟通作用和面部反馈对情绪体验发生的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进化论引申出情绪的分化观,深化了各种情绪具有不同性质和情绪的观点。
二、情绪与情感概述(一)什么是情绪与情感1.定义黄希庭认为情绪( emotion)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等复杂成分,情感( feeling)就是情的感受方面,即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
因此,情绪这个概念可以既用于人类也用于动物,但情感这个概念通常只用于人类,特别在描述人的高级社会性情感时。
此外,心理学中也用感情这个术语。
感情(affection)通常是用来表示情绪、情感这一类心理现象的笼统称谓。
它既包含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低级情绪,也包含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高级情绪情感。
这个概念在日常用语中很常见。
在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派在谈到情绪时常用“感情”这个词,而情绪则被看成是无意识的表现。
2.情绪情感与认知情绪情感与认知关系密切,孟昭兰认为他们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认知加工的不同水平制约着情绪的等级水平,并且情绪受年龄、感性、理性差别的约,这是从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角度上来看的。
还有认知与情绪二者的发生统一在它们整合的神经结构的操作之中,以及发生在不同的神经结构等级的操作之中。
同时,刺激物的性质在刺激物之间(如刺激并列或刺激构造)和刺激物与个体的关系之间(如刺激的意义)的影响上制约着所发生的情绪的性质。
例如:个体的一般行为、接受文化熏陶、获得道德教育、培养艺术欣赏以及从事经济活动,都是在情绪与认知交互作用中实现的。
而从情绪对认知的作用来看,情绪的适应性价值和组织性作用随时会对入的认知加工和行为反应发挥作用,并且情绪情感随时会通过心理的各种操作方式(如知觉、注意、记忆与思维等)监视着个体对行为的反应,实现着人类的基本的生理满足和社会活动需要。
3.情绪体验的维度情绪体验的维度包括强度、紧张度、快感度和复杂度四个维度。
强度指的是情绪体验有由弱到强的不同等级的变化。
如“怒”的情绪体验,从轻微的不满,生气,到稍强的愠怒、激愤,再到更强的大怒、暴怒,强度是在不断地提高;再比如对“喜”的情绪体验。
从最弱的适意,逐渐增强到愉快,欢乐,强度再强就是大喜、狂喜.情绪体验的强度更多受到对象意义的影响,意义越大,则引起的情绪越强。
快感度是在根本上与是否得到满足有关,得到满足就会体验到快乐,不能得到满足或与需要抵触的体验就是不快乐,但有些情绪体验,如怜悯、惊奇既不是明显的快乐也不是明显的不快乐。
其实快感度也就是指情绪体验在快乐或不快乐的程度上的差异。
当然,情绪的强度会影响到快感度,比如“渴望”一般有快乐的体验,但是过于强烈且持久的“渴望”通常会是不快乐的体验。
紧张度是指紧张的情绪体验通常与活动的紧要关头、最有决定性意义的时刻相联系。
活动或事件的成败对个体的意义越重大,关键时刻到来时情绪就越紧张,而关键时刻过后更能体验到轻松或紧张的解除。
复杂度是指各种情绪的复杂程度不一样,即或是对立的两种情绪体验,其复杂程度也不是对等的。
比如“爱”的体验有柔情和快乐的成分,而“恨”的成分则包括有愤怒、惧怕、厌恶等成分。
(二)情绪的功能孟昭兰认为情绪对个体的心理活动有重要影响,具有多种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的动机功能对认识活动的驱使主要是通过兴趣情绪明显地表现出来,兴趣和好奇心促使人去认识事物,兴趣作为认识活动的动机,导致注意的选择与集中,支配感知的方向和思维加工,从而支持着对新异事物的探索,这就是情绪的动机作用。
情绪构成了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motivational system),它能够驱使有机体产生反应、从事活动,为人类的各种活动提供动机。
情绪所表现出来的动机作用体现在人们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中。
能够放大内驱力的信号,从而更强有力地激发相应生理行动( S. Tomkins,1973)这就是情绪对生理活动的作用表现。
例如,人在缺水或缺氧的情况下,血液成分发生变化,产生补充水分或氧气的生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