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4
吴老师伴学第五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掌握第五课的词汇和句子。
b. 了解相关的语法知识。
2. 能力目标。
a. 能够听、说、读、写相关的词汇和句子。
b.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交流。
3. 情感目标。
a. 培养学生对学习中文的兴趣。
b.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a. 词汇和句子的掌握和运用。
b. 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
a. 学生对一些生词和语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b. 学生在实际交流中的运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Warm-up。
a. 让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问答和练习。
b.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新课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Presentation。
a. 师生互动,教师呈现新课内容,包括词汇、句子和语法知识。
b. 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新课内容。
3. Practice。
a. 学生进行词汇和句子的朗读和模仿练习。
b. 学生分组进行对话练习,加深对新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4. Production。
a. 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表演,展示他们对新课内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b.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5. Homework。
a.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包括词汇记忆、句子仿写等。
b. 鼓励学生进行实际运用,如与家人或朋友进行简单的中文交流。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工具。
2. 实物或图片。
3. 课堂练习题。
4. 小组活动。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第五课的词汇、句子和语法知识展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但也发现一些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需要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巩固。
下节课将继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一、教案名称: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案(第一讲)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
3. 培养学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内容:1.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概念1.1 对外汉语教学的定义1.2 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2. 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2.1 初创时期(1949-1978年)2.2 发展时期(1978-1990年)2.3 成熟时期(1990年至今)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和意义。
3. 案例分析法:分享成功的对外汉语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对外汉语教学的定义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的特点。
3. 讨论:分组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分享个人观点。
4. 案例分析:分享成功的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5. 总结:回顾本讲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的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对外汉语教学概论》2. 课件:讲解PPT3. 案例资料:成功的外汉语教学案例九、教学时间:90分钟十、教学对象: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二、教案名称: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案(第二讲)三、教学内容:1.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 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原则和方法。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分享成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讲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本讲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课时授课计划课时授课计划学生画图课时授课计划标注圆的直径时,应在尺寸数字前加注符号,表示这个“⌒”。
弧长的尺寸界线应平行于该弦的垂直平分线,当弧度较大时,可沿径向引出。
3、球的尺寸注法标注球面的直径或半径时,应在符号“Φ”或“R”前加注符号“S”。
4. 角度的尺寸注法(1)标注角度时,角度的数字一律写成水平方向,一般注写在尺寸线的中断处。
(2)标注角度时,尺寸界线应沿径向引出,尺寸线应画成圆弧,其圆心是该角的顶点。
5、小尺寸的尺寸注法【课堂小结】一、基本规则二、标注尺寸的要素1、尺寸界线2、尺寸线3、尺寸数字三、常见的尺寸注法课时授课计划教学内容个单位长。
图1-26 工字钢图形的绘AM=1个单位长。
斜度线。
7.6mm作K点。
DC,即为所求斜线。
连接圆弧的平行线,距离R=6.5mm,,即为连接弧的圆心。
如图1-28所示。
及EF分别作垂线,垂即为连接点。
课时授课计划这个点称为投射中心,用S表示;地面所代表的平面称为投影面,从投射中心发出的光线称为投射线,线与投影面的交点。
就是点A在投影面H上的投影。
上表示空间物体的基本方法,称为投影法。
二、正投影法适用于绘制建筑物的透视图。
但是,由于作图复杂,度量性差,因此,在机械图样很少采用。
2.平行投影法课时授课计划课时授课计划课时授课计划课时授课计划课时授课计划课时授课计划课时授课计划,打开)单击打开文件按钮)新建文档:单击新建按钮,选择上一步建立的)用鼠标单击绘图工具栏中的“正多边形”图标,,进入直线命令单击修改工具栏中的修剪按钮“图案填充”命令有三种主要设置选项卡:剖面线、岛的剖面线、渐变色。
单击工具栏上的“填充图案”命令图标,课时授课计划)打开正交模式:单击状态行上的正交按钮,绘制线段)创建平行直线:单击偏移按钮,进入偏移操作,结单击修改工具栏中的延伸命令按钮,进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黄河颂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黄河的自然特点、历史文化,感受黄河的伟大。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难点:理解诗歌中黄河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黄河的相关视频,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 思考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
(三)深入研读
1. 分析黄河的形象。
2. 品味诗歌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
1. 让学生讨论黄河的重要性和保护黄河的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黄河的感受和认识。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黄河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
2. 写一篇关于黄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黄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初中生物公开课第五章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
3. 能够解释人体运动的产生和调节机制。
教学重点:1. 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
3. 人体运动的产生和调节机制。
教学难点:1. 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相互作用。
2. 人体运动的产生和调节机制。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图片。
2. 骨骼、关节和肌肉的模型或图示。
3. 教学视频或动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前章内容,复习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提问:你们知道人体是如何进行运动的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讲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
3. 使用课件和教学图片,展示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相互作用。
三、课堂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使用骨骼、关节和肌肉的模型或图示,进行观察和讨论。
2.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观察和理解。
四、总结和复习(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
2. 回答学生的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提问:你们能够解释人体运动的产生和调节机制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人体运动的产生和调节机制。
2. 使用教学视频或动画,展示人体运动的实际操作。
三、课堂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
2.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和实验结果。
四、总结和复习(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
2. 回答学生的疑问。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回答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学生能够解释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
3. 学生能够理解人体运动的产生和调节机制。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医院或体育场馆,了解人体运动系统的实际应用。
授课计划与教学计划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又将在努力中收获成长,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了!教学计划怎么写才能切实地帮助到自己将来的工作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授课计划与教学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授课计划与教学计划篇1《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的生活型综合课程。
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
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
教材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一方面通过现实情境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得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20 名,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大多数学生尊敬师长,对人有礼貌,热爱关心集体。
但大多数同学都是独生子女,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小毛病,部分学生对他人的尊敬、对集体荣誉的珍惜趋于表面化,为了做给别人看,行动上缺乏自主性,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意识狭隘。
在新的学期应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思想不断提高,自觉行动,形成良好的习惯。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2、培养学生愉快、积极的生活。
3、培养学生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有创意的生活。
5、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的意义与要求6、了解消防安全知识、基本交通规则,知晓常用公共服务电话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计划工作计划。
初步了解自然,爱护动植物,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措施1、把每个学生的发展摆在第一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多唱、多听、多动、多想、多说,在实践中获得学习的愉悦和能力。
2、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泻,让他们在鼓励和赞扬声中享受成功,不断增强学习的兴趣。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5课时用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会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时为一年级上册数学第5单元“生活中的数学”的第5课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观察和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2. 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如购物、分水果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观察和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铅笔、书本、桌椅等,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物品的数量、形状、大小等特征。
(2)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如分水果、购物等,引导学生运用加法、减法等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分配物品、计算购物金额等。
4.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作业布置1. 观察家里的物品,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们的数量、形状、大小等特征。
2. 和家长一起购物,计算购物金额,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和实践。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课时授课计划教研室主任签名:李福建年月日第一讲第一接近区段控制电路一、电路分六大部分:1、本分区所设继电器2、低频编码电路3、通过信号机点灯电路4、发送、接收通道5、与相邻区段小轨关系6、送微机监测与调度监督条件二、本分区所设继电器1、内部继电器及其复示继电器:FBJ FBJF QGJ GJ GJF QZJ QZJF QFJ QFJF DJ DJF 2DJ重点讲GJ的缓吸和DJF的缓放特性及作用。
2、列车运行前方区段的复示继电器:1GJ 2GJ 3GJ电路原理三、低频编码电路由1GJ 2GJ 3GJ接点构成的编码原理及信息HU码、U码、LU码、L码及F码的产生四、通过信号机点灯电路由GJF 1GJ 2GJ接点构成的点灯电路分别点H灯、U灯、LU灯、L灯时的电路原理五、发送、接收通道引导学生读图(重点指明电路与设备的关系)六、与相邻区段小轨关系正方向与反方向运行时本区段接收器接收的小轨检查条件的来源于输出小轨条件的去向。
七、送微机监测与调度监督条件有:本信号点信号点灯条件灯丝状况运行方向区段状态发送器状态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课时授课计划教研室主任签名:李福建年月日第二讲第二接近区段控制电路一、电路分六大部分:1、本分区所设继电器2、低频编码电路3、通过信号机点灯电路4、发送、接收通道5、与相邻区段小轨关系6、送微机监测与调度监督条件二、本分区所设继电器1、内部继电器及其复示继电器:FBJ FBJF QGJ GJ GJF QZJ QZJF QFJ QFJF DJ DJF 2DJ重点讲GJ的缓吸和DJF的缓放特性及作用。
2、列车运行前方区段的复示继电器:1GJ LXJ3F ZXJ2F LUXJ2F电路原理三、低频编码电路由1GJ LXJ3F ZXJ2F LUXJ2F接点构成的编码原理及信息HU码、U码、U2码LU码、L码及F码的产生四、通过信号机点灯电路由GJF 1GJ LXJ3F ZXJ2F接点构成的点灯电路分别点H灯、U灯、LU灯、L灯时的电路原理五、发送、接收通道引导学生读图(重点指明电路与设备的关系)六、与相邻区段小轨关系正方向与反方向运行时本区段接收器接收的小轨检查条件的来源于输出小轨条件的去向。
初中历史5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准确识记元谋人的历史地位。
(2)掌握北京人的有关知识。
(3)了解山顶洞人的生活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远古居民生活的艰难,体会劳动人民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的历史地位。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生活的?二、自主学习学生根据预习,结合课本,自主学习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相关内容,完成学习目标。
三、课堂讲解1. 元谋人教师简要讲解元谋人的历史地位,引导学生了解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 北京人(1)教师讲解北京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
(2)教师讲解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3)教师讲解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的历史地位,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3. 山顶洞人教师讲解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引导学生了解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他们的生活有了很大变化,使用打制石器,已会人工取火,采集、狩猎为生,会缝制衣服,懂得爱美。
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一幅远古居民生活的画面。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第5讲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教案
课时授课计划-5
课号5
课题:2.5 逻辑函数的代数化简法目的与要求:
理解化简的意义和标准;
掌握代数化简的几种基本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5种常见的逻辑式;
用并项法、吸收法、消去法、配项法对逻辑函数进行化简。
难点:运用代数化简法对逻辑函数进行化简。
课堂讨论:
如何利用逻辑代数的基本定律进行化简?
复习(提问):
逻辑代数的基本形式和标准形式。
课时分配:
提纲
2.5 逻辑函数的代数化简法2.5.1化简的意义与标准
1.化简逻辑函数的意义
2.最简式的标准
2.5.2 逻辑函数的代数化简法
1.并项法
2.吸收法
3.消去法
4.配项法
2.5.3 代数化简法举例
作业:2-2 2-3
2.5 逻辑函数的代数化简法2.5.1化简的意义与标准
1。
化简逻辑函数的意义----根据逻辑问题归纳出来的逻辑函数式往往不是最简逻辑函数式,对逻辑函数进行化简和变换,可以得到最简的逻辑函数式和所需要的形式,设计出最简洁的逻辑电路。
这对于节省元器件,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成本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
2.最简式的标准-----函数式中所包含的的与项(或项)最少,且每一与项(或项)中变量数最少。
2.5.2 逻辑函数的代数化简法
1.并项法
利用公式AB+AB=A将两项合并成一项,并消去互补因子。
如:
2.吸收法
子,如:多余的乘积项或多余因吸收(消去)和,C A AB BC C A AB B A B A A A AB A +=+++=+=+
3. 消去法 利用吸收律B A B A A +=+,消去多余因子,如:
CD
B A B A CD B A B A B A B A CD B A AB B A B A CD B A ABCD B A B A C
AB C AB AB C B A AB C B C A AB ++=•+++=+++=++++=+=++=++)()(
4. 配项法 在不能直接运用公式、定律化简时,可通过乘)(1=+A A 或加入零项)(0=•A A 进行
配项再化简,如:
A
AC C A C B BC A C B C B A C
B A AB
C C AB C B A F D
C A
D C AB D C B A F =+=+++=+++==+=)
()(D
C AC B A ADE
D C AC B A D C AD
E AC B A
F D
C D A ABC BD D AC ABC BD
D C A ABC BD D C D A ABC F C
BD A C D C B A C D C AB A F C
AB C AB AB C B A AB C B C A AB F ++=+++=+++=++=+++++=+++=++=++=++=+=+=++=++=)()(
C
B AB AD
C B
D C AB D C B A D C AB C B AB B B D C A C B AB D C A C B AB +=+++=+++=+++=++)()()(11
2.5.3 代数化简法举例
在实际化简逻辑函数时,需要灵活运用上述几种方法,才能得到最简与-或式. 例1:化简逻辑式EF B A D C C A AB D A AD F +++++= 解:D C EF B A C A AB A EF B A D C AB D
D A F ++++=++++=)( D C A D C C A A D C C A EF B B A ++=++=++++=)(
1 例2:化简函数式ADE D B D B C B C B C A AB F ++++++= 解:AC ADE D B D B C B C B C A AB F +++++++=
D C D B C B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