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窑洞民居调研
- 格式:ppt
- 大小:7.22 MB
- 文档页数:33
浅析陕北窑洞民居建筑中的设计启示现如今的社会发展中,建筑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提出了节能环保的建筑思想。
而纵观我国历史上各省的传统民居,都有着因地制宜的优良传统。
陕西省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除秦岭以南的陕南地区外,陕西全省遍布窑洞民居,而占据大半个省的陕北窑洞区是陕西窑洞民居的主要代表,以靠山窑和石窑洞居多[1]。
新的时代下,我们不能单一的在所有地区采用现代建筑的设计概念,而也应该结合当地的环境、学习传统民居因地制宜的设计概念,这样可以对我国的建筑设计提供较好的参考与启示。
标签:陕北窑洞民居;建筑设计;启示0 引言生土建筑的定义,是用未经过焙烧且仅仅经过简易加工的原状土为建筑材料来建造主体结构的建筑物。
生土建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早期的人工凿穴,至今这一建筑已有悠久的历史。
其中,窑洞是生土建筑的主要类型之一,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类型,也是我国目前尚存的几大类生土建筑中仍处于活性状态且持续发展和完善的一种民居,广泛分布于我国陕北、山西、陇东、宁夏南部及豫西等地[2]。
窑洞的建筑构造、布局还有建筑的成本都符合我国现今提出的建筑设计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的需求。
也因此,传统的民居建筑设计越来越受到建筑学家的重视,事实也证明,窑洞的设计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与借鉴价值。
1 黄土高原窑洞的历史与类型1.1 窑洞在陕西形成的来源人类历史早期就有利用自然材料来搭建自己的聚落的先例,而居住在陕北的我国人民也用智慧开创了窑洞民居这一伟大的建筑设计风格。
窑洞的形成绝不是偶然。
在陕北,是几乎家喻户晓的黄土高原,其中山、原、川三类地貌特征构成了黄土高原的主体。
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处于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交界,除了北部长城风沙带和一部分山地以外,大多是五十到一百六十米左右厚的黄土覆蓋层。
这样的地理环境导致传统的砖石房几乎不可能在黄土高原生存,而且在如此广阔的黄土覆盖区也很难找到适合构造大规模聚落的石头储备。
浅谈陕北居住环境的设计与特色摘要陕北地区传统的居民形式是窑洞。
窑洞不仅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产物,同时也是陕北地区的象征。
窑洞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冬暖夏凉,造价低廉等特点,至今还具有相当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
经过观察与分析发现,古老的窑洞建筑对今天的室内外环境设计仍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人们应对技术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进行更多思考,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上一些传统建筑中设计手法的价值和生命力,研究大自然中最活力的建筑设计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重要性。
关键词:陕北窑洞居住环境陕北特色AbstractTraditional forms of the residents in Northern cave. The cave is not only unique Loess Plateau of the product, but also a symbol of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The cave has adapted to local conditions, local materials, cool, low cost, features, and still has considerable vitality and attractiveness, loved by the masses of working people. After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ancient cave dwellings built for today's indoor and outdoor environmental design still has significant reference value. People cope with the na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e food for thought, the idea of the value and vitality of Chinese history,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design techniques,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the most dynamic in the nature of the study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modern technology. Keywords: Northern Shaanxi cave living environment in northern Shaanxi characteristics目录摘要 (1)英文摘要 (1)引言 (1)第一章.陕北居住特色 (1)1.1陕北窑洞特色 (1)1.2独特的室内热环境处理 (2)1.3室内室外空间的交融 (2)1.4窑洞环境气氛一致的装饰美 (3)第二章.陕北窑洞的布局形式 (3)2.1建筑布局 (3)2.2院落布局 (4)2.3群体规划 (5)第三章.陕北居住环境的设计 (5)4.1空间环境形象设计 (6)4.2室内环境装修设计 (6)4.3室内物理环境设计 (7)4.4室内环境陈设艺术设计 (7)结论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室内设计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功能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在于满足人们精神功能的需要。
陕北窑洞生土民居的创新保护与发展研究作者:王玉萍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2年第06期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对陕北窑洞生土民居进行研究,从陕北窑洞保护与发展的必要性着手展开分析,然后从存在安全隐患、排水系统缺失、空气流通较差、保护和宣传力度不够等方面阐述了陕北窑洞的现状,并且尝试提出完善窑洞内部体系、构建科学的排水系统、打造现代化新型窑洞、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和宣传窑洞文化等相应的创新保护策略,探析了打造特色旅游、发展食用菌产业和酒产业的发展路径,旨在推动陕北窑洞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新,焕发生机。
关键词:陕北窑洞;生土民居;保护策略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窑洞民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古猿人脱离巢居而“仿兽穴居”的时期。
在长达上百万年的时间里,其主要经历了原始穴居、人工穴居和半穴居、窑洞民居三个历史阶段。
结合各方面的资料综合研判,人工穴居最早形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据考古资料记载,陕西的平梁镇曾发现一件三棱大尖状器,是一种挖掘土的工具。
这个石器出现在五六十万年以前,由此推测那时的人类就能用石器人工挖掘黄土洞穴了。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历史上曾先后出现了大量的木结构建筑、砖瓦建筑等,但是窑洞历经了漫长的演变一直沿用至今。
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窑洞民居最终成为人们在居住方面的最佳选择。
陕西的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地区。
其中,延安窑洞因其特殊的政治和历史原因经常作为陕北窑洞的代表。
陕北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高原上,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
陕北高原充分体现了我国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黄土层较厚,但是长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沟壑纵横。
因此,陕北靠山靠崖式的窑洞居多。
我们所能看到的现存的窑洞,从建筑布局和设计方式上大致可以分为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三大类。
窑洞的主体部分由窑顶、窑脸、檐墙、后墙、窑壁组成,人们一般会根据经济能力和实际需求选择建造单孔窑或者多孔窑。
在新农村建设中红色旅游建筑村落的传承与开发研究——以陕北民居(窑洞)为例摘要: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加之推行新农村建设,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生新的格局,随着旅游业的不断渗透,陕北民居开始渐渐步入群众的眼线,尤其是红色旅游的出现,以及大规模的开发和完善,西北传统文化得到广泛传承与发展。
国家推行2015年旅游扶贫政策以及“厕所革命”,作为西北旅游的红色主基地,陕北红色旅游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红色旅游建筑群的传承还是大规模改造?红色旅游文化的渗透还是逐渐被人们所忘却?革命精神与革命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纸上谈兵?这一系列存在的或将产生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新生代去研究与开发,作为红色旅游聚居地区的一份子,我见证了该地区的发展阶段,低迷阶段,困苦阶段,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才得一线生机。
本文通过分析陕北民居(窑洞)在新农村建设以及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现状以及发展模式,提出提出窑洞民居“保护第一,合理规划,可持续发展的”传承发展模式,以及建立“一山一村”、一炕一窑”、“一树一院”的村落景观布局形态,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红色旅游建筑群落窑洞窑洞文化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building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research- in northern shaanxi residence (cave), for exampleAbstract: Since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the western region ushered in the unprecedented spring, combin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e western region of the new pattern of economy and society, with the penetration of tourism, northern shaanxi residence began gradually into the eyes of the masses, especially the emergence of red tourism, as well as 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widely northwest. National implementation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in 2015 and "toilet revolution", as red main base of northwest tourism, red tourism of shaanxi and what kind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ill face? Red tourism complex inheritance or big? Red tourism culture infiltration was gradually forgotten by people?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culture inheritance orpaper? Or will have problems of this series are worthy of our new generation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s a member of the red tourism populated areas, I witnessed the region's development stage, depressed stage, and stage, with the support of national policy to have a chance. In shanbei dwellings (cav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in the process of red tourism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summed up the traditional cave dwelling in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d combined with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red tourism, will be put forward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guide of northern shaanxi residence cave cultur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Key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Rural tourism Red tourism Red tourism buildings Cave dwelling Cave dwelling culture一、引言(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窑洞建筑是中国黄土高原上较古老的居住形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刍议陕北窑洞的现状与发展**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 721013摘要:窑洞是黄土高原民间重要的居住建筑,是黄土高原远古人类“穴居”生活的继承、发展和进化 ;它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具有冬暖夏凉、防火、防噪音、节省土地、经济省工等优点,素有“神仙洞”的美誉,已属于当地传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被保护和传承。
文章通过针对陕北窑洞现状的调研分析,指出窑洞的发展正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境地。
对陕北地区继续保留和发展窑洞建筑,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思路和对策。
: 关键词:陕北窑洞现状分析发展对策引言: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居民形式,也是黄土高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蕴含着北方民族穴居的历史遗风。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窑洞一般有考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
窑洞穴居是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人们至今仍保持着重要的居住方式,它作为一种载体,传承了千百年来人与环境的协调观。
并由此产生出极具特色的民俗民情。
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进程的加速,我国陕北地区传统的地域文化正受到冲击,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住宅也在发生变化,陕北窑洞逐渐被当成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先富起来的中青年人开始急切的“弃窑购房”或“弃窑建房”,这种对于生活盲目的追求,是当地的建筑与地区环境的发展水平以及地方特征相违背,因此,如何了解继承和发展这些传统的居民建筑已形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区域地理,窑洞概况1、1区域地理陕北地区是革命区,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延安、**地区,位于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土高原,北邻浩瀚的毛乌素沙漠,沙丘连绵,南部则是纵横的山峁沟壑,它分别于山西、西蒙、宁夏、**及关中平原等五省区接壤,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
夏季少雨干旱、风沙大,冬季寒冷少雪、干燥,温差显著,素有“早着棉袄屋披纱”之说。
陕北是中国的革命圣地,党中央和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生活了十三个春秋,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革命精神,从很早的时候起,这块地就留下了人类的足迹,也留下了这里的文明史。
20181陕西地区窑洞民居建筑的地域差异及成因分析薛 涛 张野玲 龚腾飞窑洞作为黄土高原上的主要居住形式,已经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伟大成就之一,在民居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研究价值。
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不同,导致窑洞民居存在地域差异性。
本文通过选取陕西窑洞中具有典型性的渭北与陕北窑洞作为研究对象,从选址、结构布局、装饰风格等方面,对陕西窑洞做比价分析研究,剖析窑洞民居的差异性特征,进而使人们更好地了解窑洞民居这一伟大的建筑成就。
引言窑洞作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居住建筑景观,是生活在这里的劳动人民的智慧产物,亦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宝,被国际建筑学家认为是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建筑之一。
窑洞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代,拱形窑洞初现于汉代时期,成熟于隋唐时期,大量出现在明朝中晚期。
窑洞作为独特的自然环境、结构布局、建筑材料、建造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说明,分别从建筑学和生态学的视角,阐释了生土建筑对未来社会的影响意义和价值。
吴昊在《陕北窑洞民居》中,主要论述了陕西典型的窑洞民居形式和装饰艺术。
王文权基于建筑学的视角,谈了窑洞民居的生态理念、美学价值及窑洞民居的传承与保护。
李秋香从窑洞民居的结构类型、院162018年1月下半月刊称“八卦地倾窑洞”,另一种类型是9m×6m的长方形窑院,多为6口窑洞。
米脂窑洞主要为靠崖式窑洞,多为一字排或L型排列,多为3孔及5孔窑洞。
(三)窑洞门脸格局永寿窑洞的要脸多为桃形,门和窗户分开,分边位于两边,且比较小;米脂县窑洞多为圆拱形,门窗为一体型,门窗较大,门开在中间。
(四)装饰两地窑洞装饰都多以剪纸、砖雕、木雕、石雕等为主,但在装饰图案上存在差异性。
永寿属关中地区,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所以装饰图案多以伦理教化、民间传说为主,装饰题材多样,传递的是对美的追求和精神追求。
米脂窑洞建筑装饰突出特色是生殖崇拜。
陕北窑洞调研报告陕北窑洞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窑洞作为一种特殊的居住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陕北地区作为窑洞分布较为集中的地方,其窑洞的历史悠久、文化传承丰富。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陕北窑洞的现状及其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在调研前期,我们制定了调研问卷并对其进行了试行。
随后,我们通过走访陕北地区的窑洞居民,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了解他们对窑洞的看法和体验。
同时,我们还参观了一些窑洞的开发项目,与相关工作人员交流。
三、调研结果与发现1. 窑洞数量和分布:陕北地区的窑洞数量很大,主要分布在山区和农村地区。
不同地区的窑洞形态和布局也有所差异。
2. 窑洞的建造和维护:窑洞多采用人工开挖的方式建造,通过原始手工工具进行施工。
许多窑洞需要定期进行维修,以保持其完好的状态。
3. 居住条件和生活方式:窑洞的居住条件比较简陋,缺乏现代化设施。
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比较朴素,主要以农耕为主。
4. 窑洞文化传承:窑洞代表了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居民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将窑洞文化传承给后代。
5. 窑洞发展与保护:近年来,窑洞得到了一些开发和保护。
一些窑洞被改造成旅游景点,为当地人带来了经济收入。
四、调研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政府应加大对窑洞的保护力度,鼓励居民对窑洞进行维修和改造,以保持其历史文化价值。
2. 加大对窑洞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居民的生活条件。
3. 窑洞的开发应注重与当地环境和文化相结合,以避免对原有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的破坏。
4. 注重窑洞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通过教育和社区宣传活动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窑洞文化。
总结:陕北窑洞作为陕北地区的传统居住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保护和发展窑洞需要政府、居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陕北窑洞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对窑洞的保护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笔者通过对陕北靠崖式窑洞的调研分析,主要提出以下设计策略。
(1)利用太阳能烟囱加强室内自然通风结合当地的生活方式,夏季时在传统窑洞原有的烟囱上端附加玻璃罩,组合成太阳能烟囱,利用阳光加热烟囱上端空气,增大烟囱内空气温差,利用热压通风来加强空气流动;研究测试表明:当烟囱的长宽比约为12∶1,出风口向下倾斜4°时,通风效果最佳[4]。
冬季时将玻璃罩取下,烟囱正常使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2)利用附加阳光间加强室内自然通风在传统窑洞原有山墙外侧增置阳光间,夏季时通过植物及可调百叶,阻挡直射阳光。
冬季则利用阳光间对入室新风进行预热,同时还可以为居民提供一个休憩娱乐和暂存物品的空间,造价较低,实用性强。
(3)利用水井和地面土层调节入室空气温度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在地下增设室内与水井的连通管道,利用水井和地面土层对入室新风进行预热和冷却,减小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差,提高室内舒适度。
运行原理(1)夏季运行原理夏季,太阳能烟囱底部的吸热板吸收太阳能,使烟囱内空气温度升高,热空气上升形成负压区,室内上空热空气通过烟囱上端出风口(D)进入烟囱,同时新鲜空气通过水井与地面土层冷却后由室内地面新风入口(F)进入室内,如此促进室内空气循环,同时起到降温作用。
在日照较为强烈时,调节阳光间百叶角度,结合庭院中的落叶乔木,阻挡直射光线。
与此同时,阳光间顶部出风口(A)开启,利用热压原理带动阳光间内空气的流通(图3)。
(2)冬季运行原理冬季,传统窑洞主要依靠取暖灶台来提高室内热舒适度。
此时将太阳能烟囱取下,由于阳光间庭院乔木树叶脱落,调节阳光间天窗百叶角度,保证充足的阳光射入,对其内部空气进行加热;同时将其外侧风口关闭,窑洞山墙面风口打开(C)。
煤炭燃烧时产生热量,使烟囱内空气温度升高,热空气上升形成负压区,室内底部冷空气通过灶台底部进风口(G)进入烟囱,新鲜空气通过水井和地面土层第一次预热后由阳光间内地面新风入口(E)进入其内,经阳光间第二次预热后通过山墙上部进风口(C)进入室内,如此促进室内空气循环,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图4)。
陕北窑洞民居发展对策研究程军【摘要】针对陕北地区传统民居窑洞,从窑洞本身及其发展环境出发,分析了窑洞的建筑特色和使用价值以及它在陕北地区的发展现状,指出窑洞的发展正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境地.运用SWOT分析法,概括了窑洞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优势方面突出其作为生土建筑的生态优势,因地制宜的特征,解决黄土高原土地和能源、环境等问题的作用,以及富含乡土特色的审美价值;劣势方面突出了村落布局缺乏整体性、交通不便、室内通风采光条件欠缺、造型和空间单一呆板;机遇方面则突出了世界范围内对建筑生态学的日益重视,以及对地下民用建筑的探索和应用;挑战则在于窑洞建筑技术、窑洞民居与城市化之间的矛盾、窑洞民居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限制”型的管理模式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建议陕北窑洞的发展应该通过舆论正确引导、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从筑窑技术上努力改善窑洞的缺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窑居环境;开发具有陕北特色的窑洞文化旅游;建设具有陕北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In view of traditional houses in northern area of Shaanxi Province which was cave dwellings,based on cave dwelling and its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the paper had analyzed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use value of cave dwelling and its development in northern area of Shaanxi Province, and then pointed out that cave dwelling development had been reduced into an awkward situation. By using SWOT analysis method,the 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cave dwellings had been summarized. In terms of strengths, cave dwelling had ecological advantage as native architecture,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local conditions, could solve land, energy and environment problems onLoess Plateau,and abounded in aesthetic value of native feature. In terms of weaknesses,village layout lacked of integrity,transportation was not convenient, indoor ventilation and lighting were insufficient, and pattern and space were simplified and stereotyped. In terms of opportunities, it stressed architectural ecology having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world,and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underground civil architecture. In terms of threats,it lied i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cave dwelling,contradiction between cave dwelling and urbanization and between cave dwelling and modern life,and management mode of restricted type. On this basis,it suggested that cave dwelling development in northern area of Shaanxi should transform people' s traditional concept through correct guidance of public voice; strive to eliminate weakness of cave dwelling; improve cave dwelling environment by enhanc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develop characteristic cave dwelling cultural tourism in northern area of Shaanxi, and construct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of northern Shaanxi character.【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9)024【总页数】3页(P14852-14854)【关键词】陕北窑洞;SWOT分析;发展【作者】程军【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资源环境系,陕西渭南7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12窑洞是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而挖掘的拱形穴居式住宅,主要分布在黄土地区。
陕北地区窑洞文化研究关键词:延安;窑洞;艺术;文化特色延安位于陕西北部,在这一地区存在一种原生态的居住形态与建筑形式——“窑洞”,它是黄土文化与华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极具文化特色。
到今天为止,窑洞在延安仍然有大量存在。
对窑洞文化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自身的传统文化。
一、陕北延安窑洞的建筑与院落格局要研究延安窑洞的文化特色,首先需要从整体上来分析其建筑与院落的格局。
和早期为躲避战乱与御寒避暑的窑洞建筑不同,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后期的窑洞在建筑本身、院落格局上都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一方面虽然黄土原始气息浓重,但另一方面也别有讲究。
当地有“箍窑盖房,一世最忙”的民间俗语,这说明人们非常重视窑洞的建设,将“箍窑”看成是人一生当中最重要、最忙的一件事情[1]。
按照传统的思想与方式,“箍窑”不仅要重视“施工质量”,同时还要讲究风水、方位、向背,交通方便与否、吃水方便与否更要考虑在内,动土的日子必须是“黄道吉日”。
(一)延安窑洞的建筑格局第一,内部格局。
从当前保存下来的延安窑洞看,其内部空间的格局基本保持一致,拱高一般为3.3米,进深多为8米到10米,宽度在3.3米左右。
主要的构成包括炕、灶及烟道系统,并会摆放日常所需的餐柜、炕桌等,看似简陋,却能够完全满足原生态的生活所需[2]。
第二,灶。
灶在窑洞当中的重要性非常大,一方面人们做饭、烧水需要使用到它;另一方面在严冬来临时,人们还会使用它来取暖。
窑洞所使用的灶非常结实耐用,由黄土砌成,内加盐水、草筋,不易开裂。
进入现代,砖砌的灶台越来越多,但砖砌灶台没有黄土灶台那般原始的黄土韵味。
第三,炕。
炕也是延安窑洞建筑格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还是延安窑洞文化最鮮明的一个特征符号[3]。
对于居住在窑洞的人们而言,炕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设施,不论是吃饭、休息、接待客人等,都在炕上进行。
当地有“炕不离七(妻),门(大门高度)不离八”的民俗讲究,这说明不论是炕,还是家庭中的妻子、妇女都是相当重要的,缺一不可。
陕西窑居民俗的地理学考察祁剑青【摘要】运用文化生态学方法以陕西窑居民俗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布范围、形成机制进行解析.通过对地方史志文献的分析,并加以实地考察,可大致确定陕西窑洞分布范围覆盖秦岭以北大半个省区,靠崖窑的南界起于秦岭北麓,北界止于陕北长城一线;地坑窑集中分布在渭北旱塬地带;锢窑主要分布于陕北高原石质山区与河谷平坦宽阔之地.地形、气侯等自然环境要素制约着窑洞的平面布局、主窑朝向;风水思想、生活习惯等因素对窑洞的空间处理以及建造程式的地域特色有着显著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则直接决定着窑洞的建筑规模及细部装饰的华丽程度.【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4页(P16-19)【关键词】陕西;窑洞;分布;民俗【作者】祁剑青【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59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主流民居类型之一,至今仍广泛存在于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的农村。
陕西秦岭以北大半个省区窑洞广布,不同的地形地貌伴以不同的窑洞类型。
《穴居杂考》勾勒了窑洞民居的分布情况及其历史脉络,系中国窑洞研究的第一篇学术论文[1]。
《窑洞民居》[2]与《中国窑洞》[3]较早从建筑类型学角度对包括陕西窑洞在内的窑洞民居展开了研究。
《陕北窑洞民居》[4]从建筑美学角度对陕北地区的窑洞建筑进行过分析。
目前我们对全国范围内窑洞民居的宏观状况基本是清楚的,然而对陕西窑洞的具体情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而且,学界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对窑洞进行的研究还不够广泛、深入。
本文拟从文化地理角度切入,系统地对陕西窑洞民居的地理分布、平面布局、建造程式的地域特色及形成机制进行探讨。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 数据来源文献资料主要来自地方志,明清以降所修地方志的风俗志部分载有传统民居的相关资料,建国以来新修地方志的城乡建设志、民俗志两部分皆载有传统民居方面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