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5.09 KB
- 文档页数:2
脑梗死临床路径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脑梗死(ICD-1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1. 急性起病;2.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 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4. 排除非血管性病因;5. 脑CT/MRI排除脑出血(三)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1.一般治疗: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监测控制体温、血压、血糖2.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溶栓、血管介入、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3.神经保护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4.中医中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5.并发症处理:监测控制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必要时选择手术;癫痫防治;感染及褥疮防治、深静脉血栓防治;6.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7.根据个体情况启动二级预防措施(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疾病编码(ICD-10:I63)。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小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部X线片、心电图;(4)颈部动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5)颅脑CT,有条件的可行颅脑MRI+DWI(弥散加权成像)。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自身免疫抗体[抗核抗体(ANA)、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等]、红细胞沉降率、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易栓检查、抗心磷脂抗体、维生素B12、叶酸。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一、概述:脑梗死(Cerebra1.infarction,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中风病范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骞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D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⑶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D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绎,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价中医治疗难点及其解决思路与措施(2022)一、临床资料中风又名卒中。
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血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中风病临床表现与西医的脑血管病相似,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两大类型。
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参考中风辨证诊治。
中经络可分为风痰阻络、肝阳暴亢、阴虚风动、气虚血瘀四型,分别应用脑脉通1-4号治疗。
我科在2022年1月一2022年12月共收治中风病人405人,其中中风急性期386人,中风恢复期19人,中风住院人数占内科总住院人数39%。
其中男198例,女207例;年龄最小者51岁,最大86岁,平均年龄(67.5士5.3)岁。
二、结果在所有患者中,其中风痰上扰型共128人,占31.6%;肝阳暴亢型共56人,占13.8%;阴虚风动型占105人,占25.9%;气虚血瘀型占116人。
占28.6%。
在总疗效判定方面,四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89%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90%以上,实验室指标改善的疗效在85%以上。
三、分析、总结及评价在中风的治疗中,在按照西医(脑梗死)诊疗指南处理时,加用中医辩证施治。
中医认为中风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为基本病机,治疗以袪风化痰、平肝潜阳、滋阴熄风、活血化瘀等为主要方法。
但以活血通络贯通始终。
风痰阻络型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加用丹参,当归,川芎,鸡血藤,地龙等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如下:陈皮12g 、半夏15g、茯苓15g、天麻20、丹参30g 、当归20g、胆星12g、鸡血藤30g、白术15g、炙甘草15克、川芎12g 肝阳暴亢型用脑脉通2号方,以天麻钩藤饮加减,亦加丹参,当归,地龙等以活血通络。
□药物与临床/Drugs and Clinical Practice参考文献[1] 迟媛,蒋巍,佟丽丽,等.平喘汤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肺功能及诱导痰中炎性介质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 2019, 36(2): 78-81.[2] 沈凤,王明慧.槐杞黄颗粒联合酮替芬和孟鲁司特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国临床研究, 2019, 32(2): 256-259.[3] 吴嘉婴,洪建国.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和防治指南(2016年版)更新要点[J].世界临床药物, 2018, 39(8): 512-517.[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24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58-60.[6] 彭佩玉,赵莎莎,梁珊.孟鲁司特钠联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 24(7): 47-49.[7] 刘雅娟,曹译丹,赵强,等.槐杞黄颗粒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8, 33(4): 832-836.[8] 韩星,李雪岩,杨海洋,等.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枸杞子抗癌作用机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0, 40(5): 58-63,81. [9] 张红艳,赵淑景,田菲.槐杞黄颗粒佐治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对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7, 23(3): 1245-1257.通脉消梗汤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研究梁红艳(四川友谊医院,四川成都 610066)摘要:目的 探究脑梗死急性期应用通脉消梗汤、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治疗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四川友谊医院收治的112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方法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2组,治疗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
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其他内科常规治疗相同。
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缺损评分和疗效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关键词】疏血通注射液急性脑梗死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血管疾病的70%,致死率、致残率及发病率较高。
我们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应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全部病例除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外,均经颅脑CT或MR I检查确诊,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均为首次发病,从发病到接受治疗时间为6h-72h。
均为非出血性脑梗死,非昏迷患者,无严重心、肝、肾和凝血功能异常及血液疾病。
1.2一般资料观察患者5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35-73岁,平均(57.34±5.61)岁。
对照组(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38-75岁,平均(56.65±6.32)岁。
两组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程度,发病时间,既往病史和并发症等情况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两组均行常规治疗相同,均予控制血压、血糖、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细胞代谢、能量合剂、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不用抗凝药、溶栓药,大面积脑梗者加用脱水治疗。
降低有关。
因此预防骨密度减少的措施应列入脑梗死治疗方案中,另外要对脑梗死后跌倒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 STRAT I FY评分大于2分者提示高风险。
8 疼痛脑梗死住院患者肩部疼痛的发生率为9%,其他部位非特异性疼痛的发生率为34%,出院后疼痛的发生率似乎还有增加。
单纯局限在肩部的疼痛大多数发生在卒中后2~3周,位于偏瘫侧,程度多为中-重度,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肌力差引起的关节半脱位、关节损伤、肌肉痉挛等因素有关。
根据不同病因治疗方法有:肩关节保持功能位并予以必要肢体支持,在可承受范围被动运动,理疗,疼痛较重者口服止痛药。
肩-手综合征影响到肩、腕和手,除疼痛外,还出现病变肢体的水肿和血管运动变化,治疗可予短程激素口服或局部注射。
9 卒中后抑郁抑郁可引起康复效果差、生活质量低甚至自杀等后果,脑梗死存活者中至少有1/3患有抑郁,临床上卒中后抑郁被严重低估,许多患者没有得到及时处理。
由于在许多方面存在争议(如抑郁出现的时间、与梗死部位的关系、是否可自行缓解、常规的治疗药物是否有同样疗效等),目前还没有一个大家认可的治疗指南,可根据治疗效果和副反应经验性选择药物,临床中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舍曲林、帕罗西汀)和5 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文拉法新)使用较为广泛。
10 其他10 1 肾脏损害 表现为肌酐升高、少尿或无尿,与儿茶酚胺增高引起的肾血流量减少和渗透性利尿剂的大剂量使用有关。
应注意监测肾功能,甘露醇的每次用量要小。
肾脏损害一旦出现应立即停用甘露醇,使用大剂量速尿,必要时透析。
10 2 中枢性高热 脑梗死如涉及下丘脑,会出现中枢性发热。
其特点为无感染的证据,出现早,高热,抗生素治疗无效,预后差。
治疗以物理降温为主,可试用溴隐亭。
10 3 睡眠呼吸暂停 大部分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确诊需要多导睡眠图检查。
部分患者症状可自行缓解,严重者需持续正压呼吸。
10 4 其它 电解质紊乱主要有低钾血症,低钠血症和高钠血症。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年2月第6卷第4期脑梗死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群患病风险较高的脑血管疾病。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救治,脑组织持续缺血缺氧性会诱发认知功能障碍等病变,甚至死亡。
临床在脑梗死急性期治疗时常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及病死率为首要目标。
奥扎格雷钠是临床预防血栓形成治疗中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改善机体血流动力学,增加脑部供血,常被用于脑缺血症状改善治疗中[1-2]。
祖国中医在脑梗死防治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
中医治疗疾病讲求辨证用药,脑梗死急性期可划分为痰热附实证、血瘀风痰证、阴虚风动证及风火上扰证,其中风火上扰证临床最为常见,临床治疗宜以泻火通腑、镇肝熄风等为主。
近年来,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报道越来越多,但专门针对风火上扰证的研究较少。
天麻钩藤饮是专治风火上扰、肝阳偏亢之证的良方。
报道显示,其与血小板高聚集类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生活能力[3]。
基于此,本研究探究天麻钩藤饮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脑梗死急性期(风火上扰证)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认识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44例脑梗死急性期(风火上扰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天麻钩藤饮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脑梗死急性期(风火上扰证)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认识功能的影响石磊(富平县中医医院急诊内科,陕西渭南,711700)中医中药摘要:目的探究天麻钩藤饮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脑梗死急性期(风火上扰证)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认识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144例脑梗死急性期(风火上扰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2例,常规对症处理+奥扎格雷钠)和研究组(72例,常规对症处理+奥扎格雷钠+天麻钩藤饮)。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两组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临床路径(第一天):一、急性脑梗塞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9)(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神经系统受损的局灶症状和体征者,伴或不伴头晕头痛、意识障碍等。
2.头颅CT排除肿瘤脑内出血改变。
3.临床排除糖尿病、中毒等全身性疾病或颅内炎症、变性疾病所致神经系统损害。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根据病情选择运动处方。
2.调控血压。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原发病。
5.防治并发症。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吸氧。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ICD10:I63.9)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第一诊断不符合或患者及家人不配合而要求转诊者及溶栓治疗者不入本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C-PR;(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MRA或DSA。
(七)选择治疗及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根据病情决定)。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康复治疗。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当前,脑梗死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在逐渐增高,已经发展为一种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神经内科疾病之一。
脑梗死其实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脑卒中,其发病是各种原因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而且这种供应障碍会对人体的脑组织产生不可逆转的伤害,使得脑组织发生缺血或缺氧性坏死。
脑梗塞发病非常迅猛,如若一旦抢救不及时,最严重的后果就是直接威胁人体的健康,导致人体死亡。
而且,一般来讲,大多数脑梗塞发生后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比如出现半瘫、身体偏瘫、四肢活动受限和语言障碍等等。
所以致使很多老年人一听到脑梗死疾病,就会谈虎色变。
从中医角度来讲,脑梗死被称之为中风,而且相对来见,中医治疗脑梗死的方法比较多样化,相对来讲药品种类也比较丰富,所以近年来,针对脑梗死疾病,中医疗法也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其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草药治疗,相对来讲,疗效显著且对人体的不良作用较少,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来了解一下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治疗的方法都有哪些?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恢复过程,一般来讲是应用安全性较好的口服药,但是由于西药的作用比较单一,服用过程中也需要其他药物的配合,俗话说是要三分毒,长期下来难免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些伤害。
所以中医治疗脑梗死无疑是另一个方向,从中医角度来讲,主要分为三个大方向进行治疗:(一)采用药物治疗,其中包括内服中药和注射给药中药对于患者体内血栓的有效治疗基本从以下三种方面入手:活血化瘀、芳香开窍治疗以及活血化瘀联合芳香开窍的双重治疗手段。
活血化瘀联合芳香开窍双重的中医治疗手法是兼具这两种疗法特点的,最具代表性的药物是天.欣泰,主要可以治疗脑梗死患者的语言障碍、四肢活动障碍以及初期头痛、头晕等症状,临床效果比较显著,而且复发几率比较低,这种药物治疗对于脑梗死患者还兼具综合调理的效果,是从疾病的根源,直接入手,有效防止了疾病的二次复发。
一般对已经得了脑梗塞的患者来讲,让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除了控制好自身的血压、血脂外,最重要的还是针对病因进行持续性防治,做好二级预防工作。
臭氧(O3)疗脑梗死急性期的研究进展【摘要】臭氧(o3)治疗是近年医学界研究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治疗脑血管病,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得到肯定。
作为一种新的治疗脑梗死的方法,本文综述了臭氧治疗及其与脑梗死的相关研究进展。
【关键词】脑梗死急性期;臭氧治疗;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血清;脑脊液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其急性期的治疗原则是①综合及个体化治疗:在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采取针对性的治疗。
②积极改善缺血区的血供,促进局部微循环恢复。
③预防和治疗脑水肿。
④保护缺血周边半暗带。
⑤防治并发症。
⑥预防脑梗死再发。
⑦早期的、规范的康复治疗。
目前,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臭氧治疗已得到广泛应用。
1脑梗死急性期病理生理改变1.1急性期病灶中心为坏死脑组织,周围环绕水肿带梗死面积与水肿面积呈正相关,水肿区脑回变平、脑沟消失。
后期病变组织萎缩,留下瘢痕组织。
1.2病生理变化组织缺氧诱发一系列代谢异常,如酸中毒、谷氨酸受体激活、atp水平下降,大量自由基产生、n-甲基d-天门冬氨酸通道开放、钙超载等。
这些物质的变化与脑梗死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控制这些物质之间的平衡紊乱,将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的预后。
2兴奋性氨基酸(eaa)及其神经毒性作用2.1兴奋性氨基酸兴奋性氨基酸(eaa)递质包括谷氨酸(glu)和天门冬氨酸(asp),是哺乳类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ns)中含量最高,分布最广的氨基酸类神经递质[1],参与突触兴奋传递,与学习记忆形成以及与多种神经变性疾病有关。
生理情况下,glu主要存在于神经末梢的glu囊泡中,神经末梢去极化时,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释放的谷氨酸因酶解、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重摄取而被迅速清除,终止其作用,其中重摄取是cns终止内源性谷氨酸兴奋作用的主要机制[2]。
2.2谷氨酸的毒性理论glu参与脑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
在缺血、缺氧、创伤、中毒等因素作用下glu释放异常,atp合成不足从而使glu重摄取受到抑制,故glu在突触间隙内大量滞留使神经元持续去极化,胞外k+增加,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大量释放glu。
脑梗死急性期西医治疗方案(一)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溶栓治疗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血流的措施,推荐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目前认为,有效抢救半暗带组织的时间窗为4.5h。
国外只建议在临床试验中使用尿激酶。
静脉溶栓的适应证:①年龄18~80岁;②发病4.5 h以内;③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 h,且比较严重;④脑CT已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影像学改变;⑤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血管内介入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美国心脏协会(AHA)和美国卒中协会(ASA)推荐对于适宜的患者可在发病6h内进行支架-取栓治疗(如Solitaire FR和Trevo)。
对于存在静脉溶栓禁忌证或静脉溶栓无效的大动脉闭塞患者,取栓装置是有益的补充或补救措施,但最好在发病6 h内达到再灌注(溶栓)血流2b/3级,6h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有效性还不确定。
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①脑卒中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或1分;②AIS;③发病4.5 h内接受rt-PA溶栓;④梗死是由颈内动脉或近端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所致;⑤年龄≥18岁;⑥NIHSS评分≥6分;⑦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6分;⑧发病6 h内开始治疗。
动脉溶栓虽然可提高再通率并改善预后,但有可能增加颅内出血,还会延迟发病至溶栓的时间,目前仅适用于发病6h内由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导致的严重AIS且不适合静脉溶栓的患者。
对于近端颈动脉狭窄或完全闭塞的患者,虽然可以考虑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但获益仍不清楚,需要大型临床试验数据的支持。
(三)抗血小板治疗1. 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50〜300mg/d。
急性期后可改为预防剂量(50〜300mg/d);2. 发病在24小时内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3),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天,但应严格观察出血风险;3. 溶栓治疗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24小时后开始使用;4. 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可考虑选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药物和处理措施根据病因,脑梗死可分为5型(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小动脉闭塞型(SAO)、心源性栓塞型(CE)、其它明确病因型(OC)以及不明原因型(UND)。
而根据发病机制,急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脑动脉闭塞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脑内神经元、胶质细胞的损伤。
为此,对于脑梗急性期治疗,最根本的目标就是挽救缺血半暗带,避免或减轻原发性脑损伤。
“时间就是大脑”,对于有指正的患者,应力争尽早实施再灌注治疗。
具体治疗和处理措施有:一、一般处理包括吸氧和同期支持、心脏检测、体温控制、血压控制、血糖监测及营养支持等。
其中血压、血糖控制应遵循个体化、慎重、适度的原则。
在脑梗发病24小时内降压一般不应超过原有血压水平的15%,血糖水平建议控制在7.7-10mmol/L,避免引起血压、血糖急剧下降。
二、特异性治疗包括改善脑血液循环(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抗血小板、抗凝、扩容、改善脑循环等方法)、他汀及神经保护等。
1、静脉溶栓是目前最主要的恢复血流措施。
rt-PA和尿激酶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
现认为有效抢救缺血半暗带组织的时间窗为4.5小时内或6.0小时内。
2、血管内治疗包括血管内机械取栓、动脉溶栓、血管成形术等,在此不赘述。
3、抗血小板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大型试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试验(CAST)和国际卒中试验(IST)]研究了脑卒中后48小时内口服阿司匹林的疗效,结果显示,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随访期末的死亡或残疾率,减少复发,仅轻度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
CHANCE研究证实早期(发病后24小时内)联合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21天可减少轻型脑卒中(NIHSS≤3)患者90天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
因此,对于未行的急性期患者应在48小时内之内尽早服用阿司匹林(150-300/d)。
如果发病24小时内,患者NIHSS≤3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4天以预防卒中的早期复发。
中医治疗急性脑梗塞方法多张皓楠,李静雯 (河北省香河县中医医院,河北香河 065400)急性脑梗塞属于一种脑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者循环障碍引起的脑部缺血和缺氧。
往往起病比较急,没有前期症状,有个别患者可能会有头晕头痛和肢体无力等症状。
中医对急性脑梗塞有着独特见解,归属于“中风”范畴。
与单一的西医治疗相比,中医治疗急性脑梗塞有多种方法。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医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方法。
中医治疗急性脑梗塞的原则在说中医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西医对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见解。
在西医上,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分类抗栓治疗及保护神经等。
其中,溶栓治疗有一定的时间限制,通常在脑梗发生后3~6 h内进行效果会较好,对错过最佳溶栓窗口期的患者应及早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如果上述治疗方法没有明显疗效,或出现神经功能恶化,有脑疝的风险,一般需进行外科治疗,如开颅去骨瓣减压术。
我们都知道,西药对肝肾、消化道及神经系统有一定副作用,如阿司匹林在服用一段时间后,就没有最初服用时的效果,很多服用阿司匹林的脑梗塞患者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是西药抗药性在“作祟”。
脑梗塞的病因非常复杂,西药的药理作用只能针对一个环节进行防治,做不到多个环节的治疗,所以最终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中医治疗急性脑梗塞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对病因持续治疗,作用效果持久,且能够对多方面病因同时有效;(2)在长期用药过程中,通过总结一系列经验,如炮制、药物配伍禁忌、证候禁忌、服药饮食禁忌等,最大程度减弱药物的毒副作用,进一步保证药物的安全性、抗药性和依从性,保持药效的稳定;(3)口服用药的剂型、剂量科学,易于药力吸收,不会对身体造成大剂量的负担。
中医辨证施治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塞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疗原则应以镇肝熄风、滋阴潜阳44为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方法
导语:其实脑梗死这种疾病的相信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在生活中经常可以听说到这种疾病,而且很多人对于这种疾病都是非常可怕的,都望而却步的,下
其实脑梗死这种疾病的相信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在生活中经常可以听说到这种疾病,而且很多人对于这种疾病都是非常可怕的,都望而却步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1.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①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在疾病发展的不同时间,针对不同病情、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措施。
②积极改善和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促进脑微循环,阻断和终止脑梗死的病理进程。
③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水肿。
④急性期应早用脑细胞保护治疗,可采取综合性措施,保护缺血周边半暗带的脑组织,避免病情加重。
⑤加强护理和防治并发症,消除致病因素,预防脑梗死再发。
⑥积极进行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以降低致残率。
⑦其他:发病后12h内最好不用葡萄糖液体,可用羟乙基淀粉(706代血浆)或林格液加三磷腺苷(ATP)、辅酶A及维生素C等,避免在急性期用高糖液体加重酸中毒和脑损害。
2.急性期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尽量卧床休息,加强皮肤、口腔、呼吸道及大小便的护理。
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如起病48~72h后仍不能自行进食者,应给予鼻饲流质饮食以保障营养供应。
应当把患者的生活护理、饮食、其他合并症的处理摆在首要的位置。
另外,大多数患者、患者亲友及部分医务人员期望的是有更好的药物使患者早日康复,而忽视了其他治疗方面,如患者的饮食。
由于部分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吞咽困难,若不给予合理的营养,能量代谢会很快出现问题,这时,即使治疗用药再好,也难以收到好的治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