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现象PPT
- 格式:ppt
- 大小:2.69 MB
- 文档页数:11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董知祥一、教学目标1、认识生活中的不确定、确定现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描述确定、不确定现象。
2、用生活中的实例和游戏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不确定现象概念。
3、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和理解生活中的确定、不确定现象,列出简单的随机事件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二、重点难点重点:体验生活中确定、不确定现象。
难点:用比较规范的教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硬币、乒乓球、口袋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生:喜欢。
师:这节课董老师就陪大家一起玩游戏!首先我们来玩一个猜拳游戏,老师手里有一枚硬币请大家猜猜可能在哪个手吗?生:左手、右手。
|师:你能确定吗?生:不能。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不确定现象。
(板书课题)(二)小组活动探究活动1:抛硬币1.抛之前先猜一猜硬币落地后那一面向上。
2.小组同学每人抛1次硬币,注意观察硬币落地的情况。
3.你每次都猜对了吗?如果没有,为什么?活动2:摸球比赛1.活动过程中不能打开袋子偷看颜色。
2.小组内每人摸出一球,记住颜色后放回,统计出一共摸出几次白球。
(三)快乐闯关1、任意摸一球,一定是绿球。
2、任意摸一球,不可能是绿球。
3、任意摸一球,可能是绿球。
(四)探究学习通过上面的学习老师相信同学们已经清楚不确定现象和确定现象,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生活中的这些现象你能辨别吗?1、试一试,连线。
2、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描述下列现象。
3、“青蛙”跳水。
|(五)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确定现象?哪些不确定现象?(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存在哪些疑惑?有什么收获?六、板书设计不确定现象不确定确定可能……也可能一定……不可能教学反思:本堂课活动比较多,内容比较简单,把整堂课交给孩子整体效果还是比较好。
但有两点不足之处,其一是课堂中喜欢重复孩子回答问题的话;其二是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完成游戏的方式来学习,孩子过于兴奋显得纪律不是很好。
不确定现象(一)教学设计教师:王嘉【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96~97页例1、例2、例3相关课堂活动及练习。
【教学目标】1.在现实生活中感受随机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3.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描述。
【教学准备】课件、签盒、硬币、乒乓球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出示:例1主题图。
1.教师:马上就是元旦节啦,我们班上的4个同学(***)将在元旦庆祝会上参加演讲比赛,在演讲前需要抽签来决定演讲的顺序,请同学们猜一猜谁会抽到第1个呢?2.学生猜:可能是***,也可能是***,不能确定,都有可能。
3.验证:签盒里共有编号为①、②、③、④的四张签,分别代表演讲者的出场顺序。
请4位同学代表演讲者来抽签,验证猜想。
4.教师小结:①号签可能被4个演讲者的任何一个抽到,这种事先不能知道结果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不确定现象。
(板书课题:不确定现象)设计意图: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测,引出不确定现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存在于周围世界中,从而有利于学生体会可能性的应用价值。
二、探究新知(一)、探究不确定现象。
出示:例2主题图。
(1)教师:大家都很喜欢玩游戏吧?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抛硬币的游戏!抛硬币之前请同学们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呢?还是反面向上?(约定硬币有币值的一面为正面,另一面为反面。
)(2)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活动,注意观察和记录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
(3)交流:活动后请学生用语言描述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得出这件事是不确定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