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现象优秀课件2
- 格式:ppt
- 大小:3.04 MB
- 文档页数:18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董知祥一、教学目标1、认识生活中的不确定、确定现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描述确定、不确定现象。
2、用生活中的实例和游戏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不确定现象概念。
3、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和理解生活中的确定、不确定现象,列出简单的随机事件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二、重点难点重点:体验生活中确定、不确定现象。
难点:用比较规范的教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硬币、乒乓球、口袋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生:喜欢。
师:这节课董老师就陪大家一起玩游戏!首先我们来玩一个猜拳游戏,老师手里有一枚硬币请大家猜猜可能在哪个手吗?生:左手、右手。
|师:你能确定吗?生:不能。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不确定现象。
(板书课题)(二)小组活动探究活动1:抛硬币1.抛之前先猜一猜硬币落地后那一面向上。
2.小组同学每人抛1次硬币,注意观察硬币落地的情况。
3.你每次都猜对了吗?如果没有,为什么?活动2:摸球比赛1.活动过程中不能打开袋子偷看颜色。
2.小组内每人摸出一球,记住颜色后放回,统计出一共摸出几次白球。
(三)快乐闯关1、任意摸一球,一定是绿球。
2、任意摸一球,不可能是绿球。
3、任意摸一球,可能是绿球。
(四)探究学习通过上面的学习老师相信同学们已经清楚不确定现象和确定现象,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生活中的这些现象你能辨别吗?1、试一试,连线。
2、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描述下列现象。
3、“青蛙”跳水。
|(五)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确定现象?哪些不确定现象?(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存在哪些疑惑?有什么收获?六、板书设计不确定现象不确定确定可能……也可能一定……不可能教学反思:本堂课活动比较多,内容比较简单,把整堂课交给孩子整体效果还是比较好。
但有两点不足之处,其一是课堂中喜欢重复孩子回答问题的话;其二是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完成游戏的方式来学习,孩子过于兴奋显得纪律不是很好。
不确定现象(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96页例1、例2,第97页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描述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描述。
【教学准备】硬币、抽奖箱、袋子、小彩球、磁力扣等【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带领学生玩儿猜硬币的游戏,通过该游戏有效地激活课堂,同时以出现的不同结果引出即将学习的课题《不确定现象》。
二、新知探究(一)不确定现象1、定义呈现:硬币可能在左手,可能在右手,我们把这种事先不能确定的,并且事件的结果不止一种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
2、学会描述:通常用“可能……也可能……”来描述。
3、再次描述:硬币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
4、抽签活动:同桌之间相互交流,选取代表进行阐述,注重引导完善,学生的描述可能不够完整,最后需进行总结:谁抽到第一个歌唱不能事先确定,可能是小东抽到第一个,也可能是小明抽到第一个,还可能是小芳抽到第一个,甚至可能是小梅抽到第一个。
5、复述:在一定条件下,一些事件的结果是不可以预知的,具有不确定性。
我们要学会用“可能……也可能……”来进行描述。
6、举例:结合对不确定现象的理解,举出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
(明天可能会下雨;我可能会中500万;小明可能会赢,也可能会输……)(二)确定现象1、摸球比赛:选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代表进行摸球比赛,两名选手在箱子中各摸球三次,每摸一次要放回,其余的男生和女生做好各自队伍的记录,最后统计,谁摸出来的黄球多,谁就获胜。
(1)宣布XX队获胜;(2)请参赛者发言(另一队的队员猜测胜出队伍的盒子里都是黄球);(3)给予输掉的一方机会,让他们亲自看看盒子里面的小球的状况;(4)发现赢的队伍的盒子中全是黄球,借此发问:如果再去任意摸一个球,摸出的还是?(黄球)一定是黄球吗?(一定)谁能用一句话来描述这种现象。
不确定现象(一)教学内容:教科书96页例1、例2、例3相关的课堂活动及练习。
不确定现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抽签、抛硬币、摸彩球等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时不确定的,并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帮助学生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难点: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和学生交流:同学们,谁能说一下明天的天气情况。
预设:下雨、阴天、晴天……教师小结: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可以确定它的结果,有的事情则不能确定它的结果。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板书课题:不确定现象设计意图: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测,引出不确定现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存在与周围世界中,从而有利于学生体会可能性的应用价值。
(二)探究新知1、探究不确定现象(1)教学例1四个同学参加元旦文艺汇演,利用抽签的方法确定出场顺序,谁会抽到第1个呢?学生猜测师和学生交流:这是一道关于可能性的问题。
谁抽到1号,谁就第1个演讲。
但是谁抽到1号都有可能性,到底谁能抽到1号,不确定。
只有抽签之后才能确定谁第1个出场。
可能是小明抽到第1,也可能小芳抽到第1。
板书:可能……也可能……师:这个现象是不确定现象。
(2)教学例2师和学生交流:大家喜欢玩游戏吗?我们来玩一个转硬币游戏怎么样?转硬币之前请同学们猜一猜硬币停止转动后,是正面向上呢?还是反面向上?学生猜测。
学生分组进行转动硬币活动,注意记录和观察硬币停止转动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
活动后请学生用语言描述硬币停止转动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得出这件事是不确定的结论。
《不确定现象》讲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现象。
有些现象的结果是可以确定的,比如太阳从东方升起,水在 0 摄氏度会结冰。
但还有很多现象,其结果是无法事先确定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确定现象。
不确定现象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比如,明天是否会下雨、买彩票是否能中奖、投掷一枚骰子出现的点数等等。
这些事件在发生之前,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结果会是怎样。
以掷骰子为例,一枚标准的骰子有六个面,分别标有 1 到 6 的数字。
当我们把它掷出去时,每个面都有可能朝上,最终出现的数字是不确定的。
可能是 1,可能是 2,也可能是其他数字。
再比如,从一副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牌,抽到的是哪一张牌也是不确定的。
有可能是红桃 A,也有可能是黑桃 K 或者其他任何一张牌。
不确定现象在经济领域也十分常见。
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投资者无法准确预测某只股票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会上涨还是下跌,其价格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如公司的业绩、宏观经济状况、政策法规的变化等等。
即使是专业的分析师,也只能基于各种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但结果仍然具有不确定性。
在体育比赛中,不确定现象也屡见不鲜。
比如足球比赛,两支实力相当的球队进行比赛,谁能最终获胜是不确定的。
比赛中的各种因素,如球员的状态、战术安排、意外受伤等,都可能影响比赛的结果。
那么,我们如何来描述和分析不确定现象呢?这就需要用到概率的概念。
概率是用来衡量不确定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数值。
例如,投掷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05,反面朝上的概率也是05。
这意味着,在大量重复投掷的情况下,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大致相等。
再以抽奖活动为例,如果抽奖箱中有 100 个号码,其中只有 1 个号码能中奖,那么中奖的概率就是 1/100。
但这并不意味着抽 100 次就一定能中奖,只是说随着抽奖次数的增加,中奖的可能性会逐渐接近1/100。
不确定现象虽然具有不确定性,但并不是完全无法捉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