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建筑的历史变迁
- 格式:ppt
- 大小:3.91 MB
- 文档页数:25
一.广州民居(P69~76)1.西关大屋西关大屋,俗称古老大屋,是中国广州市荔湾区西关一带兴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
大部分西关大屋兴建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主要分布在多宝路、宝华路、龙津路西、上下九路等地。
最著名的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的钟家花园等,但现已不复存在。
现在硕果仅存的名宅只有小画舫斋。
南至三连直街,东至龙津西路,西至西关上支涌,北至逢源沙地一巷。
清末至民国初年西关的传统民居建筑,从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构成、剖面到细部装饰等都有浓厚的广州地方特色和风格,其规模较大的建筑被称为“西关大屋”。
一般每座大屋面积400平方米,从入门起设有门厅、天井、轿房、神厅、内房、房厅,还有青云巷、挂廊、花局、庭院等布置,内部装饰多采用木刻的花眉、花罩、屏风和满州花窗,门前有水磨青砖石墙、矮角门、趟龙门、回字门廊等。
西关大屋平面布局狭长,独特的结构又利于穿堂风,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1993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构成这些住宅高大明亮,厅园结合,装饰精美。
基本布局是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
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二厅(饭厅)、二房(尾房)。
每厅为一进。
厅与厅间以天井相隔,天井上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通风采光。
正间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
最后为厨房。
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小品,栽种花木,布置山石鱼池以供游憩观赏。
庭院后部为书房。
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意),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花木等多种功用。
门面装修与竹筒屋相同。
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内为大门,均由高级硬木制成。
室内装修讲究,陈设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
广州市历史建筑修缮案例一、骑楼建筑的华丽变身——上下九骑楼街。
1. 背景。
上下九骑楼街那可是广州的老招牌了。
想当年,这些骑楼又破又旧,墙面剥落,有些木质结构都开始腐朽了,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但是呢,它可是承载着老广州的商业文化和生活记忆啊。
2. 修缮过程。
首先就是结构加固。
那些摇摇欲坠的柱子,就像是生病的腿,工程师们给它们打了“石膏”(其实是特殊的加固材料),让它们重新变得坚固起来,能稳稳地撑起骑楼的“身躯”。
外观修复上可费了不少功夫。
骑楼的外立面那些精美的雕花,很多都模糊不清了。
工匠们就像考古学家一样,一点点地根据老照片和残留的痕迹,重新雕刻出那些花纹。
那颜色也是经过精心调配的,要还原当年那种既古朴又有点洋气的感觉。
比如说,骑楼的墙色不能太鲜艳,也不能太暗淡,就选了那种有点岁月沉淀感的米黄色。
还有那地面的石板路,好多都坑坑洼洼的。
工人们把坏的石板一块一块地撬起来,换上新的,但是新石板还故意做了些做旧的处理,让人走在上面,就仿佛能听到当年的马蹄声和木屐声。
3. 修缮后的影响。
现在的上下九骑楼街那可是广州的热门打卡地。
游客们可以一边逛着老字号店铺,吃着双皮奶、牛杂,一边欣赏这充满岭南特色的建筑。
对于老广州人来说,这也是一种情怀的回归,能在这里找到小时候的回忆。
而且,因为骑楼街的修缮,周边的商业也更加繁荣了,就像给这个老街区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它又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二、沙面建筑群的修缮奇迹。
1. 背景。
沙面这个地方以前是广州的租界,所以那些建筑是中西合璧的典范。
可是由于岁月的侵蚀和后来一些不合理的使用,很多建筑都出现了各种问题。
墙面长满了青苔,屋顶漏水,门窗也破破烂烂的,就像被遗忘在角落的宝藏,蒙尘已久。
2. 修缮过程。
对于建筑的特色元素保护是重中之重。
像那些欧式的廊柱和拱门,很多都有裂缝了。
修缮团队就用先进的技术进行修补,在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前提下,让这些元素重新变得精致起来。
他们还从国外找来了相似的建筑材料来替换那些已经无法修复的部分,就像给建筑做了器官移植一样。
广州历史文化建筑三国两晋南北朝光孝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光孝路109号,寺址初为南越王赵建德王府。
三国时,吴国经学家虞翻居此讲学长达30年之久,又称虞苑,经多次改名,南宋以后称光孝寺。
676年(唐仪凤元年),禅宗六祖慧能到寺与僧人论凤幡后,削发受戒,故有六祖殿等以为纪念。
东、西铁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铁铸佛塔。
素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一说。
三元宫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应元路11号,建于东晋时期越岗院,唐代改名为悟性寺,明万历年间改名三元宫(道教以天、地、水为三元)。
为广州现存历史最长、规模较大的道教寺庙。
宗教哲学思想家和科学家葛洪亦曾到此修道。
华林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下九路,建于南朝,原名西来庵,是当年印度高僧禅宗初祖达摩渡海来中国传教,在西关下九路附近登陆,并在登陆处建西来庵,故名西来初地。
1654年(顺治十一年)西来庵扩建,改名华林寺。
六榕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六榕路87号。
始建于南北朝,梁大同三年(537),刺史萧誉为迎“舍利”而建塔,梁武帝赐寺号为“宝庄严寺”,塔为“宝庄严寺舍利塔”。
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北宋初毁于火灾,宋端拱二年(989年)重建,改名为净慧寺。
元符三年(1100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曾来寺游览,见寺内有老榕六株,欣然题书“六榕”二字,后人遂称为六榕寺。
隋唐南海神庙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黄埔区庙头村,又称波罗庙,创建于594年(隋开皇十四年),是中国古代祭海的场所,距今已有1415年历史。
怀圣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光塔路56号,建于唐朝,是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后最早兴建的清真寺。
光塔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塔,比叙利亚的翁米亚主朝遗留下来的古塔要早80年。
大佛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惠福东路惠新中街21号,始建于南汉,是南汉二十八寺之一。
南汉宫苑遗址(九曜园)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教育路80号,又称药洲遗址。
如何介绍广州塔广州塔,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珠江新城,是一座标志性的超高层建筑。
它以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功能而备受瞩目。
本文将介绍广州塔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主要功能以及对广州市的贡献。
一、历史背景广州塔的建设始于2010年,是为了庆祝广州亚运会而修建的。
亚运会是亚洲地区的综合性运动会,举办一次是一个城市的荣誉和机遇。
为了打造一个具有瞬间辨识度的标志性建筑,广州市政府决定修建一座超高层建筑,即广州塔。
二、建筑特点广州塔的高度达到了600米,是亚洲第一高塔,也是世界第四高塔。
它的外形犹如一支巨大的迎风舞蹈的丝带,寓意着广州作为开放、现代、国际化都市的形象。
广州塔由钢结构和玻璃幕墙组成,看上去宛如一座流动的水晶宫殿。
夜晚,塔身灯光绚丽多彩,如同一颗巨大的明珠镶嵌在珠江新城上空,成为广州夜景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主要功能广州塔不仅是一座观光塔,还兼备了众多功能。
首先,广州塔内设有旋转餐厅,游客可以边品尝美食边欣赏广州市区的壮丽景色。
其次,塔楼内还设有展览馆,向游客展示广州市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广州塔还有广播电视信号发射和无线电通信等功能。
总之,广州塔成为了广州市的新地标,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体验和娱乐活动。
四、对广州市的贡献广州塔的建成给广州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首先,它成为广州市的新名片,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消费,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广州塔的建设也带动了珠江新城的发展和改造,提升了整个城市的形象和品位。
此外,广州塔还促进了周边商业的发展,带动了酒店、餐饮、购物等相关产业的繁荣。
因此,广州塔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标志,更是极具经济和社会价值的重要建筑。
综上所述,广州塔以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功能成为了广州市的新地标和重要景点。
它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广州市的形象和名誉,还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和娱乐活动。
广州塔的成功建设也为广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让我们一同感受广州塔的魅力,领略这座城市的现代化与魅力。
粤海关大楼百年钟声,千年商都繁华的见证1916年6月,广州西堤一座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落成,它就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之一——粤海关大钟楼。
大楼坐北向南,四层,连钟楼总高31.85米,建筑面积4044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耗资21万银两。
关于大钟楼的前世今生,我们通过一连串照片细细回顾……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朝廷正式宣布:“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相同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开海贸易。
”第二年,朝廷设立广东广州(粤海关)、福建厦门(闽海关)、浙江宁波(浙海关)、江苏云台山(今连云港附近,江海关)四个海关,正式取代市舶司。
后于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朝廷关闭厦门、云台山、宁波三个海关,仅留广州一口对外贸易,粤海关遂居重要地位。
△《广州的海关衙门》19世纪从旗上可以看到“钦命粤海关”五个大字当时的广州,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贸易航线,并因此成为清政府财源滚滚的“金山珠海、天子南库”,粤海关也充任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占据地利人和的粤海关业务量巨大,每年到达广州的洋船200多艘,税银突破180万两。
前清四大海关中,粤海关监管业务和税收长期居于首位。
▲一口通商时期广州城商船来往盛况据公开资料显示,在粤海关史上,海关关址有二:一是设立于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至1860年(咸丰十年)间五仙门内的海关关址。
这时候的粤海关监督公署署址疑为设在广州城五仙门内盐政院旧址,临近天字码头,以利船舶停靠报关。
△疑为粤海关监督署(在五仙门)内建筑1869年,汤姆逊摄△五仙门粤海常关△1907年波士顿出版新美洲和远东粤海关验货码头△1988粤海关验货码头△第一代粤海关验货码头(1863年摄)△第二代粤海关验货码头△第三代粤海关验货码头△第四代粤海关验货码头△粤海关验货码头那时的粤海关办公地称为粤海关监督署,是一座岭南传统的多进合院式建筑,内设八房:算房、库房、稿房、单房、船房、票房、柬房和承发房,八房各司其职,管理着分布于辖区内各个河道码头的七十多处大小关口。
广州传统建筑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城市之一,历史悠久,拥有丰富而多样的传统建筑。
这些传统建筑代表了广州的历史和文化,也是当地人民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广州传统建筑的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一、建筑特点广州传统建筑的特点在于精致的雕刻和华丽的装饰,同时融合了汉族、西亚、印度和欧洲等多种建筑风格。
它们多以木材、砖石和瓦片为主要材料,建筑结构坚固稳定。
这些建筑常常有庭院、走廊和室内庭院,以及独特的天井设计,形成了内外的纵深感。
另一重要特点是传统建筑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它们常常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以适应广州湿热的气候。
同时,建筑师会根据建筑所在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采用对流通风和天然遮阳的设计,使建筑物在夏季凉爽,冬季暖和。
二、历史背景广州的传统建筑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朝。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广州作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吸引了许多商人和文化交流者。
这些人们为广州的建筑风格和技术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影响。
随着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兴起和衰落,广州的建筑风格也在不断演变。
例如唐代的建筑多以寺庙和宫殿为主,宋代则注重府邸和商业建筑,明代则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民居和府邸。
在清朝时期,广州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外国的影响,特别是西方的建筑风格。
许多西方官员和商人在广州定居,带来了新的建筑概念和技术。
这些外来影响与当地的传统建筑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广州传统建筑风格。
三、对当地文化的影响广州传统建筑对当地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建筑的艺术和装饰展示了当地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观。
它们常常以花鸟、山水和传统故事为主题进行雕刻和绘画,传递出对自然、生活和人文的敬畏之情。
其次,建筑的设计与当地的生活方式相契合。
庭院和天井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和社交的场所。
建筑内部合理的布局也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和传统的家庭价值观。
此外,广州的传统建筑还对当地的庙宇和宗教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广州中山纪念堂讲解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庄严肃穆的纪念建筑,位于广州市中山一路。
它是为纪念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建造的,也是广州市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之一。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山纪念堂的建筑特点、历史背景和参观注意事项。
一、建筑特点中山纪念堂的外观设计简洁大气,整座建筑呈现出典型的中式风格。
它的主体建筑为三层楼高的大殿,由白色花岗岩砌成。
大殿的正面中央是一座巨大的圆形穹顶,寓意着日月同辉,永恒不变。
大殿两侧各有一座钟楼和鼓楼,钟楼上悬挂着一个铜制的巨大钟,鼓楼上则设有巨大的锣。
整个建筑的外观庄重肃穆,体现了中山先生崇高的精神风貌。
二、历史背景中山纪念堂的建造始于1929年,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的逝世。
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领袖,也是中国国父。
他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亲自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山纪念堂的建造旨在永久铭记中山先生的伟大贡献,激励后人继续为中国的发展奋斗。
三、参观注意事项1. 开放时间:中山纪念堂每天早上8点至下午5点开放,除夕和春节期间会有调整,请提前查询具体时间。
2. 参观注意:进入纪念堂需保持安静,不得喧哗或拍摄。
参观者需自觉遵守秩序,尊重中山先生及其他参观者。
3. 衣着要求:参观时需着装整洁得体,不宜穿着过于暴露或不文明的服装。
4. 集合点:参观者需在指定的集合点等待导游或工作人员的引导,按规定的参观路线进入纪念堂。
5. 纪念品购买:纪念堂内设有纪念品商店,参观者可选购相关纪念品留作纪念。
总之,广州中山纪念堂以其庄严肃穆的建筑风格、悼念中国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使命,成为广州市的一处重要景点。
参观者在参观时需遵守相关规定,保持安静尊重,以表达对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
这里不仅是缅怀先行者、学习历史的地方,也是传承中山先生精神的场所。
广州镇海楼建筑历史研究摘要:因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广州镇海楼曾屡圮屡修,而每次维修或修整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建筑作出改动或使其功能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对镇海楼的影响,提出了建筑的设计肇建和修葺是离不开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建筑是历史产物。
关键词:镇海楼社会环境历史产物闻名遐迩的镇海楼雄踞在越秀山小蟠龙岗上,是我国古建筑中比较少见的多层楼阁式建筑,有“岭南第一胜概”之誉。
在从镇海楼的肈建到它的多次维修或修整的过程中,其功能逐渐地发生着变化。
从作为军事要地到成为观光楼,这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它的影响。
正是因为如此,它身上具有浓厚的岭南建筑特色,它是一个时代的写照。
中国学者对广州镇海楼的研究多是一些介绍其历史意义和修葺情况的文章或书籍,有一部分是由广州博物馆或广州文化局编撰的。
本人在暨大图书馆以镇海楼为主题词搜索,目前只是找到曾新的《越秀山》、李穗梅的《镇海楼》、广州博物馆编的《广州博物馆建馆八十周年文集-镇海楼论稿之二》这三本书。
其中,曾新编撰的《越秀山》这本书中有对镇海楼进行了介绍,但他只是粗略地提到了镇海楼肇建和重修的历史,以及骚人墨客写的关于镇海楼的诗赋和几张图片。
因而这短短四页的文章并不能为我们详细地展示镇海楼的概况,也不能让我们详细地了解镇海楼与当时社会的关系。
在李穗梅主编的《镇海楼》中,也是侧重对镇海楼的地理、历史、名人对镇海楼的吟诵的介绍,不过内容详细,且有比较多的图片,并大量地引用一些当事者的话语或其所撰写的文章片段,令其文章更加真实可信。
但可惜《镇海楼》此书倾向于纯介绍,并没有详细地进行分析镇海楼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
而为了庆祝其建馆八十周年,广州博物馆撰写了《广州博物馆建馆八十周年文集-镇海楼论稿之二》。
在此书中,它对镇海楼的介绍分为了几个部分,除了详细地介绍了镇海楼的历史外,还详细地谈到了镇海中的藏品及其部分对广州博物馆贡献甚大的捐赠者,以及镇海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意义和曾为广州博物馆的工作奔前走后的人的背后故事等等。
一、历代广州城址变迁广州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统一岭南,设南海郡,郡尉任嚣在番禹(广州)筑“任嚣城”至今已有2223年历史。
而历代的城址变迁都在今越秀区域内。
公元前206年,赵佗建立南越国,筑建“城周十里”的“赵佗城”。
三国东吴时期,建安二十二年(217),交州刺史将交州治所由广信东迁至番禺,扩大“赵佗城”,称之为“步骘城”。
后梁贞明三年(917),南海王刘在广州建立大越国,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刘凿低番、禺二山,筑建“新南城”。
两宋时期,广州的城堩扩建和修缮10多次,修筑了中城、东城和西城。
明代广州三城合一。
清代广州城进一步扩大。
从明新城东西两侧伸出建“鸡翼城”。
1、广州最早的城垣—任嚣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后,为了扩大疆域,继而进攻岭南。
是年,秦将屠睢受命率领50万大军南征百越。
因战失利,陷入困境,最后连主帅屠睢被越人所杀。
秦始皇随即增派兵将,命任嚣代屠睢为秦军主帅,率赵佗等楼船之士(水军)再攻百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统一岭南, 秦将任嚣遵从秦始皇之令,在这片荒蛮之地建立政权,推行郡县制。
当时原战国七雄的地区已建立了三十六郡,所谓“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史记.秦始皇本纪》)。
任嚣在岭南置南海、象、桂林三郡,率兵统一岭南的秦将任嚣出任总摄岭南三郡军政事的南海郡尉。
当时,别的郡设郡守以掌政务,郡尉以掌军事,郡监御史以掌监察,而南海郡则不设郡守,而让郡尉任嚣集政、军、财权于一身,并同时负统制桂林郡和象郡之责,是岭南最高军事长官,故后人称“东南一尉”。
南海郡辖今广东大部分地区,下设博罗、龙川、番禺、揭阳四县,赵佗任龙川县令。
任嚣就任郡尉,经对地形一番考察后,认为“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形势极佳,于是就在统一岭南的当年(前214)在番禺县内(今广州仓边路以西的古番山和禺山上)建城作为郡治(治:地方政府所在地),史称“任嚣城”。
广州陈家祠的历史故事
广州陈家祠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也是广州著名的文化景点之一。
这座祠堂建于1894年,是为了纪念陈氏家族的祖先而建立的。
陈家祠是一座典型的岭南古建筑,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壮丽和精湛的工艺。
整个建筑群分为三进院落,包括大殿、花厅和后花园。
大殿是陈家祠的主体建筑,呈现着典雅的木雕和瓷砖装饰,彰显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陈家祠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
其中最著名的是家族宗祠档案,记载了陈家历代的家谱和家族历史。
这些档案对于研究广州历史和家族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历史价值,陈家祠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宗教场所。
每年的重要传统节日,陈家祠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参观和祭祀。
这也是一种传统和信仰的体现,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广州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蕴。
陈家祠被广大游客誉为广州的一颗明珠,它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广州历史文化的见证和象征。
作为广州的文化瑰宝,陈家祠值得我们珍视和保护,让后代子孙能够继承和传承这段历史的记忆。
岭南文化篇—岭南建筑岭南建筑岭南建筑的文化特色,是建筑与岭南园林的有机结合,建筑有轻巧通透的体形,富有岭南传统文化的韵味。
广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常受台风吹袭。
因此传统的建筑在解决通风、隔热、防风、防雨、防潮等方面都极具特色。
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建筑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清时期的书院、祠堂建筑;第二阶段是清末民初的西关大屋、竹筒屋和商业骑楼建筑;第三阶段是西洋建筑的传入,中外建筑师将中西建筑融合起来;第四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建筑技术融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岭南建筑逐渐进入现代建筑的发展阶段,形成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派建筑新风格。
涌现出以佘(左边田,右边逡去掉之旁)南、莫伯治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老中青岭南派建筑大师。
广州的岭南建筑有许多代表作。
余荫山房、小画舫斋、陈家祠、西关大屋、竹筒屋、商业骑楼建筑等都充分表现岭南城市的风貌。
20世纪50年代以后广州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诸如北园酒家、泮溪酒家、白天鹅宾馆、花园酒店、中国大酒店、东方宾馆、矿泉别墅、白云山双溪别墅等一大批园林宾馆和酒店,它们都是现代岭南建筑的优秀作品。
这里向大家介绍构成岭南市井风情图画要素的,让旅游者们充分领略岭南建筑文化风貌的骑楼商业建筑、西关大屋、竹筒屋和誉为“岭南建筑艺术宝库”的陈氏书院(陈家祠)等。
1.岭南园林建筑广州的园林建筑是岭南建筑的代表。
岭南园林建筑兴起于明代,后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与苏州园林齐名。
现存的佛山的梁园、东莞的可园、顺德的清晖园和番禺的余荫园(余荫山房)合称广东四大名园,是岭南园林建筑中的佼佼者。
此外,到广州解放前已有诸如文塔花园、晚景园、唐荔园、清华池馆、环翠园、荔香园、海山仙馆等一大批明清时代的名园。
然而沧海桑田,物换星移,这些名园大多已荡然无存,已成陈迹,只留下文献书画的记载。
广州除余荫山房和小画舫斋两处清代园林建筑外,现存的园林建筑多是如泮溪、北园、南园等几家现代园林建筑。
老照片:这是1972年的广东广州,70年代的广州是这样的这是一组上世纪70年代广东省广州市的老照片,拍摄时间为1972年,由当时的美国威尔斯利学院教授William Joseph所拍摄。
当时包括William Joseph在内的访问团在中国多地进行了访问,并拍摄了大量照片。
图为远眺广州城。
通过这组老照片,带大家去看那时的广州。
这组老照片十分的珍贵,是不可多得的资料图片。
图为远眺当时的广州城。
图为当时广州一个小学的操场上,学生们正在上体育课。
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花城。
广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从秦朝开始这里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所在地。
图为当时广州五仙门发电厂周边。
五仙门发电厂是广州电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该发电厂由于设在长堤五仙门一带,民间称五仙门电厂。
五仙门发电厂的经营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最后因机器损耗、对市内污染大等原因停产。
图为当时广州市六十一中学化工厂,这是一个校办工厂,在工厂大门上贴有欢迎词“热烈欢迎美国朋友”。
广州市六十一中学就是如今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图为在公共汽车站牌下等车的人们。
这个站其实是反修大厦站,反修大厦也就是位于流花路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旧馆,初期叫中苏友好大厦。
图为当时广州海珠广场周边的街景,左前方的那栋建筑是华侨大厦。
华侨大厦位于海珠广场的东边,建成于1957年,是广场周边最早建成的大型建筑,旨在解决当时华侨在广州的住宿问题,是广州第一座以接待华侨、侨眷为主的宾馆。
图为当时广州的一处街景,放眼望去当时马路两边几乎要被自行车占据了。
在当时自行车是城市百姓主要的代步工具,那时国内自行车人均拥有量占据世界第一,所以当时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