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主要类型以及演替要求
- 格式:ppt
- 大小:3.07 MB
- 文档页数:30
高中生物: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和特点;3.能够在例子中分析群落演替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掌握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分析例子中群落演替的过程。
四、教学内容1.什么是群落演替?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群落(由多种生物种群组成的生物群体)随时间发生替代关系的过程,也称为演替序列。
在演替序列中,一个群落会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直到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态。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十年或数百年才能完成,这取决于生态系统的大小和复杂性。
2.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和特点群落演替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原生演替和继承演替。
原生演替是指在一个没有生物的区域,例如火山爆发或岩石侵蚀后,群落会从没有生的结构中发展出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生物群落逐渐适应环境,由原生植物到灌木和乔木,最终成为常绿林或落叶林,这是一个自然的演替过程。
继承演替是指生态系统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并不是完全新的生物群落,而是从原来的生物群落中接替了一些成分,又称为继承。
这种演替过程是在原有的生态系统中进行的。
继承演替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工的。
典型的例子是森林砍伐后,森林群落被迫得到了一个新生态系统。
群落演替的特点是有序性和渐进性。
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植物和动物在不同的生态位上竞争,这种竞争是有序进行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替代过程是逐渐而不断地发生的。
3.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例子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以通过实例来说明。
例如,灌木林的演替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阶段来描述:第一阶段:灌木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灌木占优势。
由于土地的退化或灌木繁殖迅速,灌木开始扩大其群落。
一些低矮的树可能在这个阶段出现。
第二阶段:中等树木阶段随着灌木和较小的树木越来越大,它们开始逐渐取代更短的灌木和草丛。
树木和灌木的高度和密度不断增加。
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就是枫树和樫树。
第三阶段:成年森林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型树木开始占据优势地位。
群落演替总结简介群落演替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同一生态环境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对数量和空间分布的变化。
群落演替常常是由环境条件、物种间相互作用、种群动态等多种因素所驱动的。
本文将总结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驱动因素以及常见类型。
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1.群落:指的是生物群体的集合,包含不同物种的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群落由物种组成,这些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2.演替:指的是群落的变化过程,包括物种数量、空间分布和相对丰度等方面的变化。
3.群落演替:指的是在同一生态环境中,不同物种之间相对数量和空间分布的变化过程。
群落演替的驱动因素群落演替的变化往往由多种因素驱动,下面主要介绍常见的三个驱动因素。
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分、光照等。
这些因素对物种的适应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气候变化可以导致植物物种的变化,从而引发群落演替。
2.物种间相互作用:物种间相互作用主要包括竞争、捕食、共生等。
竞争是影响群落演替的一个重要因素,竞争弱的物种可能会被竞争强的物种替代。
3.种群动态:种群动态主要指物种的出生、死亡、迁移等,这些过程也会对群落演替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某物种的迁移可以导致其在新生境中的数量上升,从而影响群落的结构。
常见的群落演替类型群落演替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
1.初级演替:指的是在无生物存在的环境中开始的演替。
例如,火山爆发后形成的岩石上的初级演替。
初级演替由于没有其他生物竞争,物种替代的速度较慢。
2.次级演替:指的是在已有生物存在的环境中进行的演替。
例如,森林火灾后的次级演替。
次级演替通常会受到先前群落的影响,物种替代的速度较快。
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特殊类型的群落演替,如稳定演替和逆向演替等。
总结群落演替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深入理解群落演替对于生态系统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群落演替的变化由多种因素驱动,包括环境因素、物种间相互作用和种群动态等。
根据群落演替发生的环境条件,可以将其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
【导语】在⽣物的学习中,学⽣会学习到很多的知识点,下⾯将为⼤家带来关于⽣物的结构的知识点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群落演替的定义 群落演替是指群落随时间的推移,⼀定区域内⼀个群落被另⼀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
⼆、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②群落内部环境变化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⑤⼈类的活动。
三、群落演替的类型 群落的演替按发⽣的基质状况可分为两类: 1、初⽣演替 (1)概念:在⼀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发⽣的演替。
(发⽣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演替。
) (2)过程: ①旱⽣演替:*岩阶段→地⾐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阶段→森林阶段 ②⽔⽣演替:沉⽔植物→浮⽔植物→挺⽔植物→湿⽣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乔⽊。
(3)特点:演替缓慢。
2、次⽣演替 (1)概念:在次⽣*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的演替。
原来有过植被覆盖,以后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灭了,这样的*地叫做次⽣*地。
次⽣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还保留了植物的种⼦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发⽣的演替。
如⽕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上进⾏的演替。
(2)过程:弃耕农⽥→⼀年⽣杂草→多年⽣杂草→灌⽊→乔⽊ (3)特点:演替快速。
特别提醒:⼈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然的演替速度和⽅向进⾏。
四、群落演替的特征 ①⽅向:⼀定的⽅向性。
②能量:总⽣产量增加,净⽣产量逐渐减低,群落有机总量增加。
③结构:营养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稳定性增强。
④⽣活史:⽣物个体增⼤,⽣活周期变短,⽣态位变窄。
⑤物质循环:开放转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
第2节群落的主要类型第3节群落的演替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
2.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生命观念——基于不同类型群落与其环境关系的分析形成结构与功能观;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分析不同类型群落的主要特点。
2.社会责任——基于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影响,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认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必要性。
一、群落的主要类型1.分类依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
2.荒漠生物群落(1)分布:极度干旱区。
(2)气候特点: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
(3)群落特点: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
(4)植物类群及适应性特征①仙人掌属植物: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气孔在夜晚才开放。
②骆驼刺属植物:植株才几厘米高,但根可长达15 m。
(5)动物类群及适应性特征①动物类群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
②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适应性特征a.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
b.蛋壳坚硬,能保护正在发育的胚胎。
c.体温是变化的,其调节体温的方式是每天早早起来到阳光充足的地方,让身体暖和起来,待天热时退到地下等阴凉处。
d.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而不是产生需要更多水才能溶解的尿素。
3.草原生物群落(1)分布: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
(2)群落特点: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3)植物类群及适应性特征①植物类群: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
稀树干草原上生长着伞形树冠状乔木。
②植物的适应性特征: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
(4)动物类群及适应性特征①动物类群:稀树干草原上主要以斑马、长颈鹿和狮子为主;在草原上,两栖类和水生动物非常少见。
②动物的适应性特征: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第4节群落的演替[学习目标] 1.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知识点一演替的概念和类型知识梳理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01代替的过程。
2.类型(1)初生演替②过程(以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04地衣阶段→苔藓阶段→□05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③特点:经历的时间□06长,速度□07缓慢。
④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⑤举例:沙丘、□08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②过程(以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12小灌木→灌木丛→乔木→树林。
③特点a.经历的□13时间短,速度□14快。
b.具有一定方向性,预见性。
④影响因素:人为活动较为关键。
⑤举例:火灾过后的草原、□15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等。
3.群落演替的结果(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16预见的或□17可测的。
(2)结构:一般生物种类□18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19越来越复杂。
(3)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20越来越高。
[问题思考] 1.初生演替为什么比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长?提示:因为初生演替没有土壤条件,要经过漫长的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所以初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长。
2.所有群落都会演替到森林阶段吗?举例说明。
提示:不一定。
群落演替主要受环境条件影响,还受人为因素影响,如果气候条件适宜,可能演替为森林;如果在干旱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木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3.在森林阶段内,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提示:能。
群落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外的一些种群,指的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典题分析题型一演替的过程及类型分析[例1](2015·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题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大致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较高的灌木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A错误;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B错误;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
动物群落演替规律解析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动物群落是生物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动物群落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可塑性等特点,不断发生着演替现象。
动物群落演替是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的发展过程,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普遍规律。
本文将从动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驱动力和机制等方面对其规律进行解析。
一、动物群落演替的概念动物群落是指一定地理区域内在相对稳定和持续的环境条件下,由不同种类的动物集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
动物群落演替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和历史背景下,逐渐替代原有的动物群落而出现的新的动物群落。
动物群落演替是一种动态的、多样性的过程,其规律与生态系统的演替密切相关。
二、动物群落演替的类型根据动物群落演替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以及演替的程度不同,动物群落演替可分为连续型演替和间歇性演替。
连续型演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动物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着相互替代的过程。
例如,草原演替为灌丛草地再到森林地形的群落演替过程。
间歇性演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动物群落,在短时间内发生着较大的变化。
例如,在蓝鲸习性区域养殖,人类对蓝鲸习性造成的干扰,使得该区域的群落发生了间歇性演替。
三、动物群落演替的驱动力动物群落演替是由多种驱动力共同作用而发生的,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土地利用类型、生物因素等。
气候因素是影响演替的最重要的自然性因素之一,气候条件的变化可以导致动物群落的演替。
地形因素如高度、坡度、流域等条件,也对动物群落演替有影响。
生物因素包括种类多样性、物种交错现象等也是影响演替的重要因素。
人类因素人类因素可以促进或阻碍动物群落的演替。
人类活动如集约养殖、开采矿产、开发建设等活动,都会对动物群落造成较大的干扰,从而影响演替。
另外,狩猎、非法盗猎、林木采伐等活动也会对动物群落造成较大的损害。
四、动物群落演替的机制动物群落演替的机制很复杂,它与群落内植物和动物种群密度、种类组成和环境因素等有关。
简述群落演替的类型
群落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
起点:从来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原生裸地
基本环境条件:无有机质和生命胚胎
主要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举例: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淡水水域里发生的演替:开敞水体→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植物阶段→挺水植物阶段→湿生植物阶段→陆地中生或旱生植物阶段次生演替
次生演替可认为是由原生演替发展途中出现的。
这种逐渐发生的演替系列称为后成演替系列(subsere)。
起点: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后所形成的次生裸地
基本环境条件: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胎
主要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
举例: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丛→乔木林。
群落的结构、类型及演替一、群落的结构和主要类型1.群落(1)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2)群落的性质是由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的适应性以及这些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
2.群落的垂直结构(1)群落的垂直结构定义群落的垂直结构即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植物的生长型决定的。
生长型是指植物的外貌特征,主要生长型有苔藓、草木、灌木和乔木,它们自下而上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2)三大群落垂直结构①森林群落从上到下可分为林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
②草原群落从上到下可分为草本层、地表层和根系层。
③水生群落从上而下可以分为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和底泥层。
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3)在群落垂直结构的每一个层次上都有各自所特有的动物种类。
3.陆地生物群落(1)热带森林①热带雨林②热带季相林③热带干旱林(2)温带森林①温带针叶林温带针叶林的垂直分层不明显。
②温带阔叶林温带阔叶林通常可分为4层,即林冠层、下木层、灌木层和由草本植物、蕨类和苔藓组成的地面层。
(3)寒带针叶林寒带针叶林又称泰加林,树种主要是各种云杉和松树,也有少量阔叶树。
(4)草原和热带稀树草原①草原最明显的特征是几乎完全由绿色的禾草组成,草长得高大但生长期很短,从春季到秋季便会完成一个生命世代。
②热带稀树草原的垂直结构不发达,但水平结构很明显。
(5)荒漠荒漠共同特征是雨量少,水分蒸发量大。
(6)苔原苔原又称冻原和冻土带,特点是严寒、生长季短、雨量少和没有树木生长。
二、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1.生态位的几个概念(1)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中各种资源的总和,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2)基本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按其生理上的要求及所需的资源可能占领的全部生态位。
(3)实际生态位是指由于物种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种间竞争,一个物种实际上所占领的生态位。
高中群落知识点总结一、群落的定义和组成1.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在特定地点内共同生活和以一定方式相互作用的物种的总称。
它是生态系统在某一时期内所包含的各个物种的总体。
同时,群落是生态系统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生物群落内共同的生活环境下,具有稳定生活地区的一些种群和个体的集合体。
2. 群落的组成一个群落内通常包括多种多样的生物种类,这些生物种类之间通过竞争、捕食、共生等相互作用而形成复杂的生态网络。
在一个群落中,通常可以分为优势种、伴生种和桌面种三类。
其中,优势种是指在群落中数量最多的种类,而伴生种和桌面种则是相对数量较少的种类。
二、群落的结构和功能1.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类生物之间的种群组成、数量比例和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关系。
群落结构反映了群落内各个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程度。
2. 群落的功能群落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包括维持生态平衡、控制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等。
此外,群落还能对生物圈和大气圈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转化和调节,从而起到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质等作用。
三、群落的演替和变化1. 群落的演替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从初创期到稳定期的演变过程。
它通常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两种类型。
初级演替是指在裸岩、砾石等非生物因素所影响的环境中逐渐发展成成熟群落的过程;而次级演替则是指在充分自然的环境中,由于外力或内力的干扰,使得原有生物群落经历较大变化的过程。
2. 群落的变化群落的变化通常包括自然变化和人为变化两种类型。
自然变化是指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导致的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的改变,而人为变化则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如开垦、砍伐等)导致的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四、群落的稳定性和恢复1. 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指的是群落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抵抗力和恢复能力。
一个稳定的群落通常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度,以及较强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
2. 群落的恢复群落的恢复是指一个受到外界扰动或破坏的群落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逐渐恢复到原来的生态平衡状态。
简述群落演替及其类型-回复群落演替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群落变化的过程,它涵盖了一系列物种的相继替代。
不同的群落演替类型是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群落中物种的相互关系和组成发生变化的方式。
群落演替主要可以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
本文将详细介绍群落演替的定义、原因、类型、影响因素和意义等方面。
群落演替是指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发生连续的变化过程。
一个群落的演替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有特定的物种组成和生态功能。
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以是逐渐的、连续的或是突变的。
群落演替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地质过程、自然灾害等,而人为因素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生境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等。
这些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群落中物种的生存和相互关系,从而导致群落演替的发生。
根据演替的过程和环境条件,群落演替可以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初级演替发生在没有生物存在的土地上,例如火山喷发后的新生岛屿或冰川退化后的荒漠地带。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批移民的物种被称为先驱种或荒漠种。
这些先驱种通常具备适应恶劣环境的特性,如耐旱、耐寒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驱种会改变土壤和环境条件,为其他物种提供适宜的生境,从而引入更多物种。
次生演替发生在有过去群落存在的土地上,例如火灾、砍伐、灾害后的森林再生。
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物种会通过重新播种、自然扩散或迁移来恢复到原来的群落组成。
群落演替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是环境因子,如土壤类型、水分、光照等。
这些环境因子会影响到不同物种的生存条件和竞争关系。
其他因素包括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传播方式、生物学特性等。
群落演替的速度和路径也受到物种的迁移能力和生长速度的影响。
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演替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会不断更改。
在初级演替中,物种的适应性特征被选择并适应到恶劣的环境中,从而推动生态系统的发展。
第50课时群落的主要类型及演替课标要求 1.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2.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
考情分析 1.群落演替的类型、过程、规律2023·山东·T242023·广东·T212023·海南·T52023·江苏·T182022·天津·T132022·山东·T242022·江苏·T172022·河北·T122022·辽宁·T232021·江苏·T92021·河北·T222021·辽宁·T232021·全国甲·T6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2023·北京·T112023·山东·T242021·辽宁·T23考点一群落的主要类型1.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分类依据2.陆地生物群落的比较群落类型荒漠生物群落草原生物群落森林生物群落生存环境半干旱;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群落结构物种少;结构非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种较少;结构相对简单物种繁多;结构非常复杂且____________生存生物特点动植物具有__________特性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动物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植物利用光能较强;动物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所以说群落是一定______________下不同______的天然群聚。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4课时群落的主要类型及演替课标要求 1.阐明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2.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
考点一群落的主要类型1.2.陆地生物群落的比较群落类型荒漠生物群落草原生物群落森林生物群落生存环境极度干旱;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匀半干旱;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湿润或较湿润群落结构物种少;结构非常简单物种较少;结构相对简单物种繁多;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生存生物特点动植物具有耐旱特性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动物善于挖洞或快速奔跑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植物利用光能较强,动物善于树栖和攀缘3.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所以说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考向群落的主要类型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类型的说法,错误的是()A.导致群落类型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地形以及其他环境条件B.热带雨林和温带阔叶林的物种组成不同,占据优势的物种也不同C.荒漠植物的根系很发达,是适应自然的结果D.苔原中生物数量少,各种生物之间不存在种间竞争现象答案 D解析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不同类型生物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有明显不同,占据优势的物种类型也不同;荒漠地带由于缺少水分,植物的根系都很发达;苔原虽然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但是各种生物之间依然存在争夺资源的种间竞争关系。
2.荒漠中生物适应缺水环境,具有耐旱特性的表现为()①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②骆驼刺植株可高达15 m,但根才几厘米长③蜥蜴和蛇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④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形式排泄含氮废物,减少了水分排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C考点二群落的演替1.群落演替的概念和过程(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群落及其演替知识点总结一、群落的定义及特点1.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同一地区内,不同种类的生物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它是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物群体,在一个特定空间内以及通过各种相互作用形成的群体。
2. 群落的特点(1)群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2)群落内的物种是相互关联并相互依赖的。
(3)群落内的物种丰富多样,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二、群落的结构1. 物种多样性群落中包括丰富多样的植物和动物物种,这些物种之间有着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
2. 食物链与食物网在群落中,不同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形成了复杂的能量流动关系。
3. 群落的竞争关系在群落中,不同的物种之间会因为资源的竞争而发生相互竞争的关系,其中强者生存、弱者淘汰。
4. 群落的生境生态位指的是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所占的特定的生存空间及其所处的生活方式,在生态位中可以包括生物种的营养方式、生长发育的特性,甚至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五、群落的演替1. 群落的演替概念群落的演替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群落的物种和种群组成随时间发生相对连续的定向变化的过程。
2. 群落的演替形式(1)初演替:指的是在新形成、没有土壤的生态系统中,由于无土壤,很难找到适应这种环境的植物。
因此,在这种环境中,植物生长要依赖于落石沟、火山、湖泊等物理因素的作用,而不是依赖于土壤。
(2)次生演替:指的是在一个生态系统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之后,原有的群落被破坏,而在破坏后一段时间内,一些较简单的植物群落占据了主导地位。
(3)终期演替:指的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经过不同类型的先期性草本植物、灌木、乔木的演替过程之后,最终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植物群落。
3. 群落演替的影响(1)环境变化:群落演替导致生态系统内的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土壤营养物质的丰富度、水分的分布等。
(2)物种多样性:群落演替会导致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数量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生态位的变化:群落演替也会导致群落内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变化,可能会出现新的生态位或出现物种生态位的重叠。
水生植物的群落结构和演替水生植物是生活在水中的植物,它们的生长和繁殖受到水环境的限制,因此,水生植物的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演替规律。
本文将从群落结构和演替两个方面来探讨水生植物的生态系统。
一、群落结构水生植物群落结构是指水生植物在水生环境中的分布、生长和互惠互利的关系。
水生植物群落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垂直层次水生植物根据生长深度分为浅水层、中水层和深水层,不同深度的水生植物相对独立,生长环境不同,栖息动物也不同。
例如,浅水层的水生植物主要包括芦苇、浮萍等,中、深水层的水生植物主要包括水蓑衣、黑藻等。
2、群落类型水生植物群落根据栖息的水体类型,可以分为湖泊群落、河流群落、沼泽群落等。
在不同的水体类型中,水生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特点也不同。
3、物种多样性水生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较高,同一水体中可能生长多种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与水环境质量密切相关,当水环境质量恶化时,水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会减少甚至消失。
4、竞争与协同水生植物之间存在竞争与协同关系。
当两种水生植物生长环境相同时,它们之间就会产生竞争关系;当两种水生植物生长环境不同,它们之间就会产生协同关系。
这种竞争与协同关系可以影响水生植物群落的结构。
二、演替水生植物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变化,水生植物数量、物种、组成和空间分布等发生的逐渐演变的过程。
水生植物群落的演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先驱群落阶段刚形成的水体表面往往会出现一些基本的底泥、浮游生物和浮萍类的水生植物,这些就是先驱群落。
这一阶段主要特征是水质较差,有机物和养分含量较高,生物群落数量较少。
2、繁荣阶段在水环境得到改善后,水生植物数量会逐渐增多,形成繁荣的水生植物群落。
这一阶段水体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水生植物数量增多,但种类相对较少。
3、竞争阶段水生植物群落的竞争阶段是群落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群落结构的塑造期。
在这一阶段中,水生植物之间开始竞争,高耗能的物种逐渐被淘汰,而适应能力较强的物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