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第二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第二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第二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第二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 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是身体的哪一部分产生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虽然认为心理现象是身体的一种机能,但是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人们并不清楚心理活动的器官之所在。历史上,相当长一个时期,人们曾经认为心脏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心脏的机能。因为人们在各种不同活动状态下,感觉到自已心脏活动的差异。如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心之官则思"。意思是说,心脏的机能在于思考。汉字中,凡和心理活动有关的字都带"心" 字旁或竖"心"旁,如思、想、念、怨、情、恨、悦等。由于心脏在胸腔中,于是古人认为智慧就来自胸中,因此产生了"胸有成竹"、"计上心来"、"心中有数"、"满腹经论"等词语。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心脏是思想和感觉的器官,而脑的工作,只是使来自心脏的血液冷却而已。

随着事实和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活动不是与心而是与脑联系着的。如人们观察到,人在睡眠和酒醉时,心脏活动与清醒时并无多大差别,而精神状态却大不相同。一些精神病人心跳正常,但却神智不清。一个心脏机能正常的人,如果脑受了损伤,心理活动就会受到严重破坏。有的耳目完好而变聋变盲,有的记忆丧失,有的言语、思维或随意运动出现了障碍。因此人们认识到心理现象是脑的产物。如我国明代医药家李时珍曾提出"脑为元神之府"。但是脑是怎样活动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由于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复杂性,很长时间人们并不清楚。

到了十九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医学和生理解剖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关于脑的知识。我国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于1830年在《医林改错》中提出了"脑髓说",他从解剖学上弄清了脊髓和脑的中枢神经联系的"经络周身,内外贯通"的道理。他说:"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皆归于脑"。这些都表明了大脑与感官的神经联系及大脑对感官的统一指挥作用。他断定:"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明确指出心理现象是脑的功能。

1861年,法国外科医生布罗卡通过对人脑的解剖研究,发现一位病人失去了说话能力是同左侧大脑皮层的一个特定区域的神经细胞受到器质性损伤有关,这说明在大脑皮层的这一特定区域有一个语言中枢,被称为"布罗卡区"。后来临床实践又进一步发现大脑皮层颞叶的颞上回受到损伤时,病人能说话、阅读和写字,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讲话,产生"感觉失语症";当额叶的额中回受到损伤时,病人能听懂话,自己会说话,也能阅读、但不会书写,产生"失写症";当顶叶的角回受到损伤时,病人虽然能听、会说、会写,但看不懂书面语言,产生"失读症"。这些发现证明:脑的一定部位控制、支配着人的言语活动。 1874年,俄国解剖学家贝兹利用显微镜的方法在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第五层发现了大型锥体细胞,并且证明这种大型锥体细胞是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细胞,称为"贝兹细胞"。这说明人的各种随意运动也是受大脑支配的。

与此同时,许多生理学家、医生、心理学家采用切除法、电刺激法对脑与行为关系所做的研究以及神经电生理现象的研究,也陆续发现了其它一些神经中枢。如1823年,德国生理学家弗罗伦观察到切除大脑后的鸽子失去了适应环境的能力。证明了动物的复杂行为与大脑的机能有关。1820年,弗里奇和希齐格用微电刺激十字沟前回,发现动物不同部位的肌肉动作有不同的中枢控制。后又进一步实验研究发现了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这些都推动了心理现象脑机制研究的发展。尤其是"反射"概念的提出和"条件反射"学说的建立,使心理的生理机制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后来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此基础上经过了长期的实验研究,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即"条件反射"学说。进一步科学地揭示了心理活动的脑机制。这些均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从物种发展史也可看出,心理现象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神经系统是生物有机体在长期同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动物进化阶梯的不断上升,神经系统趋于复杂,心理活动也更加灵活丰富。动物心理

是与它的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低等动物的神经系统很简单,只有简单的心理反映。例如:腔肠动物、环节动物等,仅有"感觉"这样的心理现象,只能对刺激物的个别属性作出反映。到了脊椎动物,才开始出现脑,也就具有了较复杂的心理活动,产生了知觉,能够把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到了灵长类动物,随着大脑皮层的出现,脑重也明显地增加,心理活动发展到高一级水平,具有了思维的萌芽,能够对复杂的生活条件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根据事物的关系作出反映。到了人类,大脑结构更加复杂,尤其是大脑皮层的高度发达,可以进行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是叫做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

从个体发育过程来看,人的心理是随着脑的发育而逐渐发展的。研究证明:新生儿的大脑虽然在形态结构上与成人接近,但是,皮层神经细胞比较简单,分支少,神经纤维尚未髓鞘化,脑的皮层薄,沟回浅,脑重较轻(约为成人的1/3),所以这时的心理活动比较简单。仅能形成一些简单的条件反射,以维持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脑的生长发育很快,神经细胞纤维分支增多增长,神经纤维也形成髓鞘,脑重增加。到3岁脑重可达1000克左右,7岁达1280克,12岁接近成人达1400克左右,与此相应,儿童的心理水平也日趋提高。

以上的科学事实足以说明,心理活动与大脑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人类的一切心理活动的产生和发展都依存于大脑这块物质。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它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

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

(一)神经元的机能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机能单位。它的主要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神经元的大小、形状和类型是复杂多样的,但每个神经元的结构都是共同的,即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由胞体发出的突起有树突和轴突两种。树突一般较短,分枝较多,能接受刺激,并把冲动传向胞体。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而且较长,其外围包有一层髓鞘,以保护轴突并防止冲动的扩散。其末端的分枝叫神经末梢。轴突就是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聚集成束,构成分布于全身的神经,能将冲动从胞体传出(见图2-1)。

图2-1 神经元的结构图

每个神经元在结构上是独立的。一个神经元的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相接触,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在神经元之间,神经冲动的传导是通过突触而实现的。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机能

神经系统指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非常复杂的机能系统。由于结构和机能的不同,可将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部分。

1.周围神经系统。它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脊神经发自脊髓,穿椎间孔外出,共31对。分布于躯体和四肢,与躯体和四肢的感觉运动有关。

脑神经由脑部发出,共12对。主要分布于头、面部,与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有关。 植物性神经又叫自主性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等部位,调控着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活动。植物性神经一般不受人的意识控制。

2.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机体活动的最高调节者或"司令部",由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组成。

(1)低级中枢。低级中枢主要包括脊髓、脑干、间脑和小脑四部分。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位于脊椎管内。脊髓的基本机能有两个:一是传导机能,如通过脊髓把躯体和内脏器官的活动状况向脑传导。二是反射机能,脊髓可调节某些简单的本能反射活动(如排泄、膝跳反射),是躯体和内脏反射的中枢。

脑干由延脑、桥脑和中脑组成。它既是大脑、小脑联系脊髓的通道,又是许多内脏器

官活动和视、听定向活动的中枢部位。呼吸、心跳、吞咽、呕吐、喷嚏以及视听觉探究反射都受脑干的调控,这一部位受到损伤,生命活动将受到威胁,故而脑干有"活命中枢"之称。

间脑位于脑干上方和大脑两半球之下,包括丘脑和下丘脑两部分。丘脑是大脑皮层下的感觉中枢,它是传入神经的转换站。除嗅觉神经外,其余传入神经都要在这里转换神经元。下丘脑是植物性神经的最高部位,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还是情绪反应的高级协调单位。

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脑干的背侧面,由两半球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协调随意动作、调节肌肉活动、保持躯体平衡。

此外,在脑干中央和丘脑底部有一神经纤维纵横交织的广大区域,并有许多神经细胞散在其中,称作网状结构。它的功能十分特殊,既可以下行调节躯体感觉和运动以及内脏活动,又可以上行激活皮层神经元,以使大脑皮层处于觉醒状态,并使之保持警戒水平。这一区域受到损害的人或动物,就陷入昏睡状态。

(2)高级中枢。中枢神经的最高级部位是大脑,其最高级的调节者是大脑皮层。

大脑位于颅腔内,分左右两半球,覆盖在间脑和小脑的上方,状如合拳,左右半球由胼胝体连结。其深部为大量的神经纤维和脑浆。成人脑重平均约为1500克,占整个神经系统重量的98%,约为身体重量的1/50。

覆盖于整个大脑表面的一层叫大脑皮层,是人类心理活动最直接、最高级的物质基础。大脑皮层是神经元细胞体最集中的地方,约有140亿个神经元分六层规律地排列着。皮层的表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厚度平均为2.5毫米。大脑皮层的表面有许多皱褶,凸起的部分叫回,约占1/3,凹陷的部分叫沟或裂,约占2/3。比较重要的沟裂有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它们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机能各不相同的区域(见图2-2)。

图2-2 大脑皮层分叶(外侧面)图

大脑皮层各叶分别聚集着某一类型或功能的神经细胞,具有特定的机能。额叶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最晚的部分,然而却是最发达的部分,约占皮层表面积的29%。额叶的中央沟前回是躯体运动区,这部分损伤,会使机体活动局部或全部瘫痪;顶叶的中央沟后回是躯体感觉区。枕叶与视觉有关,如果枕叶部位受损伤,就会失去视觉能力,看不到任何物体;颞叶与听觉有关,如果颞叶部分受到损伤,就会失去听觉能力,听不到声音;以上各部分大脑高级中枢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而人除以上高级中枢外,还有特殊的言语中枢,包括书写中枢、言语运动中枢、言语听觉中枢和言语视觉中枢(见图2-3)。

图2-3 皮层机能定位图

以上大脑各部位的神经中枢专司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机能的现象,叫做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但是,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只是相对而言的。各机能区只是实现某种功能的核心部分,其它区域在实现某种功能时也起一定作用。大脑皮层的各个机能区并不彼此孤立,它们之间互有一定的代偿作用。同时,某一区域的功能受到损伤时,也会影响到其它区域的功能。这就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没有明显机能定位的三个机能联合区:脑干、间脑的网状结构、边缘系统为第一机能联合区,是维持大脑的清醒状态的联合区;枕叶、颞叶和顶叶的视觉、听觉和一般感觉区为第二机能联合区,与人的各种感觉有关,是接受、加工和保存外来信息的联合区;额叶的运动区、运动前区及前联合区为第三机能区,是规划、调节和监督等复杂意向活动的联合区。人的心理活动,尤其是较复杂的心理活动,都

是中枢神经系统多区域、多水平之间协同活动的结果。

在正常情况下,大脑两半球是协同活动的。进入大脑任何一侧的信息会迅速地经过胼胝体传达到另一侧,作出统一的反应。尽管整个大脑皮层对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整合的功能,但左右两个半球在功能上有着比较明显的分工。近些年来,割裂脑的研究为此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罗杰·斯佩里经过实验研究发现,左半球支配着理解力,说、写、计算等都由左半球调节。右半球支配着想象力,音乐、绘画、空间知觉、情绪情感等都由右半球分管。

三、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神经系统的活动,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特别是大脑皮层的活动。所以,神经系统的活动,实质上是高级神经活动的过程。

(一) 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中枢神经活动有两个对立统一的基本过程,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简称为兴奋和抑制。这是神经细胞固有的特性。

兴奋是神经细胞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进而引起或加强相应器官、腺体、肌肉的反应活动。抑制是神经细胞由活动状态转向静止状态,进而压抑或减弱相应器官、腺体、肌肉的反应活动。兴奋和抑制二者性质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例如:在课堂上,学生听课要一边思索,一边记笔记。这时大脑皮层和智力活动有关的部位都处于兴奋状态,而其它无关部位则处于相对抑制状态。学生在连续上了一天课之后,如果晚上自习时间过长,产生疲劳,这时思维和记忆的水平都会下降,甚至会有睡意,这是大脑皮层有关学习的部位进入了抑制状态所引起的。神经系统的活动总是时而兴奋,时而抑制,以保证机体活动的完整和统一。

(二) 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兴奋或抑制的扩散和集中。大脑皮层无论产生兴奋或抑制,都遵循着扩散和集中的规律而运动。当大脑皮层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散布开来,这种现象叫兴奋或抑制的扩散。扩散过程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再扩散下去,而是朝着原发点回拢起来,这种现象叫兴奋或抑制的集中。例如,熟睡状态是以抑制的扩散为基础,又是兴奋集中的结果。当人由熟睡转入觉醒状态时,是抑制逐渐集中、兴奋逐渐扩散的结果。学校规定适当的课时和课间休息,其作用就在于避免学生大脑皮层抑制过程的扩散,经常使学生保持一定的兴奋状态。

2.兴奋或抑制的相互诱导。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引起与之相反的另一种神经过程增强的现象。诱导有两种形式,由抑制引起兴奋增强的诱导过程叫作正诱导。由兴奋引起抑制增强的诱导过程叫作负诱导。例如:当我们聚精会神看书时,对教室外有人大声喊叫会听而不闻。这是因为进行智力活动的皮层兴奋,诱导出相应听觉中枢的抑制发生了作用。又如专心致志的从事某种工作,胃里虽已空虚,但不感到饥饿,这是由于工作的兴奋过程,诱导出饥饿感觉抑制的增强所致。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与相互诱导是相反相成、交替进行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既显示了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复杂性,又保证了皮层神经活动的和谐与统一。

四、心理现象产生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而精细的系统,它不仅保证了有机体的完整性,而且也保证了有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神经系统的这种机能作用是通过反射实现的。

(一)反射的含义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反应。如眨眼、膝跳、呕吐等都是反射。反射是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基本方式。

保证反射顺利实现的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见图2-4)。反射弧任何一个环节损伤,反射活动就不可能实现。

图2-4 反射弧的模式图

其中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是接受内外刺激,进行分析综合的机构,叫分析器;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是执行机构,产生效应活动。近期研究表明,反射弧并不是单向的神经通路,其终末环节并不意味着终止。效应器的效应活动会作为新的刺激引起神经冲动,再传向神经中枢,中枢对效应活动的质量予以"评价",这一返回传递过程称反馈。正是反馈的作用,才使得人们对刺激的反应更完整、更精确。反馈活动得以顺利实现的生理机制叫做"反射环"或"反射圈"。

(二)反射的种类

1.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本能反射。包括食物反射、定向反射、防御反射和性反射。无条件反射对人和动物具有维持生命、延续种族的重要意义,对于低等动物的意义更大。但是,由于无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固定的,因而凭借无条件反射,有机体仅能对固定的刺激产生固定的反射。这种刻板的、被动的反射难以保证有机体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适应。因而,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有机体就形成了更高一级的反射,即条件反射。

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在后天活动中,经过学习或训练而形成的获得性反射。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经过几次打针的小孩,再看见穿白色工作服的人员,就躲避或哭闹等等,都是条件反射的表现。有机体依靠条件反射,可以适应复杂的经常变化的环境,使自己的行为更具有灵活性、主动性和预见性。

(三)条件反射的形成

1.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利用实验所创立的条件反射学说,是最早研究并提出的比较完善的条件反射学说,被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通过用狗做被试,把唾液分泌的数量作为研究的指标,探索出了条件反射形成的规律。我们知道狗吃食物即分泌唾液,这是无条件反射;如果给狗以铃声,则不会引起唾液分泌。实验过程中,巴甫洛夫在喂狗时使铃声和食物相继或同时出现,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到达一定程度,狗只要一听到铃声,即使没有食物刺激,也会分泌唾液。这就是说与唾液分泌没有直接联系的刺激--铃声,也能产出和食物刺激一样的效果,引起唾液分泌,这就意味着铃声与分泌唾液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形成的神经机制,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在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中,铃声和食物两种刺激在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均会产生两个兴奋中心,食物产生的兴奋中心较强,铃声产生的兴奋中心较弱。按照大脑皮层神经活动扩散与集中的规律,较弱的兴奋扩散开来后,会被较强的兴奋(同时也会发生扩散)所吸引,由于兴奋的集中,形成一定的定向联系。经过多次强化,两个兴奋点之间便会形成一条神经通路,建立暂时神经联系。暂时神经联系建立后,铃声的刺激引起的兴奋就会沿着这条通路引起与食物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而出现唾液的分泌,这样条件反射就形成了。

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条件反射就其生理机制来说,是神经系统活动的过程,是生理现象;就其揭露条件刺激的信号意义来说,是心理现象。在上例中,铃声是条件刺激,食物是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射的形成意味着铃声已经成为食物的信号。动物有机体既已"认识"了铃声的信号意义,这就表明它已经有了心理活动。同时,条件反射的建立也表明了如狗一样的动物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通过精心设计的"斯金纳箱",用白鼠进行实验而提出来的。实验过程中,把一只饿鼠放入箱中,饿鼠就会乱跑,偶尔一次碰到小杠杆,食物掉下来,饿鼠便吃到食物。以后经过多次重复,白鼠就减少了盲目乱碰小杠杆的次数,可以直接去按压小杠杆而得到食物。这就在杠杆与食物间建立了一个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由于是由操作而实现的,因而被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是大脑皮层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不同的是,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动物经过主动的不断活动而形成的;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动物被动地接受刺激而形成的。另外,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出现在操作之后;而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与刺激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前。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操作性条件反射大大多于经典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应用于教育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在自由活动条件下通过自己的活动,主动地去掌握知识。例如,儿童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思想和行为,如果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经过多次的重复,这种思想和行为就继续发展并且得到巩固;当表现出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时就得到了修正和中止。在练习技巧动作中,我们可以根据动作的效果来发展和巩固正确的动作,限制和修正不正确的动作。但是,往往在一个复杂的条件反射中,既包含有经典性条件反射,又包含有操作性条件反射。

(四)两种信号系统

从条件反射的形成可以看出,条件刺激物成了无条件刺激物的信号,从这层意义上说,条件反射实质上就是信号反射,而条件反射系统就是大脑皮层的信号系统。

客观世界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信号刺激物,即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因而也有两种不同的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指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如声音、颜色、气味等。由这种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属于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止渴"属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是由梅子的视觉映象引起的。第一信号系统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在这种反射系统的基础上,只能形成对现实的直接反映,如感知觉及萌芽状态的思维等。

第二信号指由语言中的词组成的刺激。它是信号的信号,是一种抽象和概括化的信号,可以代替第一信号而起作用。例如,人们看到单词"梅子",也能引起由实物所引起的反映。由第二信号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反射系统,借助于这个系统的活动,人才能间接而概括地反映现实,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传递知识和经验,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人的两个信号系统是密切联系、协同活动的。第二信号系统永远以第一信号系统为基础。如果词脱离了具体事物的支持,不代表具体事物,它就失去了信号的意义。同时,人在反映具体事物的时候,总要给事物"命名",借助词将事物进行分类。因此,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又受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与支配。所以人的第一信号系统与动物的第一信号系统有着本质的区别。对正常人来说,第二信号系统起着主导作用。

第三节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是脑的机能,但仅有人脑仍不能产生心理,人脑是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只为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一、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心理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脑的反射活动。如果没有客观刺激,也就不可能引起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以及相应的心理活动,这和工厂没有原料就不能生产出产品一样。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对人类来说,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实践的自然界,如天地日月、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社会环境是指人类所有的社会生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种种社会事物,如生产劳动、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等等,它是人的心理最主要的源泉。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时,我们才能产生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我们才由不知转化为知。无论简单的心理现象,或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其内容都来自客观现实,甚至神话中虚构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如孙悟空的神奇变化、嫦娥奔月的神话等等。虽然十分离奇。但是构成这些现象的原始材料仍然来自客观现实。正如列宁所说:"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反映;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因此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产物,

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人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是在头脑中形成映象的过程,事物的映象和事物本身是相象的、一致的,但不是同质的,事物的映象不等于事物本身。前者是以观念形式存在于人脑中的,并经过人脑加工改造过的物象。它是主观的,正象马克思所说:"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后者,是以物质形式存在于现实中,是客观的。例如,客观现实中有一只钢笔,它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反映在头脑中,就产生了钢笔的映象。钢笔和它的映象不同的,一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看得见,摸得着,而另一种是心理现象,存在于人脑中,是观念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因此,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按其反映的内容来说是客观的,因为它反映的是外界事物和现象,是由外界事物决定的,同时又是通过脑的神经过程实现的,并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但是,它又是主观的,因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一定的个人或主体进行的,是通过主体已有的主观世界为中介,进行加工折射而产生的。个人的知识经验,个性差异和年龄特征以及当时所具有的不同心理状态都会对这种反映有深刻的影响。所以,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在选择性、准确性、全面性和深刻性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这样就造成了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主观性。出现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象。例如,对某一位老师讲的同一堂课,全班同学往往反映不一,有的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教材内容;有的学生一知半解,印象不深,对教材感到难懂。不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存在着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不尽相同。例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对同一座君山,当他大醉时写过:"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的佳句,极赞君山如画。等他酒醒之后,却又写道:"铲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恨不得一铲把君山削平,让湘水奔流,反映截然不同。日常生活中,对于甘美的食物,人在饭前和饭后反映也不相同。由此看出,人的主观状态不同,对待事物的反映也不同。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正是由于人对当前事物的每一反映都有过去的认识经验、个性特点等主观因素的参与并起作用,才保证了人的认识、人的反映的连续和深入。

(二)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积极、能动的反映

心理的反映形式,不像镜子和照相底片那样简单的消极的刻板的反映对象,而是对客观现实的积极的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人类总是利用积累起来的经验,根据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性的认识,自觉地确定目的,制订活动计划,并运用意志努力,通过实际行动去改造客观事物。人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一方面表现在能动地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另一方面表现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善着人类本身。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就是人同其它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

三、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有了正常的大脑,有了客观现实并不一定产生心理现象,这是因为,心理是在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一)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人的心理不是自发产生的,只有作为心理源泉的客观现实和作为反映器官的脑二者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正常的心理,而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人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在人们彼此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的心理是对一个人整个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人从出生那天起,就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活动,游戏、学习,成年后又从事着各种社会实践,人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去感知周围的事物,并不断改造着客观世界,正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了人对事物的认识,使人的认识和知识逐渐丰富起来,并形成了人的兴趣、动机、情感、愿望等,表现出人们克服困难的意志行

动。同时,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形成了人们不同的能力和性格。因此,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在改造周围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自身,改变着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丰富和发展着人的心理。相反,脱离人类社会生活的人,甚至难以产生人的正常心理。1920年,在印度发现两个在狼群里生活的孩子,大的叫卡玛拉,发现时约有8岁;小的叫阿玛拉,只有两岁,很快就死去了。卡玛拉不会讲话,用四肢行走,不穿衣服,不吃人手里拿的肉,只吃扔在地上的生肉,用舌头舔食物吃,她既怕火又怕水,白天缩在墙角,夜间出来活动,发出狼一样的嚎叫,8岁只相当于6个月婴儿的智力。后来经过细心的照料和教育,两年才学会站立,四年学会6个单词,六年学会走路,七年学会45个单词,学会了用杯子喝水,到17岁患病死去,其心理相当于四岁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

卡玛拉是人的后代,具有人脑这块高度发达的物质,为什么只有动物的本性,而没有人的心理呢?其根本原因就是从小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无法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不能学会人类的语言,不能进行人际交往和接受人类的知识经验等。在她的头脑中只有狼群生活的反映,而没有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容,所以不能产生人的心理。不仅从小脱离社会生活不能形成人的心理,即使成年长期脱离人类社会其心理也会变态。由此可见,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心理产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人的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唯一标准。

当人们根据对事物的反映进行活动时,就证明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从而不断地纠正着自己的认识和行动,使心理反映更正确,更符合于客观实际。这就进一步促进了心理的发展,使心理反映达到深刻化和完善化的程度。

综上所述,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能动的,并且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和表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以检验的。 思考练习题

1.如何理解"心理是脑的机能"?

2.为什么说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

3.试举例说明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4.谈谈你对"人的心理反映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这一命题的理解。

5.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心理测验技能案例试题

历年-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 心理测验技能试题(二级) (2006年5月) 案例十 下面是某求助者的W AIS-RC的测验结果。 VIQ=96 PIQ=87 全量表的平均分为9 单选:91.与全量表分比较,该求助者测验结果中的强点是() (A) 知识和相似性(B) 知识和词汇 (C) 相似性和词汇(D) 词汇和物体拼凑 单选:92.该求助者词汇测验得分的百分等级是() (A) 16 (B) 50 (C) 84 (D) 98 单选:93.从测验结果可以看出,该求助者() (A) 言语能力显著低于操作能力(B) 可能有阅读障碍 (C) 听觉加工模式发展较视觉加工模式好(D) 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没有差异 案例十一 下面是某求助者MMP1-2的部分测验结果(标准量表分) ?L F K Fb TRIN VRIN ICH Hs D Hy Pd Mf Pa Pt Sc Ma Si 45 40 50 37 53 42 47 52 42 69 49 55 75 65 50 72 54 67 多选:94、该求助者的编码类型属于() (A) 58/85 (B) 28/82 (C) 突出编码(D) 非突出编码 单选:95 、根据测验结果,该求助者可能存在()的倾向 (A) 疑病(B) 反社会人格(C) 轻躁狂(D) 性变态 多选:96、在效度量表中,VRIN高分,表明被试者() (A)不加区别的回答项目(B)不加区别的对测验项目给予肯定回答 (C)不加区别的对测验项目给予否定回答(D)对370题以后项目的回答是无效的单选:97、效度量表中的Fb( ) (A)用于考察370题以后项目的答案效度 (B)表示370题以后项目中没有回答的项目数 (C)用于考察399题以后项目的答案效度 (D)表示399题以后项目中没有回答的项目数

心理咨询师心理测验技能课程

心理咨询师心理测验技能课程 第 1 节:心理测验概述 第 1 单元:心理测验的进展史 我国始于汉代、兴于隋唐的科举取士制度就被中外学者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心理测验的实践。(识记) 首先倡导科学心理测验的学者是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登(F. Galton)。(识记) 纵观心理测验的进展,19世纪80年代是高尔登的十年,90年代是卡特尔的十年,20世纪头十年则是比内的智力测验的十年。在此以后,心理测验要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 1、操作测验的进展 2、团体智力测验的进展 3、能力倾向测验的进展 4、人格测验的进展 第 2 单元:心理测验的差不多概念 一.心理测验的定义

心理测验,确实是依照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依照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那个定义要紧包含了三个差不多的要素:行为样本、标准化、难度的客观测量。 二.心理测验的性质 心理测量具有独特的性质: 1、心理测量的间接性 2、心理测量的相对性 3、心理测量的客观性 第 3 单元:心理统计的差不多概念 一、方差和标准差 方差和标准差是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最好的指标。其值越大,讲明离散程度大,其值小数据比较集中,它是统计描述与统计分析中最常应用的差异量数。 方差也称变异数、均方。它是每个数据与该组数据平均数之差乘方后的均数,即离均差平方后的平均数,它是度量数据分散

程度的一个专门重要的统计特征数。 标准差即方差的平方根。标准差表明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二、相关分析 1、相关系数 2、积差相关 3、等级相关 三、概率分布 1、正态分布 2、二项分布 第 4 单元:心理测验的分类 一、按测验的功能分类 1、智力测验 2、专门能力测验 3、人格测验 二、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分类 1、文字测验 2、操作测验

第二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第二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 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是身体的哪一部分产生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虽然认为心理现象是身体的一种机能,但是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人们并不清楚心理活动的器官之所在。历史上,相当长一个时期,人们曾经认为心脏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心脏的机能。因为人们在各种不同活动状态下,感觉到自已心脏活动的差异。如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心之官则思"。意思是说,心脏的机能在于思考。汉字中,凡和心理活动有关的字都带"心" 字旁或竖"心"旁,如思、想、念、怨、情、恨、悦等。由于心脏在胸腔中,于是古人认为智慧就来自胸中,因此产生了"胸有成竹"、"计上心来"、"心中有数"、"满腹经论"等词语。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心脏是思想和感觉的器官,而脑的工作,只是使来自心脏的血液冷却而已。 随着事实和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活动不是与心而是与脑联系着的。如人们观察到,人在睡眠和酒醉时,心脏活动与清醒时并无多大差别,而精神状态却大不相同。一些精神病人心跳正常,但却神智不清。一个心脏机能正常的人,如果脑受了损伤,心理活动就会受到严重破坏。有的耳目完好而变聋变盲,有的记忆丧失,有的言语、思维或随意运动出现了障碍。因此人们认识到心理现象是脑的产物。如我国明代医药家李时珍曾提出"脑为元神之府"。但是脑是怎样活动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由于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复杂性,很长时间人们并不清楚。 到了十九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医学和生理解剖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关于脑的知识。我国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于1830年在《医林改错》中提出了"脑髓说",他从解剖学上弄清了脊髓和脑的中枢神经联系的"经络周身,内外贯通"的道理。他说:"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皆归于脑"。这些都表明了大脑与感官的神经联系及大脑对感官的统一指挥作用。他断定:"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明确指出心理现象是脑的功能。 1861年,法国外科医生布罗卡通过对人脑的解剖研究,发现一位病人失去了说话能力是同左侧大脑皮层的一个特定区域的神经细胞受到器质性损伤有关,这说明在大脑皮层的这一特定区域有一个语言中枢,被称为"布罗卡区"。后来临床实践又进一步发现大脑皮层颞叶的颞上回受到损伤时,病人能说话、阅读和写字,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讲话,产生"感觉失语症";当额叶的额中回受到损伤时,病人能听懂话,自己会说话,也能阅读、但不会书写,产生"失写症";当顶叶的角回受到损伤时,病人虽然能听、会说、会写,但看不懂书面语言,产生"失读症"。这些发现证明:脑的一定部位控制、支配着人的言语活动。 1874年,俄国解剖学家贝兹利用显微镜的方法在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第五层发现了大型锥体细胞,并且证明这种大型锥体细胞是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细胞,称为"贝兹细胞"。这说明人的各种随意运动也是受大脑支配的。 与此同时,许多生理学家、医生、心理学家采用切除法、电刺激法对脑与行为关系所做的研究以及神经电生理现象的研究,也陆续发现了其它一些神经中枢。如1823年,德国生理学家弗罗伦观察到切除大脑后的鸽子失去了适应环境的能力。证明了动物的复杂行为与大脑的机能有关。1820年,弗里奇和希齐格用微电刺激十字沟前回,发现动物不同部位的肌肉动作有不同的中枢控制。后又进一步实验研究发现了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这些都推动了心理现象脑机制研究的发展。尤其是"反射"概念的提出和"条件反射"学说的建立,使心理的生理机制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后来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此基础上经过了长期的实验研究,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即"条件反射"学说。进一步科学地揭示了心理活动的脑机制。这些均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从物种发展史也可看出,心理现象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神经系统是生物有机体在长期同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动物进化阶梯的不断上升,神经系统趋于复杂,心理活动也更加灵活丰富。动物心理

第二章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

第二章?? 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心理的实质、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条件反射学说以及心理发展阶段的划 分,明确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不同观点的人有着不同的回答 ●主观唯心主义者:心理是一种主观存在。 ●客观唯心主义者:心理是一种“绝对精神” ●机械唯物主义者:心理是由物质派生的。 ●辩证唯物主义者: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 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在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曾经认为心脏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 随着时代的进行,经验的积累,尤其是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是脑,而心脏与心理活动并无特别直接的关系。 30年代后,俄国生理学家浩夫在其着作《脑的反射》一书中,把脑的全部活动解释为对事物的反射,以后,着名生理学家巴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进一步科学地提示了心理活动的脑机制。 其实,常识也告诉我们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人们在睡眠或洒醉时,心脏活动与清醒时并无多大差别,但精神状态却与清醒时大不一

样。 临床又发现,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正常人相比,…… 一个心脏机能正常的人,如果大脑受到损伤,心理活动就会部分或全部丧失,比如“植物人” 物种进化的历史和个体发育的进程,也表明心理活动与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有着直接的关系。动物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与其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从单细胞动物——人类,神经系统的进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心理发展的水平也从低级到高级。 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因而只能对生存具有直接意义的事物产生有限的反映。 无脊椎动物开始出现了神经系统,但由于没有脑,所以只能对刺激物的属性进行分析,其心理也只能停留在极其原始的、简单的感觉阶段。 脊椎动物的系统进一步发达,原始的脑开始形成,爬行动物又有了大脑皮层,就具备了心理活动的最高调节机构,因而就了在稳定的知觉。 灵长类动物的大脑接近人脑的水平,所以对事物有了原始的概括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思维。 人类,大脑结构更加复杂,其机能高度完善,所以人类成了地球上最聪明的主宰者。 就人类个体的发育而言,心理水平的发展也是与脑的发育紧密相联的。婴幼儿的大脑虽然在形态,结构上与成人差不多,但由于重量轻,细胞分支少等原因,其心理活动要比成人简单得多。

心理测验技能(含答案)

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标准二十) 案例一(15-5): 下面是某求助者的WAIS-RC的测验结果: 多选:91、在WAIS-RC中,不严格限制时间的分测验包括()。 (A)知识(B)领悟 (C)算术(D)拼图 多选:92、该求助者成绩低于全国常模平均水平的分测验包括()。 (A)词汇 (B)填图 (C)拼图 (D)积木 单选:93、该求助者FIQ的智力等级为()。 (A)超常 (B)高于平常 (C)平常 (D)低于平常 案例二(12-5): 下面是某求助者的WAIS-RC的测验结果: 多选:91、在WAIS-RC的操作测验部分中,有代表性的分测验包括()。 (A)拼图(B)填图(C)数字符号(D)图片排列 单选:92、该求助者测验成绩恰好处于全国常模平均水平的分测验是()。 (A)知识(B)领悟(C)积木(D)拼图

单选:93、根据该求助者的VIQ成绩,可以判断其相应的智力等级属于()。 (A)超常(B)高于平常(C)平常(D)低于平常 案例三(12-11): 下面是某求助者的WAIS-RC的测验结果: 单选:91、根据测验结果,可以判断该求助者数字符号测验得分的百分等级是()。 (A)16 (B)50 (C)84 (D)98 多选:92、根据该求助者的词汇得分,可以判断其()。 (A)言语的理解能力较强(B)知识面较广 (C)抽象思维及概括能力较强(D)具有一定的特殊能力 多选:93、以下说法正确的包括()。 (A)韦氏智力测验具有复杂的结构,能较好地反映一个人智力的全貌 (B)各分测验的项目难度完全适宜 (C)该求助者测验结果中PIQ96分是导出分数 (D)FIQ是PIQ和VIQ的平均值 案例四(13-11): 下面是某求助者的W AIS-RC的测验结果: 单选:91、根据测验结果,该求助者百分等级为98的项目是()。 (A)知识(B)领悟(C)相似(D)词汇 多选:92、根据该求助者的知识分测验得分,可以判断其()。 (A)接受能力强(B)一般学习能力强 (C)知识范围广(D)对日常事物的认识能力强 多选:93、下列说法正确的包括()。 (A)该求助者有6项分测验高于全国常模平均数一个或一个以上标准差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习及其本质

第二章学习及其本质 一、不定向选择题 1、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的主要学习定律有()。 A、准备律 B、因果律 C、练习律 D、效果律 2、学习包括知识的()几个过程。 A、获得 B、转化 C、评价 D、实践 3、属于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有()。 A、逐渐分化原则 B、整合协调原则 C、接受学习 D、现行组织者策略 4、在学生掌握了“蔬菜”后,再学习萝卜、白菜等概念,属于()。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E、转移学习 5、以有意义学习和认知同化的观点为基础,奥苏贝尔提出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有()。 A、程序原则 B、逐渐分化原则 C、整合协调原则 D、先行组织者原则 E、强化原则 6、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包括知识的()几个过程。 A、理解 B、巩固 C、获得 D、转化 E、评价 7、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8、加涅提出了三类态度,下面属于这三类态度的是()。A.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

B.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 C.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 D.关切社会需要和社会目标的愿望 E.进公民义务的愿望 9、奥苏贝尔提倡的一种学习类型是()。 A.有意义-发现学习B.有意义-接受学习C.机械-接收学习D.机械-发现学习 10、()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布鲁纳B.班杜拉C.桑代克D.巴甫洛夫 11、()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A.建构主义B.认知结构C.信息加工D.有意义言语12、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提出者是()。 A.桑代克B.苛勒C.斯金纳D.巴甫洛夫 13、布鲁纳的学习论是()。 A.完形-顿悟说B.有意义接受学习论C.认知-结构学习论D.建构主义 14、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回避条件作用15、过马路时听到汽车喇叭声后迅速躲避,这种行为是()。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回避条件作用

二级第三章心理测验技能复习题讲解学习

第三章心理测验技能 第一节 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P174) 1.试述HAMD 的测验材料,适用范围,评分标准。(P174) HAM [共包括三种版本,分别有17项、21项和24个项目,教材中介绍的版本有 24个项目(习题2), 可归纳为7类因子结构。 HAM [适用于有抑郁症状的成年病人,但不能很好地对抑郁症和 焦虑症进行鉴别(习题4)。可用于抑 郁症、躁郁症、神经症等多种疾病的抑郁症状之评定,尤其适用于 抑郁症患者(习题5)。 HAMD^部分项目采用的是 0?4的5级评分法(习题6 ),0-无;1-轻度;2冲度;3-重度;4-很重。 少数项目为0? 2 .试述HAMA 的测验材料,适用范围,评分标准。(P178 ) HAM 庖括14个反应焦虑症状的项目,主要涉及 躯体性焦虑 和精神性焦虑 两大类因子结构(习题176 )。 HAMAfc 要适用于评定 神经症性焦虑(习题13)。但不大宜于估计各种精神病时的焦虑状态。 HAMAf HAMD 有些重复的项目,故对抑郁症和 焦虑症也不能很好地进行鉴别 (习题14 )。 HAMA 所有项目均采用的是 0?4的5级评分法(习题15),0-无;1-轻;2-中;3-重;4-极重。 3 .试述BPRS 的测验材料,适用范围,评分标准。(P181 ) BPRS 初版为16项,以后增加为18项。在我国选用的 BPRS-般是18项版本,并按照 5类因子进行 记分(习题23),并将量表协作组增添的两个项目(工作和自知力)也包括在内。 BPRS 适用于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大多数重性精神病患者,尤其适宜于 精神分裂症(习题24 )。 BPRS 施测时I 、2、4、5、& 9、10、11、12、15和18项是根据病人口头叙述评分的 (习题25); 而3、6、7、13、14、16、亿 项则依据对病人的观察评分 (习题177 )。BPRS 评定患者近1周内的症状 情况(习题26 )。 I ?7的7级评分法(习题6-重度;7-极重。 4 .试述BPRS 的发展及变化及中国修订版的特点。(P183 )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时, 我国量表协作组增加 2个项目为:X1自知力障碍;X2工作不能(习

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版)钱峰汪乃铭主编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掌握以下概念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客观环境遗传素质 1无条件反射P7: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由遗传而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P7: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习得的反射 3客观环境P8:人所处的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涵盖很广;社会环境则包括家庭、团体、各种人际关系、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等。4遗传素质P9: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通过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二、.什么是心理的实质 答:1.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答:P9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遗传方面的因素(如低能儿、痴呆儿),另一面是环境方面的因素(狼孩玛卡)。实例省略。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注意 一、掌握以下概念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 答:无意注意P13: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经意”,既没 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的努力。 有意注意P14: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意”。它具有自觉 的目的,并和意志努力相联系。 注意的范围P16: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的 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P17:注意稳定性指有把握对象的时间的长短。 二、注意与人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答:P17注意对于动物来说具有极重要的生存意义;对人类来说,由于人的心理活动中有了语言的参与,注意更具有了特殊意义。概括说,注意有下列三种功用: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

1.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间接和概括的能动反映。(单选,填空) 2.思维的特征(简答):A.思维的本质特征(主要有间接性,概括性,内隐性)多选,填空 B.思维的功能性特征(主要有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 3.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维总是按照一定的形式、方法和规则而进行,具有合理性。填空 4.有据可查的人类思维大约可以从苏美尔族开始。填空 5.古希腊文明的杰出代表是师徒相继的三个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多德。多选 6.老子是一种隐身出世的思想,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则抱定一个追求真理的目标。单选 7.孔子是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人,其一生的追求在“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单选 8.近代哲学的奠基人笛卡儿在安瑟林的格言“我怀疑,所以我知道”的基础上,将思维的特质描述得更为简洁,即“我思,故我在。”单选 8.特别是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等,则更多地运用形象思维。 9.人们学习和掌握各种科学知识,根据已知情况推断发展趋势,科研人员作出的某种判断、推理等运用的就是抽象思维。 10.收敛性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律而进行的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11.发散性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产生出大量、独特新颖思想的思维方式。 12.发散性思维是产生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 13.常规性思维是遵循现有的思路和方法而运用先前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 14.创新性思维是指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创建性,能够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外在有机联系,能够获得新知识或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过程。 15.直觉性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事物,新的问题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或顿悟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16.创新的表现方式(论述,多选):A.新产品和新服务 B.老产品的新用途 C. 新的研究方法 D. 新观念和新理念 E. 纯粹的思想结晶。 17.创新的基本含义,创新是对既往的超越,是人类独创力、扩张力和智慧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18.对创新的界定包括四点含义(简答,多选):A.创新是一种超越 B. 创新是一种独创力 C. 创新是一种扩张力 D.创新是一种智慧力。 19.多选按照创新的领域划分,可将创新分为科技创新、社会创新和人文创新 20.单选科技创新泛指延伸我们人体器官的功能,用超越人体功能的新工具和新手段来为人类服务的创新。 21.开辟新的市场,以前没有过的或者有过但不让进入的市场,例如超市、连锁经营和特许经营。叫做社会创新 22.单选人文创新,包括为人类留下具有永恒意义的观念和理论。 23.单选创新思维是一种超越性智慧,它表现为思维的跳跃 24.单选创新思维的本质就是在思维中不断地加入异质成分。 25.填空创新思维的超越是无止境的,大体上说,对创新思维的超越分析至少有两种分析类型。一种分析类型是对思考者自身的超越分析(境界超越)。 26.填空创新思维的超越首先是对自身障碍的超越。 27.多选思想的惰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知足长乐,四平把稳,安于现状。惰性思维传统 B 自以为是,盲目轻信,不求深入 C 迷信权威,跟随大流,不冒风险 D 自认平庸,没有自信,不思进取。 E 利益驱动,只顾眼前,不识泰山。 28.多选境界的超越可以简略的归结为:前提的超越,逻辑的超越,关系超越。 29.简答创新思维在公共关系活动中的作用: A 公共关系活动以创新思维理论为基础,是创新思维的具体应用B 创新思维贯穿公共关系的全过程和各种类型C 创新思维涉及公共关系策划的各要素 30. 多选,论述人人都有潜在的创新能力 A 人具有潜在创新能力的社会依据(创新本质上是社会需要的产物,创新是个人回应社会挑战的需要,人热都有无限的创新空间) B 个体创新的生理基础(人从整体上就是生物创新的产物,人脑的认知功能具有创新潜能) C 创新是人类进化的特殊能力 31.多选,单选

二级第三章心理测验技能复习题

第三章心理测验技能 第一节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P174) 1.试述HAMD的测验材料,适用范围,评分标准。(P174) HAMD共包括三种版本,分别有17项、21项和24个项目,教材中介绍的版本有24个项目(习题2),可归纳为7类因子结构。 HAMD适用于有抑郁症状的成年病人,但不能很好地对抑郁症和焦虑症进行鉴别(习题4)。可用于抑郁症、躁郁症、神经症等多种疾病的抑郁症状之评定,尤其适用于抑郁症患者(习题5)。 HAMD大部分项目采用的是0~4的5级评分法(习题6),0-无;1-轻度;2-中度;3-重度;4-很重。少数项目为0~2的3级评分法(习题7),0-无;1-轻~中度;2-重度。 2.试述HAMA的测验材料,适用范围,评分标准。(P178) HAMA包括14个反应焦虑症状的项目,主要涉及躯体性焦虑和精神性焦虑两大类因子结构(习题176)。 HAMA主要适用于评定神经症性焦虑(习题13)。但不大宜于估计各种精神病时的焦虑状态。HAMA 与HAMD有些重复的项目,故对抑郁症和焦虑症也不能很好地进行鉴别(习题14)。 HAMA所有项目均采用的是0~4的5级评分法(习题15),0-无;1-轻;2-中;3-重;4-极重。3.试述BPRS的测验材料,适用范围,评分标准。(P181)

BPRS初版为16项,以后增加为18项。在我国选用的BPRS一般是18项版本,并按照5类因子进行记分(习题23),并将量表协作组增添的两个项目(工作和自知力)也包括在内。 BPRS适用于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大多数重性精神病患者,尤其适宜于精神分裂症(习题24)。 BPRS施测时l、2、4、5、8、9、10、11、12、15和18项是根据病人口头叙述评分的(习题25);而3、6、7、13、14、16、17项则依据对病人的观察评分(习题177)。BPRS评定患者近1周内的症状情况(习题26)。 BPRS采用的是l~7的7级评分法(习题27)。1-无症状;2-可疑或很轻;3-轻度;4-中度;5-偏重;6-重度;7-极重。 4.试述BPRS的发展及变化及中国修订版的特点。(P183)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时,我国量表协作组增加2个项目为:X1自知力障碍;X2工作不能(习题178)。在引入我国时做了BPRS中文版的信度、效度检验,联合检查一致性相关系数在0.75~0.97之间,并制定了《BPRS工作用评定标准》。 5.试述BPMS的测验材料,适用范围,评分标准。(P185) BRMS有11个项目,将量表协作组增添的两个项目(幻觉和妄想)包括在内,共计有13个项目。 BRMS主要用于评定躁狂状态的严重程度,适用于①情感性精神病、②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躁狂发作的成年患者(习题183)。

心理测验技能测试题及答案

心理测验技能测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 1、完成SDS评定后,首先得到总粗分,然后乘以()以后,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1.0分) A、1.25 B、1.5 C、2.25 D、1.75 2、关于SCL-9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 A、包括10个因子 B、属于他评量表 C、共有90个项目 D、采用5级评分 3、生活事件对人持续影响时间的划分并不包括()。(1.0分) A、一年内 B、一月内 C、半年内 D、三月内 4、中国比内测验的智商是根据(),从测验指导书的智商表中查到的。(1.0分) A、每题的答案质量 B、实足年龄 C、总分和实足年龄 D、总分 5、在MMPI的记分中,如果L量表的原始分超过()分,就不能信任MMPI 的结果。(1.0分) A、8 B、10 C、15 D、5 6、对于SAS的反向评分题,若求助者自评为“少部分时间”,则应给()分。(1.0分) A、3 B、2 C、1 D、4 7、凡是平均数为5.5,标准差为1.5的标准分数,一般我们都称为()。(1.0分) A、标准二十分 B、标准十分 C、标准九分 D、T分数 8、瑞文认为,()是指个体当前所具备的回忆已获得信息并进行言语交流的能力,表明个体通过教育所达到的水平,与学校的教育内容有密切的联系。(1.0分)

A、晶体智力 B、推断性能力 C、流体智力 D、再生性能力 9、按照韦氏智商分级标准,智商在20—34之间属于()智力缺陷。(1.0分) A、轻度 B、重度 C、极重度 D、中度 10、在16PF测验中,乐群性因素的低分特征是()。(1.0分) A、缄默、孤独、冷淡 B、外向、热情、乐群 C、严肃、审慎、冷静 D、固执、独立、积极 11、应对方式问卷各分量表因子分的记分为()。(1.0分) A、加权后的分量表单项条目分之和除以条目数 B、分量表单项条目分之和 C、分量表单项条目分之和乘以条目数 D、分量表单项条目分之和除以分量表条目数 12、如果一个受测者在EPQ的E量表上的T分为70分,在N量表上的T分为35分,则他具有()的气质。(1.0分) A、多血质 B、抑郁质 C、胆汁质 D、黏液质 13、在施测中国比内测验时,对于受测者有关试题的探索性问题,一般应该对他说()。(1.0分) A、可以 B、错了 C、对了 D、你自己想一想 14、我国修订的联合型瑞文测验是()的合并本。(1.0分) A、标准型与高级型 B、城市版与农村版 C、标准型与彩色型 D、彩色型与高级型 15、在MMPI的10个临床量表中,英文缩写Pd指的是()量表。(1.0分) A、轻躁狂 B、精神分裂症 C、精神衰弱 D、社会病态 16、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智力结构应从内容、操作和产品三个维度去考虑,他设想,每一个内容都可以运用不同的操作而产生不同的产品,因此可得到()种单独的智力因素。(1.0分)

二级技能知识_心理测验技能(一)模拟题

[模拟] 二级技能知识:心理测验技能(一) 单项选择题 第1题: HAMD是( )。 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B.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C.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D.贝克抑郁量表 参考答案:A 第2题: 是临床上评定抑郁状态时应用得最为普遍的量表。 A.HAMD B.Beck抑郁问卷 C.Zung抑郁自评问卷 D.抑郁症状问卷 参考答案:A 第3题: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有( )。 A.1个版本 B.2个版本 C.3个版本 D.4个版本 参考答案:C 第4题: 培训教材介绍的版本是( )。 A.24项版本 B.17项版本 C.21项版本 D.19项版本 参考答案:A 第5题: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适用于( )。 A.无抑郁症状的儿童青少年 B.有抑郁症状的儿童青少年 C.无抑郁症状的成人 D.有抑郁症状的成人 参考答案:D

第6题: HAMD量表评分标准正确的是( )。 A.HAMD大部分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 B.HAMD大部分项目采用0~5分的6级评分法 C.HAMD大部分项目采用1~5分的5级评分法 D.HAMD大部分项目采用1~6分的6级评分法 参考答案:A 第7题: HAMD量表评分大部分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其中1表示( )。 A.没有抑郁 B.轻度抑郁 C.中度抑郁 D.重度抑郁 参考答案:B 第8题: HAMD量表评分大部分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少数项目采用( )。 A.用0~1分的2级评分法 B.用0~2分的3级评分法 C.用0~3分的4级评分法 D.用1~3分的3级评分法 参考答案:B 第9题: 在评价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时,应使用HAMD( )。 A.17版本 B.21版本 C.24版本 D.25版本 参考答案:A 第10题: 以下哪项不属于HAMD的评定因子?( ) A.焦虑/躯体化 B.情绪 C.迟缓 D.体重 参考答案:B 第11题: HAMD属于一种( )。 A.自评法

心理与脑的关系

心理与脑的关系 1.心理是脑的机能 在劳动的作用下,以高度发展的人脑为基础,产生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形态——意识。 1.人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 神经元(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把接受到的信息以生物电的形式进行整合、转换和传递。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神经。 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六个部分。见人脑各部位示意图 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它是神经系统中最大的结构,成人的脑重约1400克,包括大脑皮层边缘皮层饿基底神经节,其中大脑皮层是人脑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心理活动最重要的器官。 大脑皮层不同的部位和区域是不同的机能中枢,有不同的分工。 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单侧化,不对称。研究发现,大脑左半球主要侧重对言语、文字、计算等信息的加工;大脑右半球主要侧重对图形、音乐、空间方位等信息的加工。 大脑对人的控制是对侧化的(嗅觉除外),即身体左半部由大脑右半球控制;身体右半边由大脑左半球控制。 2.人的心理是高级神经系统的产物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与抑制,交替作用。 人在清醒时,大脑兴奋占优势,人在睡眠时,则抑制过程占优势。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巴甫洛夫把有机体的反射区分为在种族发生中遗传下来的无条件反射和个体发生中所获得的条件反射两种。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反射。动物的这种反射为数有限。新生儿只有三种无条件反射: (1)食物反射:如奶头放在他的嘴里他就会自动吮吸,食物放在他的嘴里,就会分泌唾液;(2)防御反射:如东西刺激眼睛就眨眼,火烫到手,手就缩回; (3)朝向反射:如把眼球和头转向刺激的光源。这些都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是从遗传得来的。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叫无条件刺激。 无条件反射只是有机体出生以后生长和发展的先天基础,无法适应异常复杂和经常变化着的生活条件。在生活过程中就形成了另一种反射--条件反射。建立条件反射时,先使用一个与食物无关的中性刺激(如铃声)作用几秒钟后给动物一个无条件刺激(喂食物),并使两者共同作用一定时间如10-20秒,(即用无条件刺激进行强化),这样多次结合后,中性刺激(铃声)单独作用,动物也分泌唾液。这时,条件反射就形成了。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的中性刺激--铃声,现在成了喂食的"信号"即成为信号刺激或条件刺激。 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中性刺激(无关刺激)必须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起来。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

心理测验技能(图表)(DOC)

智力测验 作用: ●诊断:智力障碍诊断依据之一,大脑功能评估 ●辅导:职业辅导、学习辅导。 测 验名称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韦氏儿童智力测验(WISC-RC) 韦氏学龄前及幼儿智力测验 (WPPSI) 发展W-BⅠ(1939)→WAIS(1955)→WAIS-R(1981) → WAIS-Ⅲ(1997) WAIS-RC(1980龚耀先) WBⅡ→WISC(1949)→WISC-R (1974)→WISC-Ⅲ(1991) WISC-CR(1986林传鼎、张厚粲) C-WISC(1993龚耀先) WPPIS(1967)→WPPIS-R(1989) C-WYCSI(1986龚耀先、戴晓阳) 适 用 范 围16岁以上成人 6.5------16岁儿童4岁-----6岁9个月 言语测验6个言语测验 ●知识 ●领悟 ●算术 ●相似性 ●数字广度 ●词汇 6个言语测验 ●常识 ●类同 ●算术 ●词汇 ●理解 ●背数(备用) 5个言语测验 ●常识 ●词汇 ●算术 ●类同 ●理解 ●填句(备用) 操作测验5个操作测验 ●数字符号 ●图画填充 ●木块图 ●图片排列 ●图形拼凑 6个操作测验 ●填图 ●图片排列 ●积木图案 ●物体拼凑 ●译码 ●迷津(备用) 6个操作测验 ●物体拼凑 ●图画补缺 ●迷津 ●几何图形 ●积木图形 ●动物房子(备用)

测验方法 一般先做言语测验,然后做操作测验。每个分测验中题目是按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先做一个言语测验,再做一个操 作测验,交替进行 计分量表数 11个分测验 10个分测验。备用测验不用于计算智商 10个分测验。只用5个操作测验 计算智商 测 验名称 韦氏成人智力测验 韦氏儿童智力测验 计分流程 各测验粗分→10为平均数,3为标准差的量表分→言语量表分、操作量表分、总量表分→根据年龄,查表VIQ 、PIQ 、FIQ 各测验粗分→根据年龄,获得 10为平均数,3为标准差 的量表分→言语量表分、操作量表分、总量表分→根据 年龄,查表VIQ 、PIQ 、FIQ 版 本 中文版:城市、农村两个版本 一个中文版本

心理的实质习题

心理的实质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射 2.反射弧 3.无条件反射 4.条件反射 5.突触 6.反双 7.兴奋过程 8.抑制过程 9.兴奋和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 10.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 11.第一信号系统 12.第二信号系统 二、填空题 1. 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 2. 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的反映。 3.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它由和三部分组成。一个神经元的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或相接触的部位,叫突触。 4.神经系统可分为系统和系统两大部分。 5.周围神经系统由、和构成。中枢神经系统由和构成。 6.脑由、、、、 组成。其中是产生心理的主要器官。 7.大脑可分为左、右厢半球。左半球主要管理、、、;右半球主要管理、及。 8.大脑两半球的表面由平均为毫米厚的灰质覆盖着,这层灰质称为,它是高级神经中枢。 9.大脑皮层上有三条显著沟裂,将大脑皮层分为四个叶。即:、 、、。 10.闻见饭菜香就分泌唾液是第信号系统的活动,属反射。狗听见主人叫它的名字就跑过来,是第信号系统的活动,属反射。 11.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 12.反射按其产生条件可分为和两大类。 13.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它包括、、 、和五个部分。 14.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和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 15.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作为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6.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和,两种神经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其活动过程有两条基本规律:一是兴奋和抑制的;二是兴奋和抑制的。 17.脑的机能为心理的产生提供了 ,它还必须在的作用下,才能产生心理。 18.心理的实质包括两个方面,即,。 19.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引起的,具有客观性,但由于人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发个性特点等的差异,使入的心理活动带上了鲜明的,因此,人的心理活动又具有性。 20.紧张地工作了一天的人易入睡,这是由于高级神经活动中的兴奋和抑制具有的活动规律。

第二章 脑与心理

第二章脑与心理 内容概览 一、周围神经系统与心理 二、脑的结构与功能 三、脑与心理活动 四、脑功能开发 ?导入正题: ?心理是怎样产生的? ?以前人们误以为心脏是产生心理的器官。 ?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 ?但脑并不能独立地产生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有赖于整个神经系统的作用。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神经系统的结构 第一节周围神经系统与心理 (1)脊神经:发自脊髓,共31对,联结中枢神经系统与外部世界 (2)脑神经:由脑发出,共12对 (3)植物神经系统:由分布在内脏器官、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等器官的运动神经元构成。 a.交感神经:唤醒时活动 b.副交感神经:安静时活动 第二节脑的结构与功能 ?脑的结构 (1)脑细胞 (2)中枢神经系统 (3)大脑结构 脑的功能 (1)大脑的功能 (2)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脑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脊髓和脑组成。 ?脑由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和边缘系统组成。 大脑的结构 大脑的结构 ?大脑皮层的分区与机能相联 ?额叶的后下部“布洛卡区” 运动性言语中枢 颞叶的后下部,温尔尼克区听觉性言语中枢 枕叶,视觉中枢,图像的接受和解释 一般来说,大脑皮层的左右两侧分管相对侧的感觉,但嗅觉除外。 脑的功能 ?大脑的功能 大脑左右半球分管不同的活动:

左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活动 右半球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活动 “开发右脑” 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颅相说 ?定位说 ?整体说 ?技能系统说 ?模块说 ?泛脑网络论 颅相说 ?颅相说是关于颅骨外形特征与性格相关的一种学说。 ?19世纪德国医生加尔提出,其弟子施普茨海姆采用颅相说一词。 ?加尔认为颅骨的外部形状与内部脑的结构有关,并且心理特征与颅骨形状也有一定相关。 颅相说 ?加尔通过观察周围熟悉人的心理与颅骨外形特征,确定了27个功能区,后施普茨海姆修订为35个。?曾一度受到人们关注,但仅是主观推断,未得到实证研究支持。 ?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各有其功能,并呈现出不同等级。最高等级是大脑皮层,以下依次为:基底节、间脑、小脑、脑干、脊髓 ?18-19世纪,随着布洛卡言语中枢、温尔尼克区、运动中枢与感觉中枢相继发现,启示人们:大脑不同部位各司其职。 ?20世纪加拿大神经学家潘菲尔德用微弱的电刺激病人的颞叶,病人会回忆起以前经历事情的详尽细节,说明记忆与颞叶有关。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确实发现脑有机能定位,但又不是截然分开的,各区域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整体说 ?法国生理学家弗卢龙,19世纪中叶对动物的脑采用部分毁除法,发现不同部位却有特殊机能,但又发现神经系统具有统一性,任何部分的消除都可减少其它部分的能力,还发现一种机能损伤后,还可复得。 机能系统说 前苏联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在治疗二战期间脑损伤病人时发现,闹特定部位的损伤,不仅导致单一心理机能的丧失,而是导致一系列过程的障碍。得出:脑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机能系统。分三部分: 1、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 2、心理接受、加工、储存的系统 3、行为调节系统 他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系统相互作用、协调活动的结果,各系统有发挥着不同作用。 模块说 ?1976年,美国生理学家加查尼加提出 ?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和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模块间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模块是一种快速、特异的信息过程。 ?同定位说相比它揭示的是人脑的整体性。现代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一证明了这一点。 ?如:猴子的视觉是颜色、运动、形状、知觉的合成,与31个脑区、多个模块有关,它们间的精细分工与合作是视觉的神经基础。 泛脑网络论

心理测验技能

第一节智力测验 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 1、适应范围:16岁以上,分农村和城市用两种方式。 2、施测步骤:一般先按言语后操作测验的顺序进行,但特殊情况下可做改变。测验一般是一次性做完,至少不超过一周。1-6为言语测试,7-11为操作测试。3,7,8,9,10,11有时间限制。 (1)知识:29题 (2)领悟:14题 (3)算术:14题,有时限 (4)相似性:13对名词,主要测量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5)数字广度:测量人的注意力和短时记忆能力 (6)词汇:40个词汇,测量人的言语理解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7)数字符号:90秒限制 (8)图画填充:20秒限制 (9)木块图:该测验用于诊断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老年衰退 (10)图片排列 (11)图形拼凑 有些项目无时限,一般来说10-15秒可以考虑好答案。 3、原始分的转换:按手册上相应用表可转化成平均数为10、标准差为3的量 表分。

VS:言语量表分 VIQ:言语智商 PS:操作量表分 PIQ:操作智商 FS:全量表分 FIQ:总智商 编排式:直进式 联合瑞文测验CRT(Combined Raven's Test)(彩色+标准)1、测验材料:分六个单元(A,Ab,B,C,D,E),72个测题。前三单元为彩色图案,后三单元为黑白图案。 2、适应范围:5-75岁(团体施测:三年级以上,65岁以下)可用于有言语障碍的智力测试,亦可作为不同民族、不同语种间的跨文化研究工具。 3、时限:40分钟,20以及30分钟时报时提醒。 4、原始分数的获得:一律为二级评分,对1分,错0分。原始分数转换为相应的百分等级,再将百分等级转换为IQ分数。 5、注意事项:团体实施对象如超过30人,除主测者外应增加1-2人,每次团体测验不超过50人。在受测者进行前5题时,主测者应进行巡视,对不能理解截图方式或5题不能正确回答者,单独重复指导语。 6、瑞文测验主要分为:彩色型,标准型,高级型。 中国比内测验(2-18岁) 1、测验材料:吴天敏教授根据“比内-西蒙测验”在1982年修订的适用于中国的智力测验。包括51道试题,由易到难。 2、适用范围:2-18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