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荷花淀
- 格式:ppt
- 大小:4.89 MB
- 文档页数:26
一、教材分析《荷花淀》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描绘荷花淀美丽的风光以及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农村妇女的坚强和勇敢。
本文语言优美,情节感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荷花淀美景的描绘以及抗战时期农村妇女的形象刻画。
2. 学习本文运用景物描写抒发感情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 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4. 培养学生的朗读、讨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体会抗战时期农村妇女的坚强和勇敢。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抗战时期历史背景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背景及作者。
2. 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荷花淀的美景。
3. 教师引导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 分组讨论,探讨抗战时期农村妇女的形象特点。
5.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6.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3. 写一篇关于抗战时期农村妇女的心得体会文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荷花淀的美景和抗战时期的生活氛围。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4. 结合课文,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抗战时期农村妇女的形象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培养语感。
2. 讲解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优质课评选(说课稿)战争小说的一曲纯美绝唱——《荷花淀》的教与学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战争小说的一曲纯美绝唱——《荷花淀》。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六个方面进行说课,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荷花淀》属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苦难与新生”,对应“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单元所选文章风格迥异,包括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等多种体裁。
第8 课由三篇小说构成,这里既有极具诗情画意的《荷花淀》,也有充满乡土气息的《小二黑结婚》,还有闪耀红色光芒的《党费》。
我安排三个课时来完成第 8 课的学习,第一课时战争小说的一曲纯美的绝唱——《荷花淀》;第二课时诗意与乡土——从《荷花淀》与《小二黑结婚(节选)》看中国革命文学的传统;第三课时见微知著,细微之处动人心——《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联读。
《荷花淀》被誉为“战争小说中的纯美绝唱”,是形成“荷花淀派”风格的代表作,小说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为题材,谱写出的一曲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师生之间,师生与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文本,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从学习理解的角度来说,本课旨在带领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进程,思考中国革命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刻认识革命传统,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当下,树立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来说,本课能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学会梳理与概括作品叙事或情感脉络、评价人物形象,学会品味作品语言、关注细节描写,努力掌握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在单元学习导语中,课本编者也建议:“要领略作品语言的独特魅力,去触摸小说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去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提高欣赏短篇小说的能力。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8.1课《荷花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学生鉴赏多种风格文学作品的能力。
2.品味小说个性化的语言,体会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3.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品味小说诗化的语言,体会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难点: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4课时课前预习1.查阅资料,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风格。
2.用简洁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3.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4.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
(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
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请学生用几个词概括战争场面。
残酷、恐怖、血肉横飞、血流成河……二、检查预习,梳理小说情节脉络1.作家作品: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
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
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
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
任务情境:今天,我们将前往孙犁纪念馆,探寻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
你看,高3.3米的孙犁汉白玉雕像呈坐姿,手捧书卷、静静守望着心爱的荷花。
孙犁纪念馆内设有多个展厅。
主办方邀请你担任“红色宣讲员”,请你为各大展厅写解说词吧!展厅任务一:解说《荷花淀》走进孙犁纪念馆主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他的传世名作《荷花淀》为背景的一面背景墙。
你作为红色宣讲员,该如何向游客讲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的故事?1.作者简介2.荷花淀派3.创作背景4.解题“荷花淀”就是现在河北省白洋淀的一部分,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
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
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以“荷花淀”为题,点明了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给人以诗情画意的联想。
5.请自读课文,并试着拟写小标题。
开端(1-31)夫妻话别发展(32-61)探夫遇敌高潮、结局(62-85)助夫杀敌6.找出小说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主线:水生嫂们的活动副线:地区队伍的行动作用:明暗线呼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情节更为集中紧凑;丰富小说的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深化主旨。
“红色解说词”示例:游客朋友们,请随我来,现在大家看到的这面背景墙就是以孙犁先生的传世名作《荷花淀》为背景来设计的。
在这个主展厅里,大家可以重温《荷花淀》,感受战争年代的浪漫故事。
《荷花淀》创作于1945年,写的是抗日战争最后阶段的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
小说虽然描写的是抗日战争的事情,但是并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亲人之情、家国之爱上。
热情歌颂了水生嫂等青年妇女将夫妻情爱融入民族大义的高尚品质,深刻地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游客朋友们,现在请大家跟着我继续往里参观。
展厅任务二:解说“人物美”在孙犁纪念馆的展厅二,你会看到这样一组照片。
照片中的白洋淀妇女们放下了菜篮子,扛起了枪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