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 格式:ppt
- 大小:4.43 MB
- 文档页数:69
以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职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中职专业技术课程作为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实践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课程内容脱离实际工作过程、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实际操作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以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旨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技能水平。
二、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1.定义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工作过程为导向,贯穿实践操作、知识学习、技能培养等环节,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2.意义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三、实践教学方法探索1.课程设计在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下,我们进行了相关课程设计。
我们结合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确定了相关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我们将实际工作过程融入课程设计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真实的工作流程和操作环节。
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设计了不同难度和复杂度的实践操作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项目实践、实习实训等。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了解真实的工作案例,深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项目实践,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实习实训,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触和应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增强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3.教材选择在教材选择上,我们注重选用与工作过程相关的教材,比如行业标准、岗位技能要求等。
我们还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选用了一些适合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教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操作能力。
浅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模式【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模式展开讨论。
在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即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背景和现状;其次阐明了研究目的,即探讨这种课程开发模式的意义和作用。
在分析了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并概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
接着详细探讨了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并通过案例分析加以验证。
最后在总结讨论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同时也分析了这种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可行的发展方向。
整体来看,本文系统地阐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模式,为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开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案例分析、发展现状、优势、局限性、总结、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行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模式备受关注。
这种课程开发模式将工作实践作为教学的核心,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传统的高职课程开发中,往往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缺乏与实际工作环境的联系。
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则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行业的快速变化和发展。
探讨和研究这种课程开发模式的有效性和实施方法,对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就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模式在提升教育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深入分析该模式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从而为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可行的方案和思路。
通过研究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探讨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旨在为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以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一、前言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
而专业技术课程在中职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中职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革新,其中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它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本文将就以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探索和讨论。
二、理论基础1. 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理念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理念是一种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它强调将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与实际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相结合,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理论知识,还可以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
2. 中职教育的特点中职教育是一种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形式。
与普通教育相比,中职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教学内容与工作需求密切相关,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相结合。
中职教育需要更多地注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三、实践探索1. 教学内容与工作需求的结合在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应当与工作需求紧密结合,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基础来设置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设计符合实际工作环境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在汽车修理专业的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车辆故障排查和修理的案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3. 引入跨学科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内容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因此可以引入跨学科教学,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是以工作范围为课程内容的组织边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实施原则。
在进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与实践中,要强调以学生的行动为主体,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地计划、实施评估行动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为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整合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
机电设备组装与调试课程就是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念而实施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坚持以企业工作任务为引领,以企业生产流程为依托,采取项目化的形式对机电设备组装与调试知识、技能进行重新建构。
模拟企业生产环境,渗透企业文化,重点强调学生职业习惯、职业素养的养成。
一、工作任务分析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首先要进行社会调研,通过本地机电类企业和港口码头、校友、家长的走访和调研,了解本地的岗位进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对从业人员要求具备的职业进展能力。
针对机电设备装配工和维修工的岗位分析,将其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工作规范一一进行排列,对职业岗位的工作职责进行分解。
随后,将一系列的专项能力转化为多个学习情境,并将专项职业能力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学习、训练内容。
机电设备组装与调试课程是在亚龙YL-235型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考核装置上,完成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拆卸、安装、编程、调试和维修任务,该工作过程整合了机电设备拆装、触摸屏人机界面工程创建、可编程操纵器程序编写、变频器参数设置、气动系统安装等。
学生可以根据生产流水线的生产流程,组装机电一体化设备,编写自动生产的操纵流程,并对系统进行整体调试和维修。
二、学习情境设计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使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通过多个学习情境,变成基本符合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
高职院校工作过程导向专业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践收稿日期:2017-07-14资助项目:广东省2013年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智能家电控制技术与实施”;广东省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工作指导委员课题项目(XTZ2015005)作者简介:宋玉宏(1970-),女,湖北枝江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自2004年起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家电专业从事专业建设,专业教学与嵌入式技术(家电)的应用研究。
宋玉宏,牛俊英(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300)摘要:高职教育需引领和服务于产业的转型升级,为课程开发提出了高的要求。
学生具有形象思维占优势的智能倾向,课程的开发要充分考虑培养对象的智能特点,因材施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长处。
论文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阐述了课程开发的思路,并以具体课程为案例,为高职专业课程开发的具体做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开发;产品导向;多元智能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3-0254-03一、课程开发的基础以学科为特点的传统课程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具有严谨、完整和抽象性的特点,这种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结构以及“填鸭式”的理论教学直击学生的“死穴”,凸显了学生的劣势,使学生厌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毕业后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对产品和实际项目仍然是陌生的,表现出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严重脱节。
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目前智能制造、“互联网+”不再只是媒体中时髦的用词,而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由此对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做出回应,这是深化教学改革、进行课程开发的实践基础。
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成为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在众多高职院校得到了研究和实践。
从根本上讲,课程开发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的心智特点构成了课程开发的又一理论基础。
根据调查,国内高职学生普遍在内省智能、运动智能、观察智能、空间智能等方面具有优势,在数理逻辑的抽象思维处于弱势,换言之,这意味着高职教育培养对象的智能倾向主要是形象思维。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探索整合课程开发苗冰[摘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金融专业整合课程的开发,一方面结合传统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对企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剖析,有效序化、整合和删减知识内容,选择合理的载体,形成新的课程——《企业经济信息处理》。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难以解决的瓶颈。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载体开发实施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金融事务专业整合课程1.金融事务专业整合课程设计的整体思路。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当中,需要将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将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地序化,那么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容的取舍问题。
金融事务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银行和保险等,对于基础整合课程内容的取舍与重建至少应该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要吻合银行和保险两类专业课程的体系需要,为两类专业课程做好铺垫作用;二是要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开发思路,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2.《企业经济信息处理》的开发设计。
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弊端之一就是与社会实际越来越脱离,教学内容指向专业理论,侧重原理和理论的传授,没有把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纳入教学范畴。
虽然指向实践技能的训练,但这种技能往往独立于工作过程之外,与典型的工作任务相分离。
学生往往不能理解所学的理论和技能与将来从事职业的关系,毕业后不能很好地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在开发设计金融专业整合课程《企业经济信息处理》之前,对双汇集团、易初集团、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对不同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做了总结和分析。
同时,结合原有传统学科体系的《基础会计》、《统计基础知识》、《会计书写》等基础理论和技能课程,进行内容的排列与组合。
(3)教学设计环节注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难度应有梯度性,呈螺旋式上升状态,让学生在完成子任务的基础上积累经验,转化为过程性知识,然后自主完成下一个子任务。
旬刊总第337期Total No.337我国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延续了原苏联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其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科型目标建立,基本适应了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企业在低端技术领域和落后生产方式长期循环的生产状况。
但是,随着进入21世纪,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现代生产制造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改革开放使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大大缩小。
随着首都经济向现代化迈进,传统制造业日趋退出历史舞台,现代制造技术在大量企业中广泛应用。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更新,行业企业提出了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零距离接轨”的要求,学生及其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由单一就业转向多层次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随之发生变化。
课程改革成为职业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课题备受人们关注。
一、课程改革的意义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加入WTO ,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企业的生产技术和工作过程现代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生产操作的技术含量也有很大提高。
如制造技术从手工操作到数字控制进而发展到柔性自动化生产控制,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70多家进入中国,其中超过半数落户北京,仅地处亦庄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有50多家。
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国际化的企业环境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与国际接轨,而传统课程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首都的经济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及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进步,加快了职业的分化和综合,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和人的终身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对职业教育的课程进行改革,开发优质课程,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培养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市各中职学校在市教委的统一领导下,借鉴国际先进课程模式理论和方法,在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浅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模式【摘要】本文旨在浅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模式。
在研究背景介绍了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研究意义突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研究目的明确了本文的目标和意义。
首先概述了高职课程开发模式的基本概念,然后深入探讨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
通过对某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实践进行案例分析,进一步展示了该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
探讨了在教学实施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提升课程实施效果的策略。
结论部分总结回顾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展望了未来高职课程开发的发展方向,并指出了对高职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和总结,本文旨在为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高职课程开发模式、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实践、课程设计理念、案例分析、挑战、策略、课程实施效果、总结、展望、研究成果、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模式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以往的课程设计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模式应运而生。
这种课程设计理念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体验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挑战。
通过对某高职院校课程开发实践的案例分析,可以发现这种模式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和积极影响。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挑战,比如资源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够稳定等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模式进行深入探讨,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以期能够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效果,为高职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1.2 研究意义高职课程开发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工作过程导向的基本概念,与其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
2. 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识别并描述工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要素。
3. 学生能够回顾并整合本年级已学相关学科知识,形成对工作过程系统性的认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工作过程导向的方法,分析具体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与协调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收集、处理和展示技巧,完成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学习态度,增强其对工作过程导向学习的兴趣。
2. 通过对实际工作过程的观察与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实践意义。
3.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意识,使其理解并尊重不同职业的工作过程,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
课程性质:本课程结合理论与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实践。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课程内容设计注重趣味性、互动性和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要求:教学中应注重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注重学习成果的反馈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1. 工作过程导向基本概念:介绍工作过程导向的定义、特点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工作过程导向的原理与应用”2. 工作过程关键环节和要素:分析工作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如计划、执行、检查和改进,以及各环节的关键要素。
- 教材章节:第三章“工作过程的关键环节与要素”3. 案例分析与讨论: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识别工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要素,并进行小组讨论。
- 教材章节:第四章“案例分析”4. 实践项目:设计一个与学科相关的实践项目,让学生运用工作过程导向的方法,完成项目任务。
- 教材章节:第五章“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应用”5. 小组合作与沟通协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调能力。
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课程开发与实践第一篇: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课程开发与实践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课程开发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是指为完成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所涵盖的知识与技能的总和。
一般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关键要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重构具有工作过程完整性的课程体系。
在此必须注意:讲究知识完整性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和注重工作过程完整性的课程体系,两者之间无所谓优劣之分,只有是否适合之别。
近年来,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偏差,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体系与企业(市场)需求之间的偏离,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和体系构建的重点是要解决“供需”矛盾。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体系设计、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应遵循有别于学术型教育课程的理念、原则和策略,必须符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对现有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造对现有学科课程体系的“解构”不能单纯以学生和社会(企业)现实需求为依据,还要关注社会(企业)需求的变化与发展,以及学生的发展。
不能一味强调校企合作的就业“零距离”,要关注学生认知现状、能力需求、教学规律,关注:λ个体发展的特殊性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既有两者的相互认同,也有个体发展的特殊性,这与个体心理、生理发展密切相关。
虽然不同个体发展依赖于社会发展,但是不同个体都具有特殊性。
λ个体发展的局限性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个体在自身心理驱动下,通过符号化的方式,去理解和加工外来信息,逐步地形成和完善自我知识、技能结构,根据自我设定、自我评价,使个体发展在社会整体中发生同化或异化。
在个体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下,必然导致个体发展的局限性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的不一致。
λ个体发展的时限性和社会发展的延续性: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一个延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任何个体只是这个过程中微不足道的一点。
个体发展必须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是将一个并列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力图使个体掌握所有的知识与技能,只是整个社会发展延续过程的一段时间内的相关内容。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仍然存在按能力模块开发、设计课程的现象。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更适合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本文描述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基本方法,并介绍了《Excel在生产计划中的应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过程;综合职业能力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迅速,但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依然是摆在高职高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和繁重的任务。
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是培养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由之路。
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使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利地走向工作岗位,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具有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与实践共分五个阶段进行:(1)行业分析。
根据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市场需要进行行业分析,确定专业的职业岗位群。
(2)工作分析。
根据职业岗位群中各岗位的工作性质、任务、相互关系,确定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核心课程及其他专业课程。
(3)课程设置。
设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材和课程考核标准。
(4)教学模式。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学结合的要求确定课程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5)教学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依据市场人才需求调查与职业岗位群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进行行业、企业分析,既可邀请地区行业企业的专家进行座谈,也可进行市场需求调查,从而确定各专业的职业岗位群。
职业岗位群要根据市场需求、学校师资力量及特色来确定。
课程的设置首先,要对岗位群中各岗位的工作进行具体分析,即分析这些职业岗位资格中应具备那些综合职业能力。
其次,根据这些综合职业能力找出典型的工作任务。
再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过程。
最后,根据典型工作过程所需要的工作知识、技能,进行一系列相应课程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