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支架科学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1
支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支架制作与应用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支架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分类,并掌握支架的制作方法与应用领域。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使用各种材料和工具进行支架制作的能力,并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支架制作方法。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1. 教学重点:支架的制作方法和应用领域;学生能够独立选择合适的支架制作方法和材料。
2. 教学难点:支架的结构设计和制作方法的灵活运用;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实际需求进行适当的创新。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活动: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支架模型(如书架、花架、自行车车架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了解支架的定义和功能。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支架的结构图和分类介绍,讲解支架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领域。
3. 操作实践:(1)教师向学生介绍常见的支架制作材料(如木材、金属、塑料等)和工具(如锯、刀、胶水、螺丝刀等),并讲解它们的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进行支架制作实验。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需求选择一个支架制作的主题,如手机支架、杂志架等。
(3)学生根据选定的主题,进行设计草图的绘制和材料的选择。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相应的工具进行支架的制作。
(4)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支架,并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每个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与分享,学生相互借鉴和学习。
4. 总结归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总结支架的制作方法和应用领域,并和学生一起归纳支架制作的经验和教训。
5. 拓展应用:教师组织学生对支架的应用进行拓展,如园艺支架的制作、舞台灯光支架的制作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实际需求进行创新设计。
四、教学评价方法:1. 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合作度和创新度等方面。
2. 作品评价:对学生制作的支架进行评价,包括外观、结构和稳定性等。
苏教版科学五下《搭支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搭支架》教学目标:1、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与研究,发现支架的结构不同,变形的程度也不同。
2、知道三角形结构最不易变形,并学会加固不稳固的支架。
3、通过搭建稳固的支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4、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认识三角形结构是最不容易变形的,最牢固,最结实。
教学难点:正确的搭建立体支架。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三角形结构的照片。
2、学生准备:长短不同的纸棒、线(胶带)、剪刀。
教学过程:一、回顾搭立体支架活动。
1、讲述:上两节课我们进行了搭建立体支架的比赛,在搭建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或发现,你又遇到了什么困难了呢?你能来谈谈吗?2、学生交流。
3、过渡:(引用学生的话),我们再用纸棒来搭一些不同形状的支架,研究它们的牢固程度是否一样,好吗?二、搭支架比一比。
1、在这些支架中,你们认为哪一种形状的最稳固?2、学生猜测,说出猜测的理由。
3、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以上几种形状的支架,组内用摇晃拉扯的方式等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稳固。
(注意点:小组内的材料要一致,这样比较的结果有说服力。
)4、全班交流,说说各种形状支架的变形程度。
5、师生小结:三角形支架不容易变形,最稳固。
三、加固支架试一试。
1、谈话:虽然三角形支架最稳固,可是生活中有很多支架不能做成三角形,有没有办法可以增加这些支架的稳固性呢?2、以四边形为例小组讨论:如何让四边形的支架稳固。
请你们试一试。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为什么这么做呢?(三角形的支架不容易变形,通过加固,让四边形变成四个三角形。
)3、五边形、六边形呢?说一说你怎么加固的?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
老师:对,他们都是将图形变成了很多的三角形。
提问:我发现最不容易变形的支架是:三、生活中的三角形支架1、认识艾菲尔铁塔(教师先出示艾菲尔铁塔的图片,再出示文字介绍)提问:你们认识图中的建筑吗?学生回答。
《支架式教学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支架式教学法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2.知道支架在教学中的不同表现形式;3.熟悉支架式教学法的步骤;4.能够利用支架式教学法设计案例;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利用支架式教学法设计案例三、学习者分析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对教学设计有一定的了解,学习了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利用PowerPoint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程同学们,在前几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情景教学法、协作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概念图教学法等几种教学法。
下面我们来看一堂课,这是一堂初中地理课,课程的名称是《环球旅行家》。
本节课主要是让同学们通过网络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制作环球旅行计划,从而学习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教师在导入课程,将同学们分为四组,分别给每组分配任务(意大利、马来西亚、南极洲、埃及),接下来教师并没有让同学们马上开始探究学习,而是先给同学们呈现了自己的旅行计划《走进澳大利亚》。
其中包括:旅游计划(出行时机、所带衣物、交通工具及每天的日程安排等)、对每一站的介绍(城市简介、气候特征、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
其中有大量的富有特色的图片,比如考拉的图片、墨尔本赛马节的图片都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兴趣。
评价:以老师呈现的这个范例作为支架,同学们在接下来的知识探究中就也可以从旅行计划和对每一站的介绍等方面来进行知识的组织建构,让同学们有章可依,在自己的探究中有目标性。
这样可以节省同学们很多的时间与精力,而且还可以使得同学们的探究更加全面系统。
这是一个典型的范例支架。
这样可以防止同学们在探究的过程中遗漏内容,老师呈现的范例可以引导同学们全面的探究知识。
另外老师在自己的旅行计划里用了多种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图文并茂,这便使得同学们在做的旅行计划时也会考虑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同学们觉得这种堂课用的教学方法与我们前几节课学习的教学方法有什么不同?它是建立在同学们自己建构知识的基础上的,同学们在不断探究和尝试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教学案例我们以教材中“钠”的教学内容为例,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教师按照教学内容提出教学设计思路: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具体如下。
1搭脚手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介绍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但性质验证的实验现象不完全告诉学生,教师只起到为学生学习、验证钠的化学性质和焰色反应搭脚手架的作用。
2进入情境根据钠的化学性质,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桌上提供的试剂及仪器(药品和仪器为:钠、稀盐酸、硫酸铜溶液、小刀、若干个小烧杯、石棉网、三脚架、表面皿、滤纸、镊子、酒精灯),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教学内容不完全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
3实验探究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概括实验现象。
实验1:用刀切割钠并将其暴露在空气中,观察暴露在空气中钠的断面发生的变化。
现象:被切开的金属钠光亮的断面很快失去光泽、变暗。
原因:在常温下,钠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
化学方程式:4Na+O2===2 Na2O实验2:将用刀切割后的钠放在石棉网上燃烧。
现象:钠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的固体。
原因:在燃烧状态,钠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
化学方程式:2Na+O2===Na2O2(黄色)实验3:将用刀切割后的一小粒钠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并在水中滴几滴酚酞。
现象:学生感到很奇怪,一般的金属沉入水中,而金属钠却浮在水面上,浮在水面的钠很快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在水面无规则地游动,发出轻微的嘶嘶声,然后渐渐变小,最后完全消失,而且溶液变红。
原因:钠是活泼的金属,常温下即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可使酚酞变红。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内容点拨补充:(1)钠在高温或燃烧状态下,生成黄色的过氧化钠固体,而不是生成氧化钠。
(2)钠是轻金属,密度比水小,所以浮在水面上。
学生再提出问题:钠在水中为什么做无规则运动呢?实验4:验证焰色反应。
现象:学生对焰色反应和节假日的焰火晚会比较好奇,每个人都想亲自动手验证一下。
支架式教学的案例(7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支架式教学的案例的资料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支架式教学的案例支架式教学策略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策略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层次)。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这些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
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
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合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附《故乡》教学案例支架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苏教版科学《搭支架》教学设计苏教版科学《搭支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设计和制作立体支架。
2、知道不同的外形,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简单变形。
教学重点:会设计和制作立体支架。
教学难点:搭建承受力大的高塔。
教学预备:同学预备:吸管若干、剪子、透亮胶布。
老师预备:钩码若干、搭好的高塔、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出示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四种外形的支架。
上节课,我们用吸管作成了这些支架,回忆一下,你都学到了哪些学问?(三角形的支架最稳固,所用材料最少。
不稳定的结构,可以通过架梁的方式增加其三角形结构,使它变得稳定。
)(二)学习新课这节课,我们连续学习其次课,搭支架,用学过的学问来搭高塔。
1、生看书21页,看这四幅图,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运用三角形结构。
上轻下重。
上宽下窄。
使物体重心下移,更加稳定。
)2、你们想不想自己来做一个这样的高塔?我们先来画设计图,书76页高塔草图。
生画后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现,同时说出设计意图。
3、小组内协商,选一个可行的设计草图来制作。
4、师出示试验要求:(1)使用剪子要留意平安。
(2)高塔连接处要粘牢。
(3)要用本组的材料,搭出美观、结实的高塔。
(4)小组内要分工、合作。
生逐条读,师逐条讲解。
师演示怎样在连接点紧密缠绕。
强调要分工、合作。
5、生开头制作,师播放音乐,并巡察。
(三)评价生做好的成品,展现,由其他生评价优、缺点,并找出缘由。
师出示自制的高塔,演示可以承受很重的力,对比生制作的高塔,生找出不同点。
(三角形许多。
每层柱子一样高。
)在搭建高塔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节课,有些同学的高塔没做完,有些高塔需要改正缺点,把你们的高塔带回家,把它完善,下节课带来展现,下课!(四)板书设计:2 搭支架三角形(多)上轻下重上窄下宽每层柱子一样高。
《搭支架》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如何搭建支架,让学生了解支架的结构和搭建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导入1. 引入问题:你知道支架是什么吗?支架有哪些用途?2. 激发兴趣:支架在生活中有很多用途,比如搭建帐篷、支持植物发展等。
二、进修支架的结构1. 支架的基本结构:支架一般由立柱、横梁和毗连件组成。
2. 立柱的作用:支持整个支架的重量。
3. 横梁的作用:毗连立柱,增加支架的稳定性。
4. 毗连件的作用:毗连立柱和横梁,使支架结构更加牢固。
三、进修支架的搭建方法1. 准备工具:搭建支架需要准备工具包括榔头、螺丝刀、扳手等。
2. 搭建步骤:a. 将立柱按照要求固定在地面上。
b. 将横梁与立柱毗连,确保毗连牢固。
c. 应用毗连件将支架的各部分毗连在一起。
d. 检查支架是否搭建正确,是否牢固稳定。
四、实践操作1.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自行设计支架结构并搭建。
2.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搭建支架,老师指导并纠正错误。
3. 展示效果:每组展示他们搭建的支架,老师和同砚进行评判和讨论。
五、教室总结1. 知识回顾:支架的结构和搭建方法。
2. 进修收获:通过实践操作,学生掌握了支架的搭建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展望未来:支架是一个简单实用的工具,在未来的进修和生活中都会有用武之地。
六、作业安置1. 完成支架搭建实验报告。
2. 思考支架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途景,并写下自己的想法。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支架的结构和搭建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未来的进修和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愿大家都能成为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未来之星!。
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搭支架)教案教学设计由桂馥兰香于 2022-3-24 11:15 编辑〔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2.搭支架课程标准:了解猜测或推测与经探究证实的结论是不同的。
了解在探究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1. 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 能够比拟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3. 能够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科学知识1.了解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了解三角形结构不简单变形。
2.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 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觉的乐趣。
2.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学习成果:估计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了解三角形结构不简单变形能够比拟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能够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开展层次1:了解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
层次2:了解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了解三角形结构不简单变形。
层次3:了解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了解三角形结构不简单变形,并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探究能力:层次1:不能够比拟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层次2:能够比拟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层次3:能够比拟不同结构的稳固性,并能够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教学材料:吸管、大头针、剪刀、透明胶、细线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一、集中话题1. 出示书上的图片提问:这些物品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2. 分组商量,汇报想法,相互评议。
3.揭题:〔板书课题〕二、探究和调查1.谈话:下面我们就用桌上的塑料管来搭支架,各组同学相互合作搭出各种不同形状的支架,比拟哪种形状的支架最稳固。
用塑料管搭支架时我们可以用哪些连接方法呢?2.学生答复。
教师补充介绍连接方法。
3.学生动手搭支架。
4.汇报研究成果。
5.提问:你能使这些简单变形的支架也稳固吗?6.学生活动。
《搭支架》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掌握搭建支架的基本步骤和技巧,了解支架的作用和分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认识。
一、导入引导
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支架结构,让他们思考支架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提出问题:支架有哪些种类?支架的搭建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二、观点讲解
1. 支架的定义:支架是用来支持和固定建筑物、桥梁、舞台等结构的一种临时或永久性构造物。
2. 支架的分类:按用途可分为建筑支架、舞台支架等;按结构形式可分为脚手架、架子等。
3. 支架的作用:支持重量、保证安全、便于施工等。
三、操作演示
1. 展示搭建脚手架的步骤和要点,包括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搭建平台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老师进行指导和辅助,确保学生掌握搭建技巧。
四、团队合作
1. 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搭建支架结构,培养团队合作认识和沟通能力。
2. 每组完成后进行展示和评判,分享经验和技巧,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进修。
五、总结反思
1.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搭建支架的重要性和技巧。
2. 学生分享进修体会和感悟,反思自己在搭建过程中的不足和收获。
六、教室延伸
1.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搭建支架,提高动手能力和技术水平。
2. 组织学生参与支架搭建比赛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竞争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们能够掌握搭建支架的基本技巧和步骤,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认识,为将来的实践活动和工作奠定基础。
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进修,尽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优秀学生。
苏教版小学科学《搭支架》公开课教学设计(有配套课件)《搭支架》作者:俞颉来源:常州市博爱小学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会搭建平面支架,并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3、会设计和制作立体支架。
★科学知识:1、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2、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
2、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不同形状的结构稳固性不同。
教学难点:搭建承受力大的高塔。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一次性吸管、剪刀、大头针、白纸2、其它材料:电脑、相关图片教学过程:一、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1、出示四种图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一边出示一边扭动四种形状,并展示在黑板上)2、问:今天老师用吸管和大头针搭建了一些形状,你有什么发现?3、学生回答:三角形比较稳定,而其它形状都不稳定。
(板书)4、问:那怎样才能让不稳定的形状改变成稳定的呢?前提是大致不改变原有的形状。
比如说四边形?5、学生说出方法,教师相应的连接。
6、问:那五边形、六边形呢?每组有一种不稳定的形状,请同学小组合作,动手试试让它变稳定。
7、学生试搭,教师巡视8、汇报,小结:三角形确实是最稳定的形状,而像四边形这样不稳定的形状只要分解成若干三角形就可以大大地增加其稳定性和支撑能力。
(板书)二、认识生活中的三角形支架的运用:1、谈话: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运用到了刚刚的原理,你能举些例子吗?2、学生举例,教师适当评价。
3、谈话:老师事先也找到了些,我们来看看(出示图片)。
4、出示解小支架图:看,这里也有一个支架,它是由同学们亲手搭的,别小看它,虽然它才17.79克,解放路小学的同学们就是靠它承载了285公斤的重量,一举夺得了在今年3月份举行的第29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竞赛中国赛区决赛的冠军,这其中就是利用了我们刚刚说过的三角形的原理,太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