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精编版
- 格式:ppt
- 大小:174.50 KB
- 文档页数:10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范例教学目标:1. 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与思考能力,激发其创新性思维。
2. 在展示国产飞机图片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爱国情感。
3. 让学生掌握纸飞机的基本折叠技巧。
教学内容:1. 引言:有观点认为,理想如同一盏明灯,引领我们走向光明与成功。
请问同学们,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呢?(注:预留___分钟时间让同学们深思后发言,可采用自由发言或指定发言方式,确保总时间控制在___分钟内。
)教师总结:对大家的理想表示赞赏,期待你们未来能付出实际行动。
2. 展示一系列飞机图片,特别强调中国飞机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飞机的基本特征,并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知的飞机类型。
3. 《小学一年级科学课:学习折纸飞机》:我们通常通过不同媒介了解飞机,但可能并未亲手制作过。
今天,我们将学习纸飞机的折叠技巧。
(教师将演示几种折纸飞机的方法,供学生观察学习。
)4. 将学生分为___人一组,鼓励他们发挥创新思维,共同探索和创新纸飞机的折叠方式。
(可邀请各小组上台展示,由全班进行评选。
随后,学生间互赠纸飞机,并在上面写下祝福语。
)5. 简单介绍纸飞机的飞行原理,但不作为强制性学习内容。
(纸飞机的飞行原理与真实飞机相同,即利用伯努利定理,机翼上下气流速度差异产生升力,推动飞机飞行。
)6. 结束语:时间转瞬即逝,我们即将结束这堂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不同折纸飞机的方法,并欣赏了飞机图片。
希望大家课后继续思考,创新更多纸飞机样式,优秀作品将获得小红花奖励。
好了,下课!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范例(二)教师:显微镜揭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微观世界,你们有什么见解呢?学生:我惊讶地发现,头发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真是神奇!学生:我也想亲自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教师:当然可以!课后你们可以去实验室体验。
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观察工具,它们可以用来观察什么?学生:望远镜。
教师:有哪位同学使用过望远镜,能否分享一下你对望远镜的理解?学生:我家里有一台,它能帮助我们清晰地看到远处的物体。
【2020出版新教材】粤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动物与环境》全单元教案目录第13课《丹顶鹤生活在哪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
生物在环境中生存,但“环境”并不仅仅等同于生物所栖息的地点,或它们生存的场所。
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它们生活空间在内的各种影响因素,所有生物的生存都依赖于一定的环境条件。
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单元围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对学生熟悉的生物进行硏究,探索环境中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丹顶鹤生活在哪里》是《科学》六年级下册“动物与环境”单元的第1课。
丹顶鹤是学生较熟悉的一种动物,学生通过对丹顶鹤的栖息环境与其身体特征的相关硏究,初步认识动物的身体结构与生存环境具有一定的关系。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第一个活动是“丹顶鹤的家”,根据丹顶鹤“颈长、腿长、嘴长”的身体特征,引导学生推測它们生活的环境是茂密的松林还是开阔的湿地。
此外,教科书还要求学生查找资料,通过了解丹顶鹤的生活习性和食物特点来进一步推测它们生活的环境:第二个活动是“适应环境的身体特征”,在前一个活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鸟类的身体特征,如喙、足等的特征,分析这些特征与它们生活的环境之间有什么联系。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丹顶剖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和食物特点;2.知道动物的身体结构特征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丹顶鹤的身体特征,初步判断丹顶鹤的生活环境2.查阅资料,了解丹顶鹤的生活习性和食物特点,进一步判断丹顶鹤的生活环境3.观察图片鸟足特点,探讨鸟足的外形和结构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激发探索动物的奥秘,增强爱护动物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产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动物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2020年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和影》教学设计精编版教科版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光和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光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单元中内容是这样安排的。
第1—4课研究光的传播特点(路径、反射),第5—7课研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光和影》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本课到第四课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
认识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影子开始,因为影子的许多特点,比如说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等现象,显示了光的传播是直线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和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影子的方向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物体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学准备教师演示: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8)、4开的白卡纸(8)、长方体的小木块(8)、实验报告单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看过《动物世界》吗?想不想看?一边看一边思考:1、这是什么表演?用什么表演的?2、表演时需要准备什么?分析:《动物世界》是一个手影表演的视频,在此处运用能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直观的展现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源、遮挡物和屏,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影子产生需要的条件。
有了光就能产生影子,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光和影。
板书:光和影二、探究(一)认识光源师:教室里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光?学生会说电灯、手电筒,引导必须是打开的。
2020年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十四《降落伞》教学设计精编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十四《降落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降落伞的结构、原理、种类、用途等相关知识,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降落伞。
2、能掌握对比试验的方法,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实验过程的乐趣,提升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了解降落伞的结构、原理、种类等相关知识,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降落伞。
2、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难点: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查有关降落伞的信息资料及制作一个自己设计的降落伞。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降落伞的图片资料、实验准备材料及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玻璃小瓶,如果我把手一松,会发生什么现象?(生猜测小瓶破碎)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小瓶摔不破吗?(学生自由发言)刚才有的同学说到了在小瓶上面挂上一个降落伞,这个方法可行吗?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师把提前做好的降落伞挂到了另一个同样的小瓶上,从同一高度释放小瓶,小瓶安然落地。
为什么挂上降落伞小瓶就摔不破了呢?(学生自由回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降落伞的秘密。
(师板书课题——降落伞)二、认识降落伞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搜查有关降落伞的信息,同学们都做了吗?(学生回答)好!哪位同学想先来汇报一下你的搜查结果?指同学汇报。
从同学的汇报情况来看,同学们的课前准备做的非常好。
老师也有要和同学们分享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出示课件并讲解。
三、探究降落伞1、自制降落伞展示比赛关于降落伞的知识我们已经了解了不少,课前老师还布置同学们制作降落伞。
下面请各小组选一个你们认为最好的降落伞,并派一名代表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先请各组代表对降落伞进行简单介绍,然后让降落伞在同一高度同时下落。
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现象。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你们认为降落速度慢的降落伞好还是降落速度快的降落伞好?(学生回答)2、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原因(1)猜测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原因我听到很多同学说降落速度慢的降落伞好,因为这样能更好地保护重物。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工作计划及进度表)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观察与测量、材料、物质的状态、溶解与分离、常见的力”五个核心概念和一个科学擂台活动“制作水火箭”。
本册教材侧重对学生的: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观察与测量》单元解读: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教学大门的单元,这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选择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开篇,体现出了知识源自于生活的目的《材料》单元解读:本单元学生将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
学习运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间的相同和不同,学习根据物理性质给物品分类,并提高对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
《物质的状态》单元解读:本单元是在学生对周围事物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
学生们对不同物体的不同形态之间的相互转换活动所吸引;关于物体的不同形态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溶解于分离》单元解读:本单元是本套教材引入“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方法的开始。
收集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在这一单元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是学生正式学习这些方法的开始。
《常见的力》单元解读:本单元要求学生认识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常见的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
并能够将各种不同的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灵活掌握。
二、学情分析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
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
他们已习惯于语数课堂上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比较欠缺。
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例文教学目标:1、利用讨论和分析,理解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概念,即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
2、通过绘制和查找食物链,理解食物网的结构,认识到它揭示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复杂的食物能量转换关系。
3、通过参与讨论和分析活动,提升学生的归纳和综合思维能力,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吸收和整合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掌握蔷薇花丛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关系。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食物网如何体现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用的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一、导入阶段教师:请分享一下蔷薇花丛中的小动物们可能的食物来源。
二、探究环节1、讨论食物关系(1)探讨动植物间的营养联系。
(2)用文字和箭头表示这些关系,例如:树叶→蚯蚓→鸟。
(3)分析这种关系,理解食物链,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
(4)在活动手册上找出蔷薇花丛生态系统的其他食物链。
2、水田中的食物网(1)识别水田中的生物,尝试命名。
(2)阅读竹林村学生编写的观察报告。
(3)对比报告,分析其中的食物链。
(4)补充未被记录的食物链,完善食物网的描绘。
(5)回顾所有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观察有何发现。
(6)介绍食物网的概念,指出多个食物链交织形成的复杂网络。
3、扩展与反思(1)展示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态系统,引导他们找出其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群落,绘制一个食物网。
4、总结三、板书设计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例文(二)第一课:我所观察到的【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明确树是具备生命的植物,其生长依赖于特定的环境。
* 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有目的性观察的重要性,掌握制定观察方法与步骤的技巧,以促进观察活动的顺利进行。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及简单工具(如放大镜、皮尺等)对大树进行细致观察与测量,并以简洁词汇记录观察结果。
*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仅凭图片获取的信息有限,强调亲自观察的重要性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激发学生对观察大树的兴趣,体验生命体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
册)
第一单元-生物世界
课程目标
- 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 熟悉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
- 掌握一些常见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课程安排
课程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 研究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长、繁殖、代谢等
-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受生物的生命力和多样性
课程二:植物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 介绍植物的基本特征,如有根、有茎、有叶等
- 分类并了解几种常见植物,如树木、花卉等
课程三:动物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 介绍动物的基本特征,如有脊椎、无脊椎等
- 分类并了解几种常见动物,如鸟类、昆虫等
课程四:生物的适应能力
- 探讨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如鱼类适应水中生活、鸟类适应飞行等
- 通过实例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教学评价
- 通过课堂观察、小组讨论和实验报告等形式进行评价
- 评价学生对生物基本特征的理解程度、分类能力以及对生物适应能力的掌握
总结
本教学设计致力于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培
养他们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并能够观察和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通过实践和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生物的生命力和魅力,培养他们
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希望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能够激
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对生物世界的保护意识。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模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植物的基本构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感官来观察植物的外部特征。
2、运用科学术语来描述观察结果。
3、绘制一棵植物的简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常见植物特征的探究兴趣,培养细致观察和详细记录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植物的根、茎、叶等组成部分。
教学难点:能准确绘制一棵植物的示意图。
教学准备:观察记录表,学生手册。
教师准备:一株植物样本,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法。
课程时长:新授课,1课时。
教学流程:一、引入话题1、介绍情境:在周六,喜羊羊在森林中发现许多植物。
(板书:植物)引导学生跟随情境进行学习,询问学生是否能识别出喜羊羊看到的植物。
2、提出问题:对于一株未知的植物,讨论可能的特征,如是否开花、叶子形状、生长位置等。
二、观察植物1、以绿萝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的结构,包括根、茎、叶。
2、强调观察技巧,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感官,如鼻子嗅闻、手轻轻触摸,同时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3、分享观察结果,培养良好的交流和倾听习惯。
三、绘制植物1、教师示范如何使用科学记录单,展示记录表的填写,如填写姓名和日期。
2、指导学生按照茎-叶-根的顺序绘制植物,强调观察与绘画相结合的方法。
3、展示并评价学生的画作,邀请被选中的学生分享绘画体验。
四、总结1、揭示植物的真正身份为绿萝,通过幻灯片展示,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2、提出新的挑战,让学生合作完成植物拼图,找出根、茎、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观察大型植物。
3、结束语:赞扬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他们在课后应用所学方法去观察校园中的植物。
注:所有活动应确保学生的安全,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额外的指导和支持。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模版(二)【教育目标】科学概念:液体具有流动性,其流动速度受到其黏度的特性影响。
过程与方法:实施预测,并通过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正实验的原则,即保持除变量外的其他条件恒定。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公开、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评估实验的精确性;认识到小组协作在实验执行中的关键性。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哪杯水更热》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根据《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
”等要求,我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各种各样的科学探究活动,真正地动手动脑学科学。
二、教材分析:本课设计了借助感官判断水的冷热、认识温度计及使用方法、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等环节,就是引导学生利用工具进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使用工具测量比利用感官判断更有效。
只有掌握了温度和温度计的相关知识,学会了温度的读写方法及如何使用温度计,学生才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完成接下来的《水温的变化》的学习。
三、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可能听说过温度计,也曾用体温计测量过体温,但真正使用温度计测量过其他物体的温度的孩子估计极少。
大部分学生平时对温度计只有一个外表的认识,对它的作用及用途,没有深入的了解。
个别学生对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有一个简单的认识,但不能正确地使用温度计。
因此,本课的学习,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温度计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等,为以后的学习活动打好基础。
四、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通过用温度计进行测量,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能运用温度计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测量活动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通过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意识到人们在不断地运用已有的科技知识改善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3.知识目标:认识各种温度计;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常见物体的温度,并作简单记录。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正确读写温度,特别是零下温度的认读;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常见物体的温度,并做好简单的记录。
六、教学评价设计:1.通过6组温度的读写练习,落实了教学目标1。
2.通过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落实了教学目标2 。
3.通过运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落实了教学目标3。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信息的交流传播》教案(精编版)(2021新版)一. 教材分析《信息的交流传播》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7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和方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声音、光和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性,以及利用这些原理制作和接收信息的方法。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和科学基础知识,对生活中的信息传递现象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信息传递的原理和方式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来进一步理解。
此外,学生对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兴趣较浓,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光和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性。
2.让学生掌握利用声音、光和电磁波制作和接收信息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光和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2.利用声音、光和电磁波制作和接收信息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了解信息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2.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声音、光和电磁波传播的实验设备。
2.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3.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于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信息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信息传递现象,如电话、电视、无线网络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信息是如何传递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声音、光和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性。
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些传播方式的原理。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本文是作者人美心善的小编小月月给家人们分享的7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篇一本节课的教学,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个探究过程。
【教材分析】《了解空气》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也是学生探究“空气”的一课。
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
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
而《了解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
第二部分:通过“纸团不湿”、“水下倒空气”这两个比较经典的、具有魔术般神秘色彩的实验活动,并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
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本课的重点在第二部分。
教材的思路是让学生学会做这两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从而得出结论。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指导学生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的性质,即通过“吹气球”的游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利用教师提出的一系列常见的、有结构的材料,自己动手设计实验,从而得出结论。
《怎样加快溶解》教学设计一、内容简要说明《怎样加快溶解》是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经典内容,教科版《科学》将此内容安排在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
这一课,意在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怎样加快食盐的溶解?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因此,教材提供了三个活动素材:哪一块肥皂溶解得快;糖块溶解的时间记录;加快食盐溶解的研究。
二、设计理念:本节课根据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怎样加快溶解》一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中发现、探中感悟、探中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三、设计思路:“怎样加快溶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采取对比实验的方法是突破教学重点的关键,由物质在水中溶解深化为所学知识在脑中的融会贯通,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为了紧紧配合本课的设计理念,我初步尝试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集体交流——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总结评价,知识运用”这几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让他们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和培养探究的严谨精神。
第一个环节:分析问题,提出假设。
在我提出“怎样让老师最快喝到溶解糖的糖水”这个问题,学生有着丰富的经验,提出很多能加快溶解的方法,其中最多的是用热水、搅拌、切碎这三种方法。
这些都是学生在仔细留意身边的事物或现象而得到的,是生活的积累。
第二个环节:教师帮扶,初证假设。
方案的设计这是本节课中的重点和难点,所设计方案不仅影响到接下去第三环节的顺利进行,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计划的能力。
在进行这一环节时,考虑到四年级第一次设计实验方案,我先扶后放,集体讨论搅拌能加快溶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放手让他们设计实验方案。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范本【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源、遮挡物和接收影子的屏。
2. 自身能够发出光线,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被称为光源。
3. 影子的长度、方向会随着光源位置和方向的改变而变化;影子的大小与光源与遮挡物之间的距离相关;影子的形状取决于光源照射到物体侧面的形状。
科学探究目标:1. 执行光与影的实验,准确记录观察结果。
2.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并推断光源、遮挡物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1. 乐于倾听他人的观点,愿意分享自己的见解。
2. 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3. 在实验观察中培养严谨、细心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理解观察、推理和倾听是人们认识世界常用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影子变化的特性和规律。
难点:理解并分析光源、遮挡物与影子之间的动态关系。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手电筒、长方形木块、A4纸、铅笔、尺子【教学过程】一、导入(关闭教室所有窗帘,熄灭灯光)教师通过手影游戏引导,利用投影机的光线,做出各种动物的手影,让学生根据影子猜测动物。
邀请会做手影的学生上台展示。
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理解影子形成的条件,并引导他们表述影子形成的要素。
二、知识构建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影子形成的条件,其中首要条件就是光源。
请一位同学分享你对光源的理解。
同学1:光源是能自己发光的物体。
同学2:同时它必须是正在发光的物体,比如教室的灯,如果关闭了,就不算是光源。
教师:两位同学的解释都很有道理。
实际上,光源就是这两个条件的结合。
请另一位同学总结一下光源的定义。
同学3:光源是能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
教师:我们明确了光源的概念,现在请大家判断以下物体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
全班共同参与判断。
三、实验探索教师:将一本书放在投影机和白板(屏)之间,学生可以看到影子。
然后让学生观察,当书本向投影机方向移动时,影子会如何变化?学生:影子会变大。
教师:如果书本远离投影机,影子又会怎样?学生:影子会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