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分拆上市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5
经典案例——同仁堂A股分拆上市1、案例的简要介绍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科技)是由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将其所属的同仁堂制药二厂、同仁堂中药提练厂、进出口分公司和研发中心四部分进行投资,联合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和六位自然人(即赵丙贤、殷顺海、田大方、王兆奇、梅群、田瑞华)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2月14 日,同仁堂科技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了名称预先核准登记,领取了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京)企名核内字[2000]第10157614 号《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2000年2月22日,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临时股东大会通过了设立同仁堂科技的议案。
2000年3月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以京政函[2000]17号文批准设立同仁堂科技。
2000年3月9日,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召开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
2000年3月22日,同仁堂科技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领取了注册号为100001124466(2-2)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2000年3 月9 日,同仁堂科技召开了创立大会暨首次股东大会。
会议通过了设立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公司转为社会募集公司、申请在香港创业板公开发行上市股份的决议,并授权同仁堂科技董事会积极争取申请到香港发行股票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各项报批、招股、推介、融资、上市等事宜。
同仁堂科技股东大会已依法定程序作出了批准本次发行及上市的决议。
同仁堂科技发行及上市的申请于 2000年6月19日取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同意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批复》,文号为证监发行字[2000]78号。
2000年10月31日,同仁堂科技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挂牌交易,发行价3.28港元,首日开盘价4.00港元,下午以4.30港元报收,全日最高价5.20港元,最低价4.00港元,当天成交量2771.5万股,成交金额12455.2万港元。
指出同仁堂选择分拆上市战略的动因:分拆上市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以及其子公司都有积极影响。
一方面,从同仁堂母公司的角度看,通过分拆出让股权可以以获得大量的IPO(equity carve-out)现金,改善母公司的资产流动性、提高公司资产的增值能力,拓展融资渠道,形成有效经营激励机制和资本优势,分散经营风险。
将子公司分拆上市还会显著地提升母公司短期业绩,使母公司更容易获得潜在的配股和增发机会。
另一方面,从分拆后的子公司角度看,同仁堂分拆上市为子公司打开了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从而更好地满足其项目投资需求。
分拆出去的子公司可以从外部筹集资本,资本来源将不再仅仅限于母公司一条渠道,即不再完全依赖母公司其他业务的收益所产生的现金流的唯一支持。
具体原因如下:第一,可以提高投资收益。
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会因为同仁堂科技的成功上市获得巨额的投资收益。
同仁堂科技将成为同仁堂股份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同仁堂科技公司有三大块业务:传统中药的现代化改造、高科技生物制品的开发、中药电子商务。
同仁堂二厂是公司上市募集资金的重点改造项目,分别投资2950万、2960万、2990万元对新剂型车间、提取生产线、颗粒车间进行改造,已在99年底完成,是股份公司里生产线自动化程度最高、剂型先进、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现代化企业,2000年将全面进入收获期。
若以市场价格计算同仁堂股份公司对同仁堂科技的投资,按照3.28港元的发行价格,同仁堂股份公司的投资市值将达到3.28亿港元,减去1亿元人民币的初始投资,投资收益达2.28亿元人民币以上同时,同仁堂科技的分拆上市能使同仁堂股份公司的盈利能力得以持续大幅地加强和提升。
在同仁堂科技利用上市募集资金投资的项目中,包括与李嘉诚的和记黄埔共同建立中药生产基地及新药研发中心建立全球医药电子商务系统进军生物制药等,每一个项目都经过长时间的筹备,具有成长性。
第二,分拆上市也有助于原上市公司母体经营业绩的改善。
经典案例——同仁堂a股分拆上市一、当事公司介绍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 创始人乐显扬。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同仁堂开始供奉御药房用药,享受皇封特权,历经八代皇帝,长达一百八十八年。
300多年来, 同仁堂把"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作为永久的训规,始终坚持传统的制药特色,其产品以质量优良、疗效显著而闻名海内外.同仁堂目前生产中成药24个剂型, 800多个品种经营中药材、饮片3000余种;47种产品荣获国家级、部级和市级优质产品称号。
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于1992年8月17日,由原来的国有大型企业同仁堂制药厂改制设立,是一家国有独资公司,其注册资本为18,900万元.其经营范围包括授权内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投资及投资管理;加工、制造、销售中药材、中成药、饮片、营养保健品、药膳餐饮、化妆品、医药机械并提供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药用动植物的饲养、种植;购销西药、医疗器械、卫生保健品、建筑材料、五金交电、化工、金属材料;货物储运;出租汽车业务;经营所属企业自产产品及相关技术的出口业务;经营生产所需原辅材料、机械设备及技术的进口业务;开展对外合资经营、合作生产、来料加工、来样加工及补偿贸易业务;经营经贸部批准的其他商品的进出口业务。
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科技)是由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将其所属的同仁堂制药二厂、同仁堂中药提练厂、进出口分公司和研发中心四部分进行投资,联合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和六位自然人(即赵丙贤、殷顺海、田大方、王兆奇、梅群、田瑞华)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3月22日,同仁堂科技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领取了注册号为100001124466(2-2)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同仁堂科技公司生产20个剂型,200多个品种的中成药,并有丰富的已开发新产品和在开发新产品的储备.主要销售产品的剂型为冲剂、水蜜丸剂、口服液剂、片剂及软胶囊剂,主要销售产品有感冒清热颗粒、板兰根颗粒、六味地黄丸、牛黄解毒片、感冒软胶囊、人参生脉饮等。
同仁堂科技分拆上市案例分析
在我国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时候,同仁堂作为我国中药领域的领头羊却发展缓慢,这也是我国中药行业发展的缩影,我国中药行业的国际市场份额逐年下降,直到2000年10月31日,已经在A股上市的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的分拆旗下的子公司同仁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功的打破了这一尴尬的境遇,将我国的中药产业再次推向了世界。
这是中国证券市场上第一家完成分拆上市的上市公司,也是第一家分拆子公司到其他证券市场上市的A股公司。
同仁堂的成功经历及其分拆上市的模式为广大学者分析和研究分拆上市提
供了现实依据,更便于我国的学者研究这种资本运作的新形式,也为其他A股公司的领导者们提供了参考的样本。
本文系统的介绍了分拆上市的定义及相关概念,国内外分拆上市的现状,分拆上市的利弊及对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影响以及公司分拆上市的动机。
对同仁堂科技分拆上市前后的财务状况及同仁堂科技上市后的财务指标进
行分析并对同行业之间的财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分拆上市对母公司同仁堂
的影响明显是利大于弊的结论,分拆带来了制度上的创新,提高了投资收益,降低了投资风险,拓展了新的市场空间,有利于同仁堂实施国际发展战略,更带来了经济效益上的提升,对企业来说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同仁堂科技在香港上市后财务指标上的良好表现更是说明分拆上市给了同仁堂一次新的生命,这次成功的分拆上市对资本市场有着很好的影响,对资本市场的其他公司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更有利于提升我国上市公司的质量。
同时,通过分析同仁堂科技分拆上市也得到了一些启示,分拆上市不能以圈钱为目的,不能动摇母公司独立上市的地位,不能忽视股权的稀释,分拆上市以
后也不能沿用旧的管理和经营模式。
分拆上市案例分析报告第一篇:分拆上市案例分析报告分拆上市与整体上市——新浪微博分析报告微博分拆上市一、微博的简介1.1简介2009年新浪微博诞生,新浪微博是以Twitter为原型设计的一款社交平台。
是新浪公司从传统门户网站向互动社交平台的转型之作。
新浪微博推出几年后,终于引爆了中国互联网的潮流,至今已成为了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微博平台。
今天我们看到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网易微博等都渐渐退出微博市场,新浪微博一枝独秀。
尽管至今拥有用户最多,最有影响力。
但新浪微博自巅峰2011年之后,在微信凶猛崛起冲击下(2011年8月3日2.5版本推出,核心功能支持查找附近的人。
至今3年轻松拥有6亿用户),微博就出现了业绩滑坡,常年亏损。
微博在2014年4月挂牌纳斯达克正式上市。
二、分拆上市“背后的力量” 2.1微博分拆上市的理论理由其一,市场价格发现效应。
在多元化经营的公司中,由于集团内部相互影响,会使得公司定价后的价值向下偏差。
在分拆上市之后,相关上市子公司的持续公开信息披露和专业化经营可能使子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正面影响,从而消除投资者估价误差。
在微博分拆方案中“新浪”的一个理由是,新浪是一家传统门户型网站;而新浪微博已经属于一种社交平台,相关性并不大。
分拆之后更有利于对微博进行重新估价。
其二,消除负向协同效应。
微博分拆上市,可以满足专业化管理要求,提高管理效率。
其三,筹资效益。
微博分拆上市能够拓宽融资渠道,可以筹集大量资金,满足其战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需求。
是微博在微信等竞争下,扳回局面的一个关键条件。
其四,投资偏好效应。
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对于国外投资者来说,来自中国的优质股票是相当具有吸引力的。
微博境外上市不仅能够获得巨额资本,而且能满足其他国家的投资者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投资需求,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发展的成果。
但2014年整年来,如我们之前所说中国大量优质互联网公司均赴美上市,可以说2014是一个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年。
同仁堂分拆上市案例分析报告一、融资方案经过各方中介机构的深入讨论,在进行了利弊权衡之后,确定了最终海外上市方案:同仁堂a股公司分拆部分高科技资产和业务设立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分拆上市一旦成功,公司就能够获得一笔巨大的投资收益;其次是开辟了一个新的融资窗口;再者公司还可以通过发起人股、认股权等方式,为a股公司有关高管人员、核心技术人员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一家著名的上市公司就曾公开提出,要通过分拆上市在几年内造就一批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同仁堂分拆上市将为国内公司运营带来新的思路。
基于这种国内外的大环境的影响,同仁堂科技应运而生。
(一)确定同仁堂科技股权结构同仁堂科技的股权结构:a股公司中的制药二厂、提炼厂、科研中心和进出口分公司并入在香港上市的同仁堂科技,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以现金出资2910266元,折股290万股,占总股本的2.636%。
(二)引进高管持股方案根据国际惯例,同仁堂科技在股权设置上安排了高层管理人员持股,董事长殷顺海,副董事长田大方、王兆奇,总经理梅群分别出资50余万元持股50万股.(三)确定海外合作者2000年10月7日,在经过了两年多的艰苦谈判后,即将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同仁堂科技,与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全资附属的和记中药投资有限公司及京泰实业(集团)在香港成立同仁堂和记(香港)药业发展有限公司.这是中药行业目前在海外的最大合作项目。
2000年10月11日,香港最大的上市公司和记黄埔斥资约5000万元,认购即将上市的同仁堂科技总发行股本的近10%的股份,成为最大的战略投资者.此举对股票发行后上市表现产生了重大影响。
经过了以上重大举措,同仁堂为其分拆的子公司同仁堂科技在香港创业板上市,以及其后企业发展并进军国际市场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分拆上市2000年10月31日,同仁堂科技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挂牌交易,发行价3.28港元,首日开盘价4.00港元,下午以4.30港元报收,全日最高价5.20港元,最低价4.00港元,当天成交量2771.5万股,成交金额12455.2万港元 .同仁堂科技此次在港发行h股7280万股(不含超额认购部分,股票面值1.00元人民币,每股发行价3.28港元,集资二亿三千八百七十八万元港币(不含超额认购部分),获二十多倍超额认购.交易首日以4.30港元报收,比其招股价高出近三成,升幅高达31%.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上市。
CASE STUDY案例研究·综合(中)2009年第7期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研究———基于对同仁堂分拆上市的案例分析河南省电力公司南阳供电公司周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赵亚男分拆是指母公司通过将其在子公司中所拥有的股份,按比例分配给现有母公司的股东,从而在法律上和组织上将子公司的经营从母公司的经营中分离出去,最终出现两家独立的、股权结构相同的公司。
分拆出来的子公司上市与一般公司上市在具体操作上其实并无差异,只要原有股东决议同意,并符合上市的标准,即可以按程序申请上市。
中国大陆不少企业集团都是通过分拆,优先将子公司或业务单位实现上市;狭义分拆指的是已上市公司将其部分业务或者某个子公司独立出来,另行公开招股上市。
当前为中国大陆资本市场所热衷的正是狭义的分拆上市,也是本文所探讨的重点。
一、案例资料2000年10月31日,由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分拆并控股的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同仁堂科技)在香港创业板闪亮登场。
这是中国资本市场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的分拆上市第一股,同时也是唯一成功完成分拆上市的公司。
在国内创业板紧锣密鼓筹备阶段,在国内A股市场,虽然许多上市公司不久前还雄心万丈地计划分拆上国内创业板,但都遭遇了政策障碍,于是同仁堂科技香港创业板挂牌便尤为引人瞩目。
在上市方案上,同仁堂主要考虑了三家公司的意见,即法国里昂证券提出的同仁堂A股基础上增发H股方案,例如科龙电器模式是先在香港发H股,而后在国内发A股,而该方案是先在国内发A股,再到香港发H股;中银国际提出的在同仁堂A股公司之上构筑一家控股公司去香港上市方案,类似于在香港上市的长城科技控股深科技、长城电脑模式;中证万融公司提出的同仁堂A股公司分拆部分高科技资产和业务设立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上香港创业板。
1999年上半年,拥有享誉全球的品牌影响力,且在国内主板市场上市已两年,有较雄厚的资金实力和绩优资产基础的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反复研究比较,最终选择了中证万融公司提出的同仁堂A股公司分拆部分高科技资产和业务设立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上香港创业板的方案,确定了在香港上市的战略方针,并开始了艰苦的实际操作。
分拆上市与母公司股权价值研究——“同仁堂”分拆子公司上市的实证分析摘要:本研究以中国传统药企业同仁堂为案例,通过实证分析了同仁堂分拆子公司上市对母公司股权价值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同仁堂分拆子公司上市对母公司股权价值具有积极影响。
分拆上市有助于母公司实现业务优化、提升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股东权益。
1. 引言分拆上市作为一种重要的财务手段,被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
分拆上市指的是一家公司将其子公司拆分出来,独立上市。
这种做法可以使公司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提高运营效率,促进企业发展。
同仁堂是中国传统药企业的代表之一,此次分拆上市对于同仁堂的股权价值将产生何种影响,是本研究的重点。
2. 母公司股权价值与分拆上市母公司股权价值是指母公司所有股东对公司的所有权价值。
分拆上市是一种重大的资本运作,可能对母公司股权价值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将分拆上市对母公司股权价值的影响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1 业务优化分拆上市可以使母公司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将子公司的非核心业务剥离出去。
同仁堂作为一家传统药企业,拥有多个业务板块,通过分拆上市可以将其非药业务剥离出去,使母公司更加专注于药业,提高业务优化程度,从而提高股权价值。
2.2 市场竞争力分拆上市可以提高母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子公司上市后,可以通过独立融资,招揽更多的资源和资本,加强研发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这将有助于提高母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提升股权价值。
2.3 股东权益分拆上市可以通过市场化定价,增加资本市场对母公司价值的认可度。
子公司的独立上市将使市场更好地评估其价值,使母公司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股东权益的增加将对母公司股权价值产生积极影响。
3. 同仁堂案例分析以同仁堂的分拆子公司“同仁堂制药”上市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
同仁堂制药是同仁堂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主要从事药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通过比较上市前后同仁堂的股价、市值以及业绩等数据,来研究分拆上市对母公司股权价值的影响。
同仁堂分拆上市案例分析2000年10月31日,同仁堂科技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挂牌交易,发行价3.28港元,首日开盘价4.00港元,下午以4.30港元报收,全日最高价5.20港元,最低价4.00港元,当天成交量2771.5万股,成交金额12455.2万港元。
同仁堂科技此次在港发行H股7280万股(不含超额认购部分)股票面值1.00元人民币,每股发行价3.28港元,集资二亿三千八百七十八万元港币(不含超额认购部分),获二十多倍超额认购。
交易首日以4.30港元报收,比其招股价高出近三成,升幅高达31%。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上市。
同仁堂决定海外上市时,考虑了三家公司的意见:法国里昂证券提出在同仁堂A股基础上增发H股方案;中银国际提出的在同仁堂A股公司之上构建一家控股公司去香港上市;中证万通公司提出的同仁堂A股公司分拆部分高科技资产和业务设立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式上香港创业股。
若采用里昂证券提出的方案,H股发行价预计为2-3港元,但在沪市已经达到20多元,这样使国有资产流失,而且股权稀释过大,因此,同仁堂否认此方案。
若采用中银国际的方案,则可获得数额较大的融资,而且港沪两地没有直接利益冲突,但是,易造成管理结构复杂,且A有被外国公司收购的威胁。
同样,同仁堂否认了此方案。
同仁堂最终选择中证万通公司提出分拆上市的方案。
分拆上市是指一家公司(母公司)以所控制权益的一部分注册成立一个独立的子公司,再将该子公司在本地或境外资本市场上市。
同仁堂分拆部分高科技资产和业务设立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是由多种原因所决定的。
1、分拆出让股权,可以获得大量的IPO现金,改善母公司的资产流动性。
资产的流动性对于公司的发展经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分拆出让股权,使同仁堂有更多的流动性资金,对于实施经营计划是非常有用的。
2、将子公司分拆上市能够显著提升公司业绩。
若分拆上市成功,公司则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增加主营业务的利润以及净利润。
同仁堂分拆上市案例【篇一:同仁堂分拆上市案例】主板公司分拆上市典型案例——同仁堂天道并购俞铁成2000年10月30日,同仁堂科技在香港创业板挂牌上市,开盘价为4.0港元,最高见5.2港元,全日收报4.3港元,较招股价3.28港元上升1.02港元,涨幅在31%以上。
全日共成交1.25亿港元。
据北京同仁堂科技公司透露,本次在港上市的7280万股,仅向专业和机构投资者进行了配售发行,和黄、北大方正集团是其主要机构投资者。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600085)控股的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科技)在香港创业板挂牌交易,这是大陆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成功完成分拆子公司上市的第一家。
业内人士预言,此举将引发国内更大范围的分拆上市热。
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由偏重收购兼并到分拆上市成为热点,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上的资产重组正在走向深入,这必将对我国证券市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同仁堂的有关背景资料在海内外的华人世界里,同仁堂也许是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少数几个品牌之一了。
在中医药领域,一向恪遵传统、稳健低调的同仁堂几乎成了信誉和质量的代名词;在海外,这也是一块颇受人们(包括医药监管当局)尊崇的一块金字招牌,在不少人眼里,同仁堂就是中药,中药就是同仁堂。
同仁堂始创于1669年,“同仁堂”金字招牌享誉中外。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广泛应用于制药行业,消费者越来越要求中成药能够实现高效、安全、小剂量,这对传统中药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同仁堂有世界性的品牌和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潜力,但却不具备世界级企业的规模和现实资质,即使按照中国的标准来看,迄今仍然不过是一家中型企业而已。
如果不换一种思路,同仁堂无疑仍将继续维持目前这种缓慢但是稳健的增长势头,不过即使是在国内市场恐怕也难有突破。
而市场是不会等人的。
国内市场已经开始成为国内外医药公司寸土必争的主要角力场,而在中国制药企业本来应占绝对优势的海外中药市场上,经过日本和韩国商人稍加改头换面的所谓“汉方药”却反客为主,夺走了95%左右的份额。
案例讨论:同仁堂分拆上市要求:指出同仁堂选择分拆上市战略的动因是什么。
分析同仁堂分拆上市如何规划风险。
动因:1.传统的中药急需走现代化,国际化道路。
目前,我国中药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足5%,被日本、韩国的“汉方药”挤得难以立足。
而作为中药第一品牌的同仁堂来讲,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同仁堂必须选择将优秀的传统中药产品打入国际主流市场2.分拆上市有助于原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改善。
由于股票发行时通常是采用溢价发行的方式,上市公司作为发起人将享有这部分溢价所得,同时,经过一定期限后,上市公司还可变现其分拆公司的部分股份。
从而获得资本增值收益。
3.同仁堂科技将成为同仁堂股份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同仁堂科技公司有三大块业务:传统中药的现代化改造、高科技生物制品的开发、中药电子商务,这是上市募集资金额重点改造项目,这些项目都进过长时间筹备,都具有较高的成长性。
4.目前上市公司发展高科技业务已成为一种潮流。
同仁堂认为,A 股市场是一个主板市场,而主板市场的投资行为是以风险低、收益稳定为特征的,而创业板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将生物制药项目放在同仁堂科技。
用风险投资的资本开发高科技业务,既可以相对降低同仁堂A 股股东的风险,又有望分享到高科技带来的高回报。
5.分拆出让股权,可以获得大量的IPO现金,改善母公司的资产流动性。
6.提高了公司的增值能力,拓展了融资渠道,形成有效的经营机制和资本优势,分散经营风险。
规划风险:第一,不可视分拆上市为“圈钱”工具。
上市公司固然可以通过分拆以股权为纽带达到以少量资产控制大量资产的目的,但这一方式对债务同样具有放大效应,如果公司只希望通过分拆上市一味“圈钱” ,而不注重负债的控制和分拆上市后的经营发展,最终可能作茧自缚。
第二,分拆业务的市盈率不可低于母公司如果低于母公司的市盈率,分拆上市不仅无法获得特殊收益,而且势必成为亏本买卖。
第三,不可动摇母公司的独立上市地位。
尽管同仁堂注入了优质资产,但仍需要保持大部分的药方等科研技术维持自身健康发展。
同仁堂分拆上市案例分析
一、战略动机
1、提高了投资收益
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会因为同仁堂科技的成功上市获得巨额的投资收益。
若以市场价格计算同仁堂股份公司对同仁堂科技的投资,按照3.28港元的发行价格,同仁堂股份公司的投资市值将达到3.28亿港元,减去1亿元人民币的初始投资,投资收益达2.28亿元人民币以上。
2、同仁堂科技的分拆上市能使同仁堂股份公司的盈利能力得以持续、大幅地加强和提升
在同仁堂科技利用上市募集资金投资的项目中,包括与李嘉诚的和记黄埔共同建立中药生产基地及新药研发中心、建立全球医药电子商务系统、进军生物制药等,每一个项目都经过长时间的筹备,具有成长性。
3、降低投资风险
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主板市场是以风险低、收益稳定为特征的。
而同仁堂科技上市的创业板不同于主板市场,是一个风险投资的市场,该市场上
的投资者愿意投资于高科技、高风险、高成长的风险企业。
同仁堂股份公司分拆部分高科技业务和资产组建同仁堂科技,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就是利用国际风险投资者的资本发展高科技业务。
投资成功了,同仁堂股份公司的股东将享受绝大部分的高收益;失败了,承担高风险的主要是通过创业板市场投资于同仁堂科技的投资者。
分拆上市能最大限度的控制母公司股东投资高科技的高风险,促进母公司的稳健发展。
4、实施国际发展战略
同仁堂科技的分拆上市是迄今已有330多年历史的同仁堂进军国际医药主流市场的战略部署的关键一步。
一方面,同仁堂拥有了国内、国际两条融资渠道,在利用国际资本方面取得突破;同时,可以借助和记黄埔世界一流的企业管理机制、经营人才及强大的国际市场营销和推广渠道,加快进军国际医药市场的进程。
同仁堂科技在香港创业板上市,为中药现代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香港是国际金融商业中心,在资金管理、国际营销、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拥有内地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
同仁堂科技计划在港建立科技开发基地、生产基地,以香港为基础建全球性的营销网络。
随着这些项目的完成,同仁堂将形成符合国际标准的中药科研、生产、市场推广的现代化、科学化体系。
5、对企业来说是传统与现代结合
按照同仁堂科技的定位方向,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进军生物制药。
但同仁堂科技还认为中药现代化需要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要立足自身优势,选择生物制药技术。
在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后,2000年5月,同仁堂科技与德国麦尔海生物技术公司总投资500万美元,合资组建同仁堂麦尔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公司首先以脂质体技术为突破,该技术是一种定向药物载体技术,适合对特定药品的改良,能改变剂型,增强疗效,在中药的新产品开发方面大有可为,获得经验后再不断将其他生物技术应用于中药现代化。
二、风险规避
1、不可视分拆上市为“圈钱”工具
上市公司固然可以通过分拆以股权为纽带达到以少量资产控制大量资产的目的,但这一方式对债务同样具有放大效应,即使母公司的名义负债很低,如果分拆子公司负债较高,母公司的实际债务也可能放大到惊人的地步。
如果公司只希望通过分拆上市一味“圈钱”,而不注重负债的控制和分拆上市后的经营发展,最终可能作茧自缚。
2、分拆业务的市盈率不可低于母公司
除基于剥离或逐步退出非核心业务的战略考虑之外,分拆上市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确保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分拆业务的市盈率高于母公司。
如果低于母公司的市盈率,分拆上市不仅无法获得特殊收益,而且势必成为亏本买卖。
3、不可动摇母公司的独立上市地位
对母公司而言,分拆上市在本质上属于资产收缩范畴,势必会影响到母公司的业绩,对于原本业绩一般的公司来说,分拆优质资产后对母公司业绩的影响会更大。
虽然分拆可望带来超额投资收益,但由于各地证券市场对发起人出售股份通常有严格的规定,所以一定时期内只能是账面收益,并需随市价的调整而调整。
因此,国际市场一般都对上市公司分拆前母公司的盈利有严格规定。
4、不可忽视母公司与子公司现金流量的平衡
从分拆上市的实践来看,“母贫子贵”或“母贵子贫”等母公司与子公司现金流量不平衡的情况十分普遍。
一部分公司视分拆为“圈钱”工具,使分拆子公司得不到正常发展。
而另一部分公司分拆处于发展期的业务单位后,母公司为避免控制权易手而被迫不断投入大量现金和资产,结果导致“母贫子贵”。
5、不可忽视股权稀释带来的外来威胁
分拆上市几乎不可避免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股权稀释,这些本来可由母公司完全控制的业务单位在分拆成为公众公司后将导致控制权的分散,从而使其被收购的可能性大为增加。
如果公司分拆这些业务单位不是基于退出投资的考虑,而是视其为公司未来赖以发展的基石,那就应当为避免收购早作预案。
6、不可沿用旧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
分拆上市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也需要有相应的管理创新与之配合。
分拆上市使公司的股权结构和组织架构更为复杂,再加上新的合作伙伴的加入,往往会对企业的管理效率、管理水平和企业经营机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当国内上市公司分拆业务到海外上市时,往往还存在与国际规范接轨的问题。
如果企业不及时作出调整,切实进行管理创新和经营机制转换,最终将由于管理和机制失效而导致分拆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