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_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8
水循环和洋流课型是新授课,首先说教材,分教材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
本课选自现行湘教版教材高一学年必修一模块第二章第四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现在我就本节的教材、学情、教法和教学流程四个方面的教学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洋流这节内容在本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球运动、大气环境以及水循环的基础上,对洋流进行的具体深入学习。
洋流的形成及分布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密切相关。
启下:洋流的分布又对大气的运动、气候的形成、海洋生物的生存、航行等具有深刻的影响,是后面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一种表现。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建构以下三个教学维度:1.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2)运用实际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解法正确表示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2)通过学习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3)运用案例分析,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观点。
(2)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树立事物很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利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依据大纲规定以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其为重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对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来说,较难完成,故确定其为难点。
关于重点、难点部分,主要是通过读图分析、案例分析等活动来完成。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一、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标准解读本条和下一条“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
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
“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
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从本条和下一条“标准”综合来看,本条“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放在陆地上。
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条“标准”关注水圈中的海洋水。
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也是大气最重要的水汽来源和热量来源。
关于海洋水,传统高中地理课程要求的内容较多,如海水的温度、盐度以及各种形式的运动等。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考点突破结合具体的材料信息,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洋流对沿岸气候、海洋生物、海洋航行、海洋污染等方面的影响。
二、重难点提示洋流对沿岸气候、海洋生物、海洋航行、海洋污染等方面的影响.环境类型影响举例沿岸气候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调节了全球热量平衡;对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①西欧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摩尔曼斯克成为不冻港与北大西洋暖流密切相关;②秘鲁寒流影响南美大陆西岸气候:南美西海岸分布着世界上南北延伸最长、最靠近赤道的热带荒漠,气候干旱,温度较低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形成大渔场;上升流将深层物质带到表层,形成大渔场①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②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处;③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④秘鲁渔场:秘鲁寒流(上升流)使深层冷海水上泛形成;⑤舟山渔场:台湾暖流与东海沿岸寒流交汇处海洋航行顺洋流航行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对航行不利;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也给航行造成较大威胁①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是逆着北大西洋暖流航行的,共花了37天,第二次航行,是顺着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航行的,只用了20天;②在纽芬兰岛东南海区,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和北上的墨西哥湾暖流相遇,形成茫茫海雾,影响海上航行海洋污染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墨西哥湾原油泄漏形成油污带,受墨西哥湾暖流的影响,在数日内抵达佛罗里达州(美国东南部的一个州)【方法指导】世界四大渔场分布图:【随堂练习】1。
教案—水循环(总1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湘教版普高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路一、教学理念水循环是地理知识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点,着重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从而有助于学生的生活实践。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通过探讨交流和合作成果,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中依据学科探究理论,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来组织实施本节课的教学。
整个教学,通过提问题,引探究,共讨论,出成果,做展示,给点评,做总结的过程,重在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努力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课堂上,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把传授知识同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结合起来,使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运用感性材料归纳整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注重知识的应用,通过案例实现和专业的结合、和社会的融合,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体现“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教材分析1.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Ⅰ中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一课时。
2.课时安排:1课时3.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教材以水运动为主要知识体系,以立体空间的水循环和洋流运动为知识要点。
作为第一课时的内容——水循环,虽然与本章其它节的内容联系不大,但非常契合本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主题,既可以提升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资源观、环境观,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动、联系、发展的辩证思维。
但水循环作为地理知识的基础点,对课本后面章节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知识点的学习非常重要,因此需要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把握。
针对中职建筑专业学生施教,可以结合专业学习,提高其综合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示意图 ,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通过比拟、分析 ,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法、比拟法、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 ,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开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能量转化及其意义。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水循环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 ,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
以情景问题的方式导入。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 ,生机盎然。
那么 ,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呢?推进新课课件显示:水循环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 ,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
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 ,阅读教材P59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 ,注意图文结合 ,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投影:思考题1.什么是水循环?2.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学生阅读思考后 ,答复以下问题。
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 ,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生2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生3太阳能、重力能。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 ,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 ,以固、液、气三态的形式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 ,观察水循环有哪些根本环节。
生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 ,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
所以说 ,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
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根本环节中 ,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后 ,展开讨论。
教师鼓励学生发言〕生在蒸发环节中 ,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 ,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 ,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 ,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 ,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水汽输送那么可以实现大气中的热量交换。
师人类利用水力发电是利用了水循环中的哪一个能量转换?生海拔较高的地区 ,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
练习:学生绘制水循环的过程图 ,并标注各环节的能量转化形式。
师从刚刚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
那么 ,在这种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中 ,对地表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播放视频:“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师是什么力量使黄土高原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 ,且多暴雨 ,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0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 ,印证水循环对地表环境的塑造)师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 ,以及陆地外表上高山、河谷、盆地、平原等地表形态的根本轮廓。
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与堆积作用 ,以及水的溶蚀作用 ,在地质构造的根底上重新塑造了全球的地貌。
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地貌 ,滨海地区的海岸地貌 ,河流冲积、堆积地貌 ,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
师水循环除了能够塑造地表形态之外 ,还有什么地理意义?请大家看影像结合以上分析作总结。
课件显示:“奔腾不息的长江〞〔学生积极讨论 ,教师鼓励发言 ,教师最后用课件展示结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促进水资源更新 ,维持水量平衡;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师水循环促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得到不断的更新 ,因此有人说: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 ,并且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
请大家讨论以上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发言 ,教师纠偏持正。
师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以水资源开发利用后能获得补充、更新为条件的。
一旦水循环的开发强度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或者遭受严重的污染 ,那么就会面临水资源缺乏 ,甚至枯竭的严重局面。
所以对于特定的地区来说 ,水循环的数量是有限的 ,必须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只有在开发利用强度不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以及控制水污染的条件下 ,水资源才能不断获得更新 ,才能永续利用。
师另外还有一个原因 ,请大家通过看以下的影像材料 ,来进一步讨论总结。
课件显示:“干旱的撒哈拉〞“印度的水灾〞生〔积极讨论 ,踊跃发言〕师〔总结〕水循环在地球外表各个区域是不平衡的 ,有些地区水循环比拟旺盛 ,那么水资源比拟丰富 ,如热带雨林气候区;有些地区水循环过弱 ,就会出现水资源短缺 ,如干旱的沙漠地区。
师不同地区水循环往往不平衡 ,那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水循环有差异吗?请以我国为例说明。
生是有差异的 ,例如我国夏秋季节 ,水循环强度大;冬春季节 ,水循环强度就小。
师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水循环的强度存在时空上的不平衡 ,这也就导致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也就产生了各地的水灾或旱灾。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呢?学生阅读教材第60页 ,讨论后发言: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等。
师很好 ,譬如我国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
〔承转〕大家来看我们刚刚列举的这些措施改变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生地表径流、蒸发和降水等环节。
师可见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 ,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课件显示:〔承转〕人类可以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某些环节 ,促进水循环的形成 ,但是人类的一些活动也会对水循环产生不良影响。
请看下一案例。
课件显示:“济南泉水断流〞的有关图文聚焦趵突泉现代地质工作者调查研究认为 ,济南泉水来源于市区南部山区。
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北流 ,至城区遇侵入岩体阻挡 ,承压水出露地表 ,形成泉水。
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分配直接影响着泉水的变化。
济南属暖温带季风气候 ,多年平均降水量650~700毫米。
由于夏季风的影响 ,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 ,2/3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 ,秋季缺乏1/5 ,冬春两季降水很少。
随着降水量的“少—多—少〞的季度变化 ,泉水水位和流量也相应地出现“低—高—低“和“小—大—小〞的季节变化 ,不过在时间上较降水的季节变化推迟一些。
一般年份 ,泉水变化过程是自年初始 ,流量逐渐减少 ,至6月出现最小量和最低水位;7月份随降水量增加而流量开始增大 ,8、9月出现最大流量和最高水位。
一般规律是年降水量多 ,当年泉流量大 ,水位高;年降水量少 ,当年泉水的流量也小 ,水位也低。
大气降水对泉水动态变化所起的主导作用 ,是人工开采量不超过泉水流量的情况下显示出来的 ,如果开采量大于泉流量 ,雨量因素那么处于次要地位。
开采量的多少 ,直接影响泉水的动态变化。
据山东省水文地质队资料 ,1973~1977年 ,市区水位下降2.25米。
所以从1976年以后 ,雨季后不到1个月 ,泉水流量就逐渐减少。
趵突泉自1981年以来 ,连续3年在3月上旬至9月初断流 ,干涸达半年以上。
〔问题〕1.请分析济南泉水断流的主要原因。
2.请提出确保泉水长流的措施。
〔学生阅读图文 ,分组展开充分的讨论 ,并推荐代表发言〕〔第一组代表上台发言〕生济南近几十年来的泉水断流现象 ,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 ,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
〔第二小组上台发言〕生确保泉水长流的措施 ,一方面可以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入手 ,如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率 ,保持水土等措施 ,增加地下水的渗入量;另一方面应采取果断而有效的措施 ,如关闭自备水井 ,实行地下水开采许可证制度等 ,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 ,防止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师人们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明显下降 ,导致地面沉降、地下水漏斗区出现、泉水枯竭在全国很多地区极为常见。
随着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 ,人们常常不顾客观自然规律 ,盲目向自然界要水 ,必然会对水循环产生不良影响。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我们了解了水循环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与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关系密切 ,必须认识水循环的运动变化规律 ,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保护水资源 ,合理利用水资源 ,使其永续利用 ,不断更新。
投影: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活动与探究探究课题:调查家乡的一条河流探究内容:〔1〕河流的根本概况:源地、流向、长度、注入的海洋或湖泊或消失在什么地方、流经的地形区、流域范围、流域内气候和植被的根本状况。
〔2〕河流的补给类型(水源)、汛期长短、水位变化大小及原因、流量和水位变化造成的灾害。
〔3〕河流水质状况:含沙量大小、污染情况及沿岸居民使用河水的情况。
〔4〕河流的开发利用状况:灌溉、航运、养殖、发电等方面的效益如何?探究过程、方法:调查方式主要有实地勘察、走访有关部门、查阅有关资料、登录相关网站。
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 ,每组10人左右 ,可安排每个小组进行其中的一项。
考前须知:〔1〕调查之前 ,集思广益 ,列出一张调查访问的清单或表格。
〔2〕去河流实地勘查应注意平安 ,防止掉进河里。
探究结果:将调查的结果写成调查报告 ,将其中有价值的建议提交有关部门参考。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复习回忆〕1.你能描述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吗?水循环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2.在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作用下 ,全球形成了几个气压带和几个风带?3.画出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学生答复:问题1:海洋的水蒸发变成大气水 ,海洋上空的水汽被大气输送到陆地上空 ,并在一定条件下冷却凝结成降水 ,到达地面的降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最终流回海洋 ,水的这一循环运动过程被称为水循环。
水循环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水循环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运动 ,从而塑造了各种地表形态;〔2〕太阳能在推动水循环的同时 ,还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进行大规模的转化和交换;〔3〕水循环可使地球上获得洁净的可再生的水资源;〔4〕水循环对人类活动影响巨大 ,而人类只能够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问题2:全球共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分布图如下: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师〔承转〕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呈现有规律的运动 ,那么广泛分布于地球上的海洋水 ,其运动是否也有“章〞可循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二、洋流1.概念2.洋流的影响推进新课师海水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 ,“无风三尺浪〞说的是潮汐 ,“无风不起浪〞说的是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