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城里坊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11.54 KB
- 文档页数:1
唐长安城里坊外郭城是一个大长方形,面积74.6平方千米,完全采取棋盘式对称布局。
城内东西14条大街,南北1l条大街,把全城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里坊。
朱雀大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和主干道,以此为界将全城分成东西两半。
城的东半部与西半部各有五条南北向的大街,构成街道的对称格局。
根据考古实测,这11条街道以朱雀街最宽,约为150米(北部最宽处达155米),也是全城最宽的街道。
其以东的5条南北向街道,依次宽为67米、34米、68米、68米和25米(东顺城街);以西的5条南北向街道,依次宽为63米、108米(残存宽度)、63米、42米(残存宽度)和20米(西顺城街)。
从实测结果不难看出,尽管朱雀街以西5条南北街的宽度均比以东的5条街略窄,但应该承认,在略去建筑施工上的误差以及地形地势的影响,仍基本上保持了东西对称的格局。
另一方面,隋初在设计大兴城时,东、西、南、北均各开三门,在全城南北向街道中。
通向南墙城门的三条街道都要宽些。
启夏门街与安化门街宽度大体相当。
外郭城墙内侧四面的顺城街都窄,大体在20米一25米左右。
这样设计既保持了东西对称布局的特征,同时也符合城市交通的需要。
东西向的14条街道也是同样布设,通向东西城门的街道比较宽,其中皇城南面的横街直通春明门(东墙中门)、金光门(西墙中门),宽达120米。
这些街道在城内纵横交错,排列整齐,将居民区划分成大小不等的里坊。
因为街道宽窄不一,排列在街道两侧的里坊也就大小不等。
宫城两侧的里坊大体东西宽955米,南北长588米;皇城两侧的里坊大致东西宽955米,南北长808米;朱雀门街东西两侧第一列各9坊东西宽514米,南北长477米;第二列各9坊东西宽661米,南北长477米,三至五列里坊东西宽955米,南北长477米;共五组大小不同的里坊。
整个城市以宫城、皇城、朱雀门街为正中,东西两侧里坊不仅两两对称,而且排列整齐。
白居易曾写诗形容“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非常贴切。
浅叙我国古代里坊制被街巷制取代的过程与原因(一)里坊制崩溃萌芽于唐中后期的长安城里坊,或称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
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存在。
《诗·郑风·将仲子》有“将仲子兮,无逾我里”之句,毛传曰“里,居也”。
西汉长安城,则划分为160里,且“室居栉比,门巷修直”.此后,里坊制度日益完备,至隋唐长安城达到鼎盛。
这时,在城市结构上,里坊整洁划一,“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诸坊“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
在市民生活上,实行严格的“夜禁”制度,即“昏而闭,五更而启”。
对于“诸犯夜者,笞二十”甚至曾出现“中使郭里曼酒醉犯夜,杖杀之”的现象。
这样,唐长安城夜间坊门紧闭,坊外空无人行。
朱熹对唐代的里坊制度甚为赞赏,说:“唐宫殿制度正当甚好,居民在墙内,官街皆用墙,民出入处皆有坊门,坊中甚安”。
这种严格的里坊制度以强化城市治理、防范盗贼为目的,却给市民生活、生产及人际交往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中期以后,长安城内侵街建房、坊内开店、开设夜市等破坏里坊制的行为不断出现。
随着“侵街”现象的增多,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五月,又下了“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的诏令。
唐德宗贞元四年(788)二月,再次下诏:“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
但是,这些均未能阻止“侵街”的浪潮。
唐文宗太和五年(831)七月,左街使上奏:“伏见诸街铺近日多被杂人及百姓、诸军诸使官健起造舍屋,侵占禁街”。
与“侵街”行为相伴的,还有对“夜禁”的破坏。
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长安坊中有夜拦街铺设祠乐者,迟明未已”。
在交易地点上,出现了坊内开店的现象。
本来,唐长安城内设有东、西二市,作为交易的集中场所。
与坊一样,市亦为市墙围合的封闭场所,且聚散以时,“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朝长安城坊正的主要职责唐朝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而城中的坊正则是管理城市的重要职位之一。
坊正是唐朝时期的一种行政职务,主要负责管理城市中的坊,其职责涉及城市的日常管理、安全维护、税收征收等方面。
本文将从唐朝长安城坊正的主要职责、职权、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唐朝长安城坊正的主要职责唐朝长安城坊正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城市中的坊。
坊是唐朝时期的一个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现代的街道。
唐朝长安城共分为108个坊,每个坊都有一名坊正负责管理。
坊正的主要职责包括:1. 维护城市治安唐朝长安城坊正要负责维护城市的治安。
他们要监督居民行为,防止盗窃、抢劫、火灾等事件的发生。
如果有人违反法律,坊正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将其绳之以法。
此外,坊正还要组织城市巡逻队,保障城市的安全。
2. 管理城市卫生唐朝长安城坊正要负责管理城市卫生。
他们需要确保城市内的道路、河道、桥梁等公共设施的清洁卫生。
如果有人乱扔垃圾或污染环境,坊正需要立即采取措施,惩罚不法行为。
3. 征收税收唐朝长安城坊正要负责征收税收。
他们需要负责收取城市内的各种税费,如市场税、水利税、房产税等。
坊正还需要对税收进行登记、核算、报告,确保税收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 管理城市建设唐朝长安城坊正要负责管理城市建设。
他们需要组织城市内的修建、改建、拓展等工程,确保城市的基础设施、建筑物等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
此外,坊正还需要负责管理城市内的公共设施,如市场、公共厕所、公共浴池等。
5. 维护社会秩序唐朝长安城坊正要负责维护社会秩序。
他们需要组织城市内的各种活动,如庆祝节日、举办婚礼、葬礼等。
坊正还需要协调解决居民之间的矛盾和纠纷,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二、唐朝长安城坊正的职权唐朝长安城坊正的职权主要包括:1. 管理城市内的土地、房屋、财物等公共资源。
2. 征收各种税费,如市场税、水利税、房产税等。
3. 建设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如道路、桥梁、市场、厕所、浴池等。
4. 组织城市内的各种活动,如庆祝节日、举办婚礼、葬礼等。
唐朝有关“长安城”的管理制度
唐朝长安城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门禁制度和坊市制度。
门禁制度是为了保证长安城的安全和治安而设立的,只有持有门禁令的人才可以出入城门。
城门开启和关闭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而且在城门之外还设有巡逻士兵,对出入城门的人进行严格的盘查。
坊市制度则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治安而设立的,各个坊都有坊墙和坊门,坊门在规定的时间内开放和关闭,禁止人员随意出入。
同时,在各个坊内都有巡逻士兵进行巡逻,确保坊内的安全。
此外,唐朝长安城还设立了官员管理制度,对官员的任职、升迁、调任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管理。
同时,为了确保长安城的安全和治安,唐朝还设立了监狱和司法机构,对犯罪行为进行了严格的惩罚和审判。
综上所述,唐朝长安城的管理制度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门禁制度和坊市制度是最为重要的管理制度之一,它们为维护城市的安全和治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朝长安城中的坊市制度坊市制度,是指在中国的封建时期,朝廷官府把城市进行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从而形成一种较为完善的制度,因此称之为坊市制度。
其实也可以理解成古代的一种城市规划,而唐朝的国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唐朝更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唐朝为了体现自己的强大和开放包容的态度,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居住在长安城;因此长安城在盛世时期的人口和城市商品交易都处于增长的趋势,唐朝官方为了方便管理,于是建立自己的坊市制度,其中非常明显地体现出封建社会的阶级固化,从而形成唐朝长安城的东西两市。
本篇主题就是来了解一下唐朝长安城中的坊市制度!唐朝长安城的坊市制度1,何谓坊坊市制度,其实要把“坊”和“市”分开来看,所谓“坊”,是指唐朝的官府把长安城的居民居住的地方划分成多个独立且封闭的居住区,然后官府进行封闭式的区域性管理,这些独立的居民区就是坊,可以理解成现代中国城市里的小区,只是唐朝长安城“坊”的面积肯定要大一些。
根据史书的记载,长安城共有108坊,唐朝的都城长安以宫城、皇城和廓城组成;其中宫城是位于长安北部正中央,然后宫城的南门之外就是皇城,皇城是唐朝朝廷中央官方机构的所在地,就是唐朝权力中枢;皇城之外便是108坊,而108坊又以朱雀大街为中心线,左边是万年县所管辖的五十三坊,右边则是长安县所管辖的五十五坊。
这108个“坊”都是建设高大的围墙进行封闭和独立性,朝廷设立“坊正”作为官方代表在坊里进行秩序和治安的维护工作,唐朝对“坊”里的居民要求是进入到夜晚之后不允许进出,反正向各自的县衙负责,而两县的县衙直接向长安城的京兆尹负责,如此形成“坊”的管理制度。
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所谓“坊”其实就是一个街道,只是这个街道是独立封闭的,而且有着非常严格的官方禁令,“坊”与今天的街道最大的不同是不能进行商品贸易!2,何谓市市,顾名思义就是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还包括各种其他商业活动的固定场所,在唐朝除了商品交易之外,还有很多商业活动。
唐长安城108坊的介绍大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起点。
从唐初到玄宗开元年间,长安城多元的文化、壮丽的建筑、繁盛的贸易,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使它成为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市。
长安城布局与等级有关长安城的规模空前宏伟,总面积达84平方公里。
整座城市的设计严谨、布局井然。
长安城舆图长安城的建筑布局等级分明,充分利用了龙首原的地形,皇宫及行政机构建在最高处,居民里坊区次之,最低处开凿沟渠。
建筑主要分为三部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
宫城是皇室家族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皇城是中央行政机构所在地,外郭城分布着居民区、商业区和寺塔等。
宫城主要由“三大内”组成。
分别是“大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和”南内“兴庆宫”。
皇城包围着太极宫,城墙坚固高大,构成一个极为严密的防御体系。
外郭城内有一条南北中轴线(朱雀大街)纵贯全城,东西左右均衡对称,纵横交错的25条大街将全城分为东、西两街道,街西设长安县管辖,街东设万年县管辖,而京兆府管辖长安城以及周边若干县。
剧中多次有提及这些管辖机构。
长安城内所有里坊全部沿着中轴线对称布置、均匀分布,一共108个里坊。
长安城的建筑分三六九等长安城内街道的宽度, 根据交通分几个等级第一级是连通几座主要城门的街道。
与东、西、南三面几座城门相对的街道, 宽度都在100米以上, 中轴线朱雀大道更是达到150米左右。
第二级是城中大多数道路, 宽度在40~70米不等。
第三级是顺城墙下的道路, 宽度在25米以内。
第四级是里坊内的巷曲(唐时街道的称法)。
长安城的街道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大、宽阔的。
由于是实景场地拍摄,剧组找了70多亩的空地来建造长安城,空间上只能做妥协,所以我们看到的剧中的街道比较狭小。
唐代的宅第制度有严格的等级性。
每一阶层对应的建筑不一样唐文宗颁布的《营缮令》明文规定各等级的建筑规模(高度、面积)及装饰,唐律,违反等级要求,会受处罚。
《唐律疏议》规定“诸营造宅舍、车服、器物及坟莹、石兽之属, 于令有违者,杖一百。
唐朝长安各坊介绍
唐朝时期的长安城是一个规模庞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由宫城、皇城和外城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外城以坊为单位,共分为108个坊。
这些坊市经营
的商品种类较为广泛,包括食品、布匹、玉器、金银、丝绸等,其中有些坊市还具有独特的特色。
综合性坊市是长安城中最为常见的坊市类型,经营的商品种类较为广泛。
这些坊市不仅是商业中心,也是社交和文化活动的场所,吸引了很多游客和文化名人前来。
特色坊市经营的商品种类相对较窄,但它们在质量和种类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色。
例如,玉器坊主要贩卖玉器和石雕等艺术品,茶叶坊则以贩卖名茶为主,主要满足市民生活的需求。
另外,长安城中还有批发市场,是长安城中的批发中心,主要负责各种商品的批发业务。
在这些坊市中,商人可以买到大批量的商品,然后再将它们分销到其他的坊市或者直接卖给顾客。
此外,长安城的规划也非常严谨,以大化小,将城市分为108个方格状的坊。
每个坊都有土墙围起,围墙四面有坊门,通常日出时开启,日落时关门。
从城市整体规划看,唐长安城由三座宫(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108坊、25条大街(南北14条、东西11条)和东西两市组成。
以上是唐朝长安各坊的一些简要介绍,如果需要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历史资料或咨询历史学家。
里坊制概括里坊制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
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发展汉代的棋盘式的街道将城市分为大小不同的方格,这是里坊制的最初形态。
开始是坊市分离,规格不一。
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
市的四面也设墙,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临街设店。
到唐代后期,在如扬州等商业城市中传统的里坊制遭到破坏。
坊市结合,不在设坊墙,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此外夜市也逐渐兴盛。
里坊制的极盛时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三国时的曹魏都城——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里”在北魏以后称为“坊”)。
里坊制承传于西周时期的闾里制度,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城市和乡村规划的基本单位与居住管理制度的复合体。
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
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汉代的棋盘式的街道将城市分为大小不同的方格,这是里坊制的最初形态。
开始是坊市分离,规格不一。
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
市的四面也设墙,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临街设店。
到唐代后期,在如扬州等商业城市中传统的里坊制遭到破坏。
坊市结合,不在设坊墙,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此外夜市也逐渐兴盛。
里坊制的极盛时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三国时的曹魏都城——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里”在北魏以后称为“坊”)。
唐朝长安城中的坊市制度(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介绍唐朝长安城的背景和坊市制度的意义二、唐朝长安城坊市制度的形成与特点1.坊市制度的历史背景2.坊市制度的形成过程3.坊市制度的特点三、坊市制度对唐朝社会经济的影响1.对城市经济的促进2.对社会文化的影响3.对政治制度的影响四、结论:总结唐朝长安城坊市制度的价值和意义正文一、引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王朝之一,其都城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在唐朝长安城中,坊市制度作为一种城市管理制度,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坊市制度的形成与特点、对唐朝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唐朝长安城中的坊市制度的价值和意义。
二、唐朝长安城坊市制度的形成与特点1.坊市制度的历史背景唐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管理面临巨大挑战。
为了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和促进经济发展,唐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实行坊市制度。
2.坊市制度的形成过程唐朝长安城的坊市制度是在隋朝大兴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隋朝大兴城在城市规划上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即将居民区和商业区严格分开。
唐朝长安城在继承这一制度的基础上,对坊市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细化。
3.坊市制度的特点唐朝长安城的坊市制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严格的位置规定,坊市有固定的位置,不得随意改变;二是明确的功能划分,坊市分为居住区和商业区,各自承担不同的功能;三是严格的管理制度,坊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维护市场秩序和税收征管;四是灵活的贸易活动,坊市内允许各种贸易活动进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
三、坊市制度对唐朝社会经济的影响1.对城市经济的促进坊市制度对长安城经济的促进作用显著。
由于坊市制度的实施,长安城的商业活动得到了有序的管理,市场秩序井然,贸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同时,坊市制度还促进了商业区的形成,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手工业者前来经营,进一步繁荣了城市经济。
2.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坊市制度对唐朝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的典范,其里坊制度是当时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里坊制度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是对城市居民进行划分和管理的一种方式。
唐长安城的里坊制度将城市划分为若干个方形或长方形的区域,称为“坊”。
每个坊内又分为若干个小区域,称为“里”。
这种划分方式使得城市的管理更加有序,方便了政府对居民的控制和税收征收。
同时,里坊制度也有利于维护城市的治安稳定,因为每个坊都有专门的坊门和守门人,晚上坊门关闭后,居民不得随意出入。
在唐长安城里坊制度下,居民的生活井然有序。
白天,坊门敞开,商贩云集,市井繁华;夜晚,坊门关闭,居民归家休息,市井安宁。
此外,里坊制度还规定了居民的职业分布,如工匠、商人、文人等各有所属的里坊,这有利于各行业的繁荣发展。
然而,随着唐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里坊制度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
首先,由于人口增长和土地紧张,许多居民被迫居住在拥挤不堪的环境中,生活质量下降。
其次,里坊制度的严格管理限制了居民的自由流动,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和交流。
最后,里坊制度助长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导致政府治理能力下降。
总之,唐长安城里坊制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逐渐显现。
最终,在唐朝末年,里坊制度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灵活和开放的城市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