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这首诗,结合诗歌背景,说说诗人听 到笛声后,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思乡的情怀。古人 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时也折柳。因“柳”和 “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折杨柳》曲伤 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北朝乐府民歌《折杨柳》 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长笛,
愁杀行客儿。”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杨柳》曲, 便引起客愁乡思。《折杨柳》为全诗点睛,也是 “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 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对所有客居洛阳城 的人讲的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 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 触之深,思乡之切。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 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 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无可寄托,又担心亲人 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一、二句中“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
“凭君传四语报句平安中”表“达了凭诗人君怎样传的心语理?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何 人 不 起 故 园 情。
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 “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整个洛阳城无处不萦绕着悠扬的笛声。
杨 花 榆 荚 无 才 思, 惟 解 漫 天 作 雪 飞。 “马上相逢”写出了彼此行色匆匆,因“无纸笔”,所以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这两句诗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声,这笛声立刻触动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但每一个战士踏上征途后,他都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有如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戍辛勤久,玉 箸应啼别离后。 《折杨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