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思想
- 格式:docx
- 大小:60.96 KB
- 文档页数:28
外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理念外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理念1.苏格拉底(Sokrates, 公元前469-前399)是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在西方教育史上,苏格拉底第一个提倡用问答的方法进行教学,为后世启发式教学法的先导。
根据他的这种观点,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 认识自己" 而获得知识,最终成为具有完美道德的人。
他主有美德," 美德即知识" 。
在教育史上,苏格拉底独特的贡献在于他传授知识和道德的方法,他不直接地向学生传授他认为是真理的科学知识,也不直接地向学生讲述现成的科学原理和结论,而是用" 问答法" 进行教育,启发听众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他经常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作出回答。
如果答案错了,也不立即给予纠正,或指出错误之所在,而是根据不正确的答案提出补充的问题,使对方的答案显出荒谬,或迫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
苏格拉底为了向听众和交谈者宣传自己的观点,他就运用相互答问、交相争辩的方法,诱导交谈者从自己的暗示中得出他认为正确的答案。
这就是" 苏格拉底法" 。
苏格拉底曾说:" 我不是授人以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
" 所以,人们也称" 苏格拉底法" 为" 产婆术" 。
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谈话,往往从对方所熟知的具体事物或现象开始,进而喜庆得结论。
因此亚里士多德称他为归纳法之父。
现代教育学上所称述的启发式谈话法要求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一连串总是让学生思考作答,逐渐导向预定的结论,这样来促进学生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
2.德谟克里特(Demokritos,约公元前460-前370)是古代希腊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古代进步教育家。
他说:" 天性与教育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后者可以改化人……创造第二天性。
" 这就是说,教育" 可以改变一个人" 的本性。
著名幼儿教育家及其思想夸美纽斯(捷克)1592-1670一、第一个专门对学前教育提出深刻认识并有系统论述的人二、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母育学校》三、1658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依据直观原则编写的课本《世界图解》【第一本教给儿童及半知识的带有插图的百科全书】四、提出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方法泛智学说。
五、幼儿教育思想有:人文主义儿童观;重视早期教育;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而且应遵循自然。
洛克(英国)1632-1704一、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
二、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三、认为:人的发展是由教育决定的,而不是有先天的遗传决定的。
四、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绅士五、撰写的《教育漫画》艺术从理论上为英国绅士教育提供了一个完整体系。
卢梭(法国)1712-1778一、《爱弥儿》集中体现其对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二、贡献一:“儿童的发现”——他认为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里并非是单纯的为成年生活做准备,它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贡献二:提出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主张教育要培养“自然人”裴斯泰洛齐(瑞士)1746-1827一、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二、一百多年来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教育改革家三、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四、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五、提倡爱的教育,指出爱不是万能的,不是无限度的。
主张爱要与威严结合;六、提出要素教育理论(把树木、形状和语言确定为教学的基本要素)福禄贝尔(德国)1782-1852一、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二、是近代幼儿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誉为“幼儿园之父”三、幼儿教育思想有:(1)明确提出了幼儿园的任务——通过直观的方法来培养幼儿,使他们参加各种必要的活动,发展他们的体格,锻炼他们的外部感官(2)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幼儿的发展是在内在动力驱动下进行的,需要尊重幼儿的自主性(3)强调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的地位和作用(4)创制了一套活动玩具——恩物(5)协调原理,幼儿与周围的环境、社会、自然是协调的、融合的整体。
布鲁纳的教育思想布鲁纳(1915-)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教育过程》(1960)、《论认知》(1962)、《教学论探讨》(1966)、《教育的适合性》(1971)等。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间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c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
他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
"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
他强调说:"人类学习中似乎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像发现一样,是尽力探索情景的机会。
"因此,应该把发现学习作为儿童教学的主要方法,以鼓励儿童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结构。
关于发现学习,布鲁纳指出,"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称为发现学习。
但学校中的发现学习不局限于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再发现"。
其实质就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进行再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包括寻我正确结构和意义。
"总之,在布鲁纳看来,发现学习就是在学校条件下,引导儿童从所见的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探索具有规律性的潜在结构的一种学习途径。
布鲁纳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促进发现学习的方法,一是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和探索。
布鲁纳认为,儿童是发现学习的主体,因此,应鼓励儿童相信并依靠"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
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特别是能力,是儿童学习的推动力,应启发儿童把学习与日后的生活联系起来,以发现为奖励,自主地学习,逐步培养和形成学习的行为和习惯。
三是注意新旧知识的相容性。
布鲁纳认为,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成为自己的知识。
著名幼儿教育家及其思想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着名幼儿教育家及其思想夸美纽斯(捷克)1592-1670一、第一个专门对学前教育提出深刻认识并有系统论述的人二、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着《母育学校》三、1658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依据直观原则编写的课本《世界图解》【第一本教给儿童及半知识的带有插图的百科全书】四、提出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方法泛智学说。
五、幼儿教育思想有:人文主义儿童观;重视早期教育;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而且应遵循自然。
洛克(英国)1632-1704一、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
二、提出了着名的“白板说”三、认为:人的发展是由教育决定的,而不是有先天的遗传决定的。
四、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绅士五、撰写的《教育漫画》艺术从理论上为英国绅士教育提供了一个完整体系。
卢梭(法国)1712-1778一、《爱弥儿》集中体现其对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二、贡献一:“儿童的发现”——他认为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里并非是单纯的为成年生活做准备,它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贡献二:提出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主张教育要培养“自然人”裴斯泰洛齐(瑞士)1746-1827一、着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二、一百多年来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教育改革家三、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四、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五、提倡爱的教育,指出爱不是万能的,不是无限度的。
主张爱要与威严结合;六、提出要素教育理论(把树木、形状和语言确定为教学的基本要素)福禄贝尔(德国)1782-1852一、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二、是近代幼儿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誉为“幼儿园之父”三、幼儿教育思想有:(1)明确提出了幼儿园的任务——通过直观的方法来培养幼儿,使他们参加各种必要的活动,发展他们的体格,锻炼他们的外部感官(2)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幼儿的发展是在内在动力驱动下进行的,需要尊重幼儿的自主性(3)强调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的地位和作用(4)创制了一套活动玩具——恩物(5)协调原理,幼儿与周围的环境、社会、自然是协调的、融合的整体。
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2013-05-10 22:22:01)转载▼分类:魅力教育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孔子像孔丘的教育思想德育论思想:立志有恒;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
教学论思想: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以致用;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教师论思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孟柯的教育思想德育论思想:尚志养气;反求诸已;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教学论思想: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
韩愈的教育思想教师论:1、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教师的标准: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
3、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
教学论: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在博的基础上求精;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朱熹的教育思想德育论主张:立志;主敬;存养;省察。
教学论思想1、朱熹的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析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2、教学原则方法:自动和适时的启发;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教人有序不可取等;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为了贯彻他的“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道德教育方法。
1、静处体悟2、事上磨炼3、省察克治“顺导性情”的童蒙教育论1、顺应性情与鼓舞兴趣2、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3、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上,王守仁主张给儿童以“歌诗”、“习礼”与“读书”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军国民教育2、实利主义教育3、公民道德教育4、世界观教育5、美感教育“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的思想:1、“生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活教育”的思想体系1、“活教育”的目的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四十八位世界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1.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是他传授给学生的,他所做的无非就是把学生心中的真知唤醒并挖掘出来。
就像接生婆一样,他所做的是帮人生孩子(知识),孩子(知识)是每个人自在自有的。
故他把自己的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而把自己比喻为知识的接生婆。
也许纯属巧合,苏格拉底的母亲恰恰就是一位接生婆。
苏格拉底算是子承母业,母子俩共同做着助产的工作而乐此不疲。
苏格拉底常常从对方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开始,通过提问,揭示对方的自相矛盾之处,如此层层推进,直至最终得出双方都认可的结论。
且不说苏格拉底的认识论正确与否,他所创立的“产婆术”在教人求知求真方面确是匠心独具,开了西方“启发式谈话法”的一代先河,千百年来无人能出其右。
2.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7岁前的教育以体育为主,要及时地引导儿童做些适宜于肢体发育的各种活动。
儿童自幼养成耐寒的习性,很有必要;儿童习惯于寒冷,不仅可以促进其体格健壮,而且可为其长大成人后的从军入伍作准备。
至于儿童的啼哭,则不必禁止,啼哭时扩张肺部,有助于身体的发育。
5岁前不可教儿童任何功课,以免妨碍其身体的正常发育。
5岁前的儿童主要活动是游戏和听故事。
“儿童游戏要既不流于卑鄙,又不致劳累,也不内涵柔靡的情调”。
故事应由负责儿童教育的官员作出精心的选择。
游戏和所讲的故事,最好能与将来的工作相联系,是将来应从事的工作的简单模仿。
儿童的环境对其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不要使儿童听狠亵的语言,更木能让他们讲狠亵的语言,一旦轻率地口出恶言,离恶行也就不远了。
同样,也不要允许他们看狠亵的图画或戏剧表演。
人们对最初接触的事物往往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人在幼时,务使其隔离任何下流的事物,凡能引致邪念和恶毒性情的各种表演都应加以慎防,勿令耳儒目染。
”从5岁到7岁这个年龄时期,儿童可以旁观人们正在从事的他们将来将要从事的工作。
根据亚里土多德的学制,要使儿童从7岁起便就学于“体育教师和竞技教师”。
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简介一、陶行知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形成“生活教育”的思想体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
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的教育智慧抗日战争期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把“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在培养“人才幼苗”的实践中。
育才学校择优选拔有特殊才能的优秀儿童,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条件聘请大批专家学者担任教师。
校内不仅教学生文化课,还努力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陶行知又派学生戴爱莲等人到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学习《兄妹开荒》等秧歌剧,在校内组织演出。
他还倡导学习“南泥湾精神”,带领师生开荒30亩,建立了育才农场。
这种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引人瞩目的创举,使陶行知独特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誉满中外。
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
孔子(前551一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
鲁国取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后没落,少时“贫且贱”。
十五岁立志求学,“学无常师”,据传曾间礼于老耽,学乐于苌弘,通过私人传授,博习诗书礼乐,早年在鲁国执政大夫季氏门下任管牛羊、仓库的小吏。
约三十岁,于曲阜城北设学舍,开始私人讲学。
颜路、曾子、子路等是最早的弟子。
五十岁任鲁国中都宰,继升司寇。
不久去职,率弟子历游宋、卫、陈、蔡等国,凡十四年。
志欲改良时政,复兴周礼,自谓“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然终不见用,六十八岁重返鲁国。
政治上仍不得志,乃专力从事讲学和著述,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直到逝世。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弟子达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余人,为我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
其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一百零一九次之多,其基本涵义不外“克己”而“爱人”,“克己”即以礼约身,“非礼匆,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要求遵守周礼规定的等级,克制非分的欲望。
“爱人”即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但强调以孝弟为本,爱有差等。
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为政》)。
谓“政者正也”(《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提倡“举贤才”,“学而优则仕”,以“修己以安百姓”为政治理想。
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在教育上最早探讨人性和教育作用问题,作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肯定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乃后天习染所致,只要获得良好的教育条件,都有可能养成“仁”的品质。
以此主张“有教无类”,除奴隶以外,不分贫富、贵贱、贤愚、种族和地区,凡致“束侑”之礼者,都可以收为弟子。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1888-1939)是集体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着作有教育诗篇》(1925-1935)《塔上旗》(1938)、《父母必读》(1937)等。
(一)、论集体和集体教育原则1、论集体马卡连柯认为,"教育任务就是要培养集体主义者。
"而要完成这个任务,苏维埃教育所需要的第一个形式就是集体。
因此,马卡连柯强调说:"公社的教育方针概括地说来就是,建立合理的集体,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合理影响."2、论集体教育原则(1)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原则。
有人曾问马卡连柯他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是什么,马卡连柯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在他看来,要求与尊重是一回事。
对此,他解释说:"我们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表现了对个人的力量和可能性的尊重;而在我们的尊重里,同时也表现出我们对个人的要求。
"马卡连柯认为,在集体教育过程中,要求是必须的,否则就不可能建立集体和集体纪律。
他指出,"要求"可以分为3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即在集体初建时期,领导者应当以"不许反对的方式"提出要求。
当然领导者所提出的要求必须是合乎情理并能实现的。
在第二个阶段,集体的领导者周围已出现了一批自觉维护纪律的积极分子,他们所组成的核心会用自己的要求支持教师的意见。
在第三个阶段,集体本身能向其成员提出要求。
这时,教师己无需要再提要求了,因为集体往往己向个人提出了过多的要求。
在谈到"尊重"的时候,马卡连柯指出,"尊重并不是尊重外表的什么东西,并不是尊重脱离社会面独立存在的东西"…。
这是对那些参加我们的共同劳动、共同工作的同志的一种尊重,这是对活动家的一种尊重。
"(2)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马卡连柯认为,集体教育过程应当遵循"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集体"的原则。
西方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是什么(3)洛克的教育思想英国教育家洛克(1632-1704)是绅士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政府论》(1690)、《人类理解论》(1690)、《教育漫话》(1693)等。
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洛克阐述了他的绅士教育思想。
(一)论体育洛克十分重视绅士的体育。
在他看来,通过体育获得健康的身体对于绅士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首先,健康的身体是精神快乐和生活幸福的保证,因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世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的描绘。
"其次,健康的身体是绅士千事业的保证。
洛克说,"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
"但是,洛克所论述的体育主要是身体的保健,也包括一些体育活动"游泳不仅可获得一技之能以应付急需,而且对于健康也有许多好处。
此外,他还认为,儿童需要经常到户外去游戏,稍大一些还要学习击剑、骑马,以锻炼身体。
(二)论德育洛克认为,"在一个人或者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
"一个人有了德行不仅能获得幸福,也能获得成就。
他说:"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
"德行对于绅士如此重要,德育也就自然成为绅士教育的核心了。
在洛克看来,德育应当培养儿童理性、礼仪、坚忍、节制等品德。
理性是指克制自己的欲望,它是一切德行与价值的重要原则及基础。
仪礼是指处世做事要有优雅的方法和态度。
洛克认为"在多数的情形之下,作事态度的影响较之所作的事还要大。
"礼仪对于绅士来说十分重要,"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藻饰,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
"洛克希望年轻的绅士能够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务使他的一切言谈、容颜、动作、姿态、位置等全都合适。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1888-1939)是集体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着作有教育诗篇》(1925-1935)《塔上旗》(1938)、《父母必读》(1937)等。
(一)、论集体和集体教育原则1、论集体马卡连柯认为,"教育任务就是要培养集体主义者。
"而要完成这个任务,苏维埃教育所需要的第一个形式就是集体。
因此,马卡连柯强调说:"公社的教育方针概括地说来就是,建立合理的集体,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合理影响."2、论集体教育原则(1)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原则。
有人曾问马卡连柯他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是什么,马卡连柯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在他看来,要求与尊重是一回事。
对此,他解释说:"我们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表现了对个人的力量和可能性的尊重;而在我们的尊重里,同时也表现出我们对个人的要求。
"马卡连柯认为,在集体教育过程中,要求是必须的,否则就不可能建立集体和集体纪律。
他指出,"要求"可以分为3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即在集体初建时期,领导者应当以"不许反对的方式"提出要求。
当然领导者所提出的要求必须是合乎情理并能实现的。
在第二个阶段,集体的领导者周围已出现了一批自觉维护纪律的积极分子,他们所组成的核心会用自己的要求支持教师的意见。
在第三个阶段,集体本身能向其成员提出要求。
这时,教师己无需要再提要求了,因为集体往往己向个人提出了过多的要求。
在谈到"尊重"的时候,马卡连柯指出,"尊重并不是尊重外表的什么东西,并不是尊重脱离社会面独立存在的东西"…。
这是对那些参加我们的共同劳动、共同工作的同志的一种尊重,这是对活动家的一种尊重。
"(2)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马卡连柯认为,集体教育过程应当遵循"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集体"的原则。
在他看来,集体首先是教育的基础。
他说:"只有当一个人长时间地参加了有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忍不拔的和有自豪感的那种集体生活的时候,性格才能培养起来。
"其次,集体是教育的手段。
他强调说,"集体是个人的教师"。
教师必须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
最后,集体是教育的目的和对象。
马卡连柯认为,集体与个人两者关系密切,"在苏联不可能有置身集体以外的个人"。
因此,教育个人和教育集体既可以同时作为教育目的,个人和集体又可以同时作为教育对象。
他说:"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结集体的一种影响。
相反地,每当我们涉及集体的时候,同时也应当成为对于组成集体的每一个个人的教育。
"马卡连柯后来用"平行教育影响"来概括他的上述思想,强调教育个人与教育集体的活动应同时进行,每一项针对集体开展的教育活动应收到既教育集体又教育个人的效果。
(3)前景教育原则。
马卡连柯认为,集体的生命活力在于不停滞地前进。
他说,"一个自由的人类集体的生活方式就是向前行进,它的死亡的方式就是停滞。
"因此,马卡连柯要求教师不断地向集体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来刺激集体的活力。
这种新的目标就是前景,是人们对美好前途的希望。
他强调指出,"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前途的希望。
这个工作方法就是建立新的前途,运用己有的前途,逐渐代之以更有价值的前途。
""人的生活的真正刺激是明天的快乐。
"因此,前景教育原则又可称为"明日欢乐论。
"在马卡连柯看来,前景教育可以分为3个步骤,即近景、中景和远景。
近景主要是针对还没有能力安排自己未来长远的意向和兴趣的儿童,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近景将逐渐让位给中景和远景。
无论是近景、中景还是远景的实现,都应当起到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和工作的作用,防止享乐主义情绪的产生。
(二)、论集体的作风和纪律1、集体的作风马卡连柯十分重视集体作风的培养。
他说:"如果没有也不去培养一定的共同的作风,那么,这一切外部行为的准则就毫无意义了。
"在马卡连柯看来,作风是指五常的共同的态度。
这种共同的态度主要表现为5个特点:第一,集体应当朝气蓬勃。
集体应当充满"强烈的快活情绪",其表现形式为朝气蓬勃和行动的决心。
这也是集体成员对集体和自己的将来充满自信和自豪的表现。
第二,集体成员之间应当团结和睦。
在内部关系上,集体成员之间可以互相批评,甚至可以互相"压制",但在外人面前,集体成员应到相保护,不让同伴追受任何苦恼和羞辱。
第三,集体成员应当具有坚定不移地主持正义的观念,在集体中持强凌弱者应当受到处罚,弱者应当得到必要的保护。
第四,集体成员要具有积极性,随时准备去从事有条有理的,讲究实效的活动或文化娱乐活动,克服空间与材料方面的困难,并且热爱这样的活动,热爱与困难作斗争。
第五,集体成员应当养成"抑制的习惯","抑制的特殊形式就是礼貌"。
2、集体的纪律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既是集体教育的结果,也是集体教育的手段。
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纪律与旧社会纪律的区别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纪律"应当伴随着自觉",永远应该是自觉的纪律。
"马卡连柯强调说:"所谓有纪律,正是一个人能够愉快地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三)、论教师集体和家庭中的集体教育马卡连柯认为,没有一个良好的教师集体是培养不出良好的学生集体的。
他说"凡是教师没有集合成一个集体的地方,凡是集体没有统一的工作计划,没有一致的步调,没有一致的准确的对待儿童的方法的地方,那里就不会有任何的教育过程。
如果有5个能力较弱的教师团结在一个集体里,受着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能齐心一致地工作的话,那就要比10个随心所欲地单独工作的优秀教师要好得多。
"鉴于教师集体的重要性,马卡连柯研究了如何建设教师集体的问题。
在他看来,建设教师集体应当注意4个方面,第一,教师集体应当是一个合理的组织,而不是偶然的集合体。
在组织教师集体时,要注意教师的年龄和性别结构以及教师的性格和业务能力等因素。
第二,教师集体应当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坚定的政治信念。
第三,教师集体要团结,行动要一致。
第四,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要建立密切的联系。
"教师集体和儿童集体并不是两个集体,而是一个集体,而且是一个教育集体。
"家庭中的集体教育也是马卡连柯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家庭中进行集体教育,马卡连柯提了以下建议:第一,"要尽早地让儿童知识父亲和母亲在什么地方工作,做什么工作,这种工作是如何的困难,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取得了什么成就";第二,"要让儿童及早明白家庭预算,知道父亲和母亲的工资,第三,要使富裕家庭的孩子明白"家庭的富裕没有任何值得夸谩的地方",使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不羡慕其他家庭,并养成坚忍精神。
此外,马卡连柯还要求家庭能够培养孩子的诚实、关心他人、节约、责任感等品质。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着作有:《普通教育学》(1806)和《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等。
1、教学阶段论要理解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专心"和"审思"这两个概念。
所谓"专心",是指在某一时间内只专心研究某一个东西而不考虑其他东西。
没有专心,就不能正确和透彻地把握、领会"一切值得注意、值得思考、值得感受的事物"。
所谓"审思",是指把一个又一个"专心活动"统一起来。
赫尔巴特说,"我们所要求的专心活动不能同时发生,它们必须逐个产生。
首先是一种专心活动,接着再有另一种专心活动,然后它们才在审思中汇合起来!人必须有无数次这种从一种专心活动过渡到另一种专心活动去的变迁,然后才会有丰富的审思活动,才能随心所欲地返回到每一种专心活动中去。
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
他把教学过程分成4个连续的阶段:一是明了。
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为许多部分,提示给学生,便学生领悟和掌握。
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专心"状态。
教师适宜于"采用简短的、尽可能易理解的语句进行讲解,"而在讲解之后,立即让一些学生(而不是全部学生)确切地重复出来,这常常是适用的方法"。
二是联想。
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
教学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教师所提示的新观念和学生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
这是统觉的初级阶段。
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人专心"。
"自由交谈是联想的最好方法,因为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机会去尝试作出偶然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对他来说恰恰是最轻而易举的,最不费力气的,同时可以获得机会去改变这种联想,使之多样化,并按他自己的方式掌握已学过的东西。
"三是系统。
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使观念系统化,形成概念。
这是统觉的继续。
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审思"状,而这种审思可以使学生"看到许多事物的关系","把每个个别事物看成是这种关系的一个成分,并处在恰当的位置上"。
教师要采用"连贯的陈述方法",要"通过突出主要思想使学生感觉到系统知识的优点,并通过较大的完整性增加知识的总量"。
四是方法。
指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
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审思"。
教学万法主要是让学生做作业、写文章与修改等。
2、教育性教学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
他强调说:"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 '无教育的教学,一样"。
在赫尔巴特看来,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道德教育之所以离不开教学,其原因就在于道德的培养离不开知识。
"愚蠢的人不可能是有德行的。
"所以,要通过教学传授知识,形成各种道德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养成各种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