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一、教材分析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是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1 课,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为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以及后续的探究活动做铺垫。
本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教材安排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比较得出溶解与不溶解物质在水中的状态。
活动二,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设置该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去发现食盐、沙子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进而引发学生验证自己想法的欲望,为后继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
活动三,过滤实验,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能否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同时培养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这些是我对本课教材的简单解读。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基本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也都知道把食盐、糖放进水里会慢慢地化掉,把沙放进水里却不会化掉。
但不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同时,也不能够准确判断物质究竟有没有溶解。
三、教学目标基于本课的教材理解和分析,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 通过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让学生明白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混合物,使学生懂得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不能同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3.学习严格按规范利用装置进行溶解实验,懂得科学实验需要严格按规范操作,培养学生的严谨性。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难点是: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有哪些异同;过滤食盐的规范操作。
教科版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探究水能否溶解一些常见的物质,并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的规律。
教材以实验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并能运用溶解的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一些简单的实验现象能够进行观察和描述。
但是,学生对于溶解的概念和溶解的规律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行补充和拓展。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水能够溶解一些物质,并能用语言描述溶解的现象。
2.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的规律,使学生能够运用溶解的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水能够溶解一些物质,并能用语言描述溶解的现象。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的规律,使学生能够运用溶解的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盐水、糖水等,引发学生对溶解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能否溶解一些常见的物质,如盐、糖、胡椒粉等,并记录实验现象。
3.讲解与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讲解溶解的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的现象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4.应用拓展: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溶解的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盐水可以驱赶蚂蚁等。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说课的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旨在让学生亲历探究建构“溶解”概念。
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变化的不同,认识“溶解”概念;活动二,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深化“溶解”概念。
活动三,通过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
这一课的学习,为今后“溶解”的研究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针对我校四年级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我对学情做如下分析: 1、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但还不能准确地说出究竟什么是溶解,也还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2、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偏向于表面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观察,去发现实验的本质特征。
三、设计理念本课是操作性很强的实验课,依据课标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操作、概括归纳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以“观察实验”为手段。
以“实验验证”为途径;以“建构科学概念”为宗旨。
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科学概念:一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亲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对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比较和充分的描述,形成“溶解”概念。
五、教学准备:小组:装水烧杯3个、食盐、面粉各20克、沙30克、筷子3根、1个组合过滤装置(滤纸3张、空烧杯3个、漏斗1个、玻璃棒1根、铁架台1个)。
六、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溶解”1、创设情境:(教师出示一杯盐水)让学生说出这杯水里藏着一种可以吃的东西?怎么才能知道?2、引入溶解:学生通过品尝说是盐水。
我问:你看到盐了吗?学生说化了,溶解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作为一种溶剂的特性,以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原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发现和探究问题。
但是对于溶解的概念和原理,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直观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和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明白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通过直观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和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原理;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心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盐放入水中消失,引出溶解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详细讲解溶解的概念,并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发现和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原理。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实验结果,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心得。
5.总结:对学生的实验和讨论进行总结,强化他们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教学重点。
在这一课的板书中,我可以设计如下:溶解的概念水是常用的溶剂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实验操作、讨论参与等方面进行。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体会”九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一课。
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为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以及后续的探究活动作铺垫。
教材主要围绕: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和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由于考虑到沙在过滤时,往往会水倒完了,沙还留在烧杯里,使分离现象对比不明显,所以我把沙换成了生活中常见的木屑。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概念的描述,同时培养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使学生能有意识的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
针对四年级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我对学情做了以下分析:1、四年级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像在生活中把糖、食盐、还有一些感冒冲剂放在水中就会慢慢化掉的这些现象,学生都有见过。
2、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只是还不能准确的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也不能准确的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根据上述的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并掌握溶解的概念是固体放入液体中后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并能持久均匀地分布在水中的现象。
也能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知道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技能目标:学会观察和描述食盐、木屑、面粉在水中的溶解于不溶解现象,并能规范的进行过滤实验操作。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描述食盐、木屑、和面粉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来突出“溶解”概念的这个重点。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南康市唐西片学田小学林卓燕一、教材分析我今天说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本节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
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学生通过观看、比较食盐、沙在水中转变的不同,熟悉溶解这一概念;活动二,通过观看面粉在水中的转变,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明白得。
活动三,通过学习利用过滤的方式,明白得溶解的本质特点。
这一课将帮忙学生进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同时培育观看和实验的技术,当学生们把握了一些观看和实验的技术以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讨,并能成心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育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适应。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关于溶解是有必然熟悉的,例如,学生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伤风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形学生们都比较熟悉。
一部份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明白确实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和不能准确判定物质是不是发生了溶解。
三、教学目标依照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切身实验,细心观看实验进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能够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水中。
3、能用过滤的方式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溶解问题的爱好。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观看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形。
难点是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和用过滤的方式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五、教学预备:小组:烧杯4个、盛有水的水槽1个、食盐、面粉各20克、沙30克、滤纸3张、漏斗1个、玻璃棒1根、铁架台1个。
六、教学进程为了重点突出探讨的层次性,我始终以“溶解”为主线,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环节:(一)故事导入,揭露课题开始,我以《小毛驴过河》的故事导入:之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感觉身上轻了许多,转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估量学生随口会说出(化了),我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咱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科版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格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溶解物质的特性,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操作步骤,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现象能够进行描述和表达。
但是,对于水溶解物质的特性和影响溶解的因素,学生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发现和总结水溶解物质的特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水溶解物质的特性和影响溶解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溶解物质的特性和影响溶解的因素。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发现和总结水溶解物质的特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实验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盐水解渴,引起学生对水溶解物质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水溶解物质的特性。
3.交流: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全班交流讨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水溶解物质的特性。
4.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水溶解物质的特性和影响溶解的因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水溶解物质的特性和影响溶解的因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采用图示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地展示水溶解物质的特性和影响溶解的因素。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一、引言各位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现象:水能够溶解一些物质。
白开水是无色的透明液体,但我们知道,把它放在太阳下晒,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痕迹,这就是水溶解了一些物质。
所以今天我们要了解一下,到底哪些物质水能溶解,它们是如何溶解的,以及溶解作用在生活中都有哪些表现?二、水的溶解特性水是一种极性分子,它的分子结构中,氧原子带负电,氢原子带正电,这样使得水分子能够和其他带有电荷或极性的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溶解它们。
“极性”的概念:我们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理解,两个磁铁,磁极相似互相排斥,相反互相吸引。
水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就像磁极,它们会吸引带有相反电荷或极性的物质分子,从而使其溶解在水里。
水溶解哪些物质?:水能够溶解一些物质,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电解质: 比如盐,它是离子的化合物,被水溶解后会产生Na+和Cl自由离子,从而实现溶解。
2. 极性溶质: 比如糖,它的分子结构中也存在正负极,能够与水分子形成氢键,进而溶解。
3. 非极性溶质: 比如油脂,它们分子结构中无极性,因此不能与水形成氢键,但部分油脂可能会形成乳浊液,在水中悬浮。
三、水溶解物质的机制水溶解物质的过程可以概括为:1. 物质与水分子碰撞: 溶质和溶剂(水)之间的分子发生碰撞。
2. 形成溶解速度形成 : 溶质分子被水分子包围,形成溶液。
溶解度:溶解度是特定温度下,一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最多能够溶解的物质量,指的是溶质和水在分子间形成数目最多的溶解剂形成液体条件。
四、水溶解作用在生活中的表现水的溶解作用无处不在,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商业活动: 比如制作饮料、生产药品等都需要利用水的溶解性。
自然界: 雨水溶解土壤中的养分,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大自然的水循环也离不开水的溶解作用。
生物体: 人体血液中溶解了氧气、营养物质,还能将废物排出体外,都是依靠水的溶解性。
五、总结水是生物体的生命之源,它不仅具有清凉解渴的功能,而且是物质的溶解媒介,干预进取于承载着地球上的生命,理解水的特性和溶解作用,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世界,保护我们的环境。
首师大版科学《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一)一、教学背景与教材分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首师大版小学科学课程中关于物质性质与变化的重要章节。
本节课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一些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基本特性,并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加深对溶解现象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一些关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但对于溶解现象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直观感受的层面。
因此,本节课需要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深入理解溶解的本质和特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一些物质在水中可以溶解,一些物质不容易溶解。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并能用过滤装置分离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2.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并能用过滤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将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操作和记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素养;通过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合作能力的提升。
六、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溶解现象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观察实验:指导学生进行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溶解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讨论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异同点。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的概念和特性,强调观察和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5.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和观察记录任务,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与准备本节课需要准备的教学资源包括:实验器材(烧杯、水槽、搅拌棒、滤纸、过滤装置等)、实验材料(食盐、沙、面粉等)、教学课件等。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南康市唐西片学田小学林卓燕
一、教材分析
我今天说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本节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
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变化的不同,认识溶解这一概念;活动二,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
活动三,通过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
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同时培养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学生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
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知道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亲身实验,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水中。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难点是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五、教学准备:
小组:烧杯4个、盛有水的水槽1个、食盐、面粉各20克、沙30克、滤纸3张、漏斗1个、玻璃棒1根、铁架台1个。
六、教学过程
为了重点突出探究的层次性,我始终以“溶解”为主线,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开始,我以《小毛驴过河》的故事导入: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估计学生随口会说出(化了),我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这一环节我以故事入手,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
(二)设计实验,展开活动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实验活动
活动一:食盐、沙子在水中的溶解
我让学生利用我为他们提供的材料,自己尝试做实验,自行观察食盐、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并将它们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通过研讨和汇报初步渗透溶解的概念。
活动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
让学生利用初步形成的概念去猜测面粉在水里的情况。
对于学生的猜测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去验证。
(任何的发现、发明都建立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
通过猜想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在这样基础上进行的验证,学生印象才更深刻)
活动三:探究实验过滤的过程
在活动二的验证中学生们能很容易感受到面粉的溶解特征处于食盐、沙子两种物质的中间状态,但是学生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这里引出“过滤”顺理成章。
我先拿出一张滤纸,给学生讲解它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之后我出示这样的课件:“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低。
(2)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靠着三层滤纸那边
(3)烧杯紧靠玻璃棒。
播放完课件后,我把实验过程进行演示。
在实验中,提示学生要注意观察留在滤纸上的物质,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师生交流,得出结论:
1、溶解了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2、不能溶解的物质通过过滤后,颗粒会留在滤纸上。
溶解的特点是:1、物质均匀地分散。
2、静止后不会沉淀。
3、过滤后物质不能被分离。
(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过滤这个难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播放课件后的教师演示能为下一步学生分组实验正确操作提供帮助,确保分组实验效果的成功率,增强实验的实效性。
学生们在实验活动中,不但能加深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协作精神。
)
(三)课后延伸,开阔视野
理解掌握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题:
1、你还知道那些物质能够溶解?
2、请你回家泡一杯奶粉或调一杯糖水仔细观察奶粉和糖在水中溶解了吗?
(这样的练习题的设计是对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综合培养,也体现了铃声止,而思维不止,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的教学思想。
)
六、板书设计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食盐看不见均匀分散溶解了不能分离
沙看得见沉在底没溶解能分离
面粉看得见沉在底没溶解能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