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2.1《光的反射》教案(新版)上海教育版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12
2.1 光的反射教学目标1.知道光的反射现象理解光的反射定律2.通过从生活实例中了解光现象,养成善于观察、敢于提问、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关注生活中的光束现象感受建立模型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经历光的反射实验的探究过程,感受“猜想、假设、验证和归纳”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观察你还记得“猴子捞月”的故事吗?你能解释其中的原理吗?什么是平面镜?平面镜——反射面是表面平整光滑的镜面活动:观察平面镜中的像1、像处在什么位置?2、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跟你的脸大小一样吗?3、脸到平面镜的距离增大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改变?像的大小是否变化?4、眨左眼时,平面镜中的像也眨左眼吗?二、探究活动平面镜成像特点问题: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有什么关系呢?猜想:大小?位置?变化?左右?上下?设计实验:思考讨论:1、如何确定像的位置?2、如何判定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3、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4、用什么测量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光的反射现象光射到物体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反射。
反射面1.粗糙反射面2.光滑反射面(镜面)反射面是平面的镜面叫做平面镜思考:如何方便、快速的使入射光线所在的平面与反射面垂直?做一根垂直于反射面的辅助线这根辅助线与入射光线组成的平面就一定与反射面垂直实验:探究光发生反射时的规律活动:观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的位置关系活动:探究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定量关系思考:本次探究实验中我们应该记录哪些物理量?本实验至少应该进行几次?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的关系小提示:根据前面的研究,实验时的入射点一定要在法线与反射面的交点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1. 镜面反射:平行光入射到光滑表面上时,反射光也是平行的。
2. 漫反射:平行光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反射光射向各个方向。
《光的反射》学习完了声学,又进入了光的世界,在这一部分内容的开始,学生先是感受到了大自然中的光带来的神奇与美丽,继而开始从物理的角度开始研究光。
在研究光现象的初始阶段,从最基本的几个问题切入,如光从哪里来?光是怎样传播的?光的传播速度有多快?这时候主要是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对光有总体的认识。
然后再开始研究反射现象,对反射现象的研究过程要用科学的实验方法,体现出严谨的科学态度,最终由实验现象总结得出反射规律。
还要在此基础上对两种反射现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光源;2.知道光在同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现象;3.知道用光线模型可以研究光现象,但光线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4.了解光在不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真空传播速度c =3×108m/s。
过程与方法:1.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认识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能够通过画光路图解释影子及小孔成像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各种光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重点(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知道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的形成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
2.难点通过画光路图解释小孔成像的特点。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 课前准备◆课件、激光电筒、装有水的玻璃水槽、光屏、毛玻璃、红糖水、透明皂。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光的神奇1.让学生感受五光十色的大自然及城市夜景的美丽。
播放根据课本P53图4—1为素材,并收集一些大城市的夜景制作的课件画面。
清晨我们睁开眼睛看到第一缕曙光。
阳光让大自然变得色彩斑斓。
神秘的X光让我们“看”到了原本看不到的世界;五光十色的灯光给黑夜的城市带来光明,把城市装点得如此华丽。
2.让学生提问题,并引入新课。
光的世界变幻莫测,奥秘无穷,你最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二、光的传播1.光源。
第一节光的反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2)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光线的概念来培养学生简单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2)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物理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科学理念;(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的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经历光在水、空气、玻璃中传播的探究性实验,归纳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
教学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演示】播放一组与光现象密切联系的优美图片:日出,星光,,上海的夜景激光灯束等。
【教师提问】:现实生活中,光现象是无处不在的,比如大家看看外边的太阳,外边的太阳我们为什么能看的到它?【学生回答】因为太阳能发光。
【归纳小结】当晚上天黑的时候,我们会打开电灯,然后屋子就变量了,我们能看到电灯也是因为电灯发出了光。
【教师提问】大家回忆下,日常生活中,能够发光的物体都有哪些?【学生回答】萤火虫,太阳,灯笼,篝火,日光灯,白炽灯,霓虹灯,油灯等等。
【想一想】月亮不发光为什么晚上看到月亮是亮的?【归纳小结】月亮反射的是太阳的光,所以看起来是亮的。
得出“把这些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的结论。
【教师提问】那么我们现在知道了光源的概念,那么我们给光源分一下类,我们可以对光源怎么分类?【学生回答】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冷光源和热光源,原始光源和现代光源,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光源等等。
【归纳小结】很好,光源的分类有很多种,但是我们经常把光源分成两类,即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光的反射》是八年级物理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场景,比如普通镜子、拐角处的反光镜、太阳眼镜等等。
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光的反射,上海市科技教育集团(简称沪科版)推出了精心制作的《光的反射》课件教案,本文将对这一教案进行深入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光的反射知识。
一、教案简介《光的反射》课件教案是一份完整的电子教案,内容包括知识点讲解、案例分析、活动设计等多个环节,旨在通过多种方式示和讲解光的反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一重要物理概念。
二、教案详解1.知识点讲解在教案的第一个环节,教师会通过图像和简单的语言梳理《光的反射》基本概念,包括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等内容。
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教师还会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些概念的运用,比如说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镜子里的自己。
2.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环节,教师会通过实际的场景案例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反射原理。
比如说,教师可以放一面镜子在教室里,然后用激光笔照射到镜子上,让学生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变化。
通过这样的案例演示,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光的反射原理,加深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3.活动设计在活动设计环节,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掌握程度,设计一些适合的活动来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于光的反射知识的理解。
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反光镜,或者设计一个光的反射实验,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光的反射原理。
三、学生学习体会通过使用《光的反射》课件教案,许多学生对于光的反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许多学生表示,在教师讲解和案例演示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变化,理解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在活动设计环节,学生也能更好地运用光的反射知识,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物理概念。
《光的反射》课件教案是一份非常实用的物理教学工具,它利用图像、案例和活动等方式来讲解和展示光的反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概念。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精选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如下是小编帮大伙儿收集的《光的反射》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光的反射现象,然后转入研究光的反射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
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教法建议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
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由于我们把光的反射定律较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案•相关推荐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案(精选12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总结。
3、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
2.难点(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
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师:月亮不是光源,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用一面镜子可将室外的阳光反射到室内,光的反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看到桌子、看到同学、看到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的反射;对于光的反射,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甲:反射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生乙: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生丙:为什么光会发生反射现象?生丁:反射光与入射光存在什么关系?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去研究,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其他问题大家可以回去查资料,回去研究。
二、新课内容1.光的反射。
师:这是一条入射光线射到一个平面镜上,下面请问这们讨论猜想一下反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射出?师:请同学将其猜想在黑板上一一画出,为了便于说明标出1、2、3……如图2所示。
下面我们先表决一下,支持1的请举手,支持2的请举手,支持3的请举手。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优秀10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过程与方法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2、制作简易潜望镜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三、教学重、难点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2、照亮目标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1)汽车反光镜(凸镜)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5、做一个潜望镜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3)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6、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六、作业设计万花筒的制作七、板书设计2.4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汽车反光镜:凸镜医生带的额镜:凹镜光的路线图光的路线图潜望镜的制作八、教学后记《光的反射》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趣,引出魔术的道理正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二)指导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精讲点拨1.光的反射(1)教师一边演示一边介绍光的反射现象。
用玻璃砖和激光笔在黑板上演示。
让学生观察光路体会。
(2)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
让学生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点。
并在黑板上示范画出图:(3)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以下名词:入射点(O) 法线(ON)入射角(i) 反射角(r)老师示范在黑板上的图中依次标出并重点强调。
①法线不是实际光线,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人为规定的标准。
②入射角和反射角都是对应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
(4)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
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5)老师引导学生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和法线以及反射角与入射角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学生猜想(6)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并且跟拍记录。
(7)老师展评实验中各小组的亮点及存在的问题。
(8)小组合作分析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9)根据实验数据拓展分析,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如何变化?(10)强调在表述规律时注意因果关系,要说后生成的量与原先就有的量的关系。
(11)学生分组实验;把入射光线沿学生实验一画出的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
观察反射光的位置。
讨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12)讲述反射光路图的画法:右图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
画法:①过入射点画法线;②画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练习:(写在小黑板或投影仪的胶片上)。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1)用镜子和白纸反射太阳光或灯光。
(2)提出问题:为什么镜子反射的光很强,白纸反射的光很弱呢?(3)平行光入射到光滑的物体表面上时的情况如图:演示四:把几根大头针垂直插入硬纸条中表示“法线”,把硬纸条任意弯折后“法线”不再平行。
强调:漫反射向各个方向反射光,所以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
1.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认识反射、折射现象。
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了解光的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2.观察光在空气、水和玻璃中传播的实验现象,认识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通过讨论“光传播的是什么”,了解光是传播能量和信息的重要载体。
3.通过介绍墨子在光学中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 堂 小 结 引导学生总结,教师进行强调和补充。
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应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s m /1038⨯,大于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小结本节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概括性的认识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作 业 布 置 1.光在( )沿直线传播,光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处会发生( )和( ) 2.光在其中传播的透明物质,如水、玻璃、空气等叫做(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 ) 学生认真思考认真回答 学生练习完成二、课后复习 P 57 1、2、3、4、5(二)补充练习加强练习教 学 反 思光源的定义和种类,光的传播中用了光线(模型法),探究实验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演示清晰地展现出本节要研究的问题,得出规律,并配以动画,体现反射定律的普适性。
出示光具座,有的班级演示效果较好。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查找自己的得失。
1、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可以考虑设计成两节课的内容。
2、以后教学中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偏重应试教学。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学改进,效果应更好1.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应用3.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s m /1038⨯,大于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光的反射-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一、知识点概述本周,我们的学习重点是光的反射。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点:1.光的性质:直线传播,可以被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等。
2.平面镜的特点:平面镜反射出的光线是规律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反射图像与物体相似而对称。
3.凸透镜的特点:凸透镜能够把光线汇聚到一点,称为凸透镜的焦点。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掌握光的传播特点,以及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平面镜反射原理,使用平面镜进行简单实验。
3.掌握凸透镜的传播特点和成像规律,通过凸透镜进行简单实验。
4.发现物体和图像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对称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让学生尝试判断物体发光或反射的特点,并介绍光的传播特点。
2. 教学重点:展示平面镜反射图像和凸透镜成像效果,并介绍平面镜反射原理和凸透镜成像规律。
3. 实验活动:让学生进行平面镜和凸透镜的实验活动,感受实验的乐趣并提高实验技能。
4. 总结讨论: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重点知识点,并展开讨论。
四、教学评估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和实验活动,可对学生掌握程度进行评估,如:1.对反射现象的认识。
2.对平面镜反射原理的理解。
3.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
4.实验技能是否得到锻炼。
五、教学思路本节课旨在通过生动的导入活动、教学重点和实验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光的反射知识点,并提高实验水平。
通过总结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光的反射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鼓励学生发现并探索光的好玩之处,提高学生的物理兴趣和能力。
光的反射第二章 2.1 光的反射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学习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
本章主要就光的传播进行教学,光的反射定律是本章的一个重要规律,既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又是另一个核心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知识,其中虚像概念,为后续的凸透镜成像性质作了铺垫。
此外,光线的建模思想也为后续教学中磁感线的引入提供了类比素材。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以光源和光的直线传播等知识为基础,在此之上建立光线概念,并感受光的反射现象,继而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然后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学生对光直线传播比较熟悉,并且在生活经验中也获得了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等现象的感性认识,不过对光线模型和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等规律缺乏理性认识。
通过对光束观察,感受光的传播,建立光线模型。
通过小组实验、讨论、交流,逐步提出反射现象所涉及的物理名词(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等),并研究线之间、角之间的规律。
通过猜测、假设、验证和归纳,对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进行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形成规律的过程中,感受“猜想、假设、验证和归纳”的探究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并体验探究的乐趣,懂得交流与合作的重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光的反射现象;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⑵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知道虚像。
⑶学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⑴关注生活中的光束现象,感受建立模型的研究方法。
⑵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感受“猜想、假设、验证和归纳”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在学习光的反射有关应用中,了解物理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⑵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喜悦和懂得合作与交流的必要性。
⑶通过从生活实例中了解光现象,养成善于观察、敢于提问、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每两人一套):激光笔、平面镜、带角度和转动小门的光屏、平玻璃板、白纸、蜡烛(大小一样的2支)、刻度尺。
2、演示实验器材:激光笔、平面镜、平玻璃板、白纸。
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包括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实例和小实验为基础,引入光线、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现象等,以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逐步形成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
通过小实验和PPT模拟演示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形成认识。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光的反射定律。
方法是突出规律的形成过程:根据学生已有经验,指出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能反射光,然后让学生用激光笔照射小平面镜,观察反射的光斑,感受光的反射现象,并提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反射面和入射点等物理名词。
通过改变镜子的角度,观察光斑的移动情况,感受光的反射是有规律的,从而提出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等物理名词,同时教师板演光路图,学生初次建立光反射的空间概念。
在这基础上,学生猜想光的反射规律,并通过实验分步验证,并同时感受光路可逆事实规律。
最后通过区别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巩固光的反射定律。
本设计要突出的另一个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特点。
方法是按照猜想、假设、验证和归纳的步骤进行探究得出成像特点。
通过生活实例分析,知道平面镜、平静水面、玻璃等都可以成像,并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分析讨论,验证所猜想的平面镜成像特点。
由于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经历了实验设计、器材选用、观察和比较实验现象,能够较成功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对称的。
最后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确定物、像或平面镜的位置,巩固知识。
对于突破平面镜成虚像这一难点,所用方法是通过小组实验讨论和平面镜成像原理分析,逐步形成虚像概念。
通过感觉未点燃蜡烛的上没有火焰,却看上去点燃似的,确定这是一个像。
然后用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发现光屏上没有成像,说明是虚像,然后通过PPT模拟演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完善虚像概念。
本设计中有关知识在《科学》学科中已经学习,如光源、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实像等,但是学生学有程度并不尽然,应当注意适当的指导。
本设计通过学生感受生产、生活中光反射的实例,感悟物理知识广泛的社会性应用,同时通过自主实验活动,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的成功,激发学习兴趣。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2、教学流程图说明情景Ⅰ视频1播放“穿过树叶缝隙射下的太阳光束”和“电影院里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光束”,复习光源和光的直线传播,引入光线。
活动Ⅰ学生实验1利用平面镜反射激光,感受光的反射现象。
活动Ⅱ学生实验2利用激光笔、平面镜、带角度和转动小门的光屏等器材按学习活动卡P29的“活动”要求,验证光的反射规律。
活动Ⅲ学生实验3按学习活动卡P29的“交流与合作”要求进行活动,感受光路可逆现象。
活动Ⅳ演示实验1用同一束手电筒光分别斜射到平面镜和白纸上,感受各自反射光的强度,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活动Ⅴ应用巩固学生练习:会作反射光路,并计算相关角度大小。
情景Ⅱ视频2、3播放“水浇不灭的蜡烛”、“水中倒影”等引入平面镜可以成像。
活动Ⅵ学生实验4利用给定器材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活动Ⅶ PPT模拟演示解释平面镜成像原因活动Ⅷ应用介绍平面镜成像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和防止;学生练习。
3、教学的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三个主要环节第一环节,自主活动、验证光的反射定律通过学生实验活动,验证光的反射规律。
第二环节,自主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通过小组设计实验,交流与讨论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七、教案示例第一课时(一)引入1.视频1:“穿过树叶缝隙射下的太阳光束”和“电影院里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光束”,复习光源和光的直线传播,并提出光线概念,以及平行光等。
2.学生交流:“为什么能看见月亮、镜子、黑板、人、树……等许多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引入课题“光的反射”。
(二)新课3.光的反射定律⑴学生实验1利用平面镜反射激光,观察反射光斑位置,教师板演多组学生实验光路图,提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反射面和入射点等物理名词,建立光反射的空间感。
利用改变激光笔的方向或平面镜角度,观察反射光斑移动情况,感受光的反射是有规律,提出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等物理名词。
教师准确板演光路图。
⑵问题猜想:光在反射时可能遵循的规律,即光在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之间的关系,以及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⑶学生实验2利用激光笔、平面镜、带角度和转动小门的光屏等器材按学习活动卡P29的“活动”要求,验证光的反射规律。
说明: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让光线从原来反射光线位置入射,注意光路可逆现象。
⑷大组交流各组代表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结论。
结论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结论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结论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
说明:在归纳反射规律过程中,可以提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说法是否正确?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4.光路可逆学生实验3:按学习活动卡P29的“交流与合作”要求进行活动。
结论: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5.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⑴演示实验1用同一束手电筒光分别斜射到平面镜和白纸上,感受各自反射光的强度,并观察墙上有否反射光斑。
⑵问题为何手电筒光斜射到平面镜上,会有较亮的反射光,且墙上有光斑,而斜射到白纸上却都没有?⑶交流小结学生阅读教科书P3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一节,并交流小结。
强调:无论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
(三)运用巩固6.巩固练习第二课时(一)引入1. 视频2:“水浇不灭的蜡烛”,提出平面镜后的蜡烛为什么在水淋之下不会熄灭?引出课题“平面镜可以成像”。
2.视频3:镜中像(小猫照镜子);水边的倒影(美丽的湖光山色,平静的湖面像一块镜子一样倒映出旁边的山林);玻璃橱窗的景像(橱窗是一块块平的玻璃板,既能看到窗外的景象,又能看到屋内的景象在玻璃板上成的影像)。
镜子、平静的水面、平玻璃板、抛光的物体表面都可以看作平面镜。
问题:平面镜所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二)新课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⑴猜想与假设根据平时自己照镜子的实例和视频2中“小猫照镜子”,提出所注意到的问题,并作假设。
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可能的特点:a 像与物的形状、大小相同b 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c 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d 像和物左右反向⑵实验设计各组交流讨论下列问题:a 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等距”特点需用哪些器材? ——刻度尺。
b 如何确定像的位置?——用玻璃替换镜子,用相同的蜡烛替换物与像。
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玻璃板后放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
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直到从玻璃板前面不同位置看去,板后的蜡烛B好像点燃似的。
蜡烛B所在的位置就是蜡烛A的像所在的位置。
c 实验还需要观察、测量比较的对象?——像和物的大小。
d 如何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实验中可以通过用光屏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找像,感受虚像。
⑶学生实验4按照《活动卡》P30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求进行实验。
说明:要强调多次实验,才能得出实验结论。
可以让学生思考,实验器材中的物与像一定是蜡烛吗?身边有其它物品可以替代吗?⑷各组交流各组交流、讨论实验现象与结论。
结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即像与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4.平面镜成像原理⑴通过PPT模拟演示光路图,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因。
即是光源S发出的光在平面镜上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的视觉感觉到发出的光线位置在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交汇点S’。
⑵像的位置没有光传播过去或射出,在光屏上也无法形成,因此我们称之为虚像。
(三)知识运用25.平面镜的应用⑴ PPT模拟演示或学生举例说明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平面镜可以成像,也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如:穿衣镜、商店装潢用的平面镜、潜望镜、书写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口腔医生诊疗时用的小平面镜等。
⑵事物往往存在两面性,平面镜成像也有利弊两方面。
PPT模拟演示:轿车车前玻璃斜置的,而大客车的车前玻璃正置,但车内不能开灯,分析原因。
6.巩固练习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