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离婚法草案-马克思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马克思的婚姻观思想及其几点思考论马克思的婚姻观及几点思考从马克思的《论离婚法草案》谈起摘要:在《论离婚法案》中,马克思深刻剖析了婚姻的本质关系。
马克思认为:“任何人只要结了婚,那他就得服从婚姻法;谁随便离婚,那他就是肯定任性,非法行为”,马克思强调婚姻的基础是爱,提倡在爱的基础上结婚自由并承认婚姻可以离异,但反对轻率离婚。
通过对马克思婚姻观的分析,以期把握婚姻的本质和基本道德规范,以此从家庭,法律,学校,社会四个方面着手,给人们的婚姻生活提供借鉴,从而构建和谐的婚姻家庭。
关键词:马克思;婚姻观;离婚;当代价值马克思的婚姻观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著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它的形成历经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马克思多部著作和大量书信当中都涉及到对婚姻家庭问题的论述。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时候就十分重视对婚姻这一问题研究,马克思在《论离婚法草案》、《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致巴瓦安年柯夫》、《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等著作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论及了原始社会史方面的问题对古代婚姻家庭发展作过一些阐述,①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马克思致路库格曼》、《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对婚姻家庭问题进行了深刻地分析揭露和批判 。
一、马克思婚姻观的基本内容1842年,普鲁士国家制定了《离婚法草案》,该草案主要是依据基督教精神,把世俗婚姻予以宗教化,强调婚姻的不可离异性。
该草案受到社会舆论的热烈声讨。
马克思认为这是婚姻问题被普鲁士君主政府宗教化,并且揭示出该政府欲在法制上把婚姻问题予以神秘化,以实现其君主统治的意图。
为揭露这一意图,马克思向世人表达了他自己的婚姻观,为此马克思写下了《论离婚法案》一文,一方面表示出对该法案的否定态度,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对婚姻的理解。
(一)婚姻要合乎伦理马克思的婚姻观是把婚姻看作一种伦理道德,是对黑格尔的婚姻观进行批判的继承而产生的。
法制与社会发展(双月刊) 2004年第3期(总第57期)婚姻关系的法理阐释———重读马克思《论离婚法草案》而感发庞 正Ξ内容提要:科学揭示婚姻关系的本质属性是婚姻立法与司法的理论前提。
马克思在《论离婚法草案》中指明了婚姻关系乃是世俗社会的伦理关系,它的外在表现形式便是家庭这一“伦理实体”;婚姻法律制度则是婚姻这种基本伦理关系的承认与保护。
由婚姻关系的伦理本质所决定,关于离婚的立法原则应当以现实社会的普遍伦理价值为标准,并具体化为离婚成立的诸种客观条件,从而使司法在离婚案件上的功能更多地由立法来承担。
关键词:婚姻 伦理关系 家庭 离婚的条件Abstract:The legislation and judicature about marriage stands on the scientific reveal of the essence of marriage rela2 tionship.As Marx points out in his On the Div orce Draft,the marriage relationship is essentially ethical relationship in mun2 dane s ociety,with the ethical entity namely family as its form;while the legal system of marriage is the acknowledge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is basic ethical relationship.Therefore,the ethical essence of the marriage relationship determines that the principles of marriage legislation should accord with the universal ethical values of the community,be embodied in the constitutive terms of div orce,thereby trans fer m ore of the functions per formed by judicature in the div orce cases to legisla2 tion.K ey w ords:marriage,ethical relationship,family,the terms of div orce婚姻关系是任何类型的人类文明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也是任何类型的法律所必然调整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1.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理论是在对古希腊时期的家庭思想、西方资产阶级的家庭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家庭思想的批判继承基础上创立的。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系统地、专门地论述家庭问题,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系列经典文本,例如《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论离婚法草案》、《资本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都大量涉及到了家庭问题,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真理。
具体来说,马克思恩格斯全面考察了人类家庭的产生和发展演变,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家庭思想的弊端,并进一步阐发了对于未来理想家庭形态的设想。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对家庭的产生、家庭的本质及其发展做出了科学阐释。
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思想与以往家庭思想最大不同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把家庭思想建立在唯物史观哲学基础之上。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抛弃了以往人类学家以唯心史观考察家庭起源的观点,第一次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将家庭与社会生产发展联系起来,指出家庭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家庭,摩尔根说,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的发展,从较低的形式进到较高的形式。
”从而阐明了家庭是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社会生产是家庭发展的根本动力,最终揭示了家庭的真正起源。
那什么是家庭呢?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地阐明了家庭的本质,即“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
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
”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将家庭界定为由婚姻和血缘关系构成的特定的社会组织。
由家庭的产生及其基本定义也可以归纳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家庭特征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家庭是最基本的生活单位,是构成较高一级社会组织的前提和条件,家庭作为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细胞,与整个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婚姻和血缘作为家庭的纽带对家庭成员及其相互关系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也赋予了家庭特殊的职能。
论维护伦理关系的生命是立法者的义务姓名:魏少敏学号:200912206030180036 班级:09级摘要:本文参酌马克思的《论婚姻法草案》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婚姻法》、《婚姻登记条例》的相关规定,指出我国关于离婚的实体和程序规定方面、对子女合法权益保护方面、婚检制度方面等存在着制度缺陷,并提出了相关的立法建议,最后呼吁立法者要肩负起立法者的伦理责任。
关键词:伦理关系离婚程序婚检1842年,在历史法学派领军人物萨维尼的主持下,普鲁士国家制定了一部离婚法草案。
这个新法案以基督教精神为依据,把世俗婚姻宗教化,强调婚姻的不可离异性,规定了过于苛刻的离婚条件。
《莱茵报》在1842年10月20日公布了这一草案,对离婚法草案“采取了完全独特的立场”,揭露企图实施严格的离婚法的普鲁士国家的伪善面目,使该草案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的《论离婚法草案》一文应运而生,它重申《莱茵报》对新草案的五条反对意见,分析了婚姻法的本质,①对新法案进行了酣畅淋漓的批判。
这篇文章蕴含了丰富的伦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思想。
其中“维护伦理关系的生命是立法者的义务”这个论点,对我国的现实、婚姻法的相关立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非常值得重视和进一步挖掘。
在《论离婚法草案》中,马克思提到“维护伦理关系的生命是立法者的义务”,主要是为了强调婚姻稳定的重要性,强调立法者对离婚应有的态度。
的确,我们应当注意到婚姻形式下的两性结合,是与社会的、国家的、他人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将这种自由无尺度的扩大化,也不能无视婚姻关系的稳定性和对未成年子女利益保障等问题,而应加以适度的法律约束。
本文主要结合亲属法的相关规定来探讨一下“维护伦理关系的生命是立法者的义务”。
一、从我国《婚姻法》的相关规定来看“维护伦理关系的生命是立法者的义务”。
我国现行的1980年《婚姻法》对于“准予离婚”的条件做出了两项规定:“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和“(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论离婚救济法律制度一、马克思关于离婚问题的伦理思想马克思在《论离婚法草案》开头说:“《莱茵报》对于离婚法草案采取了完全独特的立场,可是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任何方面向我们证明《莱茵报》的立场是没有根据的。
” 这表明,马克思对《离婚法草案》的态度根本上是否定的。
同时,针对《离婚法草案》的批评者中出现的一种只注重个人任性而漠视子女和家庭利益的观点(马克思称之为“幸福主义观点”),也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一)肯定婚姻的世俗本质马克思指出《离婚法草案》抹煞了婚姻的世俗本质,把婚姻看成是一种宗教的和教会的制度。
教会认为,婚姻是神作之合,人不得离异,离婚被认为是“亵渎神圣”。
所谓婚姻的世俗本质,实际上就是指婚姻的社会性和客观存在性。
在马克思看来,婚姻家庭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产生的,具有深刻的“世俗本质”。
因此,婚姻法的制定,应当符合“世俗本质”这个伦理原则,而不是去符合宗教的教会的原则;婚姻法应当从现实社会中夫妻双方以及对子女、对老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义务中引申出来;婚姻法应当如实地把婚姻看作家庭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婚姻关系是夫妻关于婚姻的意志关系,但又不仅仅停留在夫妻的个人意志上,而是一种伦理关系,并且是以“伦理实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伦理关系。
具体地说,婚姻关系是一种具有“伦理实体”的伦理关系;这个“伦理实体”就是家庭。
家庭这一社会形式,使婚姻关系由男女双方的共同意志关系外化为具有稳定形态的客观的社会关系。
家庭是“摆脱夫妻任性的伦理实体”。
正是由于婚姻关系不仅仅是如同友谊关系一般的意志关系,而是具有家庭形式的社会关系,是男女双方通过组建家庭的行为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才有可能进入法律的视野,成为法律的调整对象。
家庭这个“伦理实体”使婚姻关系不仅仅以“爱情”这种单纯的意志内容为内容,而是充满了“子女的抚育”、“长辈的赡养”、“财产的共有”等物质成分。
所以,婚姻关系的解除决不只是夫妻关于婚姻的意志关系的解除,而是家庭这个具有客观物质性的社会关系的解除。
LegaI syst e m A nd Soci et yf叁墨I』圭塾垒一三!!!塑里型.i:耋l誓圈园豳圈婚姻的意志一论离婚法草案》读后有感李超尘摘要婚姻关系是人类社会文明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存在婚姻关系,而且任何一种法律都必然要对其进行调整。
马克思的《论离婚法草案》正是揭示了婚姻的本质不是夫妻的任性,而是一种社会伦理关系。
关键词婚姻关系法定婚龄婚姻解除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叭0)11-26l-02一、婚姻的本质(一)婚姻的目的和基础人们由恋爱到结婚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人们恋爱大多都是以结婚为目标前进的,但每个人结婚的目的又都是不同的。
有的是出于相互依靠、相互依赖的心理需求;有的是出于经济原因,希望从对方身上获得更好的物质条件或经济帮助;有的是出于对对方的责任等。
结婚目的的不同,就是对婚姻基础的认识不同。
婚姻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婚姻的基础也包括自然基础和社会基础。
婚姻和家庭是密不可分的,婚姻关系是以两性结合为自然基础的,进而繁衍后代,这也是婚姻关系特殊的特征。
由此才能产生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关系。
在婚姻家庭法的立法中,就要遵循婚姻的自然属性。
比如,婚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同性恋结婚就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自然不符合婚姻的自然基础,在法律上是不能予以承认的。
所以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仍未承认同性婚姻的地位。
再有,大多数国家都规定了法定婚龄,这也是尊重自然基础的表现。
人类的成长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有一个过程,在立法中都应该考虑到。
结婚年龄不宜过小,这样双方都还没有发育成熟,一方面身体稚嫩不利于下一代的繁育,另一方面心智不成熟,夫妻双方不能和睦相处,也不能够很好的照顾、教育子女,这些都会产生社会问题,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年龄太大又不利于两代人互相交流和照顾。
立法规定要遵循自然规律。
各个国家的根据国情的不同,在结婚年龄的规定上有着不同立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婚姻家庭观浅析作者:李岑熊丽英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3期摘要: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社会主义婚姻家庭的研究论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社会主义婚姻家庭观包括社会主义婚姻家庭爱情观、社会主义婚姻家庭道德观、社会主义婚姻家庭权利义务观和社会主义婚姻家庭生育观这四个方面。
他们从这四个方面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婚姻家庭的深刻见解,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婚姻家庭提供了正确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爱情;道德;权利义务;生育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234-02社会主义婚姻家庭观,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反映社会主义社会婚姻家庭关系的思想观念的总和。
许多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社会主义婚姻家庭都进行了研究,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堪称这个领域研究的“鼻祖”。
而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由此将社会主义婚姻家庭观应用于实践当中,致力于对社会主义婚姻家庭的研究。
本章将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这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婚姻家庭观进行简要分析。
一、社会主义婚姻家庭爱情观1.爱情的历史发展观。
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人们有关爱情的观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预见,现代的专偶制家庭,“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而婚姻家庭的基础,也将随之变化。
恩格斯通过对大量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认为婚姻家庭不是从来就有,性爱(即爱情)因素并非自古存在。
在人类刚脱离动物界的最初阶段,生产力非常落后,人们为了抵御外界和扩大人口进行再生产,把原始人的自然性欲摆在了第一位,这时根本没有婚姻家庭可言,更不要提爱情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群婚制和偶婚制这两种婚姻形式。
在这两个阶段,异性间的结合还没有性爱因素,只是增加了限制男女双方间结合的习俗和观念。
论马克思《论离婚法草案》中的法律思想及其意义1842年,在历史法学派“巨子”萨维尼的领导下,普鲁士国家制定一部离婚法草案。
这个新法案以基督教精神为依据,把世俗婚姻宗教化,强调婚姻的不可离异性,规定了过于苛刻的离婚条件。
《莱茵报》在1842年10月20日公布了这一草案,对离婚法草案“采取了完全独特的立场”,揭露企图实施严格的离婚法的普鲁士国家的伪善面目,使该草案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
在这场斗争中,马克思于1842年12月18日写下《论离婚法草案》一文,重申《莱茵报》对新草案的五条反对意见,分析了婚姻法的本质,⑴对新法案进行了入木三分、淋漓尽致的批判。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译成汉语仅2500余字),却说理深刻,批判力强,蕴含了丰富的伦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思想。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阐发和运用了其关于立法、婚姻法以及法的原理等多方面的法学理论和法律思想,马克思早期的这些法律思想对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的正式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对我国的现实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非常值得重视和进一步挖掘。
一、立法思想及其意义首先,在立法的本质和内容方面,马克思辨证地认为,立法的本质是反映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决定了立法的内容。
马克思在《离婚法草案》中说,“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
他不是在创造法律,也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他用有意识的实在法把精神关系的内在规律表现出来。
如果一个立法者用自己的臆想来代替事情的本质,那么人们就应该责备他极端任性。
同样,当私人想违反事物的本质任意妄为时,立法者也有权利把这种情况看作是极端任性。
”⑵在这里,马克思强调了立法者“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不得用“自己的臆想来代替事情的本质”,把“违反事物的本质任意妄为”看作是“极端任性”,从而得出立法的本质是反映事物的本质,立法应以事物的本质为基础,而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基础;马克思又说“离婚无非是宣布某一婚姻是已经死亡的婚姻,它的存在仅仅是一种假象和骗局。
论离婚法草案——马克思
1842年12月18日
科伦12月18日。
《莱茵报》对于离婚法草案采取了完全独特的立场,可是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任何方面向我们证明《莱茵报》的立场是没有根据的。
《莱茵报》同意这一草案,因为它认为现行的普鲁士婚姻法是不合乎伦理的,目前离婚理由的繁多和轻率是不能容忍的,现行的程序是有违这一命题的尊严的;而旧普鲁士的整个诉讼程序也是这样的。
另一方面,《莱茵报》对于新草案提出了下列几点主要的反对意见,(1)草案只是以简单的修正代替了改革,因而普鲁士法就被当做根本法保留了下来,这样便表现出非常显著的不彻底和不稳固;
(2)立法不是把婚姻看做一种合乎伦理的制度,而是看做一种宗教的和教会的制度,因此,婚姻的世俗本质被忽略了;(3)草案所提出的程序缺点很多,而且是互相矛盾的各种因素的表面缀合;(4)应该承认,草案一方面存在着和婚姻概念相抵触的警政一样的严峻性,而另一方面,对所谓公正的见解却又表现出过分的软弱;(5)整个草案的逻辑性很差,论点也不够明确,不够确凿有力。
只要草案的反对者批评这些缺点的任何一点,我们在这一点上就赞同他们的意见,但是,和他们相反,我们决不赞同无条件地为从前的制度辩护。
我们再一次重申我们已经表示过的意见:“如果立法不能明文规定什么是合乎伦理的行为,那末它就更不能宣布不合乎伦理的行为为法。
”2当我们询问这些反对者(他们不是教会见解的反对者,也不是上述其他缺点的反对者)他们的论断的根据是什么的时候,他们总是告诉我们那些不是自愿结合的夫妻的不幸情况。
他们抱着幸福主义的观点,他们仅仅想到两个个人,而忘记了家庭。
他们忘记了,几乎任何的离婚都是家庭的离散,就是纯粹从法律观点看来,子女的境况和他们的财产状况也是不能由父母任意处理,不能让父母随心所欲地来决定的。
如果婚姻不是家庭的基础,那末它就会象友谊一样,也不是立法的对象了。
可见,他们注意到的仅仅是夫妻的个人意志,或者更正确些说,仅仅是夫妻的任性,却没有注意到婚姻的意志即这种关系的伦理实体。
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做一个自然科学家。
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他把精神关系的内在规律表现在有意识的现行法律之中。
如果一个立法者用自己的臆想来代替事情的本质,那末我们就应该责备他极端任性。
同样,当私人想违反事物的本质任意妄为时,立法者也有权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是极端任性。
谁也没有被强迫着去结婚,但是任何人只要结了婚,那他就得服从婚姻法。
结婚的人既没有创造也没有发明婚姻,正如善于游泳的人没有创造、发明水和重力的本性与规律一样。
所以,婚姻不能听从已婚者的任性,相反地,已婚者的任性应该服从婚姻的本质。
谁随便离婚,那他就是肯定任性、非法行为就是婚姻法,因为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不会这样自命不凡,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他一个人专有的特权;相反地,每个有理智的人都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法的,一切人都可以这样做。
可是你们反对什么呢?反对任性的立法。
但是你们在责备立法者任性时,不要把任性提升为法律。
黑格尔说:婚姻本身,就其概念说,是不能离异的,但仅仅就其本身,即仅仅就其概念
来说是如此。
这句话完全没有表明婚姻所具有的那种特殊的东西。
一切伦理的关系,就其概念来说,都是不可解除的,如果以这些关系的真实性作为前提,那就容易使人相信了。
真正的国家、真正的婚姻、真正的友谊都是牢不可破的,但任何国家、任何婚姻、任何友谊都不完全符合自己的概念。
甚至家庭中的真实友爱和世界史上的实际的国家也都是可以毁灭的,同样,国家中的实际的婚姻也是可以离异的。
任何实际存在的伦理关系都不符合自己的本质,或者至少可以说,并不必须符合自己的本质。
在自然界中,当任何存在物完全不再符合自己的职能时,解体和死亡自然而然地就会到来:当一个国家离开了国家的观念时,世界历史就要决定其是否还值得继续保存的问题,同样,一个国家也要决定在什么条件下现存的婚姻不再成为婚姻。
离婚仅仅是对下面这一事实的确定;某一婚姻已经死亡,它的存在仅仅是一种外表和骗局。
不用说,既不是立法者的任性,也不是私人的任性,而每一次都只是事物的本质来决定婚姻是否已经死亡;因为大家知道,死亡这一事实的确定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不取决于当事人的愿望。
既然在肉体死亡的时候你们要求确凿的、无可反驳的证据,那末,立法者只有根据最无可怀疑的征象才能确定伦理的死亡,这难道还不清楚吗?因为保护伦理关系的生命不仅是立法者的权利,也是他的义务,是他的自我保存的义务!
要使人相信用以判断某种伦理关系的存在已不再符合其本质的那些条件确定得正确而毫无成见,既符合科学所达到的水平,又符合社会上已形成的观点,——当然,要能达到这一点,只有使法律成为人民意志的自觉表现,也就是说,它应该同人民的意志一起产生并由人民的意志所创立。
对于离婚是赞助还是阻难,我还有几句话要说。
如果每一个外部的刺激,每一种伤害都足以摧毁自然界中的某一机体,那末你们是否还会认为这种机体是健康、结实而组织健全的呢?如果有人说,你们的友谊不能抵抗最小的偶发事件,有一点任性,它就要瓦解,而且把这说成是一种公理,难道你们就不觉得这是一种侮辱吗?立法者对于婚姻所能规定的,只是这样一些条件:在什么条件下婚姻是允许离异的,也就是说,在什么条件下婚姻按其实质来说是已经离异了。
法院判决的离婚只能是婚姻内部崩溃的记录。
立法者的观点是必然性的观点。
因此,如果立法者认为婚姻足以承受种种冲突而不致丧失其本质,那他就是尊重婚姻,承认它的深刻的合乎伦理的本质。
对于个人愿望的软弱就会变成对于这些个人本质的残酷,变成对于体现在伦理关系中的个人的伦理理性的残酷。
最后,我们只能这样指出:谁责难实施严格的离婚法的国家(莱茵省也因为属于这样一个国家而自豪)伪善,谁就是冒失。
只有那些眼界没有超越自己周围的道德沦丧现象的人们,才敢发出这样的指摘。
例如,在莱茵省,人们就认为这种指摘是滑稽的,或者更进一层,人们认为这些指摘证明伦理关系的概念也是可以取消的,而任何合乎伦理的事实则都可看做臆造和谎言。
这就是那些并非为了尊重人而制定的法律的直接结果。
这些法律所固有的缺点并没有因为下列情况而消除:从轻视人的物质本性转到轻视人的观念本性,要人们盲目地服从超伦理的和超自然的权威而不要自觉地服从伦理的自然的力量。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82—1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