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运动
- 格式:pptx
- 大小:901.32 KB
- 文档页数:17
运动无处不在“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你每天无时无刻的再运动。
如果你每不运动就知道吃了睡,睡了吃的话,那不就名副其实的“大懒猪”了吗!别说,我们班就有好多同学不爱运动,体重越来越重,脂肪越来越多,为此,我们班张老师发了一张通告:“各位同学们,我发现近来有好几位同学体重明显上涨,饭量越来越大。
为了整理我们班容班貌,从今天开始:第二节课上间操之后在操场跑两圈,中午午休时练大绳和小绳,跳得好的替班级比赛,下午第二节课下课全部出去,爱打篮球的打篮球,爱踢足球的踢足球,爱打羽毛球的打羽毛球,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老师说的话。
把老师说的话放在心里,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减肥!”通告一发出去,班上便有鬼哭狼嚎的叫喊声。
班上的小胖子王某某说:“张老师这是要宰了我们的节奏啊!救命啊。
”第二节一下课张老师便信步走来:“同学们,我发的通告大家看到了吧!好,大家穿好校服,快去上间操!”“不要啊!谁来救救我。
”我说。
我也是班级里的一名小胖子,最烦跑步,上完间操后,张老师组织站队,魔鬼训练开始了!跑第一圈时一点也不累,可慢慢的,我的腿好像有两块铁,越来越沉,越来越沉。
在前一看已经有人到终点了,不行,我不能输给跑步。
咬咬牙,鼓足劲儿向前冲去。
啊!可算到了终点呢。
慢慢的也有人相继过了终点。
张老师说今天第一天大家跑步的总用时是:5分23秒,大家继续努力,争取明天我们有更大的进步。
一转眼,到午休时间了。
比起跑步我还是更喜欢小绳,我的小绳可是在班里数一数二的,嘻嘻,跳绳可不怕。
跳了两次我一次跳了163个,一次跳了174个,哈哈,小菜一碟。
之后我和我的好朋友玩了一会儿游戏。
就上课了,哎,突然感觉时间过得好快啊!第二天,我跑步时好像比昨天轻松了一点,但到了第二圈时,还渐渐有点体力不支,没关系,你可以做到,加油!我在心里给自己打气,一冲,耶过终点了。
“这次大家跑步的总用时是3分34秒!跟昨天比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科学笔记(下学期)班级姓名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一、骨骼1、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腿脚。
2、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头部有骨头29块,手臂有骨头64块,腿脚有骨头62块,躯干有骨头51块,一个婴儿油275块骨头。
3、和其他动物骨骼一样,人的骨骼也是又硬又结实,它们可以生长,不但能长长,还能长粗。
骨头中央的软物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骨头是灰白色的。
4、骨骼主要有支撑运动、保护内脏的作用。
5、像肋骨一样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还有哪些?答:颅骨、胸骨、盆骨、肋骨。
二、关节1、骨与骨之间相连能够活动的地方叫关节。
2、关节有颌关节、颈关节、肩关节、腕关节、指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
3、关节对我们的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僵硬。
4、关节的主要作用:运动、连接、缓冲。
5、关节有活动关节和固定关节。
6、关节按活动方式分为:铰链关节:肘关节、膝关节、指关节。
(屈伸:只可以向一个方向运动,不能朝反面方向运动)旋转关节:桡尺关节(旋转)球状关节:颌关节、肩关节、髋关节(既能屈伸又能旋转,还能向多个方向运动)7、最灵活的活动方式的关节是球状关节。
8、每个关节都有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三部分。
三、肌肉1、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仅靠骨骼是不够的,必须有肌肉的参与。
肌肉占到了人体重的40%,我们的身体有600多块肌肉。
2、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靠肌肉收缩和舒张带动骨骼运动现实的。
3、肌肉是怎样工作的?答: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放松。
收缩的肌肉摸上去又紧又硬,还会变短。
如果肌肉连接着两块骨头,那么肌肉收缩时,两块骨头就会靠近。
4、人体的肌肉最多的地方是手臂、大腿、臀部,较少的是手掌、头、小腿面等地方。
5、人在不运动时哪些肌肉仍在工作?答:人在不运动时负责呼吸、心跳和消化等器官的肌肉仍在工作。
6、怎样制作手臂活动模型?答:①剪两条硬纸板,其中一条是另一条的两倍宽,把宽的硬纸板沿长边对折,把另一硬纸板的一端剪圆,夹在对折硬纸板的中间,用铆钉固定住。
《无处不在的运动》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课内容,学生能够理解运动的观点,掌握运动的分类和特点,了解运动在平时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导入
1.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并思考:什么是运动?运动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2. 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或图片,展示不同种类的运动,并讨论它们的特点和意义。
二、观点诠释
1. 运动的定义: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由一定位置到另一位置的过程。
2. 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来运动、旋转运动等。
3. 运动的特点:速度、加速度、位移、时间等。
三、实例分析
1. 以平时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不同种类的运动:比如地球公转、自行车骑行、乒乓球运动等。
2.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身边发生的各种运动,并描述其特点和规律。
四、拓展延伸
1. 通过实验或模拟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种类的运动,加深对运动观点的理解。
2. 鼓励学生探索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运动在运动器械设计、交通运输、体育比赛等方面的重要性。
五、总结反思
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复习运动的观点、分类和特点。
2. 让学生思考: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如何运用运动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效率?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相关练习题,稳固对运动观点的理解。
2. 观察周围环境,记录一天中发生的不同种类的运动,并总结其特点。
3. 撰写一篇关于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的文章,结合实例进行描述。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运动的观点,掌握运动的分类和特点,并认识到运动在平时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希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运动的美妙的地方,不息探索运动的奥秘。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1.力在哪里一、问题解答问题1:硬果壳为什么会裂开?答:硬果壳承受了钳子的压力变形后裂开。
问题2:静止不动的棋子靠什么移动?答:橡皮筋的弹力使静止不动的棋子移动。
问题3:飞机为什么会飞上蓝天?答:飞机靠自身发动机产生的推力及空气的浮力飞上蓝天。
:问题4:运动中的自行车怎样才能停下来?答:运动中的自行车靠刹车产生的阻力才能停下来。
问题5:要使这个弹子滚动起来,滚得快一点或停下来,或让它拐弯,该怎么办?答:用手指弹弹子,可以使弹子滚动起来,弹力越大,滚动得越快;用手挡住弹子,可以使弹子停下来;从侧面等不同角度弹,可以使弹子拐弯。
问题6:力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答:力可以影响物体运动的快慢、方向等状态。
问题7:拿一小团橡皮泥或面粉,朝不同的方向用力,你发现了什么?答:我发现在不同方向的作用下,橡皮泥及面粉团的形状正发生着改变。
问题8:怎么比较力的大小?答:可以使用弹簧秤精确测量力的大小,再进行比较。
问题9:打出去的羽毛球在空中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运动中的帆船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答:打出去的羽毛球在空中受到向前的推力、向下的重力、向后的阻力三种方向力的作用。
我认为只受到两个方向的力。
空气的阻力不要说成空气的浮力。
运动中的帆船能受到了向前的风力、向后的阻力、向下的重力三种方向力的作用。
问题10:箱子后面的人如果推或拉,箱子的移动可能会怎样?答:如果推,箱子会向前移动;如果拉,箱子会向后移动。
问题11:门为什么没动?答:这是因为门受到了里外的推力,两种力大小相同、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反,相互抵消了。
二、教法分析本课从宏观上总体认识力以及力的作用,它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即“力有大小和力有方向”两个基本要素。
通过亲历活动,使学生了解力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并发现控制力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在学生本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力的经验,如风的力量可以推动风车转动;水力可以让小水轮转动,还可以来发电,用力推桌子可以使桌子移动位置等,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寻找身边的力或者自己制造出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表达力,以及力的种类,力的要素这些知识却是学生所陌生的,因为他们没有比较系统和完整地研究有关力的现象。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1课《力在哪里》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的第一课。
本单元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运动与力”的范畴,《力在哪里》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在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亲自来“找力”及亲历“弹硬币”的游戏,引导学生重新认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力的现象,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力,知道力的要素,从而构建自身关于力的体系,以达到《科学课程标准》中制定的使学生能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力,体验力有大小和方面,尊重证据,愿意与人合作和交流的目标。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过了一年多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程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对如何实验和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也比较熟悉,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但大部分学生的科学探究习惯尚未养成。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和科学探究习惯养成的培养。
由于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可能通过日常生活已经对力的现象有所了解,他们也可能在成长中体验过某些力的现象。
但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根据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来感受力,这又是学生所陌生的。
而且学生也还没有通过比较系统、完整的探究过程来认识、了解有关力的现象。
因此,这个单元就是要引导、鼓励学生对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主动参与,经历过程,在一个个亲历活动中感受身边的科学,品尝成功的喜悦,发现科学的真谛。
三、教学目标分析(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无处不在。
2. 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科学知识:1. 知道力的普遍存在性,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力;2.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和形状发生改变;3. 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真倾听,愿意合作与交流;2.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1、人体中共有(206)块骨头,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2、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骨)、(躯干骨)、(手臂骨)、(腿脚骨)。
3、人的手骨共有(27)块。
4、骨(又硬又结实),它们可以(生长),不但能(长长),还能(长粗)。
5、骨头里有(骨髓)和(血管),骨髓能制造(血细胞)。
6、骨骼具有(运动)、(支撑)、(保护)的作用。
7、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相连地方叫做(关节)。
8、人体主要关节有:(颌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9、关节常见的类型有:(铰链关节)、(旋转关节)、(球状关节)。
10、关节常见的运动方式有:(屈伸)、(旋转)、(既能屈伸又能旋转)。
11、关节的运动方式与相应的关节名称:(1)屈伸:肘关节、指关节、膝关节(2)旋转:桡尺关节(前臂)(3)既能屈伸又能旋转:肩关节、颌关节(下巴)、髋关节12、人体关节有(运动)和(缓冲)的作用。
13、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仅靠(骨骼)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肌肉)的参与。
14、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
15、人体肌肉共有(600)多块。
肌肉占到了人身体重量的(40%)。
16、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放松)。
17、人体静止不动时,负责(心跳)、(呼吸)的一些肌肉仍在运动。
18、体育运动可以强健我们的(骨骼)和(肌肉)。
19、经常运动的好处有:(肌肉发达)、(体力充沛)、(改善柔韧性)、(更有耐力)…20、各种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韧性和耐力的效果不完全一样:增强体力的运动项目:举重、游泳。
增强柔韧性的运动项目:体操、伸展肢体、游泳。
增强耐力的运动项目:羽毛球、自行车、慢跑、游泳。
21、为了使肌肉和骨骼保持正常工作,平常需要多吃些(蛋白质)和(钙)含量高的食品。
苏教版《科学》四(上)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没有形状,看不见,摸不着。
空气具有质量,要占据空间,容易被压缩。
2、空气受热时会向上流动,受冷时会向下流动,空气总是循环流动,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3、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氧气,其他的主要成分是氮气,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4、人的生存需要空气,动植物都需要空气,森林能净化空气,空气是生命之源,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污染净化器”等美誉。
汽车尾气是有毒的,焚烧垃圾也会产生大量黑烟和有害物质,污染空气。
第二单元、冷和热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温度地可以准确地测出物体的温度。
2、热水降温的规律是由快到慢。
3、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4、热的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5、液体和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6、不管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为“辐射”。
7、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8、1593年,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603年造出空气温度计。
9、同一种物质,表面颜色深的比表面颜色浅的吸热快,散热也快。
10、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能传播。
3、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
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4、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
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5、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
第四单元、吃的学问1、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
2、人体主要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3、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
苏教版小学科学目录小学科学是一门旨在培养孩子们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的重要学科。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知识和实践活动。
以下是苏教版小学科学的大致目录: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科学第 1 课小小科学家第 2 课小小工程师第 3 课上好科学课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第 4 课认识感官第 5 课感官总动员第 6 课借助工具观察第三单元用大脑思考第 7 课做个小侦探第 8 课暗箱里的秘密第四单元动物与植物第 9 课认识动物第 10 课认识植物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石头与泥土第 1 课石头第 2 课玩泥巴第 3 课沙子与黏土第二单元水第 4 课水是什么样的第 5 课玩转小水轮第 6 课盐和糖哪儿去了第三单元空气第 7 课找空气第 8 课这里面有空气吗第 9 课空气是什么样的第四单元动物与植物第 10 课形形色色的动物第 11 课多姿多彩的植物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关心天气第 1 课今天天气怎么样第 2 课天气的影响第 3 课四季的天气第二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第 4 课晒太阳第 5 课看月亮第 6 课数星星第三单元用力以后第 7 课推和拉第 8 课形状改变了第 9 课动起来与停下来第四单元奇妙的光第 10 课明亮与黑暗第 11 课透明与不透明第 12 课影子的秘密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它们是用什么做的第 1 课认识常见材料第 2 课各种各样的杯子第 3 课神奇的新材料第二单元玩磁铁第 4 课磁铁的吸力第 5 课磁铁的两极第 6 课自制指南针第三单元土壤与生命第 7 课栽小葱第 8 课养蚂蚁第 9 课寻访土壤中的小动物第四单元打开工具箱第 10 课认识工具第 11 课拧螺丝第 12 课做个小温室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 1 课空气占据空间吗第 2 课空气有质量吗第 3 课热空气和冷空气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第 4 课土壤的成分第 5 课土壤的类型第 6 课肥沃的土壤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 7 课认识固体第 8 课认识液体第 9 课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第 10 课把液体倒进水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第 11 课河流与湖泊第 12 课地下水第 13 课海洋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第 1 课种子发芽了第 2 课幼苗长大了第 3 课植物开花了第 4 课植物结果了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第 5 课不同环境里的植物第 6 课沙漠中的植物第 7 课水里的植物第 8 课石头上的植物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第 9 课声音的产生第 10 课声音的传播第 11 课不同的声音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 12 课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第 13 课纸第 14 课金属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第 1 课给动物分类第 2 课鱼类第 3 课鸟类第 4 课哺乳类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第 5 课运动与位置第 6 课不同的运动第 7 课运动的快慢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第 8 课力与运动第 9 课弹力第 11 课浮力第四单元简单电路第 12 课点亮小灯泡第 13 课导体和绝缘体第 14 课电路暗箱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第 1 课骨骼第 2 课关节第 3 课肌肉第 4 课骨骼、肌肉的保健第二单元养蚕第 5 课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第 6 课蚕的生长变化第 7 课蚕的生命周期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第 9 课弹力第 10 课摩擦力第 11 课浮力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第 12 课力在哪里第 13 课重力第 14 课摩擦力的秘密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第 1 课光源第 2 课光的传播第 3 课光的反射第 4 课七色光第二单元热传递第 5 课热传导第 6 课热对流第三单元地表的变迁第 8 课地球的表面第 9 课火山和地震第 10 课地球的内部第 11 课地表的变化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第 12 课水滴的旅行第 13 课水的分布第 14 课节约用水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第 1 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第 2 课微小的生命体第 3 课发霉与防霉第二单元仿生第 4 课生物的启示第 6 课蛋壳与薄壳结构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第 7 课昼夜交替第 8 课谁先迎来黎明第 9 课四季循环第四单元简单机械第 10 课撬重物的窍门第 11 课拧螺丝的学问第 12 课升旗的方法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 1 课蜡烛的变化第 2 课铁钉生锈第 3 课制作汽水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第 4 课生物的遗传第三单元化石的奥秘第 6 课化石告诉我们什么第 7 课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第四单元探索宇宙第 8 课太阳系大家族第 9 课观察星空第 10 课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能量第 1 课什么是能量第 2 课各种各样的能量第 3 课能量的转换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第 4 课多种多样的动物第 5 课多种多样的植物第 6 课古代生物的多样性第 7 课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第三单元宇宙第 8 课探索宇宙第 9 课浩瀚的宇宙第 10 课建构宇宙模型第四单元科技发展造福人类第 11 课科技发展历程第 12 课科技改变世界第 13 课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的目录设计,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通过逐步深入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第一课《力在哪里》教学设计第三稿(集体备课资料)达旗第七小学科学信息组2016-3《力在哪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力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体验和观察到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
2、通过活动,理解力对物体的影响: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还会改变物体的形状。
3、通过游戏活动体验到力有大小,也有方向。
4、结合动手操作活动,会用画箭头的方式表示出物体受力的方向。
5、感受力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身边各种常见的力有一定的了解和生活体验,对于力学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但是力毕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要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来理解这种抽象的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教师设计一系列的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将无形的力有形化,为学生的学习架设一定的阶梯。
知识内容分析:《力在哪里》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学知识。
这一课的教学很关键。
它教学的优劣会影响学生后续学习几种具体的力,会决定学生对力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认识力对物体的影响。
二,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三,认识力的方向。
需要用两课时来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一、三两个部分,第二课时教学第二部分。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理解力对物体的影响: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还会改变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结合动手操作活动,用画箭头的方式表示物体受力的方向。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1、活动一:出示夹子师:你们使用过夹子吗?(生:用过。
)师:打开夹子有什么感觉?生:用力。
)师:力是哪来的?(我们身体上的。
)我们身体上的力能看到吗?(看不到)师述:力很神奇,虽然我们看不到力,但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用力。
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老师的演示:以下活动中有哪些力呢?活动二:将两个乒乓球从同一高度松手,让乒乓球自然下落,让一个落入水中,一个落到桌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