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2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94.00 KB
- 文档页数:7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故”“去”“汤”“遗”“若”“趋”等实词的词义及“引刀趋机”“嗟来之食”“盗泉之水”等典故2、理解故事的所包含的思想意义3、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知识、历史典故的理解教学设想一课时,在诵读的基础上,点拨关键词语,让学生复述,在此基础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至于表达技巧等相机略提即可。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强不知为知,不懂装懂。
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作言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二、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试读将读不准的字划出来。
(二)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三)学生齐读(四)学生复述故事通过学生的复述了解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校正。
(六)讨论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2、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的态度怎样,可以看也孔子的什么品质?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三、学习《乐羊子妻》(一)试读(二)教师正音后范读(三)学生朗读(四)点拨重点词语(五)学生复述(六)讨论1、这个故事写了乐羊子的妻子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2、第一件事她用什么办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乐羊子妻的什么品格?你同意乐羊子妻的做法吗?有没有“捐金于野”必要?3、第二件事,她又是用什么方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她什么品格?4、我们从乐羊子妻的身上学到什么?四、现场表演《两小儿辨日》五、作业见练习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二1、过程活动化。
我们可以把学生课堂活动是否充分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标尺。
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升华精神的活动,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
【学习要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课堂探讨☆要点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探究活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师释疑】对于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首先要准确的翻译课文,在掌握句子的现在汉语意思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内容;阅读“铭”,“说”这种特殊体裁的古文,要在掌握文体特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
此类文章多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情感。
【讨论明确】这篇《陋室铭》是刘禹锡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爱莲说》是周敦颐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
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借一事一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两篇文章同为古代散文名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陋室铭》托物陋室,表现“唯吾德馨”的情操;《爱莲说》以花言志,寄托洁身自好的抱负。
【课堂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10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A.谈笑有鸿儒.. B.有龙则灵.C.不蔓.不枝 D.陶后鲜.有闻2.翻译下列句子:(4分)(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简要回答问题。
(4分)(1)乙文中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短文两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行道树》: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设计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整体感知①自读,发现问题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
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22. 短文两篇一、预习案1、预习目标(1)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言与文言知识。
(2)背诵《陋室铭》与《爱莲说》。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陋室铭》与《爱莲说》寄寓的思想情感。
2、预习要点(1)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言与文言知识。
(2)背诵《陋室铭》与《爱莲说》。
3、达标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惟吾德馨.()鸿儒()调()素琴案牍()濯()亵()鲜()(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焉()陶..()濯.清涟而不妖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答: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答: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答: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答:二、探究案1、要点回顾(1)《爱莲说》第一段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
文中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的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
(2)①《陋室铭》的作者是,字,是朝人。
②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的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这种文体有的特点.2、问题展示(1)划分《陋室铭》的段落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层(从开头至)。
第二层(至)描写居室环境与日常生活。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概括《陋室铭》这篇课文的中心答:(3)划分《爱莲说》的段落层次,概括大意: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4)概括《爱莲说》中心答:3、方法总结小组间讨论预习的收获,选一名同学课上做总结汇报。
4、拓展交流映衬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物点。
在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
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
22 短文两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德育目标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一、导入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篇被气出来的铭文。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1、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2、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人教八年级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整体规划一、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此课包括《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以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
文章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文章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给人多方面的审美享受。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文学家周敦颐的名篇,全文精炼短小,却底蕴悠长,意味深远。
文章作者借写莲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两篇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的奇葩。
人教版语文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除《陋室铭》和《爱莲说》外,这个单元的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理想社会的《桃花源记》,表现古人高超技艺的《核舟记》,有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望岳》、《春望》、《石壕吏》。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将近二十篇文言文,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形成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
八年级学生,十三四岁,一方面,他们还保留着少年儿童的天真烂漫,对于美好的事物他们有浓厚的兴趣,对于琅琅上口的文章仍保持着强烈的热爱,对于朗读不乏兴趣。
另一方面,他们的的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在形象思维丰富的同时,抽象思维有了较深层次的发展。
对于文学的欣赏不仅仅停留于感性体验而且具有了理性的分析与较高层次的审美。
三、教学设想1、“文”“言”并重,注重挖掘文章的文意之美。
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部重头戏。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认为要充分重视,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看,入选初中课本的文言文,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粹。
22 短文两篇【备课组中心发言纪要】一、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班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其次篇课文。
《陋室铭》是刘禹锡的作品,是一篇韵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表达了“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
《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作品,在文中,作者借写“莲”,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特点。
二、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一)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3、能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1、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把握特殊句式的翻译。
2、能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难点能引导同学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三、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教法)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重点在于考察同学记诵积累的过程的要求,将朗读,背诵课文结合到对文章的赏析当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让同学乐观参与和相互学习,达到感知学问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1)设置疑问,放弃权威思想,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鼓舞同学大胆质疑。
(2)延缓推断时间,鼓舞同学进行自我推断,提高同学辨别是非的力量。
(3)给同学较大的思维空间,允许同学自我思考和得出结论。
【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能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1、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把握特殊句式的翻译。
2、能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能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课时:一个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刘禹锡的诗歌引入。
二、简要介绍“铭”及作者。
1、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2、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怀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一、以声入情,因声求义,以此感受作品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二、注意语言的音律节拍,反复朗诵,直至能够背诵,尽力做到传情达意3、了解作者洁身自好的品质教学重点通过体味富有韵律的语言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学步骤:(一)导入: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
”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
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咱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二)师范读课文,并提示学生注意读音和停顿(三)生朗诵课文学生给出评判(引导学生在朗诵的韵味上下功夫,韵味是铭文的一大特色)关于铭文:多讲处世之道,气宇温和从容不迫,语调和顺介绍作者及铭(见课文)(四)同桌间借助工具书和课后注释翻译课文,请同窗说说课文意思,教师应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在意)名(闻名)灵(灵气,神气)斯(这)惟(只)德(道德)馨(香气,那个地址指道德高贵)鸿(大)儒(有学问的人)白丁(原意平民,那个地址指没有学问的人)调(调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心义)劳(使。
劳累)行(形体,躯体)云(说)何(什么)倒装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何陋之有——有何陋(五)再次朗诵课文,并注意停顿(陋是针对屋子本身的简陋讲的,而不陋是说主人的精神品质高贵的话就不感觉陋了。
陋是指物质上的,而不陋是指精神上的。
正如文章开头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正是文章的中心句,后面的文章都是围绕这一句话展开的。
)(谈笑有鸿儒,往来不白丁。
能够调素琴,阅金经。
作者从交往,愉悦,学习几方面描述出主人追求之不陋,鸿,素,金三字又能够突出主人精神生活的内涵丰硕,与陋无缘)(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突出作者不被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所累,这不是他所追求的,可见他的志趣高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周围景色尽管不是很漂亮,但可见作者安贫乐道,恬然自适的生活乐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把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意在自勉,希望自己也像他们那样尽管居住的屋子简陋,但道德受人景仰)(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
22 短文两篇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馨(xīn):文中指散布得很远的香气。
苔(tái):苔藓植物的一纲,茎和叶的区别不明显,常贴在阴湿的地方生长。
案牍(àn dú):公事文书。
蕃(fán):多。
淤泥(yū ní):河湖池塘里底部的泥沙。
亵玩(xiè wán):亲近而玩弄。
出淤泥而不染(chū yū níér bù rǎn):生长在淤泥中,而不被淤泥所污染。
(二)知识积累1、关于作者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诗人,进步的思想家。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浪淘沙词九首》其九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就是其中的一首。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
据说是刘禹锡被贬安徽时修建的。
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中有石碑一面,上刻篆书“陋室铭”三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
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屈;他酷爱莲花,亲自率领属下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
2、文体简介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警戒之意。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就是一篇咏志讽世的散文。
4、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继续积累文言字词;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领略作者的情怀;3、把握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导学活动第一课时(学习《陋室铭》)(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上课以前,我想先请大家做一道选择题。
一间王公大厦,装饰华美,金碧辉煌,你想要得到它,必须说很多违背良心的话,做许多丧尽天良的事;有一间斗室,非常简陋,但是有青山绿水,知音相伴,你想得到它,它就在你身边。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学生答选后者)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和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选择一样。
相信你会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二)预习检测1、《陋室铭》的作者,字梦得,代诗人,进步的思想家;《爱莲说》的作者,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馨.()鸿儒.()调.()素琴案牍()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有仙则名.()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③予谓.菊()④陶后鲜.有闻()4、翻译(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三)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四)解题“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
(五)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放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注意重音、节奏和韵脚)讲解:本文是一篇骈文。
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
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
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
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
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力求读出韵味。
2、字、词、句过关(1)在认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谈笑有鸿.儒()②可以调.素琴()③无丝竹之乱.耳()④往来无白丁..()(2)翻译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3、句段品读仔细阅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先独自解决,不懂的问题后小组讨论解决。
)(1)找出点明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点明:主旨是“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2)这篇短文是从哪几个角度来体现出“陋室不陋”的?明确: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写环境清幽宁静;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写室内活动欢畅。
小结:居室环境:清幽;交往人物:高雅;主人生活:清闲。
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
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3)本文运用的修辞方法有哪些?请举一个例句。
对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拟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在当今开放的社会里,你是如何看待文中所说的“陋室”?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代表发言,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4、探究质疑(1)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2)同学们对课文内容还存在哪些疑问,请提出来。
(六)快速复习,准备检测(七)课堂检测题目另附。
完卷后老师出示答案,同学互评互改。
(八)本节小结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借陋室以言志,这里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这篇铭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
(九)课外作业1、理解注释中的词句,翻译全文。
2、背诵课文。
教案第一课时参考答案(二)预习检测1、刘禹锡唐周敦颐2、xīn rútiáo dú3、①出名②这只③认为④少4、(1)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里。
(2)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五)研习课文2、(1)①大②调弄,这里指弹奏③使……乱④没什么学问的人(2)①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出名。
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第二课时(学习《爱莲说》)(一)检查《陋室铭》背诵(二)导入课文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学生吟诵诗句……)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
“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四)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放录音(要求仔细听,注意字音及停顿)(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力求能当堂背诵。
2、字、词、句过关(1)在认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③濯清涟而不妖.()④宜.乎众矣()(2)翻译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句段品读(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格?明确: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2)提问:作者写莲花之前,先写菊花与牡丹,其用意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3)提问:“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这样评价莲花原因是什么?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提问:学习了莲花的美好品质后,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先在小组上互相交流,然后推荐较好的在班上交流。
4、探究质疑(1)作者在文章中对三种花的不同评价,以及人们对三种花的不同态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情怀?明确: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2)同学们在学习中还存在哪些疑问,请提出来。
(五)快速复习,准备检测(六)课堂检测题目另附。
完卷后老师出示答案,同学互评互改。
(七)总结1、学生总结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
你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
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
此外,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同学们, 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课外作业1、默写这两篇短文。
2、仿写《爱莲说》以“爱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教案第二课时参考答案(四)2、(1)①多②唯独③美丽而不庄重④应当(2)①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②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学案教案第一课时随堂抽测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别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20分)(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2)谈笑有鸿.儒()(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4)无丝竹..之乱耳()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0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0分)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