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三篇】
- 格式:docx
- 大小:21.85 KB
- 文档页数:8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案与反思第【1】篇〗《梦回繁华》导入:数据呈现。
首先,请一学生上台将“长5米多,高0.2米多的画框”演绎。
然后呈现数据:人物500多个,牲畜60多匹,船只20多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余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
最后,引出“清明上河图”说明的对象。
有一幅画,内容丰富,气势恢宏;有一幅画,技艺高超,繁华无限。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内容丰富的长卷,我们一起来梳理本文的内容与条理。
一、梳理文本思路。
(方法:任务型阅读)(方式:思维导图)1、自由朗读文本;2、完成思维导图;方法:勾画出每一段的关键词句。
(对结构和内容起关键作用)先举例:第1段要找出:“北宋时期、繁荣局面”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因为这些词句点出了历史背景,引出了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清明上河图》。
①背景②作者③整体概括(总)③④内容开卷处④具体分说(分)中段后段⑤价值(给出4处,其余让学生完成)3、小结:本文逻辑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有总有分、有主有次,做到了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内容丰富的长卷,更是笔法细致的长卷,我们一起来感受清明上河图的繁华,体会本文语言的魅力。
二、感悟“说明方法”(方法:批注性阅读)1、回读文本,批注文本重点两段(3、4),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
(自由批注)先进行展示举例,如第三段中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揣摩本课重点的说明方法——摹状貌。
摹状貌是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
(1)看图说话呈现画面假如你是一位解说员,用自己的话介绍画面中的一个点。
(小教鞭指着图画解说)老师点评学生的内容与语言表达。
(2)回读文本高潮部分,比较文本和刚才学生的介绍,仔细揣摩“摹状貌”的特点。
描写的多样性。
场面描写:有点有面,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正面与侧面相结合。
(穿插课堂中扳手腕的场面,来解读描写的多样性)四字短语的广泛使用。
八年级语文上册《梦回繁华》教案一、教材背景本教案针对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课文《梦回繁华》进行教学设计。
该文是晋江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李毅在自己的知名公众号上连载的一篇小说,以极其生动的细节描写了一个女孩在追梦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通过主人公温婧妍的经历,强调了追梦人应该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教导思想:本次教学要求学生根据小说文本进行深度阅读,培养学生勤思考、积极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梦回繁华》,理解小说中描写的人物、情节和主题。
2.通过阅读小说,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3.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鼓励学生根据小说情节进行创作和想象。
三、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梦回繁华》的主题和情节。
2.掌握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小说《梦回繁华》的主题和情节。
2.分组阅读法:把班级分为小组,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通过小组合作表达自己对小说的看法。
3.活动探究法: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小说情节的创作仿写,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堂教学设计第一部分:导入环节(10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谈谈自己的梦想和追梦的过程,引出梦想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探究为何要追梦以及什么样的心态是追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
第二部分:阅读和理解环节(30分钟)1.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小说《梦回繁华》的主题和情节有一个初步了解。
2.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自由阅读小说一段,然后口头表述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心得体会,班级其他同学就表述内容进行讨论。
第三部分:学习和探究环节(50分钟)1.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探究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心理活动。
2.让学生自由发挥,以小说中的情节为原型创作故事,体验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第四部分:总结环节(10分钟)让学生回答问题:本节课你从小说《梦回繁华》中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探究小说对我们的意义和价值。
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梦回繁华”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对繁华盛世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思考。
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积累文言文阅读技巧。
o了解唐代诗歌的荣景象,感受唐诗的艺术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o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有效的表达。
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并能将文言文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
o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感受唐代盛世的繁华景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o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o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美好未来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梦回繁华”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对繁华盛世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思考。
•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用法,积累文言文阅读技巧。
难点:•理解作者对繁华盛世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思考的深刻含义。
•将文言文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并进行有效的表达。
三、教学准备•教:课件、相关视频资料、唐诗选集•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展示唐代盛世图画或视频,并播放唐代音乐。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唐朝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唐朝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引入课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梦回繁华》,这篇文章就带我们梦回唐朝,感受盛世的繁华。
2. 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 老师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学生讨论交流,并进行归纳总结。
3. 阅读探究•老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进行以下探究:o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解释其含义。
o分析课文结构,并概括每一段的中心内容。
o理解“梦回繁华”的写作手法,并体会作者对繁华盛世的追忆和对现的思考。
4. 课堂练习•老师布置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梦回繁华》(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梦回繁华》的主题和背景。
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梦回繁华》的课程内容和目的。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相关的艺术作品,引起学生对艺术品的欣赏和思考。
1.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艺术品,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第二章:艺术品的创作背景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梦回繁华》中艺术品的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对艺术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内容介绍《梦回繁华》中涉及的艺术品的创作时期和背景。
讲解艺术家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艺术品的图像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灵感来源。
第三章:艺术品的形态与风格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梦回繁华》中艺术品的形态与风格。
培养学生对艺术审美和表现手法的认识。
3.2 教学内容分析《梦回繁华》中艺术品的形态特征和风格特点。
探讨艺术品的色彩运用、构图技巧等方面。
3.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艺术品的图像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艺术品的形态与风格特点。
第四章:艺术品的意义与影响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梦回繁华》中艺术品的意义和影响。
培养学生对艺术品的欣赏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内容讲解《梦回繁华》中艺术品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
探讨艺术品对社会和后世的影响和启发。
4.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艺术品的图像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品的意义和影响,进行小组讨论。
第五章:创作与表达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进行艺术创作。
培养学生对艺术表达的自信和能力。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如绘画、雕塑等。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5.3 教学活动分发创作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
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第六章:艺术品的传播与收藏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艺术品的传播与收藏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三篇《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小编整理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梦回繁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法。
3.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领略这一国宝级画作的美,培养我们鉴赏,审美能力。
【课时计划】1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解决步骤三、四。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有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
在问世以后的8_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的无价之宝,同学们知道这幅画是什么了吧?(学生回答)对,《清明上河图》它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呢?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梦回繁华》。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汴梁(biàn)题跋(bá)绢本(juàn)[来源:学_科_网]...翰林(hàn)田畴(chóu)料峭(qiào)...簇拥(cù)漕运(cáo)舳舻(zhúlú)....沉檀(tán)摄取(sha)遒劲(qiú)...摩肩接踵(zhǒng)络绎不绝(yì)..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工:善于,擅长。
设色:(绘画)涂色,着色。
田畴:田地,田野。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微寒。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孔道:必经之道。
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遒劲:雄健有力。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梦回繁华》教案况。
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3、掌握字音biàn bá juàn chóu qiào cáo汴梁题跋绢本田畴料峭漕运zhú lú tán qiú zhǒnɡ yì舳舻沉檀遒劲摩肩接踵络绎不绝4、理解词义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踵,脚后跟。
络绎不绝:(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细致入微: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到了;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
5、质疑问难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案、修改答案。
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三、浏览文章知内容同学们,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需要大家自主阅读理解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请大家结合下面的问题进行自主阅读:1、阅读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然后从头至读一读字音和字义。
提出课前自学时的问题,尽量合作解决。
掌握重点字音字义。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时期京城汴梁繁华而热闹的市并景象,又描绘了汴梁近郊清明时节优美的自然风光。
作者通过既通俗易懂又典雅优美的语言,让我们欣赏到画作非凡的艺术价值,感受到我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希望我们课下继续欣赏我国的绘画之美,热爱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结课堂笔记。
容,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板书设计梦回繁华记录在笔记本上。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梳理课堂知识点,有利于掌握课文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三篇】.《梦回繁华》教案一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法。
3.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领略这一国宝级画作的美,培养我们鉴赏,审美能力。
【课时计划】1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解决步骤三、四。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有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
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的无价之宝,同学们知道这幅画是什么了吧?(学生回答)对,《清明上河图》它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呢?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梦回繁华》。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汴梁(biàn)题跋(bá)绢本(juàn)[来源:学#科#网]...翰林(hàn)田畴(chóu)料峭(qiào)...簇拥(cù)漕运(cáo)舳舻(zh úlú)....沉檀(tán)摄取(sha)遒劲(qiú)...摩肩接踵(zhǒng)络绎不绝(yì)..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工:善于,擅长。
设色:(绘画)涂色,着色。
田畴:田地,田野。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微寒。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孔道:必经之道。
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遒劲:雄健有力。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踵,脚后跟。
细致入微: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到了;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
3.作者简介《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梦回繁华》教案二【知识与能力】1.积累“料峭、跋涉、摩肩接踵、遒劲、络绎不绝”等词语。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相关内容,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
3.认识《清明上河图》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1.掌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基本说明知识。
2.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生活。
1.掌握课文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的画作。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提到画作,大家应该想到很多画家和其作品,如: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竹、徐悲鸿的马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择端的鸿篇巨著《清明上河图》。
二、资料助读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0年-1126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
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
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
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表现。
《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读课文,通过工具书和下面的注释疏通生字词。
汴梁(biàn)翰林(hàn)驮队(tuó)跋涉(bá)....漕运(cáo)舳舻(zh úlú)竹篙(gāo)无暇(xiá).....沉檀(tán)遒劲(qiú)摩肩接踵(zhǒng)...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归纳概括:这篇说明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画作,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四、三读课文,重点研读学生自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张择端的画作《清明上河图》,文章在说明过程中采用了逻辑顺序。
2.作者围绕说明对象,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文章围绕《清明上河图》先介绍了张择端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其创作特点,接着介绍《清明上河图》创作用料、规格、主要内容,然后重点介绍画作的详细内容,最后介绍画作创作的技法、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3.文章在说明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分析。
文章在介绍过程中采用了列数据、打比方、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举例略。
4.分析文章使用不少四字短语的效果。
如:无暇一顾、街道纵横、房屋林立、一应俱全、应有尽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无所不备等。
文章在说明的过程中大量使用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节奏强。
5.举例分析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
生动形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画作的艺术效果。
“一应俱全、应有尽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无所不备”等词语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作的内容。
五、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说明文《梦回繁华》,相信大家对《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对宋代的繁华也有所了解。
我们在生活中不仅要学会发现美、欣赏美,也应该尝试创作美。
《梦回繁华》教案三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理解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是怎样的一件艺术作品。
2.学习说明顺序与说明方法。
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有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
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的无价之宝,请问同学们知道这幅画的名称吗?明确:《清明上河图》。
这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存于世的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它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呢?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呢?我们今天学习《梦回繁华》,或许能解答你心中的疑问。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说明文的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说明点,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说明对象的特点,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汴梁(biàn)题跋(bá)绢本(juàn)翰林(hàn)田畴(chóu)料峭(qiào)簇拥(cù)漕运(cáo)舳舻(zhúlú)沉檀(tán)摄取(sha)遒劲(qiú)摩肩接踵(zhǒng)络绎不绝(yì)工:善于,擅长。
设色:(绘画)涂色,着色。
田畴:田地,田野。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微寒。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孔道:必经之道。
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遒劲:雄健有力。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踵,脚后跟。
细致入微: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到了;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
一、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第一部分(1):提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2)介绍作者与作画背景。
第三部分(3~4)介绍画的内容材质、大小、色彩、特点与整体内容1.介绍画的材质、大小、色彩、特点与整体内容2.具体介绍画的内容⑴近郊风光⑵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⑶汴梁市区的街道第四部分(5):画法、风格与价值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解读。
1.本文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明确:介绍这幅图的历史背景,画的作者,画卷的纵横,作品描绘的内容,画卷特点及历史价值等。
2.读了本文,关于《清明上河图》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明确:①我了解到了北宋时期,城市繁荣,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清明上河图》便是反映这一时期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一幅风俗画。
②我了解到了画的作者张择端主要活动时期,籍贯,字,生平,爱好等。
③我了解到了关于这幅图的画卷大小,描绘的具体内容,特点及价值等。
3.细读课文第四段,作者是怎样有条不紊地说明画卷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