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小学作文训练人教版新课标
- 格式:docx
- 大小:57.16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语文论文-浅议小学作文训练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作文认为,新编教材编排思路、课文内容、单元提示、补充材料、语文活动、练习安排等都体现了编者的独到匠心、精心设计,对整个语文教学的目标、结构、方法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但“教材不是教学的惟一凭借”,再好的教材都有其局限性。
现在的语文教材,采用的单元主题编写,每一个单元有一个习作提示(题目),只有简单的习作提示。
每单元进行一次作文,学生练笔少而且都安排在阅读教学后,作文与课文往往是两张皮,学生难以从中学到一定的语言形式。
语文教师只能想当然地教学作文。
实践证明,如果每学期只是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八次或十次习作练习,是很难教好作文的。
小学作文倡导树立新的教材观,使有限的教材发挥出无限的育人功能和无限的价值来。
小学作文的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学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成为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针对教材每一个单元的一个习作题目,我们可举一反三拓宽习作。
比如某一单元的题目是练习写一个人物。
在小学作文教学操作中分为三步:第一步入格:分为三个环节:①知格:即指导小学生明白写人作文的章法格式(如概括特点→具体事例;总分写人:总写特点→分写事例等等)。
②划格:即指导小学生根据写作的需要,快速构思,划出行文的思路图(相当于列提纲)。
③依格快写。
即指导小学生根据自己划出的思路图快速成文。
入格的练习可使小学生尽快地掌握一种写作的技法。
第二步,定格。
即通过师生互动评价,指导小学生在入格的基础上,确定写什么的基本格式。
根据格式(章法)进行二次习作练习。
比如用三段式写爸爸入格之后,再用三段式写妈妈,使格式在头脑中定式。
从而熟练地掌握这一格的写作章法,变成一种写人的技能。
第三步变格,即出格。
即用所学的格式(章法)换一个角度进行写作的创造性练习。
比如在三段式的入格(写爸爸)、定格练习(写妈妈)之后,变格练习,用所学的格式来写周围的人物,从而使形成的技能变为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如何使学生作文闪动个性的音符人教版新课标经常有老师问:“我们班学生的作文都千篇一律该怎么办?”我说:“只有努力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才能写出具有个性化的作文。
”要让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人,写出闪动着个性音符的作文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重主动探索,轻被动习作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能激发人主动探索,而处于少年期的学生是最富有好奇心的,因此如何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鲜活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导他们参与学习过程,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所追求的。
我校有这样一位教师就能经常创设这样的情境。
如一位教师上一堂口语交际作文课,上课铃响后,他没有先进教室,却巧妙设置:请其他教师进教室,告诉学生因为校长找他开会了,所以要过会儿再来上课。
这相情境无疑大大激发了学生说话的情趣,学生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主动学习的过程。
再如这位老师上写介绍信时,他同样创设了一个情境:要到雄都饭店参观,不知能否接待。
他把表达训练放到社会生活环境中进行,在实践运用中语言表达有多么重要,教师教得活,学生学得活。
在作文教学中创设情境,适时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作文教学活动中去。
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进入角色,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自由作文,轻被迫写作很多老师都喜欢让学生按自己的统一构思进行作文,认为这样有利于批改,便于评讲,更能应付考试。
但是这样做会大大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如果学生恰好在这方面没有积累,而硬逼着他写,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害怕作文,我们应该尽可能的给他们写作的自由空间和选择的自由。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己的心灵变化,把日记和小报作为课外作文的载体。
把作文“书信”化。
即以写信代替作文,把作文内容、要求转化到书信的写作中去。
学生对写信很感兴趣,因为写信可以比较自由地倾诉自己的想法和感情,收到信也是他们最高兴和最幸福的事。
在写信中,学生往往能比较容易地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论习作教学人教版新课标1通过兴趣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就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1]。
教师通过教学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在完成文章的学习之后,便进行多种教学环节,从而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并且还能从中找出兴趣。
例如:“狂风吹在树枝身上,就像用鞭子在狠狠地抽打着树枝。
”“有的树枝被狂风吹得哗啦啦的作响,有的树枝被狂风压倒在地上,有的树枝被狂风吹断掉……”就这么的形容,一句深动形象并且还有趣味的句子就呈现在了小学生的面前。
有的同学仔经过观察之后,会对仙人球进行这样的描写:“仙人球圆圆的、硬硬的,它的上面长满了长长的尖刺。
要是用剪刀剪掉它的长刺,它就会成为光头,很好玩的。
”这样的教学,提升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而且还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习作水品。
2领悟习作教学与课本的联系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了习作教学应该是贴近生活的。
那么生活的经验应该是从何而来的呢?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的经验更多的是从书本中得到的。
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借助课本的力量去回归自然、认识社会、了解生活。
自然,语文课本就成了连接习作教学的“枢纽”。
2.1找文本的关键在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时要对阅读课堂要有效的利用起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出主题,并且对文本中的关键词进行搜索,然后再对写作的素材进行捕捉。
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就要重点结合文本中的关键点进行强化(关键词、段落结构、行文特点)。
2.2对文本中的信息点进行搜索当小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总是哇哇的读,表面是沉醉在内容中,但是却对文中部分精彩的片段出现了“走马观花”的现象,致使部分关键的信息点出现了遗漏,恰好这些被遗漏的信息点却是表现文章情结的重点。
假如将学生的这种遗漏带回文章中去,却会使学生的语言显现的那么的苍白、那么的无力。
因此,有效地习作理念就是要将遗漏的信息进行搜索、整理并加以巧妙的应用[2]。
2.3文本激情的掌握小学教学中,尤其是对学生的朗读中讲究其情感的饱含。
小学语文论文-浅议作文讲评人教版新课标一、鉴赏佳作,贵在品味选择一篇学生的佳作,让学生讨论品味,并由作者介绍经验。
选出来的作文,最好由老师当众有感情地朗读。
因为这种有感情的朗读既可以使学生感到作文确实写得好,值得学习,有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同学写的优秀作文的赞美,从中受到鼓励。
读过之后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谈出自己的感受。
小作者的介绍要突出重点,要具体谈一两点体会。
一种是对作文得失的分析。
具体做法是:选择一篇中等偏上的作文,师生共同讨论分析。
所选择的这一两篇作文,在思想内容和表达上都有不少长处,又都有一些不妥当的地方,这个不妥当,主要是思想内容和布局谋篇方面,既:立意方面,内容选择安排方面,思路、条理方面等。
而主要不是个别词句上的枝节问题,因为个别词句上的枝节问题的讨论,普遍的指导意义不大,可以学生自己去修改。
通过讨论分析,使全班同学都知道这篇的得失在哪些地方,并从中受到启发,知道文章应该怎样写,而不应该怎样写。
供学生讨论分析的作文,可以用大字抄写在黑板上,也可以印发给学生。
还有一种是文字表达的推敲。
具体做法是:从学生的习作中选择一批有“疑义”的词句,引导学生共同来分析推敲。
有“疑义”的词句,不同于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应该由学生自己去修改。
共同推敲的是有“疑义”的,有“疑义”的词句推敲要与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联系起来,要放到语言环境中去推敲。
这些有“疑义”的词句要靠平时搜集,平时批改作文时,要有意识的注意,发现之后随手记下,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就可以安排一堂讲评课。
这堂讲评课就专门针对有“疑义”的词句来讲。
二、鼓励作文,贵在真诚学生最爱听鼓励的话。
作文讲评,主要采取表扬鼓励的方法,要善于发现全班的共同进步,共同的用功之处,在讲评时热情加以鼓励。
对于存在带共性的问题,最好也通过表扬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学生,使一时没有写好的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一般不要采用把写得不好的作文拿出来当众讲评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生的作文指导人教版新课标学生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开始作文训练。
而如何抓好小学生的作文指导,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不少同仁为了改变作文教学的陈旧模式,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已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而本人也不断摸索和实验,认为小学生的作文教学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读写结合,从读中学习写作小学生作文,就是要指导学生能灵活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把自己的见闻、思想、想象表达出来。
而如何把自己的作文表达清楚,必须有良好的方法,方法的来源是始终离不开对书本广泛的阅读。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无非是个例子。
”作文的指导必须重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密切联系。
要通过对范文多方的阅读,才能让学生慢慢领会得到写作的方法。
换言之,只有通过阅读,学习了名家名篇的主体构思和布局谋篇,领悟了对事物的观察方法及其表现形,并把从学习中自己阅读课文时领略到的表达方式加以运用,才能慢慢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二、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激发学生兴趣在很多学生还不知道什么叫作文时,就开始感觉得作文太难了。
因此,小学生的作文教学首先要解除学生心目中的“难处”。
想办法找寻到学生认为作文难的畏难情绪,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只有让学生消除了畏难情绪,找到自己容易找并感兴趣的写作素材,这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产生了写作兴趣,学生心中才激起写作的动力,教师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见解,逐步引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具备了这潜能,学生才能对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听到的事和物充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可将自己的喜闻乐见在纸上表露出来。
三、激励学生参与实践,开源拓流小学生的作文就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可见,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凡脱离了生活实践的作文,往往内容空洞无物且缺乏真情实感。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作文教学实践探索与反思人教版新课标一、激发学习动机,扫除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障碍作文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智力活动,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字词句篇,表情达意。
这就需要付出一定创造性的劳动。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语言文字还没有学出门道,感到作文困难自然是难免的。
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
”从一定程度上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使学生克服写作文的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动机,就应重视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一旦学生对习作产生了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由“怕”作文转为“爱”作文,并产生表达内心感受的欲望。
只有让学生写内心世界的感受,他才会高兴地说,高兴地写;反之,只能是为作文而作文,言不由衷,绞尽脑汁,敷衍应付,视作文为苦差事。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和欲望,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限制学生的思想,而要学会用学生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生活,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与协奏。
我们要有一颗“童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自己感情的火苗点燃学生心头的火花,使学生的写作动机萌生迸发,写作欲望燃烧起来。
如有一次习作课写的是《我最熟悉的人》。
在作文之前,我问同学们:“在你的家里,谁的话最多?”一个嘴快的学生立即回答:“我妈妈话最多。
”“你妈妈的话多到什么样子?”“我妈妈一天到晚嘴不歇,不叫我摸热水瓶了,天冷了多穿衣服了,少吃零食呀……多得很!”其他同学也有同感。
我接着说:“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妈妈的话最多呢?因为妈妈对家里的事知道得最多,她觉得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是她本分的事情,她都要管。
如果我们对家里的事、学校的事、社会上的事能像妈妈那么关心,你们也有说不完的话,写不完的话,你们总觉得没话可写,是真的没话写吗?”学生陷入了沉思。
“今天我们要写的是《我最熟悉的人》知道该怎么写了吗?”学生都跃跃欲试。
学生有的写奶奶,有的写妈妈,有的写老师……有个学生写道:“我妈妈早上起得最早。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作文教学人教版新课标关于习作,新课标中把第一学段称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称“习作”,在小学阶段,总体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新课程把这一目标分散完成,在第一学段一二年级写话有三条要求: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在第二学段三四年级提出了六条要求: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关于习作有五条要求: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新旧课准的对比:修改后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习作定位更加准确,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降低了要求,第二学段的要求由原来的8条改为现在的6条,第三学段由原来的7条改为现在的5条。
在习作时间上不强行规定学生在40分钟内完成400字的作文,只要求有一定速度即可,删去了写读书笔记。
2、注重学生自己的感受。
在第一学段的写话中就强调学生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三四年级又把原来的二三条合并,强调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小学语文论文-浅议作文训练人教版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身边的事更是层出不穷,这是习作素材的大仓库,但小学生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
为了“跳”出课堂学作文,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身边事情的主动意识,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可经常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三分钟左右的“头脑风景”,不断地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校园、社会和家庭,引向图书室、阅览室、展览馆、博物馆及各种纪念馆,引向大型工厂、桥梁工地、饲养厂及农家小院,每天举行5分钟小新闻发布会……也可时常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活动,进行一系列的采访和社会调查,增强感性认识,激发情感;带领学生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欣赏花鸟虫鱼的可爱,陶冶情感;带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社会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去,触及社会焦点,追踪时事话题,表达个人观点,培植理性情感。
还可以指导学生观察一年四季的自然景物、自然现象和各种动物、植物,而后写日记,如春、夏、秋、冬、早晨、中午、晚上、星星、月亮、太阳、风、雪、雨、露的景象和变幻,各类花、草、树、木、蔬菜、水果的形态特点和各种鸟、兽、虫、鱼的生活习性等等。
更可以因地制宜,经常把学生带出课堂,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观察家乡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使学生在用文笔赞美家乡的过程中受到热爱家乡的陶冶。
要“跳”出课堂学作文,可经常引导动手做做玩玩写写,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练习作。
注意培植学生对作文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写出富有童真、童趣的习作,必须得说自己的话,尽量使用童语,切忌写大人腔的习作。
一是集体活动做了写。
如利用班级、学校等集体组织的大型活动,如学校组织的体运会、个人特长赛、文艺汇演、公益劳动、参观访问、慰问孤寡老人等大型活动;班上开展的知识竞赛、游戏活动、野炊、放风筝等小型活动;学科教学中的实验小制作、课本剧表演等学科活动等等。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小学生作文有效教学人教版新课标许多小学生都害怕作文。
究其原因,多数是学生觉得没什么内容可写。
学生们看到作文题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根据要求独立作文,而是在记忆仓库里搜索,自己曾看到过的哪篇作文符合本次要求,可以拿来用,搜索不到便紧皱眉头,苦思冥想。
每当看到学生绞尽脑汁而不得其果的时候,我总是想:小学生原本有着丰富的生活、丰富的情感,他们的童心、童趣哪里去了是不是我们的作文教学走进了怪圈,误入了歧途当我们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的时候,不难发现这个问题:有些教师为应付统考、升学考试,让学生背各种类型的范文,写人的、记事的、写景的等无所不有。
他们认为,背会了这些范文,就如掌握了万能公式,遇到什么样的题目、什么样的要求都能套用。
这样教育学生,虽然能一时取得好成绩,但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为克服短期效应,让学生觉得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我们必须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作文能力。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有效指导,有的放矢1. 记实作文和日记必须记录真实内容,反对虚构。
记实作文如允许虚构,其结果必然使他们不去观察、思考,只会闭门造车,凭空捏造。
2. 提倡学生使用儿童语言。
儿童语言最能生动地表现儿童的生活世界。
如果使用得好,能增强作文语言的趣味性、真实性和感染力。
儿童语言来源于儿童真实的生活。
除了课堂上必要的语言训练之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积累、提炼语言。
经过引导训练,可爱的孩子们定会以优美真实的语言回报教师的一番苦心。
3. 多读精背。
让学生广泛阅读一些适合于他们的课外读物,有计划地增加背诵内容。
这也是积累语言的有效形式。
多读,我们的学生个个乐意,而且速度也很快。
一本书到手,三五天便完,然后追着你要:“老师,再借给我们一本吧!”实践证明,大量的阅读的确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语言,精背即要求学生背诵一些典范文章,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摘抄一些课外的,让他们记忆。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人教版新课标《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然而,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远离生活,远离学生,过于强调怎样写及写作知识的讲解,乃至一提到作文,很多学生就厌烦,没有一丝兴趣和激情,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只得瞎编乱造,抄袭佳作应付检查甚至备考。
“学生写作文难”、“教师教作文难”、“费时低效”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呢?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1、深厚底蕴,含苞欲放(1)源头常新,溪水不尽“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字。
”可见,写作是生活的反映,只有热爱生活、深入生活,才会有深刻的感受、真实的感悟,才会体验到生活的情趣,作文时,才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有感而发,才会体验到写作之快乐。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学校以及家庭生活,观察社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作文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现实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亲心感悟来获得具体的素材和丰富的体验。
我们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引导他们参与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参与力所能及的学校劳动、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实践证明,学生对活动充满情趣、积极性越高,写作时便越有灵感。
因为,丰富的活动使他们能得到充实的体验和真实的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他们心里最清楚不过,写起文章来,就很容易表达出真情实感。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小学作文训练人教版新课标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写出一篇好作文呢?我认为,解决这个难题的根本是要解放学生的思想和感官,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品味人生,体验生活,从而懂得生活,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著名特级教师王俊鸣认为,生活是作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可见,作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以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提倡写作与应用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激发兴趣,鼓励创作
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写作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抓住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有一次正在上课,突然雷声大作,豆大的雨点敲打在玻璃窗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学生被这突来的大雨吸引了。
于是,我停下教学,让他们透过玻璃观察外边的景象,但要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记下来。
结果,此次写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体现生活积累,注重真实回味
作为教师,我们要依托大语文教育环境,在各种环境中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写“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事情,这就是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展开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使学生的切身体验和内心感受产生共鸣。
例如,我时常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当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后就写出佳作。
如有的写道:“爬山的时候,开始觉得挺容易,爬到山顶时,我就气喘如牛,感觉就像久居江南水乡的人登上了青藏高原般无法呼吸。
”有的写道:“在郁郁葱葱的树木间,同学们贪婪地呼吸着带有树木芬芳的清新空气。
这里没有俗世的喧杂,更没有繁杂的叫卖声,有的只是幽静和和着草香的清新空气。
”
从这些优美的语句中我们得出“生活是唯一的创作源泉”的结论。
三、注重遣词造句,强调日常训练
词语是组句成篇的基本材料,但在学生的习作中很难找到能为文章增色添彩的词语。
面对这一情况,教学时教师应利用经典范文为学生引路,通过品读经典让学生发现好词佳句的妙用。
好作文是写出来的,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多写多练。
例如,可以让学生每天练笔500字,每月编成一集,并由自己设计封面、栏目、插图等。
这样不仅可以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此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习作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写作要求,让他们对作文拥有持久的兴趣。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创新。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研究,寻找更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在轻松与快乐中得到最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