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线表现技法全面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0.15 MB
- 文档页数:30
中国画的用笔方法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用笔方法是其特色之一。
中国画的用笔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点画法:通过点划线来表现物体的轮廓和纹理。
这种方法可以让画面看起来更加细腻和自然。
2. 洒墨法:这是一种精神和肢体同时协调的表现方式,它既有意外的惊喜又有时而强烈,时而柔和的表现力。
3. 拉丝法:在笔触的过程中不断地扭转笔杆,使其在纸面上拉出一条条纹线。
这种方法可以表现出物体表面的流动感和光影效果。
4. 竖直用笔法:顾名思义,就是将笔杆垂直于纸面,以笔尖为主要的绘画工具。
这种方法能够表现出物体的轮廓和纹理,但是需注意掌握笔尖的力度。
5. 横平竖直用笔法:在绘画的过程中,将笔杆旋转45度,让笔尖既可以横着使用也可以竖着使用。
这种方法可用于表现不同角度和方向的纹理。
总的来说,中国画的用笔方法非常复杂多样,需要画家们用心去感觉
和掌握。
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才能够创造出具有独特特色的中国画作品。
中国画线条基本技法线条作为最基本、最单纯、最简单、最朴素的造型语言,被各种绘画所广泛使用,但是,线在国画里却有着特殊的地位。
那么,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分享中国画线条基本技法,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线条的训练线条作为最基本、最单纯、最简单、最朴素的造型语言,被各种绘画所广泛使用,但是,线在国画里却有着特殊的地位。
早在唐代,张彦远就在《历代名画记》中宣称:“无线者非画也”,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
在中国画里,线条不仅起着塑造形体、界定形象的作用,它还无时无刻不在表现作者的个性品德、人格修养和思想感情。
线是中国艺术,尤其是中国画的灵魂,石涛和尚就精辟地道出了线条的重要意义:“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石涛画语录·一画章》)。
线条语言虽然单纯,但中国画在表现不同对象和物体时,通过对线条进行各种微妙变化,使其产生了独具个性的形式语言,如根据丝绸、棉布和麻料等不同质地的物体,使用不同线型、力度、弹性的线条进行表现。
这种不同变化、不同形式和不同线型的线条在人物画中被总结成“十八描”,在山水中被概括成“十六皴”,在花鸟画中,则根据描绘对象和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的不同而千变万化。
国画里的线条并不仅仅局限在描绘形体,刻画形象上,它一直都试图表现作者的精神世界,事实上,线条在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如轻快凝重、提按转折、干枯秀韵等都与作者的心理变化紧密相连,一些抽象的心理感受在线条的点划之间得到了物化。
如八大山人以阴柔的长线、转折多变的侧锋表现自己冷峻的个性和孤傲不拘的叛逆精神;石鲁则以似刀削斧劈、铿锵有力的坚硬线条表现自己不畏强暴、宁折不弯的个性。
学习绘画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通过对实物进行写生练习;一是通过临摹前人的作品进行学习。
方法不同,但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写生或临摹掌握造型能力和表现技巧。
不同的画种有不同的造型规律和形式语言,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在造型能力和形式语言的学习上也各有特色:通过写生,可以直接来源于生活,这种方法更注重对象的真实性和写实性,与西画的造型观一致,因此比较适合西画的学习。
在中国绘画中,线描既是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画种(白描),又是造型基本功的锻炼手段,还是工笔画设色之前的工序过程。
古代画家把各种线描形式概括成十八种技法,称“十八描 ”。
掌握了“十八描”那就基本掌握了中国画的基本程式。
一、高古游丝描最古老的工笔线描之一,东晋画家顾恺之常用此法。
以平稳移动为主,粗细如一,如“春蚕吐丝”,连绵蜿曲,不用折线,也没有粗细的突变,含蓄、飘忽,使人在舒缓平静的联想中感到虽静犹动。
因其极细的尖笔线条,故用尖笔时要圆匀、细致,在运笔时利用笔尖,用力均匀,达到线条较细,但又不失劲力的效果。
其行笔细劲的特点,一般适宜于衣纹飞舞的表现。
二、琴弦描略比高古游丝描粗些,多为直线。
有写意味道,线用颤笔中锋,线中有停停顿顿的变化,大多为直线的感觉。
运笔时强调气要足,全神贯注,笔笔到位。
画正稿时,可先画脸和手,然后画衣服,最后添衣服的纹饰和首饰、挂件等。
三、 铁线描相比琴弦描又粗些,但用笔方硬,是最常见的描法之一。
转折处方硬有力,直线硬折,似铁丝弄弯的形态。
用笔中锋,顿笔也是圆头。
它体现了 书法 用笔中的遒劲骨力。
这种描法是古代画家表现硬质衣料的重要技法。
四、 混描基本上是一种写意画法,关键是浓淡线条的结合,处理要巧妙、得当。
以淡墨皴衣纹加以浓墨混成之,故名。
描绘对象的衣服时,往往先用淡墨劲笔勾画出衣服的纹路轮廓,再用较深的墨色结合线面来破染,形成墨色层次的变化。
五、曹衣描相传曹衣描是西域的画家曹仲达受到当时传入的印度美术风格的影响而创造出的。
勾线稠密重叠,衣服紧窄,故后人称其为“曹衣出水”。
一般都用直线来表现,且衣贴形体,似出水之态用笔细而下垂,成圆弧状,讲求线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
注意画的衣服紧贴在人物的身体上,把丝绸、布匹轻软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物的肢体动态透过衣服的遮掩,依然能够让人感觉得到。
六、钉头鼠尾描落笔处如铁钉之头,线条呈钉头状,行笔收笔,一气拖长,如鼠之尾,所谓头秃尾尖,头重尾轻,故得钉头鼠尾描此名。
中国画山水画的线条表现手法中国画山水画的线条表现手法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而山水画是其中最为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题材之一。
中国山水画以其独特的线条表现手法而闻名于世,通过线条的运用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和气势。
本文将介绍中国画山水画的线条表现手法,包括笔触的运用、线条的构造和线条的表现形式等。
一、笔触的运用在中国山水画中,笔触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笔触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常见的笔触有以下几种:1. 点画:点画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笔触,用细笔蘸墨点画在纸上,可以表现出山石的质感和细节。
2. 泼墨:泼墨是一种表现雨、雾、云等气氛的手法,通过用大笔在纸上泼墨,使墨汁在纸上形成不同的形态,表现出自然界的变化和流动。
3. 推尖:推尖是一种以笔尖稍稍用力向前推的笔触,可以表现出山石的形态和质感,使线条显得有力和生动。
4. 挑尖:挑尖是一种以笔尖轻轻挑起的笔触,可以表现出山石的轻盈和细腻。
二、线条的构造线条的构造是中国山水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决定了画面的结构和形式。
以下是线条构造的一些常见手法:1. 轻重对比:轻重对比是通过线条的粗细、强度和间距的变化来产生对比效果,使画面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
2. 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通过线条的断续和连接来表现出山水画中的虚实之美,使画面更加神秘和空灵。
3. 透视法:透视法是通过线条的远近、疏密和倾斜来表现出画面的透视感,使观者感受到深度和广阔。
4. 线条的交错:线条的交错是一种运用线条的重叠和交叉来表现出山水画中的纵深感,使画面更加生动和立体。
三、线条的表现形式线条的表现形式是中国山水画的一大特点,它可以通过线条的形状、方向和长度来表现出画面的意境和内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线条表现形式:1. 横线:横线是一种表现平静和稳定感的线条,常用于绘制水面、土地和建筑等。
2. 竖线:竖线是一种表现垂直和高大感的线条,常用于绘制高山、树木和人物等。
3. 斜线:斜线是一种表现动感和斜坡感的线条,常用于绘制山峦、河流和道路等。
绘画技法知识:用线条表现光影的技巧绘画艺术中,表现光影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正确地使用线条来表现光影可以有效地营造出画面的深度感,增加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感,使画作更加生动和具有艺术感染力。
一、明暗对比法光影的表现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使用明暗对比法。
明暗对比法是利用画面中黑白两种颜色的明暗对比,在画面中塑造出具有空间感的形体。
画家在作画时,一定要掌握好光源的位置和光影的分布,以此确定出图像在画面中阴影和明亮的部分。
这是制造光影的必经之路。
二、线条扫描法线条扫描法是一种在绘画过程中重要的光影处理技巧之一,可以帮助画家描绘出明暗分明的阴影和光亮的部分。
线条扫描法是通过画面上的线条方向和范围来表现明暗的一种手法。
这种方法使用线条来绘制物体的表面纹理,以此来表现物体表面光影的分布。
三、利用笔触表现光影利用笔触表现光影是画家常用的技法之一。
这种方法是在作画过程中,利用画笔的粗细、颜色和笔触方式,创造出光影交替的效果。
画家可以通过调整笔触的粗细来表现出物体表面的纹理和光影,使画面更加立体。
四、强化对比度在表现光影时,画家可以使用强化对比度的方法,让画面更加生动和具有冲击力。
强化对比度是指通过加强画面中明暗的对比,使画面更加鲜明。
画家可以运用色彩、线条和描摹的方法来体现出光影的效果。
这种方法可以让画面更加鲜明有力,增加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五、习惯以光源为中心在处理光影时,画家应该习惯以光源为中心进行画面的构图和表现。
光源是决定画面明暗的最重要因素,在画面中光源的位置是准确表现光影的关键。
因此,在构图时以光源为中心,找到画面中明暗的关键点进行突出,是画家创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
六、熟练掌握色调的运用在绘画艺术中,色调的运用对表现光影至关重要。
画家必须熟练掌握色彩和明暗的变化关系,才能在创作中灵活运用。
明暗交替的变化会影响到画面中物体的色彩变化,而色彩变化则会进一步影响物体表面的明暗效果。
因此,画家必须熟练掌握不同色调和明暗的变化关系,以便在画面中创造出真实的光影效果。
墨线的变化(教案)沪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墨线的特点和变化,培养他们对墨线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技巧,创作出富有变化的墨线作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墨线的特点和变化。
2. 墨线的表现技巧。
教学难点:1. 墨线的表现技巧。
2. 学生对墨线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墨线画作品、图片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毛笔、墨水、宣纸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墨线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觉得这些画有什么特点?它们是用什么工具和材料画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画都是用毛笔和墨水画的,它们的特点是线条流畅、变化丰富。
二、讲授(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墨线的特点和变化,如:墨线的粗细、浓淡、虚实等。
2. 教师示范墨线的表现技巧,如: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和角度画线,用不同的工具(如毛笔、硬笔、软笔等)画线。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墨线作品,分析它们的线条特点和变化。
三、实践(1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用毛笔和墨水,创作一幅富有变化的墨线作品。
2. 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与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从线条的流畅性、变化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如:墨线的特点和变化,墨线的表现技巧等。
2. 教师提出拓展要求:请同学们课后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创作一幅富有变化的线条作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讲解、实践、展示与评价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墨线的特点和变化,掌握了墨线的表现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教师也注意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了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中国书画最基本视觉语言在于用“线”!原创闻是书画 2018-11-20 18:29:00一、中国书画用线有四大智慧:“大道至简,大巧若拙,无欲则刚,上善若水”。
1、“大道至简”,在于内心的修养,在于简约、宁静、平和这种历尽浮华后的一种觉醒。
在于突破笔墨用线的繁琐程式之后而化育出的古拙简约的态度。
在于一种坦率和真挚的人生情感。
生命信息可以用一种简单的线体运动形式去表现。
但减去那些繁琐的刻意人为的“欲望线”,剩下的是中得心源,一种存于心中的大道至简的人生境界线——“心线”。
2、“大巧若拙”体现“无为而无不为”。
春秋时期老子说:最圆满的好似有所欠缺,但它的作用永不枯竭。
最充实的好似空虚,但它的作用永恒存在。
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笨拙,最好的口才好似不会辩说。
老子的哲学思想化育到中国画的用线上,本意不在审美,而在昭示“无为而无不为”的用线思想。
易经用了一条短线化育八卦,推演自然界万物变化规律。
这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方法论,同时也是一种探索精神。
由此可见,老子诸多的“好似”阐述的是“大巧若拙”“无为而无不为”。
它是中国画笔墨用线之外的一条“心线”高点。
真正的大画家的“心线”,是“无为而无不为”。
有了“无为而无不为”,笔墨用线就有了智慧。
3、“无欲则刚”自然行云流水,笔墨酣畅。
古人说:“心为形所累”,“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患生于多欲”。
用线构图,心神疲于物质生活,被功名利禄驱使,则受到形体器具的奴役。
“心线”,决定笔墨用线的境界。
思想支配行动,满脑子俗气、肉欲、欲望、奢求的结果,必然导致以线写形,流于俗气,流于迎合,为“欲”所迷惑。
想一想,物欲横流,权欲泛滥,钱欲盛行,色欲蔓延。
当画家被名利地位金钱的线绊住双脚时,还会用高明的“线”吗。
林则徐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本着这种思想,以线写形,便不会“心为形所累”,“患生于多欲”。
无欲则刚,这是一种极高明的“心线”原理。
握此原理,“用线”自然行云流水,写形自然畅快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