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2 (12)
- 格式:docx
- 大小:19.14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12.盘古开天地》12 盘古开天地【教材分析】《盘古开天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
这是一个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盘古简介:盘古,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中开天辟地的神。
盘古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
其后,题为梁任昉撰的《述异记》称盘古身体化为天地各物。
《五运历年纪》及《古小说钩沈》辑的《玄中记》亦有类似记载。
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上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
1. 为什么说盘古用“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2.阅读后回答。
(1)省略号的作用是。
(2)试着写出省略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盘古牺牲了自己创造了美丽的世界,你想对盘古说什么?思维创新大拓展七、想一想,说一说。
如果你拥有超能力,你会如何为人类做贡献?参考答案:一、lónɡ zhònɡ hún zhuó sì zhī jié lì二、辽宁细微宇宙浑浊缓慢滋润竭力一丈三、茂盛混沌巍峨精疲力竭四、;;,……五、神话盘古黑暗斧子六、1.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上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2.(1)内容的省略;(2)例如:他的头发变成了小鸟;他的耳朵变成了山洞。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2《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领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运用。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2.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故事课件、黑板、教案、教学挂图。
2.学生准备:备课笔记、课后习题。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播放课前准备好的视频《在天晴了的时候》,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氛围。
2. 学习文本
1.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探讨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3.学生分组讨论,展示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拓展练习
1.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在课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答课内未解决的问题。
六、课堂总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通过学习故事《在天晴了的时候》深入理解了其中蕴含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七、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思考并总结故事中的主要道理,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以上便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所学知识。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推荐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精选2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情景。
2.理解“这里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桂花。
”一句话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导语:童年是美好,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回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文章。
(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学生自由提出疑问)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提出自己不懂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2)画出“我”摇桂花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雨”?(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摇花乐’,还有那摇落阵阵桂花雨”。
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回忆一下自己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盘古开天地》优秀教案教材分析:《盘古开天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丰富的想象力,激发热爱祖国灿烂传统文化的情感。
《盘古开天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喜欢神话故事,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自学字词、读通课文并借助字典等学习工具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
但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在读书时往往注重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忽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无法深刻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复述课文更是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学中主要采用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式,让同学们关注本课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在品读文字的同时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通过板书及画面提示帮助同学们复述课文,有效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黑暗、四肢、肌肤、一丈、辽阔、血液、奔流不息、滋润、创造”等词语。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混沌、滋润、奔流不息”等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通过比较推敲“抡”、“猛劈”、“顶”、“蹬”等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背诵第2自然段最后一个句子,体会反义词和同义词在表达上的作用。
(重点)3.能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并能合理想象,补写一、两句。
积累如“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等优美的词句。
(重点)4. 能在关键词语的提示下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对神话充满兴趣。
(难点)评价设计:1.通过教学环节“聊神话——激趣导入,检查预习”检测目标1知识目标的达成。
2.通过教学环节“读神话——整体感知,提炼中心”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教学环节“品神话——走进文本,对话交流”检测目标2、3的达成。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15篇)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15篇)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1 学习目的:1、快速阅读课文识记本课生字、新词,并利用快速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晌午”、“怠慢”、“半歇”等词的意思。
2、培养学生把长文读短,把繁文读简的阅读才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体会武松豪放倔强、英勇机智的英雄性格,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4、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重点难点:通过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理解武松沉着、机智、英勇的性格,能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里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提问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具准备:1.影视作品《武松打虎》片断。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走近武松1、(____鼠标播放《好汉歌》)问:这首歌同学们熟悉吗?是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歌?关于《水浒传》你知道些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自由答复)2、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水泊梁山好汉们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好似又出如今我们的眼前,在一百零八将中武松是赫赫有名的一个,而奠定他一生英名的离不开他在景阳冈的经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片断——《武松打虎》,去认识武松,理解武松。
(板:武松打虎)3、《武松打虎》这篇课文很长,看起来也比拟费力,请孩子们沉下心来默读课文,读完课文后,你想想武松给你留下怎样的影象,你觉得用哪个词最能反映武松这位英雄好汉的独特形象,开场吧!二、走进武松1、出示武松打虎的画面,说:孩子们,读完了课文的请举手,这就是武松打虎的画面,你觉得用哪一个词最能反映武松这位好汉的独特形象。
(板:机智英勇)2、孩子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词,(生读),怎样才能读好这个词,重些,再读重些。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划一划,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机智英勇”这个词的。
4、刚刚我发现有些同学在书上画了一个地方,有些画了两个地方,看来我们可以从不同地方来读懂机智英勇,下面咱们来交流交流。
12 在天晴了的时候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在天晴了的时候》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一首小诗,让我们感受到了雨后扑面而来的清爽无比的乡土气息。
诗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用“动态化”的表达方式,为我们绘出了一幅雨后放晴的乡村画卷。
“泥路”是温柔的,“小草”在炫耀,“小白菊”大胆地试寒试暖,“凤蝶儿”在悠然地闲游……这些普通的景物,在雨后似乎都焕然一新,让人陶醉、向往,让我们走进了充满想象的童话世界。
啊!那清新,清新又怡人的小径!在语言上,诗人一韵到底,读来富有强烈的节奏感。
在感受清新活泼的雨后村景时,似乎又感受到暗藏在诗中的“深意”,令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
此诗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似乎在表达心中的“淡然”“宁静”和“暖意”,用象征的手法,歌颂光明和解放,表达了诗人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
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
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人物评价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雨巷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1927年,他的诗《雨巷》显示了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而1929年所创作的《我底记忆》则成为了现代诗派的起点。
(钱理群)【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 chì chù)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pǐ)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辨字组词。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读写“宿”字。
“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
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
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
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
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
(出示朗读的节奏)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一点,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语文园地八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围绕21世纪科技发展使自己所产生的奇思妙想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重难点
围绕21世纪科技发展使自己所产生的奇思妙想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方法指导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家庭(或社会)调查:《昨日的梦想——今天的现实》(访:长辈谈一谈小时候的梦想)
2.搜集反映社会生活、生产建设日新月异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一个世纪是多少年吗?
2.在我们刚刚送走的20世纪这100年的时间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的许多幻想已成为现实。
课前,我们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昨日的梦想——今天的现实》能简洁地向大家汇报你调查到的情况吗?
a.学生依据调查的情况汇报。
(可以是家庭生活的内容;可以是社会或生产建设巨大变化的内容;可以是有关自然的;可以是有关医学的;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际的。
)
b.教师相机展示资料图片。
二、指导学生交流
1.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美梦成真的事情,真让人激动!你们有梦想吗?
谁来当众介绍你的“奇思妙想”?
a.出示文字屏幕:
愿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未来,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可以说说未来的衣服、食品、住宅、交通等,也可介绍个人的制作。
b.指名读以上学习提示。
2.讨论采取哪种交流形式。
边画边说,边演示边说,补充说明,提出问题或多或少就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
3.互相交谈,准备发言内容。
4.介绍自己的奇思妙想。
(教师带动学生及时并积极的针对情况从“说”和“听”两个方面积极评价与指导。
)
5.师生相机评价。
说的方面,内容、表述质量、礼貌、体态语言,应对能力等。
听的方面;神态(举止、态度),质量(接收信息容量)、信息反馈(语言及思维机智)等。
三、总结感悟
1.在口语交际中,你的内心一定有许多感受,也会从伙伴那里学到许多新东西。
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吗?
2.学生谈个人收获。
(无论是知识方面的、交流技巧方面的、内,c独特感受方面的都可以。
)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二、三、课时习作指导
学习目标
围绕21世纪科技发展使自己所产生的奇思妙想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写成作文
教学方法指导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家庭(或社会)调查:《昨日的梦想——今天的现实》(访:长辈谈一谈小时候的梦想)
2.搜集反映社会生活、生产建设日新月异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大家交流了自己的奇思妙想,那纷纭的奇思,诱人的妙想,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涌动着理想的涟漪。
还记得哪些同学的发言最让你难忘吗?
2.认真回忆,交谈看法。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你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或受别人启发联想到的内容写出来吗?
二、揭题讨论
1.师生共同商讨习作内容和要求。
2.综合归纳:写清自己的奇思妙想是什么?产生这奇思妙想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奇思妙想如能实现,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
3.小组交流习作内容。
三、动手习作
1.学生起草习作内容。
2.草稿完成之后,伙伴交流,互相帮助。
3.根据同学意见修改。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习作讲评
学习目标
指出习作中的优点和不足,指导学生认真修改。
教学重难点
认真修改习作
教学方法指导法
课前准备
学生相关例文
教学过程:
一、教师评议
1.整体评价。
a.习作态度。
b.习作内容、角度等。
c.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等。
2.习作内容、质量的评价。
a.宣讲、展示优秀习作。
师生评议。
b.宣讲、展示优秀语段。
师生评议。
c.宣讲、展示优秀语句。
(主要针对后进的学生,发现其习作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
二、小组交流评价,互助提高。
1.组内数人朗读交流各自的习作,互评互议。
2.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3.互评互议,选出优秀习作若干份,在“展才华天地”里展览。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学习目标
1.观察并发现广告中的错别字,认识其危害,积极改正。
2.学习、理解并积累名人名言,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认识能力。
3.初步认识对联,在游戏中感受语文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语文的乐趣
教学方法指导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家庭(或社会)调查:《昨日的梦想——今天的现实》(访:长辈谈一谈小时候的梦想)
2.搜集反映社会生活、生产建设日新月异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自读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的内容。
2.读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a.学生交流个人的发现。
b.教师相机点拨(从字形的变化——词义的变化——语言文字纯洁性的重要)。
3.开展“争做文字小卫士”活动。
a.动手修改成语广告中的错别字。
b.出示自己搜集的错用滥用的成语广告词。
c.生生交流,动手修改。
二、日积月累
1.名句导入。
常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a.交流看法。
b.教师相机引导。
2.学习本课提供的名人名言。
a.自读名人名言。
b.组内交流对名句含义的理解,认识。
c.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对名句含义的理解,认识。
d.齐读、背诵、巩固。
3.展示交流自己积累的名句,并介绍其含义。
4.思考总结学习名句的途径:读书读报、生活中与人交往、留心观察和倾听等。
三、趣味语文
1.试着读读对联。
你觉得哪个词不好读?
a.讨论怎样读准对联中的多音字。
b.交流看法,理解对联的意思。
c.齐读对联。
2.读茶杯盖上的“五字循环句”
a.个人试读并质疑。
b.解疑:想想五句话里省去的同一个词语是什么?(茶)
c.将其带入恰当的的位置,再读一读。
d.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