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回顾·拓展四(教学实录)
- 格式:docx
- 大小:263.82 KB
- 文档页数:8
凉城县第四小学语文课导教案学习目标:1.懂得并理解“与日俱增”中的五句话。
2、读懂“竭泽而渔”这个成语故事,并能理解其含义。
3、让学生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要点难点:联系生活实质作进一步思虑,从中懂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道理。
导学流程:课时:一课时环自研自探环节节自学指导流内容·学法·时间程一、与日俱增合作研究环节展现提高·怀疑评论环节互动策略展现方案内容·形式·时间内容·方式·时间随堂笔录要点摘记成就记录知识生成规律总结随堂笔录:1、自由吟诵。
2、联系生活实质谈谈你对“与日俱增”中这五句话的领会或感觉。
课二、兴趣语文堂(1)默读成语故1、各小组内谈谈你对“与日俱增”中这五句话的领会或感觉,理解环境保护对人类生计的重要意义。
展现一:谈谈你对“与日俱增”中这五句话的领会或感觉,理解环境保护对人类生计的重要意义。
填空。
善待就是善待自己。
挽救就是挽救将来。
,研事,借助工具书,读懂习故事叙述的内容,思导考:故事中哪些话解说了“竭泽而渔”这个成学语?流(2)再读故事,思程考:“竭泽而渔”的策略关于当时的晋国有什么利处?从故事的哪些地方可以感觉到这类策略存有的问题?(3)回首我们本组单元想想:还有什么也关系到长远之计,也需要长远规划?2、沟通课外采集的环保宣传口号。
3、议论:文中“雍季所说的,关系到百年大计;狐偃的策略,只是为了一时之利,我们怎么能以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你是怎么领会的?展现二:谈谈你从这个成语“竭泽而渔”故事中,你获得什么启迪?留与后代耕。
有限的,无穷的循环。
,共营生命绿色。
《回顾·拓展四》六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巩固本单元所学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2.通过回顾课文,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回顾本单元所学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2.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来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回顾·拓展四》这个单元。
这个单元里,我们学习了很多有趣的词语,也阅读了很多美丽的文章。
那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个单元我们都学到了什么吧!2.回顾词语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个单元的词语。
请大家翻开课本,找到《回顾·拓展四》这个单元的词语表。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看看哪些词语你还记得。
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些词语造句,看看谁造的句子最有趣、最有创意。
3.回顾课文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个单元的课文。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非常美丽,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它们的美。
请同学们依次分享你最喜欢的课文段落,并说出你喜欢的原因。
4.阅读训练下面,我们来做一些阅读训练。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找到《回顾·拓展四》这个单元的阅读训练题。
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些题目,检验一下我们的阅读能力。
在做题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会的题目,可以和身边的同学讨论一下,也可以向我请教。
5.小组讨论这个单元的课文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你从这个单元的课文中学到了哪些东西?你觉得这个单元的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大自然的美丽。
它们教会我们如何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如何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现在,请同学们用一篇小练笔,写一写你对这个单元的感悟,或者写一写你在生活中发现的美好。
7.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回顾了这个单元的词语和课文,做了阅读训练,还进行了小组讨论。
大家对这个单元的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激发了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回顾拓展四》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2.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3.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交流平台)一、交流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1.本组课文让我接触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短篇和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某一类人物的典范代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汤姆·索亚、鲁滨孙。
3.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4.讨论在本组中学到的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1)要比较快速地默读,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
(2)了解作家和作品产生的影响。
(3)读中可以摘录精彩句段,读后写一写心得体会。
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一)了解课外阅读情况1.你还阅读哪些外国文学作品,哪些作品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谈谈你是在什么时间、怎样进行阅读的。
(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1.充分表达自己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中所遇到的困难。
如,不熟悉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不了解人物思想和行动的原因;对外国民族文化知之甚少;时空跨度大,内容上感到生疏;作品太长,需要的较多的阅读时间等。
2.讨论阅读方法。
(1)激发持续的阅读兴趣:外国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来各国民族创作的艺术瑰宝。
优秀的作品其实就是生动形象的教科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等进行综合反映。
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更是我们与文学大师对话的阶梯,是精神的享受。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能够让我们走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
(2)小组讨论。
A.划分小组,推选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材料回顾·拓展四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二是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2.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3.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交流平台)一、导语: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比较深入地阅读了外国文学名著,了解了名著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今天我们就开一个小型读书交流会,好不好?二、从四个方面交流:1.交流外国名著及名著中的人物,可以说说读了什么名著,简介名著内容,交流读后感受,可以介绍名著中印象深刻的人物。
(这个部分是重点。
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交流,一方面给他一个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是一次好书推介。
)2.交流读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不同的感受。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注意外国名著的语言特点,对不同国家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3.交流阅读外国名著和长篇的方法、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方法。
(比如书中提到的宗教信仰、名字姓氏、风俗习惯,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时代人的思想,而不要排斥或迷信。
)4.交流怎样做读书笔记。
(长篇名著可以摘录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话语、摘录优美的片段,写梗概等方法做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一、自读文学大师智慧的话语。
边读边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说说打动自己的句子,并试着说说自己的感悟。
三、背诵句子。
四、交流自己阅读外国作品积累的值得记忆的句子。
五、简要介绍几部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内容,鼓励学生阅读这些作品。
《飞鸟集》:《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 它包括300余首清丽的小诗。
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 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 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玉米人》:伊龙大地是土著印第安人世世代代主活繁衍的地方,林木蓊郁,莽莽苍苍。
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回顾拓展四》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巩固所学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通过回顾,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享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1.巩固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享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板书课题:“回顾拓展四”,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回顾单元内容(1)学生自由发言,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
3.巩固生字词(1)教师出示本单元生字词,学生齐读。
(2)学生自由组队,进行生字词接龙游戏。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现场书写生字词。
4.理解词语含义和用法(1)教师挑选本单元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解释含义。
(2)学生举例说明词语的用法。
5.合作探究(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本单元的课文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2)学生分组讨论,记录讨论成果。
6.分享交流(1)教师提出分享话题:“你从本单元的课文中收获了哪些?”(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学生自主设计一道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进行课堂检测。
五、课后作业1.巩固本节课所学生字词。
2.选择一篇课文,进行仿写练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回顾拓展四,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分享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不够深入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继续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1.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学生合作、探究、分享的能力。
八、教学资源1.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回顾拓展四》2.辅助材料:生字词卡片、教学课件等。
九、教学时间1课时十、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第四单元回顾拓展主备人:(打印)授课教师:(手写)**课题回顾拓展四交流平台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教学目标:重点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教学准备课前导学任务单、多媒体课件、微课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师笔记(二次备课)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可以有导入语(自行设定)一、导语: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比较深入地阅读了外国文学名著,了解了名著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今天我们就开一个小型读书交流会。
二、小组交流1、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外国名著及名著中的人物。
2、连线:把课题和作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连起来3、说说你对哪个人物的印象最深?为什么?4、四人小组交流讨论(1)你还读过那些外国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哪些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2)你觉得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最困难的地方是什么?你有哪些克服困难的好办法吗?(3)阅读长篇文学作品时,我们怎样提高阅读速度?怎样养成作阅读卡片或读书笔记的习惯?小组汇报*本节课目标达成情况小结:……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2、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
一、日积月累1.自读文学大师智慧的话语。
理解日积月累的字词。
2、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2.说说打动自己的句子,并试着说说自己的感悟3.背诵句子4.交流自己阅读外国作品积累的值得记忆的句子5.简要介绍几部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内容,鼓励学生阅读这些作品:(1)泰戈尔的《飞鸟集》简介:《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 它包括300余首清丽的小诗。
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 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 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第四组“交流平台”紧扣“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个主题下的四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作进一步思考,既从所读的内容中想开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又活跃学生思想,激发创造力,并启发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使用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种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1、学习并使用联系生活实际解读课文,加深感悟的学习方法。
2、加深对第四组课文以及“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的理解。
3、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教学重点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解读课文的方法,加深对第四组课文的感悟,进一步理解到“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使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1、回顾本组课文脉络,重温单元主题《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知道了_________;《鹿和狼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________;《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让我们感受到了_________;《青山不老》,让我们体会到了________。
本组课文从不同角度,让我们感悟到了_____________。
一、明确方法1、自读材料,提取信息:认真默读第四组“交流平台”,根据研学提示,用“~~”划出重点信息。
2、交流探讨,明确学法:①小东是怎样学习的?你知道黄河断流、罗布泊干涸是怎么回事吗?他怎么会知道这些事情?②导出学法:像我们刚才那样,从课文或课文中的某种观点联想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作一步的思考,又再回到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中来,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解读课文③现在,你们也来学着小东那样,读进去,想开去:你是否也了解或注重过在我们的生活中水资源遭到破坏的现象?二、研读文本,学习方法本组课文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深思,请你从某篇课文或某个句段中想开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理解。
1、自主研读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三、拓展阅读,使用方法1、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62《城市之肺》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从这段话中得到的感悟。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六年级语文:回顾·拓展四(教
学实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六年级语文:回顾·拓展四(教学实录)
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旨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作进一步思考,从所读的内容中想开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要紧密结合本组四篇课文展开交流。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作进一步的思考,从所读的内容中想开去,教师要引导学生想开的面要广。
如,可以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生活中一些类似的事情,拿《大瀑布的葬礼》一课来说,我们可能会想到我国目前一些面临枯竭的瀑布,想到该如何去保护它们。
可以从课文内容中受到启发,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想开去,如,从《青山不老》一课,我们可能会想到自己能为环境保护做点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可以节约每一张纸;不使用白色塑料袋;不乱
扔废旧电池;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可以到山坡上栽下几株小树,每年如此,让小树和我们一起长大,长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还可以从课文内容中获得对某些环境问题的新认识,如,学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我们知道了,如果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可再生资源不但不能再生,还会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
这些生态灾难有可能就发生在我们周围,如,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土地沙化。
要让学生认识到,联系生活实际作进一步的思考,从所学的内容想开去,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它不仅有利于获得对文章的深刻感悟,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这种学习方式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尝试运用。
日积月累
教学建议
“日积月累”安排的内容是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口号和标语,旨在以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语言,让学生充分领略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熟读,并能背诵
下来,也可以鼓励学生课外收集相关句子,在教学中进行交流。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意思是说地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这是1999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意思是:人类在破坏地球环境的同时,也在毁灭着自己,要拯救人类自己的生命,唯一的途径就是拯救地球,减少破坏。
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正如人类只有一次生命。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只希望留存这方寸之地,给子子孙孙以耕种之用。
意味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保护好现今的土地。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意思是:人类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却需要世世代代流传下去,因此要合理开发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不能随意浪费、破坏。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意思是说要共同行动起来,一起来珍惜、爱护有限的自然资源,不破坏、不毁坏,共同营造绿色家园,确保生命成长。
相关链接
①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能克隆。
②地球是万物生灵共同的家园,共生共荣来自万物的和谐。
③水是生命的源泉,珍惜水源就是珍惜人类的未来。
④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命。
⑤早一天保护环境,多一份生命保证。
⑥保护碧水蓝天,共建绿色家园。
⑦污染环境千夫指,保护环境万人颂。
⑧用行动护卫家园,用热血浇灌地球。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
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
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成语故事
教学建议
成语“竭泽而渔”来源于历史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而应该从长计议、合理规划。
结合本组专题,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时,可以参考如下环节进行。
1.默读成语故事,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讲述的内容。
思考:故事中哪句话解释了“竭泽而渔”这个成语?
2.再读故事,引导学生讨论:“竭泽而渔”的策略对于当时的晋国有什么好处?从故事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这种策略存在的问题?
重点理解“雍季所说的,关系到百年大计;狐偃的策略,只是为了一时之利,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这句话,体会晋文公话中蕴涵的深意: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目光短浅,而应该目光长远,从长计议。
3.引导学生回顾本组所学的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也关系到长久之计,也需要长远规划?从而提升成语故事的人文价值,与本组课文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本组课文所传达的保护环境的主题。
相关链接
1.故事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的《首时篇》。
“竭泽而渔”,意思是淘干了水塘捉鱼。
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
君亦诈之而已。
”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
反而为赏,雍季在上。
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
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
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
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
上述雍季所说的话中“竭泽而渔,焚薮而田”,后来就成了成语。
《淮南子·本经训》作“焚林而畋,竭泽而渔”;《淮南子·至述训》作“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比喻无止境地索取,不留余地。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