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生产程序(原种\良种)
- 格式:ppt
- 大小:538.50 KB
- 文档页数:16
棉花良种繁育——“三圃制”原种生产技术一、单株选择选择单株是原种生产的基础,单株选择要在原种圃、株系圃当选的单株中选取,或在纯度高的大田同时选取。
尚未建立三圃的单位,可以从其他原种场中引进三圃材料,或在纯度高的大田中选择单株建立三圃。
1、单株选择的要求(1)典型性。
首先从品种的典型性入手,选择株型、叶型、铃型等主要特征、特性符合原品种的单株。
(2)丰产性和品质。
在典型性的基础上考察丰产性。
感官鉴定结铃和吐絮、绒长、色泽等状况,注意纤维强力。
(3)病虫害。
有检疫性病虫害的单株不得当选。
2、单株选择的时间第一次在结铃盛期着重观察叶型、株型、铃型等形态特征并做好标记;第二次在吐絮后收花前,着重观察结铃和吐絮情况。
抗病品种要选抗病单株,并且进行剖秆鉴定。
经过复选,分株采收。
3、单株选择的数量根据下一年株行圃面积而定,每亩株行约需80~100个单株,田间选择时,每亩株行一般要选200个以上,以便考种再淘汰。
当选单株,每株统一收中部正常常吐絮铃5个以上,一株一袋,晒干贮存供室内考种。
二、株行圃1、田间设计将上一年当选的单株种子分行种于株行圃,根据种子量多少,行长一般为5~10米,顺序排列。
留苗密度比大田稍稀。
每隔9个株行设一对照行(本品种的原种),每区段的行长、行数要一致,区段间要留出观察道0.8~1米,四周种本品种的原种4~6行作保护行。
播种前绘好种植图,按图播种,避免差错。
2、田间观察鉴定观察记载的时间和内容:苗期主要观察记载棉株的整齐度、生长势、抗病性等,缺苗20%(经移补后)以上者初步淘汰;花铃期着重观察各株行的典型性和一致性;吐絮期根据结铃性、生长势、吐絮的集中程度,着重鉴定其丰产性、早熟性等。
在棉株的不同发育时期,结合进行对病虫害的观察,重点检查棉株是否有枯萎病、黄萎病以及棉株的感染程度。
3、田间温度田间温度的鉴定在花铃期进行,具体方法是:在光线充足时,背着光在距离1米左右处观察棉株的株型、叶型、茎色、茸毛等。
原种生产的工作程序三圃制作为我国良种繁育技术核心,此方法是以改良的混合选择法为基础。
三圃制一般采取单株选择、分系比较、混合繁殖、即株行圃、株系圃和原种圃的三年三圃制。
1、单株选择:选择单株是三圃制生产原种的基础。
单株选择要在原种圃、株系圃当选单株中选取,或在纯度高、有代表性的大田中选取。
单株选择要注意典型性,首先把握株型、叶型、铃型等主要形态特征。
选出符合原品种特性的单株,在此基础上考虑丰产性和抗逆性,最后是室内考种和进行纤维品质监测。
拾选单株采收中部正常吐絮铃5个以上,一株一袋,晒干后供室内考种用。
考种淘汰不良单株,入选单株分别轧花留种。
2、株行圃:将上年单选单株种子种于株行圃,行长5-10米,顺序排列,每隔9个株行设一个对照(原品种的原种)。
观察记载内容:苗期出苗期的生长势、整齐度及抗病性等,缺苗20%以上的株行初步淘汰;中期开花期的生长势、整齐度极抗枯、黄萎病性和抗虫性,并在花铃期根据株型、叶型、铃型和茎色、茸毛等原品种形态特征调查田间纯度;后期记载吐絮期的结铃性、早熟性等,凡早衰和整齐度差,抗病性差,表现于对照品种明显不一致株行淘汰。
田间当选的株行分行收摘,,并于对照产量进行比较,凡产量明显低于对照株行一律淘汰。
3、株系圃:上年单选株行的种子种植在株系圃,株系圃的面积根据种子量和种植方式而定,密度应低于大田。
因株系圃具有繁殖下一年原种和进行选有淘劣的双重作用,一般每系抽出部分另设株系鉴定圃。
株系鉴定圃中每个株系为2-4个行区,行长为9-10米,间比法排列,每隔4个株系设一个对照区,以本品种原种作对照。
田间观察、取样、测产及考种均在鉴定圃进行。
如地力均匀,管理水平较高,当一系区杂株率达0.5%,则可将全系淘汰,杂株率低于0.5%则拔除杂株后入选。
4、原种圃:单选株系种子,混系种植于原种圃。
种植密度可比一般大田略稀。
在苗期、花铃期和吐絮期进行农艺性状全面观察鉴定,严格拔除杂株、劣株和病株。
以霜前籽棉留种,此即为原种。
GB/T 17315-1998前言为规范玉米杂交种制种技术,保持品种的纯度和优良种性,使其能较长时间地应用于生产,特制定玉米杂交种繁育制种种技术操作规程。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都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全国种子总站、北京市种子管理站、辽宁省种子管理站、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陕西省种子管理站、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科院玉米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扬宝、丰宪法、吴彩兰、张兆雄、廖琴。
本标准委托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解释。
本标准首次发布时间为1998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315-1998玉米杂交种繁育制种技术操作规程Rules of oper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maize hybrid seed1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全国杂交玉米各类种子的生产,由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种子管理部门组织实施.本规程规定了玉米杂交种繁育种子的类别、各类种子的生产方法和田间纯度检查等内容。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3543。
1~3543.7-199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 4404。
1—1996 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
1 亲本种子parental seed3。
1。
1 育种家种子 breeder seed指育种家育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最初一批自交系种子。
3.1.2 自交系原种 basic seed of inbred line由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出来的或按照原种生产程序生产,并且经过检验达到规定标准的自交系原种种子。
3。
1.3 自交系良种 quality seed of inbred line指直接用于配制生产用杂交种的自交系种子.3.1.4 亲本秭妹种 parent of intervarietal crossing指经过鉴定,两个亲缘关系相近的姐妹系间杂交种,是配制改良单交种的亲本种子.3。
良种繁育过程中原种生产的标准
良种繁育是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它是保证农作物品种质量和产量的关键。
而原种生产则是良种繁育的基础,只有通过严格的原种生产标准,才能保证良种繁育的质量和效果。
原种生产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种标准
选种是原种生产的第一步,它直接关系到后续繁育的质量和效果。
选种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品种纯度:选种时必须保证品种的纯度,避免杂交和杂种的出现。
2. 生长势强:选种时应选择生长势强、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种子。
3. 产量高:选种时应选择产量高、品质好的种子。
二、种子生产标准
种子生产是原种生产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后续繁育的质量和效果。
种子生产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点选择:种子生产应选择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无病虫害的地点。
2. 播种密度:种子生产时应根据品种特性和地理环境选择适宜的播种密度。
3. 管理措施:种子生产过程中应加强管理,及时除草、防治病虫害等。
三、种子收获标准
种子收获是原种生产的最后一步,它直接关系到种子的品质和数量。
种子收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收获时间:种子收获应在果实成熟后及时进行,避免过早或过晚收获。
2. 收获方式:种子收获时应采用适宜的方式,避免损伤种子。
3. 种子质量:种子收获后应进行筛选、清洗、干燥等处理,保证种子的质量。
原种生产是良种繁育的基础,只有通过严格的选种、种子生产和种子收获标准,才能保证良种繁育的质量和效果。
水稻种子生产技术◆掌握水稻种子田间去杂去劣技术。
◆掌握水稻原种生产中典型优良单株(穗)的选择和室内考种技术。
◆掌握水稻原种、良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制定和操作技术。
◆掌握三系法杂交水稻制种主要技术环节及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主要技术要点。
◆掌握水稻雄性不育、光(温)敏核不育系繁殖主要技术。
一、水稻常规品种种子生产技术(一)水稻的原种生产技术根据我国水稻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GB/T17316—1998)规定:水稻原种生产可采用三圃制、二圃制,或采用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
其方法与小麦原种生产技术基本相同,也可采用株系循环法。
1.三圃制三圃制原种生产技术规程如下:【操作规程1】单株(穗)选择(1)选择来源。
在原种圃、种子田或大田设置的选择圃中进行,一般应以原种圃为主。
(2)选择时期与标准。
在抽穗期进行初选,做好标记。
成熟期逐株复选,当选单株的“三性”、“四型”、“五色”、“一期”必须符合原种的特征特性,在典型性状表现最明显的时期进行单株(穗)选择。
(3)选择数量。
选株的数量依株行的面积而定,田间初选数应比决定数增加1倍,以便室内进一步选择。
一般每公顷株行圃需4500个株行或12000个穗行。
(4)入选单株的收获。
将入选单株连根拔起,每10株扎成一捆;如果穗选,将中选的单穗摘下,每50穗扎成一捆。
每捆系上2个标签,注明品种名称。
(5)室内决选。
田间当选的单株收获后,及时干燥挂藏,严防鼠、雀危害。
根据原种的穗部主要特征特性,在室内结合目测剔除不合格单株,再逐渐考种,考种项目有株高、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粒重,并计算株高和穗粒数的平均数,当选单株的株高应在平均数+1cm范围内,穗粒数不低于平均数,然后按单株粒重择优选留。
当选单株分别编号、脱粒、装袋、副晒、收藏。
【操作规程2】建立株(穗)行圃将上年当选的各单株种子,按编号分区种植,建立株行圃。
(1)育秧。
秧田采用当地育秧方式,一个单株播一个小区(对照种子用上年原种分区播种),各小区面积和播种量要求一致。
水稻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水稻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一、选种与播种1. 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气候特点、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选择。
2. 选择优良的种子,种子应经过认证机构检疫合格,并具备良好的萌发力和抗逆性。
3. 按照种植面积和需要进行种子消毒处理,以防止病虫害的传播。
4. 按照适宜的播种期进行播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湿度确定最佳播种时间。
二、水田土壤准备1. 针对旱地转水田,应保持水库水位稳定,保持良好的水分供应。
2. 清除残留作物和杂草,进行土地整理和松土,确保土壤松软透气。
3. 施加适量的有机肥料和化肥,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三、水田灌溉管理1. 在播种后的前期,应维持适量的水分,以保证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
2. 幼苗长到适宜的高度后,根据土壤湿度和水稻的生长状态进行合理的灌溉。
3. 注意避免积水过深和过长时间,以防止水稻的秧苗窒息。
4. 灌水时应注意避开施肥期,以防止养分的淋洗和浪费。
四、水稻田间管理1. 定期对水田进行除草,以保持稻田的整洁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2. 对有害病虫害进行定期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合理的防治措施。
3. 保持田间通风和光照,以促进水稻的健康生长。
4. 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的发生,进行及时的追肥和病虫害防治。
五、稻田秧苗管理1. 对水稻的池苗进行精细管理,保持适宜的水位,及时施肥和进行灌溉。
2. 根据苗情和外界气温,做好苗床覆盖和保暖措施,促进苗期生长。
六、水稻收割与加工1. 在水稻成熟后,根据稻谷的含水量和气候条件,确定适宜的收割时间。
2. 进行水稻的机械化收割,保证稻谷的完整和干燥。
3. 进行稻谷的脱粒和碾米,确保稻米的质量和食用安全。
七、稻田秸杆管理1. 对稻田的秸杆进行整理和堆放,以备下一轮种植使用。
2. 对秸杆进行堆肥处理,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持生态平衡。
以上为水稻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主要内容,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技术进步,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种子生产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种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保证种子生产的质量,制定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是非常重要的。
本规程旨在规范种子生产的操作流程,提高种子生产的质量。
一、种子选择
1. 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种子作为种子生产的起始材料。
2. 选择适宜的播种期,以确保种子生长期足够,保证种子的质量。
二、种子生长管理
1. 种子生长过程中要定期进行田间管理,包括及时施肥、浇水和除草等。
2. 确保种子的生长环境,提高产量和质量。
三、种子收获
1. 选取成熟度合适的种子进行收获,避免收获过早或过晚导致种子质量下降。
2. 使用合适的收获工具和设备,减少种子的损伤和杂质。
四、种子加工
1. 种子收获后需及时进行清理、干燥和分级加工。
2. 使用合适的加工设备,保证种子的整齐和干净。
五、种子储存
1. 选用适宜的储存设备和环境条件,确保种子的质量和保存期限。
2. 定期对储存的种子进行检查和保养,避免发霉和虫害的侵害。
通过严格遵守《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可以提高种子生产的质量和产量,保证农作物的良好生长,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圃制原种生产程序三圃制原种生产程序是一种种植业的管理方法,旨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该程序涉及到种子的选择、育苗、田间管理和收割等多个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圃制原种生产程序的各个步骤。
一、种子选择种子是农作物种植的基础,因此选择优质的种子至关重要。
在三圃制原种生产程序中,种子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1.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种子,以确保农作物能够良好生长;2. 选择优质的种子,即形状完整、大小均匀、无病虫害和真菌感染的种子;3. 选择具有高产量和抗逆性的品种,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病虫害的能力。
二、育苗在三圃制原种生产程序中,育苗是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关键步骤。
育苗的步骤如下:1. 清洁种子:将种子放入清水中浸泡,去除种子表面的杂质和残留物;2. 浸泡种子:将清洁后的种子放入浸泡液中浸泡一段时间,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3. 播种:将浸泡后的种子均匀地撒在育苗盘或育苗箱中,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促进种子的发芽;4. 管理育苗:及时浇水、补充养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确保幼苗健康生长。
三、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三圃制原种生产程序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田间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壤准备:在播种前,对耕地进行翻耕、松土、施肥等处理,以提供充足的养分和良好的土壤结构;2. 播种和密度控制: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品种要求,合理选择播种方式和密度,保证每株农作物的生长空间;3. 灌溉管理:保持适当的土壤湿度,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量;4. 病虫害防治:定期巡查田间,及时发现和防治病虫害,使用合适的农药和防治措施,保护农作物的健康生长;5. 草害控制:及时除草,保持田间干净整洁,减少杂草对农作物的竞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四、收割收割是三圃制原种生产程序的最后一步,也是农作物种植的结果。
在收割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收割时机: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品种特点,选择适当的收割时机,以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2. 收割方式: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形态和品种特点,选择合适的收割方式,如手工收割、机械收割等;3. 收割后处理:将农作物进行分类、清洗和包装,以便于储存和销售。
1.水稻三系配套杂交育种使用的三系分别是:()、()、()。
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性。
2.作物品种依据其生育期长短分为()、()、()。
早熟品种中熟品种晚熟品种。
3.我国一般将种子生产实行()、()和()三级种子生产程序。
育种家种子;原种;大田用种4.自花授粉植物的天然混杂群体中,可分离出许多()纯合的()。
基因型、纯系。
5.棉花品种的混杂退化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品种保留有较多的()。
剩余变异6.利用育种家种子直接生产原种的基本程序是()、()、()和()。
单粒点播、分株鉴定、整株去杂、混合收获7.三圃制原种生产程序是()、()、()和()。
单株选择;株行鉴定;分系比较;混系繁殖8.三系杂交水稻制种时花期预测常用的方法有()、()和()。
幼穗剥检法;叶龄余数法;叶龄指数法9.品种的基本属性包括()、()和()。
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10.三系七圃法是三系各建立()圃和()圃,不育系增加()圃。
株行;株系;原种11.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的程序是()、()和()。
搞好论证;详细计划;组织实施12.玉米制种田去杂去劣的四个时期为()、()、()和()。
苗期、拔节期、抽穗前、收获后13.小麦四级种子生产程序是指()、()、()和良种。
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14.栽培品种的三性分别是:()、()、()。
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15.一般情况下,品种群体内包含有()、()、()。
产生的后代个体的基因型是(),群体是()。
自交、姊妹交、杂交、杂合的、异质的。
16.玉米一生()生活周期所经历的天数称为()。
完整生育期。
17.自交系的杂穗率指()的杂穗占()的百分比。
剔除杂穗前总穗数。
18.甘薯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有()、突变和()。
病毒感染、不当的繁殖和贮运方法19.根据种子质量级别分类,我国将种子划分为()、()和()。
育种家种子、原种、良种20.异花花授粉作物天然异交率一般大于()。
50%21.两系杂交水稻中的两系是指()和()光温敏核不育系;恢复系22.水稻的三性是指()、()和()感光性;感温性;基本生长期23.杂交种子生产的方法有()、()、()、()和().人工去雄、理化杀雄;标记性状的使用;雄性不育系;自交不亲和24.三圃制原种生产程序是()、()、()和().单株选择;株行鉴定;分系比较;混系繁殖25.利用育种家种子直接生产原种的基本程序是()、()、()和().单粒点播;分株鉴定;整株去杂;混合收获26.水稻单株选择的时期分为()初选,()复选,()决选。
1.选用合适的农田:选择肥沃、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地,应远离
其他作物、杂草和棉花病害的来源。
2.土地处理:在选定的土地上进行深耕翻土,并用有机肥料进行充分
施肥。
3.棉花种子处理:选择适合本地气候的棉花品种,进行种子处理,包
括浸泡、热水处理、干燥等处理过程。
4.播种:在有机肥料和深耕翻土的地面上,进行平整,直播或插秧等
方式进行种植。
5.病虫害防治:棉花生长期间需进行定期的病虫害防治,包括喷洒化
学药品和人工观察等方式。
6.浇灌管理:在旱季期间,需要进行定期的浇灌管理,以确保棉花有
充足的水分供应。
7.收获:在棉花成熟后,进行收获。
一般在棉花成熟后,需要进行摘花、棉花割开、结籽等工作,才能进行收获。
8.加工:经过除籽、浸泡、水洗、干燥等多道工序后,棉花会被加工
成种子、棉皮、纤维等不同形态的物质,可以用于织布、造纸等工业领域。
玉米良种繁育技术方案及工艺流程1 主要技术方案项目采用“育种基地(原原种)+原种基地(原种)+生产基地(良种)+加工厂(产品)”产品方案,确保大田连续使用的世代种子,从而保证优良玉米种子的高产稳产性能,延长品种的使用年限。
四级种子生产程序示意图低温低湿贮藏育种家控制品种比较试验或保种圃区域试验育种试验基地育种单位控制区域试验及原种繁殖基地特约原种场生产示范区域试验及良种繁殖基地良种繁殖或生产示范种子公司专营(1)种子扩繁基地①设置隔离区配制杂交种必须在隔离区内进行。
隔离区可以防止周围其他玉米花粉传入制种田,造成生物学混杂,降低杂交种质量。
所谓隔离区,即在配制杂交种地块的周围,在一定时间或空间内,没有其他玉米的花粉。
隔离的方法有空间隔离、时间隔离,自然屏障隔离和高秆作物隔离。
空间隔离在制种区周围一定空间距离区内,不种任何玉米,防止花粉传入玉米制种田。
配制单交种要求隔离距不少于300米,播种地块的选择空间隔离在制种区周围一定空间距离区内,不种任何玉米,防止花粉传入玉米制种田。
时间隔离:通过不同播期将制种区和周围其他玉米花期错开,二者播期隔时间,春播天35以上,夏播25天左右。
屏障隔离:利用沟、山岭、树林、村庄、果园等自然屏障与其他玉米隔开,达到安全隔离的目的。
高秆作物隔离:在制种田周围种高秆作物,如高粱、向日葵等可以达到隔离的目的。
作为隔离的高秆作物要提前播种,加强管理,以保证高秆作物在玉米散粉时高于玉米植株70cm 以上。
在保证高度的原则下,还要保证宽度,制种地周围高秆作物的宽度应50m 在左右。
这种方法如果四周均种植高秆作物将占用大量的土地,因此不宜单独使用,而应和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边界父本的保护:在制种田的周围种植5—10行父本,使父本花粉占据绝对优势,造成花粉竞争,可以有效地隔离外来花粉的污染,起到保护作用。
②播种地选择种子地宜选择在土层较厚,土壤肥沃,阳光充足。
pH值适中,地下水资源丰富,坡度小于15°,杂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