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茯苓来源、性状、显微鉴别

土茯苓来源、性状、显微鉴别

土茯苓来源、性状、显微鉴别
土茯苓来源、性状、显微鉴别

土茯苓来源、性状、显微鉴别

【来源】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成薄片,干燥。

【性状】呈长圆形或不规则的薄片,边缘不整齐。切面黄白色或红棕色,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气微,味微甘、涩。

【显微鉴别】本品粉末淡棕色。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多角形或类方形,脐点裂缝状、星状、三叉状或点状,大粒可见层纹;复粒由2?4 分粒组成。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或散在。石细胞类椭圆形、类方形或三角形,孔沟细密;另有深棕色石细胞,长条形,,壁三面极厚,一面菲薄。具缘纹孔导管及管胞多见,具缘纹孔大多横向延长。

土茯苓淀粉粒

土茯苓草酸钙针晶束土茯苓草酸钙针晶

土茯苓石细胞土茯苓石细胞

土茯苓导管

【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归肝、胃经。

【功能与主治】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

中药材性状鉴别经验术语

中药材性状鉴别经验术语 中药材经验鉴别术语形象地概括了中药材性状鉴别特点。具有这些特征的药材,一般为正品、真品;而伪品或混淆品则不具备这些特征。 1.一包针:药材千年健根茎的折断面,呈纤维束样外露,形似一包针。 2.大理石纹:某些药材的横断面,具有大理石样的纹理,如槟榔。 3.马牙芦:野山参的芦头上部,芦碗渐疏而大,边缘齐楞,凹下较紧,形如马牙齿状。 4.马头蛇尾瓦楞身:海马头似马头,身体似瓦楞状,尾部似蛇尾。 5.马尾状:白薇根茎下部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形似马的尾巴。 6.马尿气:天麻经水蒸煮时散发的特异气味,味似马尿的臭气。 7.小算盘珠:平贝母的鳞茎呈扁平圆球形,顶平开口见心,底部内陷,形如小算盘珠子。 8.三节芦:野山参芦头的上部为“马牙芦”,中部为“堆花芦”,下部为“圆芦”。 9.车轮纹:药材横切面有较稀疏的放射状结构,呈车轮状纹理,相间排列,如防己。 10.无影纹:羚羊角尖部光润如玉,对光透视可见中心部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无裂。 11.云锦花纹:何首乌的横切面有云朵状花纹。 12.云头鹤茎:某些药材的根茎下部两侧膨大形似如意头,向上渐细如仙鹤的脖子,如白术。 13.凤眼:豹骨的肱骨下端内侧有一狭长形透孔。 14.水波纹:羚羊角外形有10~20个隆起的波状轮环纹。 15.方胜纹:蕲蛇的背部有纵向排列的24个呈“V”形灰白色的花纹。 16.乌鸦头:某些药材的根形似乌鸦的头部,习称“乌鸦头”,如川乌、草乌。 17.乌金衣:牛黄表皮附着的黑色光亮薄膜,形似乌金色。 18.乌云盖顶:羚羊角角尖部分多为黑棕色的盖顶。 19.长嘴:老鹳草的宿存花柱长2~4cm,由下往上卷,形似鹳喙。 20.石榴嘴:山楂的顶端有凸起的残留宿萼,中央凹陷,形似石榴宿萼。 21.皮松肉紧:黄芪的横切面皮部疏松,木部较结实。 22.玉带腰箍:毛慈菇的假球茎中部2~3个稍突起的节环,形似腰间玉带一样。 23.龙头凤尾:药材茎下部留有根须称龙头,茎上端留有半块叶片或叶柄,两者合称“龙头凤尾”,如霍山石斛。 24.白颈:广地龙腹部前端有一条浅色环带(生殖环带)。 25.合把:羚羊角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 26.芝麻点:天麻表面的退化须根痕,呈断续排列成环的小点。 27.过桥:黄连根茎有一段较细长,其中部分节间光滑如杆。 28.当门子:指麝香香囊中心黑色,有光泽的豆状颗粒。 29.朱砂点:药材横切面上棕红色芝麻点,色如朱砂,如苍术。 30.血丝:羚羊角角尖内部的红色斑纹。 31.同心环:某些药材横断面上的异形维管,排列成数层同心性圆形的环圈纹,如川牛膝。 32.观音坐莲:松贝平放时能端正稳坐,形似观音坐在莲花之上。 33.观音合掌:青贝外层的两瓣鳞叶,大小相近,相对抱合。 34.吐丝:菟丝子水煮后,种皮裂开,伸出黄白色卷旋状的胚,形似春蚕吐丝。 35.吐脂起霜:某些药材干燥后在表面析出的白色物,如苍术。 36.扫帚头:根类药材顶端纤维状毛,形似扫帚头状,如南柴胡等。 37.红小辫:天麻根茎上端的一段红棕色的干枯芽茎。 38.吸盘:动物类药材的吸附器官,多为中间凹陷的圆盘状,如水蛭、蛤蚧等。 39.芦头:根类药材顶端有盘节状短根茎,如桔梗。 40.芦碗:芦头上的半圆形或圆形的碗状茎痕,如人参。 41.连三朵:某些花类药材的花序常2~3朵连生,如款冬花。 42.纱纸皮:熊胆的胆囊皮用手撕之,可分层撕成细丝状,形如纱纸。 43.连珠状:某些根类药材形似串连起来的珠子样,如巴戟天。 44.连珠斑:蕲蛇腹部黑色类圆形斑纹,象连起来的珠子,亦称“念珠斑”。 45.肚脐眼:天麻根茎一端的圆形凹陷疤痕。

土茯苓与萆薢的鉴别

土茯苓与粉萆薜的饮片鉴别 土茯苓和粉萆薢为临床常用中药。土茯苓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根茎。具有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的功效。粉革薜来源于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Dioscorea hypoglazlca Polibln的干燥根茎。具有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的作用。二者的原植物来源虽然不是同科属,但其饮片的外观性状特征等都很相似,若不注意鉴别则易引起混淆,影响药物疗效。现将两种饮片的性状,粉末显微,理化等作鉴别如下。 1、性状鉴别 1.1土茯苓片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整齐,外皮黄棕色或灰褐色,有时可见残留的须根,鳞叶、茎基。片面光滑(薄片)或粗糙(厚片),类白色至淡红棕色,中间微见棕红色至红标色筋脉点(维管柬),仔细观察可见亮银星(粘液质)。质略韧、微有弹性,富粉性,断面不整齐,显层状。水湿润后,手捏有粘滑感。无臭,味微甘,涩。 1.2粉草薢片呈不规则形,边缘不整齐,略翻卷,大小不一。残存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有时可见残留的茎枯萎疤痕及纤细须根。表面黄白色,平坦细腻,近边处有一不明显的棕色环纹(内皮层环),具有不规则的黄色筋脉点或脉纹(维管束)散在,对光照视,极为显著,质松脆,有弹性,易折断,有粉尘散出。气微,味辛,微苦。 2、粉末显微鉴别 2.1 土茯苓片粉末淡棕色。淀粉粒极多。呈类圆形,多角形或类方形,脐点裂缝状,星状,三叉状,十字状或点状,大粒层纹较明显;复粒多,多由2~4粒组成。草酸钙针晶成束,散在或存在于粘液细胞中,易碎断。石细胞较多。类椭圆形、类方形、三角形或多角形,孔沟细密,胞腔宽狭不一;有时可见长条形石细胞,壁三面极厚,一面菲薄,孔沟长而有规则分叉。导管多为具缘纹孔导管,纹孔大多延长成梯状。 2. 2.2粉草薢片粉末黄白色。淀粉粒较少。单粒类圆形,肾形、三角形、灯泡形、茧形或贝壳形,少数有尖突,脐点较不明显,点状或裂缝状.有的层纹隐约可见;复粒少,多由2~4粒组成。草酸钙针晶多成束,散在于粘液细胞中。石细胞偶见,呈长条形,壁三面增厚,一边薄,纹孔及孔沟明显。 3、理化鉴别各取供试品粗粉2g,加乙醇15mI,再加盐酸O.5ml,加热回流提取lh,放冷,滤过,滤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l%盐酸3ml溶解,滤过,滤液分置各三支试管中做以下试验:

中药材性状鉴别

中药材性状鉴别 当归:1、用药部位:根。 2、性状:略呈圆柱形,下部有支根。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分 归头、归身、归尾。质柔韧,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浓郁的香气,味甘、辛、微苦。 3、功能:补血活血。

黄芪:1、用药部位:根。 2、性状:呈圆柱形,有分枝,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纵皱纹或纵。质硬而韧, 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显“菊花心”。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3、功能:补气固表。

大枣:1、用药部位:果实。 2、性状:类呈椭圆形或球形,表面暗红色,略带光泽。基部凹陷,有短果梗。外果皮 薄,中果皮棕黄色或淡褐色,肉质,柔软,富糖性而油润。果核纺锤形,两端锐尖,质坚硬。气微香,味甜。 3、功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麦芽:1、用药部位:果实。 2、性状:呈梭形,表面淡黄色,基部胚根处生出幼芽及须根。质硬,断面白色,粉性。 无臭,味微甘。 3、功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

2、性状:温郁金呈长圆形或卵圆形,稍扁,有的微弯曲,两端渐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纵纹隆起处色较浅。质坚实,断面灰棕色,角质样;内皮层环明显。气微香,味微苦。 3、功能:行气化瘀,清心解郁。,

2、性状:大黄精呈肥厚肉质的结节块状,表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具环节。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淡黄色至黄棕色。气微,味甜,嚼之有黏性。 鸡头黄精呈结节状弯柱形,形似鸡头,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半透明,有纵皱纹。姜形黄精呈长条结节块状,长短不等,常数个块状结节相连。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结节上侧有突出的圆盘状茎痕, 3、功能:补气养阴。

【西大2017版】[1135 ]《中药鉴定学 》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

1:[论述题] 二、简答题 1.常用的中药鉴定的方法有哪几种?它们的具体内容包含什么? 2. 常用的中药鉴定的方法适用于怎样的分析对象?使用性状鉴定的方法,需要注意生药哪些方面的特征? 3. 黄连有哪几种商品药材?它们分别来源于哪些植物?这些商品药材的性状有何不同? 4. 红花在性状上有哪些鉴别要点?其显微特征如何? 5. 西红花在性状上有哪些鉴别要点? 参考答案: 1. 答:(1)常用中药鉴定方法有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2)来源鉴定是应用植(动)物分类学的知识,对中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确定其正确的学名;应用矿物学的基本知识,确定矿物中药的来源。性状鉴定是用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鉴定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显微鉴定是利用显微镜来观察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及内含物的特征,以鉴定中药的真伪、纯度和品质。理化鉴定是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学的或仪器分析方法,鉴定中药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劣程度的方法。 2. 答:(1)来源鉴定适用于带花果、枝叶(或皮毛、骨骼)、全草类的鉴定;性状鉴定适用于较完整的中药鉴定;显微鉴定适用于完整药材、破碎药材、粉末药材以及中成药的鉴定;理化鉴定适用于完整药材、破碎药材、粉末药材以及中成药的鉴定。(2)性状鉴定要注意的观察要点有中药的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气、味以及水试、火试的现象。 3. 答:(1)黄连有三种商品药材,分别是味连、雅连和云连。(2)味连来源于毛茛科植物黄连的根茎;雅连来源于毛茛科植物三角叶黄连的根茎;云连来源于毛茛科植物云南黄连的根茎。(3)味连根茎多簇状分枝,弯曲互抱,形似鸡爪,习称"鸡爪黄连”。单枝根茎中段常有细的节间,光滑,习称"过桥杆”。质坚硬,断面皮部暗棕色,木部金黄色,中央髓部红棕色。气微,味极苦。雅连根茎多为单枝,过桥杆较长,表面光滑。云连根茎多为单枝,呈弧形,过桥杆不明显。 4. 答:(1)红花均为管状花,黄红色或红色,花冠筒细长,柱头长圆柱形,露出于花药筒外,质轻,柔润;气微香,味微苦。花浸水中,水被染成金黄色。(2)显微特征方面:其粉末中可见分泌细胞呈长管道状,充满黄色或红棕色分泌物;花粉粒深黄色,类球形,具3个萌发孔,外壁有短刺及疣状雕纹;花柱碎片深黄色,表皮细胞呈圆锥形,先端尖;花冠裂片表皮细胞呈短绒毛状;草酸钙方晶呈方形或长方柱形。 5. 答:西红花呈线形,红色,顶端边缘显不整齐的齿状,内侧有一短裂隙,残留一小段黄色花柱;气特异,微有刺激性,味微苦。入水则柱头膨胀呈喇叭状,将水染成黄色。 2:[论述题]

中药鉴定习题及答案

一、最佳选择题 最佳选择题由一个题干和A、B、C、D、E五个备选答案组成。题干在前,选项在后。其中只有一个选项为最佳答案,其余选项为干扰答案。考生须在5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最佳答案)。 1.皮类药材的采收期一般为: A.春季 B.春末夏初 C.秋季 D.冬季 E.全年均可 1.B 2.狗脊表面为 A.被粗刺 B.被光亮的金黄色茸毛 C.被棱线 D.被硬毛 E.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片2:B 3.除哪项外均为味连的性状特征? A.多单枝,圆柱型,“过桥”长 B.表面黄褐色,有结节状隆起及须根痕 C.断面不整齐,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 D.有放射状纹理,中央有髓 E.气微,味极苦 3.A 解析:味连簇状分支,形如鸡爪。 4.炉贝来源于 A. 川贝母 B.暗紫贝母 C.浙贝母 D.梭砂贝母 E.甘肃贝母 4:D 解析:松贝和青贝的来源为: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 5.粉末中有分枝状石细胞,纤维,油细胞的药材是 A.肉桂 B.厚朴 C.丹皮 D.杜仲 E.黄柏 5.:B 解析:肉桂粉末石细胞类圆形;杜仲石细胞大多成群,类方形圆形;无油细胞。黄柏石细胞鲜黄色类圆形或多角形,有的不规则分支,多个粘液细胞散在。 6、除哪项外,均为中药鉴定的取样原则 A.药材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 B.100-1000件,按5%取样 C.超过1000件的,按1%取样 D.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 E.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6:C 解析: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1000件以下的部分还按5%取样。 7.除哪一项外均为绵马贯众性状鉴定特征? A.倒卵圆形而稍弯曲 B.外表黄棕色至黑棕色 C.有稀疏的叶柄残基及鳞片 D.叶柄断面有黄白色小点状维管束5—13个环列 E.气特殊,味初微涩,渐苦而辛 7: c 解析:贯众密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条状披针形鳞片。 8、附子的来源为 A.北乌头的主根 B.乌头的主根 C.草乌的块根 D乌头侧根的加工品 .北乌头侧根的加工品 8.D解析:北乌头的块根是草乌。乌头的干燥母根是乌头。 9.天麻粉末中不含 A.厚壁细胞 B.草酸钙结晶 C.导管 D.淀粉粒 E.多糖类物 9.D 10.双子叶植物根及根茎断面的一圈环纹是 A.外皮层 B.内皮层 C.形成层 D.木质部 E.韧皮部 10.C 11.川乌的剧毒成分为 A.异喹啉类生物碱 B.双蒽酮苷类 C.双酯类生物碱 D.乌头多糖 E.胺醇类生物碱 11.C 12、花粉粒表面有点状条形雕纹,自两级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的药材为

土茯苓地功效与作用

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与功效】 味甘、淡,性平。功效:清热解毒,除湿通络。 【传统应用】 主治湿热疮毒,痈肿梅毒,瘰疬疮肿,筋骨挛痛。《本草纲目》载其能祛风湿,利关节,治拘挛骨痛。 本药用于以下传统方剂:①搜风解毒汤(《本草纲目》):土茯苓、金银花、薏米仁、白鲜皮、防风、木瓜、木通、皂荚子,治疗梅毒,筋骨挛痛;②土茯苓汤(经验方):土茯苓、金雀根、黄芩、黄连、甘草,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白塞病、银屑病、天疱疮、湿疹等免疫性黏膜皮肤疾病。 【主要成分】 含落新妇苷、异黄杞苷、胡萝卜苷、琥珀酸、β-谷甾醇,还含黄酮、皂苷、树脂、多糖、淀粉、挥发油等成分。 【药理作用】 (一)免疫和抗炎 对细胞免疫有抑制作用。有抗炎、抗菌、抗真菌作用。 (二)解毒 对急性和亚急性棉酚中毒有保护作用,但不影响棉酚抑制精子生成的作用。 【临床应用】 1.病毒感染性口腔溃疡。 2.过敏性皮疹、皮肤溃疡或有继发感染。 3.白塞病口腔、阴部溃疡,关节痛。 4.病毒、螺旋体等引起的性病感染、溃疡。 【剂量与用法】 药典剂量:15~60g。 临床常用剂量:15~60g。 大剂量:30~60g。 使用方法:水煎服,外敷。 【临床体会】 (一)关于治疗免疫病溃疡和关节炎 土茯苓是一味作用较强的免疫抑制药。免疫病临床用于治疗红斑狼疮、白塞病、银屑病之口腔溃疡和阴部、眼部、皮肤之炎症、皮疹、疱疹、溃疡,常与黄连、白鲜皮、苦参同用。土茯苓为治疗免疫病口腔和阴部溃疡之最佳中药。 本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牛皮癣关节炎、白塞病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与金雀根、山稔根、徐长卿、红藤等同用。 本品对免疫病之过敏性皮炎、天疱疮、湿疹等也有效。 (二)关于治疗感染性炎症 本品对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的口腔、咽喉的炎症、溃疡有较好的效果,与大青叶、黄连等同用。 (三)关于治疗性病 古人用土茯苓治疗梅毒。现常用于梅毒、淋病、湿疣、衣原体和病毒等引起的性病,与苦参、蛇床子等同用,也可中西医结合治疗。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二)毒理试验 毒性反应:用含有土茯苓的银屑灵流浸膏240g/kg一次灌胃小鼠,无副作用。幼犬4.03g/kg连续给药60天,心、肝、肾、脑、血液均未见毒性反应。 说明毒性很小。 (三)临床观察

最新西南大学[1135]《中药鉴定学》作业答案

20、鹦哥嘴 答案: 天麻(冬麻)块茎顶端的红棕色的干枯芽苞,习称“鹦哥嘴”。 21、条痕 答案: 矿物在白色毛瓷板上划过留下的痕迹称为条痕。 22、佛指甲 答案: 蕲蛇渐细的尾部末端的一枚长三角形角质鳞片,习称“佛指甲”。 23、虎皮斑 答案: 川贝母中的炉贝,鳞叶表面常有黄棕色斑块,习称“虎皮斑”。 24、发汗 答案: 中药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这种方法称为“发汗”。 25、走油 答案: 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习称“走油”。 26、金井玉栏 答案: 桔梗断面皮部类白色,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淡黄色,俗称“金井玉栏”。 27、挂甲 答案: 牛黄水溶液可使指甲染黄,经久不褪,习称“挂甲”。 28、方胜纹 答案: 蕲蛇红棕色背部与24个灰白色菱方形斑纹形成的特征,习称“方胜纹”。 29、连珠斑 答案: 蕲蛇腹部灰白色,鳞片较大,具有的多数类圆形黑斑,习称“连珠斑”。 30、槟榔有哪些性状特征?

答案: 槟榔近圆锥形或扁圆球形,外表具稍凹下的网状浅沟纹,常附有少量灰白色的内果皮碎片。基底中央有一凹窝(珠孔),近珠孔之侧有一新月形或三角形的疤痕(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呈棕、白色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气微,味涩而微苦。 31、枳壳有怎样的性状特征? 答案: 枳壳呈半圆球形,翻口似盆状,外表绿褐色或青绿色。密被油点及微隆起的皱纹。横切面果皮黄白色,中心放射状排列果瓤10~13瓣,棕褐色,质坚硬。气清香,味苦微酸。 32、菌类中药冬虫夏草有怎样的性状特征和显微特征? 答案: (1)在性状特征方面:冬虫夏草虫体形似蚕,表面深黄色至黄棕色。环纹明显。全身有足8 对,中部有4对较明显。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黄白色。子座深棕色至棕褐色,上部稍膨大。质柔韧,断面纤维状,气微腥,味苦。(2)在显微特征方面:虫体横切面不规则形,四周为虫体的躯壳,其上着生长短不一的锐利毛和长绒毛。躯壳内为大量菌丝,其间有裂隙。子座头部横切面周围1 列子囊壳,子囊壳卵形至椭圆形,下半部埋于凹陷的子座内。子囊壳内有多数线形子囊。 33、金银花在性状特征上有什么样的鉴别要点? 答案: 金银花花蕾棒状,外表黄白色、绿白色,密被短绒毛。开放者花冠筒状先端二唇形,花萼先端5裂,裂片有毛。子房无毛。气清香,味淡微苦。 34、怎样鉴别金钱白花蛇? 答案: 蛇体卷成圆盘形,头在中央,尾端尖细,有的纳于口内,背部有黑白相间的环纹,并有1条显著突起的脊棱,气微腥,味微咸。 35、中药为何要进行产地加工?常用的产地加工方式有哪些? 答案: (1)产地加工能够使药用植物体形完整、含水量适度、香气散失少、不变味、有效物质破坏少,从而达到保持有效成分的含量,保证药材品质,达到医疗用药的目的,并且便于包装、运输和贮藏(2)常用的产地加工方式包括:拣、洗、切片、蒸、煮、烫、发汗、揉、搓等。 36、皮类中药厚朴如何鉴别? 答案: 厚朴干皮呈卷筒或双卷筒状,习称“筒朴”;近根部的一端展开如喇叭口,习称“靴筒朴”。外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具皮孔及纵皱纹;内表面紫棕色,有细密纵纹

中药鉴定总结

【简述双子叶植物根类中药横切面一般组织构造】 答:一般具有次生构造。最外层大多为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组成。少数根类中药的次生构造不发达,无周皮而有表皮,如龙胆;或表皮死亡脱落由微木栓化的外层细胞行使保护作用,成为后生表皮,如细辛;或由皮层的外部细胞木栓化起保护作用,称后生皮层,如川乌;根的内皮层均较明显。维管束一般为无限外韧型,由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和初生木质部组成。双子叶植物根一般无髓;少数次生构造不发达的根初生木质部未分化到中心,中央为薄壁组织区域,形成明显的髓部,如龙胆等。 【双子叶植物根类药材中常见的异型构造有几种类型?简述其特点】 1、多环形同心环维管束,如牛膝,在中央正常维管束形成后,最初由中柱外方部位细胞分裂产生薄壁细胞,从中发生新的形成层环,并形成了第一环同心环维管束,以后随着外方薄壁细胞继续分裂,又相继形成第二轮、第三轮等同心环维管束,如此构成了多环同心环维管束的异型构造,这是在不正常的位置上产生了新的形成层,进行异常次生生长的结果。在木栓层的内方和韧皮部外方的薄壁组织中,当根部中央正常维管束形成后,产生新的形成层,形成异常的外韧型维管束。内函韧皮部,就是在次生木质部中包埋有次生韧皮部。这种异常构造是形成层活动不规则的结果,形成层不仅向外也向内产生韧皮部。 道地药材 ◆含义:道地药材是指经过人们长期医疗实践证明,质量好、临床疗效高、传统公认的且来源于特定地域的名优正品药材。出产道地药材的产区称为“道地产区” ◆中国著名的道地药材:东北的人参、鹿茸;浙江的“浙八味”(玄参,麦冬,白术,浙贝母,延胡索,白芍,郁金,菊花);河南的“四大怀药”(地黄,山药,牛膝,菊花);宁夏的枸杞;云南的三七;广西的蛤蚧;四川的黄连;山东的阿胶、金银花、全蝎、丹参;广东的陈皮等 1.中药的安全性评价 ◆中药安全性检测项目主要有:有害物质检查、重金属检查、药品微生物限量检查、热原检查、毒性试验、刺激试验、过敏试验、对红细胞影响实验等。其中有害物质包括农药。霉菌毒素。重金属 2.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 选择优良种质和规范化种植基地所在的药材,完美炮制加工工艺及正确的贮藏方式,规范中成药的制造流程。 3.中药鉴定学的含义和任务 ◆含义: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科学◆任务:⑴中药的品种鉴定⑵中药的质量鉴定⑶继承和弘扬祖国药学遗产⑷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⑸中药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寻找扩大新药源 4.中药鉴定的方法和依据 ◆方法:中药的鉴定方法主要有:基原(来源)鉴定法、性状鉴定法、纤维鉴定法、理化鉴定法、生物鉴定法。简称为“五大鉴定法”◆依据:1国家药品标准《中国药典》和部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2地方标准:中药材标准和中药炮制规范丹参 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和根茎,根茎粗短,顶端有时残留茎基,根数条,棕红色或暗棕红色,老根常呈鳞片状剥落,导管束黄白色,呈放射状排列。 木栓层4-6列细胞,含紫棕色物质,韧皮部较狭,形成层呈环,石细胞类圆形,木纤维长梭形,导管网纹或具缘纹孔,木栓细胞多角形黄棕色,壁稍厚。 黄连Coptidis Rhizoma

几种常用中药材的性状鉴别

几种常用中药材的性状鉴别 三七 【来源】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和根茎。 【产地】主产于、西畴,广西田阳靖西、等地。多系栽培,以产者为地道药材。 【采收加工】第3-4年开花前或冬季果熟后采挖,以花前期采收质量佳。采收除去茎叶、泥土,剪下芦头、侧根及须根,曝晒至半干,反复揉搓,以后每天边晒边搓,待全干后放入麻袋撞至表面光滑即可。剪下的芦头、侧根、须根晒干后,分别称为“剪口”、“筋条”、“绒根”。 【性状鉴别】:三七被称之为“铜皮铁骨”。铜皮:指药材的外皮呈灰黄色,似金属铜的颜色;铁骨:指药材体重而坚实不易折断。三七外形略呈纺锤形或类圆锥形。表面灰黄或灰棕色,常有蜡样光泽,顶端有瘤状突起;质坚实,击碎后皮部与木部常分离。横切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皮部有细小棕色树脂道;气微,味苦而后微甜。

附注三七价格较昂贵,伪品较多,主要有: ①科植物莪术的根茎雕刻而成。 ②五加科植物大叶三七的根茎。“竹节三七” ③落葵科植物藤三七的块茎。 ④科植物高良的根茎,仿造三七的外形,用颜料酸性大红并掺了适量墨汁进行染色加工而成。“血三七” ⑤科植物三七的根茎。 ⑥豆科植物绵三七的块根。 ⑦以楝科植物苦楝树和冬青科植物熊胆木的叶,经煎煮所得提取液加入木薯粉,精心搓捏而成,然后置黄泥粉中搓滚。附注1、三七以“头数”论好坏。每斤能称的三七个数,称为多少“头”,“头”数越少价越高,质量越好。但据当地人称,目前由于过度追求个大,滥用化肥,有的三七只有十多头,但木心大,质量欠佳。 2、菊科植物菊三七的根茎,民间习称“土三七”。本品有止血作用,与三七相似。 冬虫夏草 【来源】: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越冬幼虫体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干燥复合体。 【产地】:主产于、、等省区。、、等省亦产。 【采收加工】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挖取,晒至六七成干,除去似纤维状的附着物及杂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常用中药的鉴别大全带图片

常用中药的鉴别大全带图片 第一节常用植物类中药的鉴别 一、根及根茎类中药 狗脊 【性状】表面残留金黄色绒毛,近边缘处有1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 绵马贯众 【性状】表面密被叶柄残基及鳞片,断面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环列。 细辛 【来源】马兜铃科。 【产地】吉林、辽宁、黑龙江。 【性状】常卷曲成团。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大黄 【性状】髓部可见星点,嚼之黏牙,有沙粒感。 何首乌 【性状】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常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 牛膝、川牛膝 【来源】苋科,牛膝主产河南,为“四大怀药”之一。 【性状】怀牛膝:散有多数黄白色点状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4轮。 川牛膝:维管束点状,排列成数轮同心环。 商陆 【性状】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轮俗称“罗盘纹”。

【来源】石竹科银柴胡的干燥根。 【性状】具孔穴状或盘状凹陷,称“砂眼”,根头部有密集的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称“珍珠盘”。 太子参 【来源】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 川乌、草乌、附子 【来源】毛茛科植物乌头干燥母根-川乌 北乌头的块根-草乌 乌头子根加工品-附子 【性状】 一、生川乌: 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味辛辣、麻舌。 二、生草乌 具不定根残基(钉角),形成环多角形,味辛辣、麻舌。 白芍 【产地】浙江产称为杭白芍,为“浙八味”。 【采收】刮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 【性状】味微苦、酸。 赤芍 【性状】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味微苦、酸涩。 黄连 【来源】毛茛科植物黄连的根茎--味连 三角叶黄连的根茎--雅连 云连的根茎--云连

1.味连:多分枝,集聚成簇,形如鸡爪,节间平滑,称“过桥”,味极苦。 2.雅连:多单枝,“过桥”长。 3.云连:单枝,弯曲呈钩状,细小。 防己 【性状】断面富粉性,排列较稀疏的放射状纹理(车轮纹)。 延胡索 【产地】浙江,为“浙八味”之一。 【采收】沸水中煮至内部无白心。 板蓝根 【来源】十字花科植物菘蓝干燥根。 【产地】河北、江苏、河南、安徽。 【性状】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 苦参 【来源】豆科苦参干燥根。 【性状】外皮多破裂反卷,味极苦。 葛根、粉葛 【来源】葛根—豆科野葛干燥根 粉葛—豆科甘葛藤干燥根 【性状】葛根—纤维性;粉葛—富粉性。 山豆根 【来源】豆科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状】豆腥气、味极苦。 北豆根 【来源】防己科蝙蝠葛干燥根茎。

中药鉴定试题(二 )答案

陕西省中药学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复习题(二) 一、单选题 1.马头蛇尾瓦楞身是(E)的鉴别特征。 A.蕲蛇 B.野山参 C.川贝母 D.乌药 E.海马 2.人参的伪品不包括(A)。 A.三七 B.桔梗 C.华山参 D.商陆 E.野豇豆 3.下列除哪项外,产地加工时均需经过发汗处理( D )。 A.厚朴 B.杜仲 C.玄参 D.白芷 E.续断 4.某批药材为1100件,取样数为多少件。(D) A.11 B.55 C.110 D.51 5.火烧时产生紫红色烟雾的是(C)。 A.血竭 B.海金沙 C.青黛 D.艾片 E.琥珀 6.入水后,水被染成黄色的是( E )。 A.竹黄 B.苏木 C.乳香 D.血竭E番红花 7.非异型维管束所形成形状的特征是(A )。 A.车轮纹 B.同心环纹 C.星点 D.云锦花纹 E.罗盘纹 8.没药产于( E )。 A.法国 B.希腊 C.印度 D.西班牙 E.索马里 9.具有“怀中抱月”的贝母是( C )。 A.青贝 B.炉贝 C.松贝 D.平贝 E.伊贝母 10.甘草的气味为(D )。 A.气微,味淡 B.气香,味极甜 C.气微,味苦 D.气微,味甜而特殊 E.味甜腻 二、填空题 1.常用的鉴定方法有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 2.黄连来源于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云连的干燥根茎。 3.栽培人参称园参,野生人参称野山参。 4.天麻来源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的块茎。 5.夏季采收的根及根茎类药材有半夏、贝母、延胡索、太子参等。 三、名词解释 1.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2.星点:大黄根茎髓部环列或散在的异形维管束。 3.“过桥”是黄连部分节间较长,表面光滑如茎秆,习称“过桥”。 - 1 -

中药材性状鉴别经验术语

中药材性状鉴别经验术语中药材经验鉴别术语形象地概括了中药材性状鉴别特点。具有这些特征的药材,一般为正品、真品;而伪品或混淆品则不具备这些特征。 1.一包针:药材千年健根茎的折断面,呈纤维束样外露,形似一包针。 2.大理石纹:某些药材的横断面,具有大理石样的纹理,如槟榔。 3.马牙芦:野山参的芦头上部,芦碗渐疏而大,边缘齐楞,凹下较紧,形如马牙齿状。 4.马头蛇尾瓦楞身:海马头似马头,身体似瓦楞状,尾部似蛇尾。 5.马尾状:白薇根茎下部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形似马的尾巴。 6.马尿气:天麻经水蒸煮时散发的特异气味,味似马尿的臭气。 7.小算盘珠:平贝母的鳞茎呈扁平圆球形,顶平开口见心,底部内陷,形如小算盘珠子。 8.三节芦:野山参芦头的上部为“马牙芦”,中部为“堆花芦”,下部为“圆芦”。 9.车轮纹:药材横切面有较稀疏的放射状结构,呈车轮状纹理,相间排列,如防己。 10.无影纹:羚羊角尖部光润如玉,对光透视可见中心部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无裂。 11.云锦花纹:何首乌的横切面有云朵状花纹。 12.云头鹤茎:某些药材的根茎下部两侧膨大形似如意头,向上渐细如仙鹤的脖子,如白术。 13.凤眼:豹骨的肱骨下端内侧有一狭长形透孔。 14.水波纹:羚羊角外形有10~20个隆起的波状轮环纹。 15.方胜纹:蕲蛇的背部有纵向排列的24个呈“V”形灰白色的花纹。 16.乌鸦头:某些药材的根形似乌鸦的头部,习称“乌鸦头”,如川乌、草乌。 17.乌金衣:牛黄表皮附着的黑色光亮薄膜,形似乌金色。 18.乌云盖顶:羚羊角角尖部分多为黑棕色的盖顶。 19.长嘴:老鹳草的宿存花柱长2~4cm,由下往上卷,形似鹳喙。 20.石榴嘴:山楂的顶端有凸起的残留宿萼,中央凹陷,形似石榴宿萼。 21.皮松肉紧:黄芪的横切面皮部疏松,木部较结实。 22.玉带腰箍:毛慈菇的假球茎中部2~3个稍突起的节环,形似腰间玉带一样。 23.龙头凤尾:药材茎下部留有根须称龙头,茎上端留有半块叶片或叶柄,两者合称“龙头凤尾”,如霍山石斛。 24.白颈:广地龙腹部前端有一条浅色环带(生殖环带)。 25.合把:羚羊角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 26.芝麻点:天麻表面的退化须根痕,呈断续排列成环的小点。 27.过桥:黄连根茎有一段较细长,其中部分节间光滑如杆。 28.当门子:指麝香香囊中心黑色,有光泽的豆状颗粒。 29.朱砂点:药材横切面上棕红色芝麻点,色如朱砂,如苍术。 30.血丝:羚羊角角尖内部的红色斑纹。 31.同心环:某些药材横断面上的异形维管,排列成数层同心性圆形的环圈纹,如川牛膝。 32.观音坐莲:松贝平放时能端正稳坐,形似观音坐在莲花之上。 33.观音合掌:青贝外层的两瓣鳞叶,大小相近,相对抱合。 34.吐丝:菟丝子水煮后,种皮裂开,伸出黄白色卷旋状的胚,形似春蚕吐丝。 35.吐脂起霜:某些药材干燥后在表面析出的白色物,如苍术。 36.扫帚头:根类药材顶端纤维状毛,形似扫帚头状,如南柴胡等。 37.红小辫:天麻根茎上端的一段红棕色的干枯芽茎。 38.吸盘:动物类药材的吸附器官,多为中间凹陷的圆盘状,如水蛭、蛤蚧等。 39.芦头:根类药材顶端有盘节状短根茎,如桔梗。

中药真伪的性状(经验)鉴别方法

中药真伪的性状(经验)鉴别方法 中药是中医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其质量的真伪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医疗保健用药的安全有效。由于中药的品种繁多,基源复杂,且产地多、规格多,以及同科不同属,有植物、动物,还有矿物,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和药用部位不同。都给我们中药工作人员带来了其鉴定的难度,加之市场伪品和混淆品种屡有出现。为了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我们必须学会用火眼金睛,以大爱无疆的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对人民的健康负责。认真把好中药的质量关,首先要把好中药材质量的源头关,做到药真地道,疗效高。充分采取传统的经验鉴别和现代理化鉴别结合的方法,认真做好质量检验工作。中药鉴定一般来讲有四大鉴别方法,即基源鉴定、性状鉴定(即经验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尤其性状鉴定(经验鉴别),则是最常用、最直接、最简便、最快捷的一种对中药材进行真、伪、优、劣的鉴别方法,它是我国中医药工作者几千年来正确用药的经验总结,特别是对某些药材性状特征鉴别的术语,更是历代老药工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应予传承发扬。 性状鉴别就是运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的方法,对中药材的形、色、气、味、大小、质地、断面等特征,加上简单的理化反应,直接观察药材,作出符合客观实际而又正确的区分药材真伪的结论。其主要方法是: 一、看形状 因为药材的形状与药用部位有关,每一种药材的形状一般比较固定。如根类药材有圆柱形、圆锥形、纺锤形等;皮类药材有卷筒状、板片状等;种子类药材有圆球形、扁圆形等。并有许多具有生动形象的鉴别术语,比如:蕲蛇的“龙头虎口(翘鼻头)”、“方胜纹”、“连珠斑(黑色圆斑,位于腹面两侧)”、“佛指甲(尾尖端有三角形鳞片包裹)”。川松贝的“怀中抱月”,青贝的“观音合掌”,炉贝的“马牙嘴”“虎皮斑”。海马外形为“马头蛇尾瓦楞身”,防风根茎部分为“蚯蚓头”;野山人参为“雁脖芦,碗密枣核艼,紧皮细纹珍珠须”等。有的花、叶类药材多皱缩,就须先用热水浸泡后,展平观察。 二、看大小 药材的大小指长短、粗细、厚薄。对体积很小的种子类药材,如葶苈子、菟丝子、天仙子等应在放大镜下观察。 三、看颜色 各种药材的颜色是不相同的,如丹参色红,黄连色黄,紫草色紫,乌梅色黑等,若药材因加工或贮存不当就会改变其固有的色泽。药材颜色是否符合要求是衡量药材质量优劣的重要

大黄鉴别大全

大黄鉴别 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陶弘景释其名曰:“大黄,其色也。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也。”古代很早即认为产于四川北部和甘肃的质量为好,如吴普日:“生蜀郡北部或陇西(今甘肃)。” 苏恭曰:“今出宕州(今甘肃岷县南)、凉州(今甘肃)、西羌、蜀地者皆佳。”在植物形态方面,苏颂曰:“ 正月内生青叶,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长一二尺...... 四月开黄花(与今药用大黄相符),亦有青红似荞麦花者(与今掌叶大黄及鸡爪大黄相符)。”可见古本草所指大黄,包括了大黄属掌叶组的一些植物,再参照《本草纲目》和《植物名实图考》大黄的附图,其叶片均有接近中裂的掌状分裂,再结合地理分布和几种掌叶组大黄的产量,可以认为历代本草所指的大黄主要是掌叶大黄。 此外,唐《新修本草》记载:“幽(今河北)并以北者渐细,气力不及蜀中者。”可见唐代已发现河北产大黄与正品大黄不同,与现在河北产商品“山大黄”( 原植物为波叶组植物华北大黄)相当。至于土大黄和羊蹄,本草亦有在大黄项下一并论述者,本书已分出,详见该条。 原植物 1.掌叶大黄别名:葵叶大黄、北大黄、天水大黄。 Rheum Palmatum L.(R.potaninii A.Los.)---蓼科Polygonaceae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m左右。根状茎及根部肥厚,黄褐色。茎直立,光滑无毛,中空。基生叶有肉质粗壮的长柄,约与叶片等长,叶片宽卵形或近圆形,径可达40cm,掌状半裂,裂片3~5(~7),每一裂片有时再羽裂或具粗齿,基部略呈心形,上面无毛或疏生乳头状小突起,下面被柔毛;茎生叶较小,互生,具短柄;托叶鞘状,膜质,密生短柔毛。圆锥花序大,顶生;花小,数朵成簇,紫红色或带红紫色;花梗纤细,中下部有关节;花被片6,

土茯苓提取物

土茯苓提取物 西安金绿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产品名称-KinGreen]: 土茯苓提取物 [英文名称-KinGreen]: Glabrous Greenbrier Rhizome Extract [拉丁名称-KinGreen]: Rhizoma Smilacis Glabrae [原料别名-KinGreen]: 禹余粮、白余粮、草禹余粮、刺猪苓、过山龙、硬饭、冷饭团、仙遗粮、土萆薢、山猪粪、山地栗、过冈尤、山牛、冷饭头、山归来、久老薯、毛尾薯、地胡苓、狗老薯、饭团根、土苓、狗朗头、尖光头、山硬硬、白葜、连饭、红土苓、山奇良. [产品来源-KinGreen]: 土茯苓提取物来源为百合科菝葜属植物土茯苓(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块根根状茎。[原料形态-KinGreen]: 多年生攀援灌木,茎无刺。根状茎横生于土中,细长,生多数须根,每隔一段间距生一肥厚的块状结节,块根根状茎5~15厘米,直径2~5厘米,深入土中可达1米余,质颇坚实,外皮坚硬,褐色,凹凸不平,内面肉质粉性,黄白色,密布淡红色小点。单叶互生,革质,长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1~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或楔形,全缘,表面绿色,下面有白粉,主脉3条显著,细脉网状;叶柄长1~2厘米,托叶变为2条卷须。7~8月间开小白花,花单性,雌雄异株,为腋生伞形

花序,花序梗极短,长1~3毫米,小花梗纤细,长1~1.7厘米,基部有多枚宿存的三角形小苞片。花被裂片6,二轮;雄蕊6,花丝较花药短;子房上位,3室,柱头3,稍反曲。浆果球形,熟时紫红色,外被白粉。 [原料分布-KinGreen]: 生于山坡林小、路旁丛林及山谷向阳处。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等地。 [ Product—Brand ]: 西安金绿-Xi’an KinGreen [化学成分-KinGreen]: 含3种皂甙及鞣质、树脂、淀粉等。皂甙元为薯蓣皂甙元与1分子葡萄糖和2分子鼠李糖结合组成。又据报道,土茯苓尚含有生物碱、微量挥发油、六碳糖类、甾醇、油酸及亚油酸等。 [供应厂家-KinGreen]: 西安金绿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流程-KinGreen]: 选材,煎煮、渗漉、回流、蒸馏、沉淀、静置、过滤、浓缩、干燥等过程。 [药理作用-KinGreen]:1.1 抗癌作用 《本草纲目》记载土茯苓有治疗恶疮痈肿作用,各家中医肿瘤学家把土茯苓列为治疗膀胱肿瘤的常用药物。但土茯苓单方对BBN(致癌剂)膀胱肿瘤的发生无明显抑制作用,而且 发生了较多的鳞状细胞型肿瘤。作者认为,在用土茯苓防治膀胱肿瘤时应持慎重态度[2]。 用含有土茯苓377.7gkg饲料饲喂大鼠2周,对黄曲霉素B1(AFB1)致大鼠肝癌的影响为:土茯苓组的病灶稍少于且显

中药性状鉴定常用术语

中药性状鉴定常用术语 中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基原,品种繁杂、形态各异。历代广大医药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把鉴别中药真伪优劣的经验,概括成形象生动、易懂易记的专业术语,是值得珍惜的一份宝贵财富。 一、植物部分 1.珠疙瘩:指野山参稀疏参须上着生的瘤状突起,形似珍珠,习称“珍珠点”。 2.核艼:指人参芦头上生的不定根,形似“枣核”的艼为鉴定野山参特征之一。 3.雁脖芦:指野山参干枯而坚实、呈扭曲细长的芦头,形似雁脖,故称“雁脖芦”。 4.芦碗:指芦头上的圆形或半圆形的凹状根茎痕。如野生桔梗、人参等。 5.芦头:指根类药材顶端的短根茎:如南沙参、奶参等。 6.狮子盘头:指药材芦头膨大,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如“狮子盘头”。党参等。 7.蚯蚓头:指药材根头部尖锤状,有密集横向环纹,形似“蚯蚓头”。如防风。 8.鹦哥嘴:指天麻(冬麻)一端有红棕色的芽茎残留,形状像“鹦哥嘴”。 9.点状环纹:指天麻全体具密环菌寄生形成的“点状环纹”。 10.肚脐眼:指天麻一端具圆盘状疤痕,似“肚脐眼”,故名。 11.观音座莲:指松贝平放能端正稳坐,似观音座上的莲花状,故名“观音座莲”。 12.怀中抱月:指松贝外层两鳞片大小悬殊,大鳞片呈心脏形,小鳞片镶嵌于大鳞片之中露出部分,似新月形,故称“怀中抱月”。 13.虎皮斑:指炉贝表面具深黄色斑点,形似“虎皮斑”状。 14.马牙状:指色白炉贝,形似“马牙”者。 15.玉带腰箍:指毛慈姑(杜鹃兰)假球茎中腰部具2~3条微突起的环带,俗称“玉带腰箍”。 16.扫帚头:指根类药材顶端具纤维状的毛,形似扫帚,如红柴胡、禹州漏芦等。 17.穿蓑衣:指藜芦的顶端残留有棕毛状维管束,形如蓑衣。故有藜芦“穿蓑衣”之谓。 18.戴斗笠:指禹州漏芦顶端具有许多丝状物(为叶柄维管束残存),故有“漏芦戴斗笠”之

中药性状鉴定常用名词、术语解释

中药性状鉴定常用名词、术语 中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基原,品种繁杂、形态各异。历代广大医药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把鉴别中药真伪优劣的经验,概括成形象生动、易懂易记的专业术语,是值得珍惜的一份宝贵财富。现汇集部分,浅释于下供同学们学习性状鉴定时参考。 一、植物部分 1.螺旋纹:是指人参横纹呈连续的螺纹状,故称“螺旋纹。 2.跑纹:是指人参在生长过程中被人移动,其纹往往扩散到体的下部或腿上,俗称“跑纹。 3.三节芦:指人参同一芦头上有圆芦、堆花芦和马牙芦。“三节芦’’是野生参的主要特征之一。 4.珍珠疙瘩:指野山参稀疏参须上着生的瘤状突起,形似珍珠,习称“珍珠点。 5.枣核艼:指人参芦头上生的不定根,形似“枣核”的艼为鉴定野山参特征之一。 6.雁脖芦:指野山参干枯而坚实、呈扭曲细长的芦头,形似雁脖,故称“雁脖芦。 7.芦碗:指芦头上的圆形或半圆形的凹状根茎痕。如野生桔梗、人参等。 8.芦头:指根类药材顶端的短根茎:如南沙参、奶参等。 9.狮子盘头:指药材芦头膨大,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如“狮子盘头。”党参等。 10.蚯蚓头:指药材根头部尖锤状,有密集横向环纹,形似“蚯蚓头。”如防风。 11.黄马褂:指高丽参主干残留的棕黄色栓皮。俗称“黄马褂。,’ 12.鹦哥嘴:指天麻(冬麻)一端有红棕色的芽茎残留,形状像“鹦哥嘴”,又称“红小辫。” 13.点状环纹:指天麻全体具密环菌寄生形成的“点状环纹。” 14.凹肚脐:指天麻一端具圆盘状疤痕,似“凹肚脐”,故名。 15.观音座莲:指松贝平放能端正稳坐,似观音座上的莲花状,故名“观音座莲。” 16.怀中抱月:指松贝外层两鳞片大小悬殊,大鳞片呈心脏形,小鳞片镶嵌于大鳞片之中露出部分,似新月形,故称“怀中抱月。” 17.虎皮斑:指炉贝表面具深黄色斑点,形似“虎皮斑”状。 18.马牙状:指色白炉贝,形似“马牙”者。 19.玉带腰箍:指毛慈姑(杜鹃兰)假球茎中腰部具2~3条微突起的环带,俗称“玉带腰箍。” 20.扫帚头:指根类药材顶端具纤维状的毛,形似扫帚,如红柴胡、禹州漏芦等。 21.穿蓑衣:指藜芦的顶端残留有棕毛状维管束,形如蓑衣。故有藜芦“穿蓑衣’’之谓。 22.戴斗笠:指禹州漏芦顶端具有许多丝状物(为叶柄维管束残存),故有“漏芦戴斗笠”之称。 23.凤尾:指峨嵋野连顶端常留有做成的标记叶柄3~6枚,形似“风尾。” 24.鸡爪:指川连根茎多簇生成束状分支,形似鸡爪,故名“鸡爪黄连。” 25.过桥:指黄连根茎中间较细长光滑的茎杆,俗称“过桥”’或“过江枝。” 26.龙头风尾:指用幼嫩铁皮石斛做成的“枫斗”,呈扭曲螺旋状,通常有2~4个旋纹,茎基残留短须的称“龙头”,茎梢较细的部分称“凤尾。”故称之为“龙头凤尾”。 27.金钗:指金钗石斛,茎扁平,色金黄,两端较细,形似髻发上的“金钗。” 28.双花:指建泽泻,长成两个相连的根茎,习称“双花。” 29.花子:指白术瘤状疙瘩积聚于主体,占表面面积30%以上者,称“花子。”

现代药理

威灵仙 传统认为威灵仙有祛风湿、通经络、消骨哽三大功效,常用量5~15g 。因其性走窜,药理学证实其还有解除食管、支气管、输尿管、胃及胆道等处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并有较强的消炎止痛作用,因此,临床实践中又摸索出其许多新用妙方。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涎,散癖积。 治痛风、顽痹、腰膝冷痛,脚气,疟疾,症瘕积聚,破伤风,扁桃体炎,诸骨鲠咽。 (1)祛风湿止痛:用于风湿痛。 其性善行,能通行十二经络,故对全身游走性风湿痛尤为适宜。 (2)消鱼骨:用本品30克(加醋)煎汤缓咽,治鱼骨哽喉。 用于诸骨鲠咽。可用本品煎汤,缓缓咽下,一般可使骨鲠消失。亦可和入米醋、砂糖服。 此外本品能消痰水,可用于噎膈、痞积。 土茯苓 土茯苓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生成2007-08-08 09:47:39 来源:第2卷第4期湖南中医药导报Vol.2No.41996年8月 关键词:土茯苓 湖南中医学院(410007) 江年琼 梁吉春* 赵艳红 主题词 土茯苓药理学 土茯苓治疗应用 《本草纲目》曰:“土茯苓,有赤白两种……。”赤土茯苓又名红土苓,即通常所说的土茯苓,系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glabra)的根茎,白土茯苓主要包括暗色菝葜 (SmilaxLanceaefoliaRoxb.VarOpaceA.DC.)和卵叶士茯苓(HeterosmilaxjaponicaKunth),在少数地区也作土茯苓用。土茯苓具有解毒、除湿、利关节等作用,其应用十分广泛,现将赤土 茯苓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药理作用 1.1 免疫作用 土茯苓水提取物在抗原致敏后及攻击后给药前均明显地抑制了 PicrylChloside(PC)所致的小鼠接触性皮炎和绵羊红细胞(SRBC)所致的足跖反应,其中攻击后给药时作用较强 ,土茯苓还明显地抑制了二甲苯所致的耳壳及蛋清所致的小鼠足跖炎症反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