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药理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6
丁香的药理研究现状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c caryophyllata Thunb以其干燥花蕾入药,其味辛,性温,中医认为具有温中降逆,温肾助阳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丁香具有抗菌、抗病毒、清除自由基、镇痛、麻醉等作用,在疾病防治中具有良好的药理学基础和治疗作用,被我国列为重点研究开发药材之一。
本文主要从丁香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及近些年来对丁香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综述。
标签:丁香丁香酚药理作用丁香(Flos Caryophylli)系桃金娘科植物,通常当花蕾由绿转红时采摘,用其干燥花蕾入药,又称公丁香。
味辛、性温,归脾、胃、肺、肾经,系常用药材,具温中降逆,补肾助阳之功效。
中医上多用于脾胃虚寒,呢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等症。
丁香因萼筒中存在油室结构,富含油质,主要为丁香油15%~20%,丁香油中主要成分为丁香酚(eugenol )64%--85 %,低的含36.7%~62. 7%,含乙酞丁香酚(acetyleugenol)7 %~15%,β-T香烯(Ei-caryophylene)占9. 12%,以及其他少量成分如甲基正戊酮、苯甲醛、水杨酸甲酯等。
因此丁香油的药理作用主要由以上3种主要成份引起。
现就近年来对丁香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丁香主要成分研究丁香挥发油是丁香的主要成分。
邱琴等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广东饶平及印度尼西亚产丁香干燥花蕾中提取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
结果:从广东饶平丁香挥发油中共分离出26种物质,鉴定22个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4%以上;印度尼西亚产丁香鉴定26个成分。
广东饶平丁香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组分是丁香酚,相对含量是80. 33%,其次为2-甲氧基-4-(2-丙烯基)-苯酚乙酸醋,3,7,11-三甲基-2,6,10十二碳三烯-1-醇,δ-杜松油烯,α-石竹烯,对烯基茵香醚等。
此外,丁香中还含有山蔡酚、鼠李素、齐墩果酸等黄酮成分。
药理学目录
一、绪论与研究内容
药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药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与地位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二、药物体内过程
药物的吸收胃肠道吸收其他途径吸收药物的分布药物在血浆与组织中的分布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药物的代谢药物代谢的酶系统药物代谢的类型与特点药物的排泄肾脏排泄其他途径排泄
三、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药物作用的靶点与机制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药物效应的动力学特征时效关系与量效关系药物作用的潜伏期、峰值与持续时间
四、药物影响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效的影响机体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年龄与性别差异病理状态与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药物配伍禁忌
五、传出神经系统药理
传出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六、胆碱受体激动药
胆碱受体激动药的分类胆碱受体激动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七、抗胆碱酯酶药
抗胆碱酯酶药的分类抗胆碱酯酶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八、胆碱受体阻断药
胆碱受体阻断药的分类胆碱受体阻断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以上是药理学目录的初步框架,每个章节下都可以根据具体需要细化和深化内容。
在实际编写过程中,可以根据药理学学科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补充和更新,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药理学发展简史学院(系) 中药系班级11级药材班学号11406016姓名王鹏指导老师于海食完成时间2013年10月2日摘要: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其内容包括药物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和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这门学科经历了药物学阶段和现代药理学阶段,两个阶段的发展和完善才形成一门现代科学。
而中国在药理学的发展付出巨大的贡献,本文将重点论述中国在世界药理学发展历史所起到的作用和中国药理学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药理学发展历史药物学现代药理学中国前言药理学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基础科学是药理学发展的支柱,相关历史事件众多。
已有文献根据认识规律对药理学的发展进行过简要阐释,但未提出合理的发展阶段。
现行的药理学教科书中在绪论中对药理学的发展进行了简要介绍,但多以时间为线索罗列药理学甚至生物医学的主要历史事件,未能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有线索地归纳,也未提出合理的发展阶段,甚至将药理学事件和基础科学发展事件不加区分地列在一起。
因此,笔者将药理学发展归为两个阶段,药物学阶段和现代药理学阶段。
药理学发展简史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
[1]它阐明了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规律性,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
其中本学科的发展分为药物学阶段和现代药理学阶段两个阶段,中国在这两个阶段的发展中都付出了巨大贡献。
一.最初发展阶段:药物学众所周知,药理学是基于古代的药物学或者称本草学的基础上发展开来的[2]。
最早的药理学源于对“火”与“酒”的认识和利用。
古代,原始人的生活环境十分差。
为了生存必须猎取食物,当时主要食物来源是渔猎动物和采摘植物。
最初并不知道哪些可食哪些有毒,难免遇到致吐、腹泻、发汗、止痛、止血等情况,甚至也会有中毒死亡的情况发生。
在此阶段,古人们主要采用试错法来进行药物防病治病的探索。
柏子仁现代药理研究概况进展【摘要】柏子仁,为柏科植物侧柏的种仁柏的种仁,别名柏子仁、柏仁、柏子、柏实、侧柏仁、柏子仁霜。
柏子仁性平味甘。
具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的功效。
治惊悸、失眠、遗精、盗汗、便秘等症。
柏子仁香气透心,体润滋血。
”常食有健美作用。
本品为柏科植物侧柏的干燥成熟种仁。
秋、冬二季采收成熟种子,晒干,除去种皮,收集种仁。
全国各地均产。
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本文从柏子仁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综述其研究发展以及对其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柏子仁;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柏子仁,又称柏实,常绿乔木,高达20m,胸径可达1m。
树皮薄,浅灰褐色,纵裂成条片。
小枝扁平,直展,排成一平面。
生于湿润肥沃地,石灰岩石地,也有生长为裸子植物柏科侧柏的干燥成熟种仁。
它性平味甘,入心、肝、肾、大肠经,具有宁心安神,敛汗生津,润肠通便之功效,为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南部、华北、广东、广西北部、陕甘、四川、云贵等地,本品作用较为广泛,多以组方形式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文就近年来对柏子仁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做一简单综述。
1.化学成分柏子仁中含有脂肪油约14%,并含有少量挥发油,皂甙,植物留醇。
此外含石蜡,烯烃,二烯烃,醇,醛,酮,酯等。
结构已确定的有:雪松醇,柏子仁双醇,5-羟基松柏酸,5,11,14-二十碳三烯酸,5.11,14,17-二十碳四烯酸;谷甾醇,(+)-儿茶精,(-)-表儿茶精及其聚合体丙氰定B,;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
此外,尚含维生素A,蛋白质和木质素等。
药理作用研究显示柏子仁在药理和临床的运用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是分不开的。
[1]2.药理作用柏子仁有多种药理作用,主要有镇静催眠、改善记忆功能、润肤泽面、抗亏损等。
2.1镇静催眠通过对其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纯化得到柏子仁脂肪油、柏子仁挥发油以及柏于仁苷近证实,柏子仁确有镇静、催眠作用。
253第18卷 第5期 2016 年 5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8 No. 5 May,2016调调病和调人,中药预防治疗乳腺癌有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本文主要论述中医药对于乳腺癌预防的研究进展。
主要从三方面来论述:(1)乳腺癌前病变的中医药预防研究进展;(2)乳腺癌根治术及保乳手术后的中医辅助性预防乳腺癌的复发的进展研究;(3)对于乳腺癌常见的复发转移部分、骨转移、肺转移、肝转移等常见部位中医的辅助性预防研究与进展。
中医预防乳腺癌有明显作用,可以预防降低乳腺癌的发生率,降低乳腺癌的复发转移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长无疾病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同时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目前中医预防乳腺癌现状为:主要以中医个体化治疗、辨病辨证治疗为主,以扶正祛邪治则为主,缺乏统一标准的公认的治疗方案,期待进一步后续研究展开,完善传统中医治疗预防乳腺癌理论及方法,相信进一步的探讨及研究,中医药预防治疗乳腺癌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参考文献 [ 1 ] 汤钊猷,蒋国良,邵志敏,等.现代肿瘤学[ M ] .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1019-1021.[ 2 ] 王兵,侯伟.朴炳奎教授辨治乳腺癌临床经验探析[ J ] .环球中医药,2013 ( 8 ):627-629.[ 3 ] 匡唐洪,刘云霞.刘云霞论治乳腺癌经验[ J ]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 ( 4 ):903-905 .[ 4 ] 王向玉. 乳腺癌不可怕,预防治疗有方法[ J ] .家庭中医药,2015 ( 2 ):20-23.[ 5 ] 林毅,刘晓雁,陈前军.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评估与中医未病先防策略[ J ]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 8 ):6-8.[ 6 ] 司徒红林,陈前军 . 消癖 1~6 号口服液干预治疗乳腺癌前病变的研究[ J ] .肿瘤防治杂志,2002,9 ( 2 ):176.[ 7 ] 关若丹.中医周期疗法降低乳腺癌癌前病变乳腺癌发生风险的研究[ D ]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8 ] 胡升芳,谷焕鹏,陈红风,等,陆德铭教授扶正袪邪法治疗乳腺癌经验[ J ]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 ( 12 ):2732-2734.[ 9 ] 胡升芳,陈红风,秦悦农,等.乳宁Ⅱ号方防治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临床疗效评价[ J ]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 ( 11 ):2396-2398.[ 10 ] 李靖,彭世军.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32例疗效观察[ J ] .河北中医,2015,37 ( 5 ):710-711.[ 11 ] 富琦,史琳.210例乳腺癌术后高危人群3年复发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J ] .中医杂志,2015 ( 4 ):315-318.[ 12 ] 王艳杰.乳积方预防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研究[ D ]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13 ]田琴华,王艳杰,乳积方对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 C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广州:第五届国际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2014. [ 14 ]Hery M,Delozier T,Ramaioli A,et al. Natural history of node-negative breast cancer:are conventional prognostic factorspredictor of time to relapse[ J ] .Breast,2002,11 ( 5 ):442-448.[ 15 ] 李秀荣,周延峰,焦中华,等.消瘤平移合剂抗肿瘤术后转移的临床观察[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 ( 5 ):335-338.[ 16 ]向丽萍,欧阳恒,肖毅良.菊藻丸抗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观察[ J ] .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2,7 ( 1 ):67-68.生脉散的现代药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程艳刚1,荆然2,谭金燕1,李慧峰2,孔祥鹏2,裴妙荣1,2(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山西中医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摘 要: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并有逐渐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药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作文你知道吗?药理学就像是现代医学这个大舞台上的超级明星,默默地发挥着超级重要的作用呢!咱先说说这生病吃药的事儿。
当你感冒头疼流鼻涕,感觉自己像个被霜打了的茄子时,你会去找药吃吧。
这时候,药理学就像个贴心的小助手,告诉你哪种药能对付你这烦人的感冒。
它就像一本超级指南,详细地介绍了每种药的脾气秉性。
比如说,阿司匹林这个老伙计,药理学就知道它既能解热镇痛,又能抗炎,还能抗血小板聚集呢。
就像一个多功能的小战士,在不同的“战场”上发挥作用。
这就是药理学的厉害之处,它能让医生准确地选择药物,把病魔打得屁滚尿流。
再说说那些疑难杂症吧。
像癌症这种超级大反派,现代医学要想战胜它可不容易。
药理学就在这个时候大显身手啦。
它不断地研究那些抗癌药物,就像一群聪明的侦探在寻找癌细胞的弱点。
药理学知道癌细胞的生长、分裂就像一个邪恶的小工厂,有些药物呢,就像专门破坏这个小工厂的超级特工。
比如说紫杉醇,它可以干扰癌细胞的微管蛋白,让癌细胞在分裂的时候出乱子,这样就能够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啦。
要是没有药理学在背后捣鼓这些药物的秘密,咱们面对癌症可就更抓瞎咯。
还有啊,在做手术的时候,药理学也没闲着。
麻醉药你肯定听说过吧?这可是手术台上的“魔法药水”。
药理学就像是这个魔法药水的调配师,精确地知道每种麻醉药该用多少量,作用时间有多长。
它能让病人在手术的时候感觉不到疼痛,就像进入了一个短暂的美梦世界。
你想想,如果没有药理学把麻醉药的事情安排得明明白白,手术得多可怕呀,医生在那儿动刀,病人疼得哇哇叫,那场面简直不敢想象。
另外,药理学对新药的研发也是功不可没。
就像探险家在未知的领域寻找宝藏一样,药理学家们不断地尝试各种新的化合物,看它们能不能成为治病救人的新药。
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超级大冒险,有时候失败了很多次,但是药理学就像一个永不言败的勇士,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方向。
一旦发现了有潜力的新药,就像挖到了大金矿一样,对整个人类的健康那可是巨大的福音啊。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药性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无毒。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也是中药学的主要特色,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在长期的临床用药过程中用药经验的高度概括,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第1节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四性是指寒、热、温、凉是四种不同的药性,实际是药物寒性与热性两种不同的性质。
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是中药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是中医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中医治病是利用药性之偏性调整人体这偏性,从而达到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然而四性是否客观存在?是否有客观而有效的差别标准?四性的生理活性及物质基础是什么等问题一直为历代医家所关注,至今仍有很大争议。
中药四性理论的研究是国家基金优先资助的领域之一。
1、四性的药效学研究1.1 60年代侯灿:对72味中药分别通过抗菌、退热、抑制、兴奋作用和是否含有挥发油五个项目进行研究。
结论:寒凉药具抗菌、退热、抑制作用,认为寒凉药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过午剩反应状态或适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温热药具有兴奋、刺激作用,主认为温热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不足的反应状态或适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1.2 70年代梁月华从寒证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的角度进行研究临床与药理研究。
结论:温热药增强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寒凉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降低。
两类药通过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纠正机体寒热不平衡状态。
2、四性对环核苷酸的影响结论:温热药提高cAMP水平寒凉药提高cGMP 水平3、四性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结论:寒证病人和温热证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及神经递质含量等研究也表明四性与中枢神经有关。
寒证模型动物和热证模型动物给予电刺激后,寒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升高,表明中枢抑制增强。
对于陈皮的药理作用及其应用概述摘要: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在方中既可调节脾胃升降之机,也可疏通肝气、疏泄胆汁,促进脾胃功能。
现代药理研究陈皮具有抗氧化、降脂、抗炎、保肝等作用。
关键词:陈皮;药理作用;中药治疗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柑橘及栽培变种干燥成熟果皮,是一种常用中药。
明代李时珍云:“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
在此理论指导下,陈皮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功效总结也不断完善,归纳为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认为健脾是通过理气实现的,近年,对陈皮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陈皮具有抗癌、抗肿瘤、改善记忆和影响血管、抗炎、抗氧化、降脂等多种作用。
1、性味归经及功用陈皮,一般认为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橘柚”项下,谓:“橘柚,味辛温…一名橘皮。
气味苦辛平无毒,主治胸中瘕热,逆气,水谷…”,这里不仅列出了陈皮性状、味道,而且提出了陈皮功用,即“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保证脾胃健运的关键是脾胃气机升降及肝胆疏泄正常运行,归纳辛味药药效为“行气,行血,行散”,用于脾胃气失健运引起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治疗效果良好。
再如香附、陈皮、山楂、甘草等合成中药制剂——香陈颗粒,可理气止痛、和胃消积,多用于治疗小儿肝胃气滞、脘腹胀满、食积不化、吞酸呕吐等症。
周学文教授根据多年对胆汁返流性胃炎发病和治愈后复发的研究,认为本病关键以脾胃气虚为本,胆气犯胃,胃失和降,肝胆失于疏泄,胆汁、胰液等毒邪留于体内为标,最终导致脾虚食滞,治以理气和胃,健脾消食之法,依此法所拟之返流康颗粒主要由陈皮、鸡内金等药物组成。
中医学在几千年临床实践中,未明确提出陈皮有疏肝利胆作用,不少著名理气方剂多选用陈皮配伍治疗消化系统,特别是肝胆疾病,如: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二陈汤、温胆汤等。
2、陈皮在现代医药中的应用2.1 抗氧化。
陈皮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等食用和药用成分,体外实验研究发现,陈皮渣提取物对抑制动物油的自动氧化、清除羟自由基(·OH)等都具有较强作用;体内实验研究发现,陈皮水提液不仅能抑制物脑、心、肝组织的脂质过氧化反应,还可增强SOD酶相对活性。
三七的药理学研究最新进展现代药理学表明三七(Panax notoginseng),具有止血、保护心肌细胞、保护脑组织、降血脂、抗血栓、增强免疫力、抗炎、抗纤维化、抗肿瘤、消除氧自由基抗氧化等作用。
现就三七的最新药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1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关键因素,为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生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了重要作用,三七皂苷和阿托伐他汀都能够通过抑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的激活而达到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作用。
另有研究表明,三七皂苷通过上调p53,Bax,caspase-3的表达,同时下调Bcl-2的表达,既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值又能诱导其凋亡,从而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通过高脂饮食诱导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研究发现,三七皂苷能够通过抑制黏着斑激酶(FAK)磷酸化,整合素的表达和NF-kappaB的转移,从而抑制酵母聚糖A(zymosan A )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
有研究对三七的三种皂苷组分(总皂苷PNS,原人参二醇皂苷PDS,原人参三醇皂苷(PTS)和两个主要单体成分(人参皂苷Rg1和Rb1)进行了内皮炎症应答的体内外试验,发现这些成分都具有潜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活性。
其中,PDS在体内外试验中对TNF-alpha诱导的单核细胞粘附及粘附分子的表达均表现出了最强的抑制活性。
在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中,三七皂甙Rd对血脂代谢没有明显影响;明显抑制腹腔游离巨噬细胞摄取胆固醇的能力;明显抑制腹腔游离巨噬细胞经Ca2+池操纵性(SOCC)和受体操纵性通道(ROCC)介导的Ca2+内流,而对经vdcc介导的Ca2+内流没有作用。
结果表明三七人参皂甙Rd通过抑制经socc和rocc介导的Ca2+内流而减少巨噬细胞对胆固醇的摄取从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中药的药理作用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药也逐渐在临床应用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中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丰富的药物资源,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贡献。
本文将从中药的药理作用和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在体内发挥治疗作用的生物学机制。
中药的药理作用非常复杂,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药效学、药相学和药动学。
1.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中药对人体生物学系统产生作用的学科。
中药具有广谱、多靶向作用的特点,可以同时处理多种疾病。
中药的药效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活性成分:中药中具有明确药效的成分被称为“生物活性成分”,包括生物碱、多糖、黄酮、挥发油等。
这些生物活性成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发挥治疗作用。
(2)药理作用:中药通过各种方法对不同部位的身体细胞和器官产生药理作用。
中药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炎、抗肿瘤、抗病毒、抗菌、止咳等多种作用。
(3)免疫调节作用:中药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免疫衰老,对多种免疫病和肿瘤具有治疗作用。
2.药相学药相学是研究药物的化学性质、药物与生理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对生理系统的影响程度等方面的学科。
药相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受体作用:中药的发挥药理作用的过程中,通常是通过药物和人体的生化反应达到的。
药物-受体作用是中药的主要作用之一,它可以调节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活动,如调节免疫功能、代谢作用、内分泌作用等。
(2)药物代谢:中药的代谢过程决定了药物在体内的保留时间和药效的强度。
药物代谢可以通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等不同的通道来实现。
3.药动学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这4个过程的学科。
药动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吸收:中药的吸收作用与药物种类、药剂形态、人体腔道、生物反应等多个因素有关。
中药药理发展史
中药药理学是对中药药理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
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进入现代化阶段。
以下是中药药理学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
1. 古代中药药理学:在古代,中草药的药用价值主要是通过经
验传统而得到的。
中药药理学主要依靠汉代《神农本草经》和唐代《本草纲目》等药物学著作。
2. 现代中药药理学的萌芽: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医
学的传入,中药药理学开始进入现代化阶段。
1897年,中国医学会
成立了“中药部”,专门研究中药药理学。
3. 中药药理学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中药药理学得到了进
一步发展。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重点由单一药物向复方药物转变,研究方法也逐渐从动物实验转向临床试验。
4. 中药药理学的现代化:20世纪50年代,中国成立了第一个
中药现代化研究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
随后,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一步扩展和深入,研究方法也逐渐多样化。
5. 中药药理学的国际化:随着中药在国际上的广泛应用,中药
药理学的国际化也逐渐成为一大趋势。
现在,中药药理学已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总的来说,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历程是中医药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医药的发展变化,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中药应用提供了更加科学、系统的理论基础。
田基黄的药理作用介绍田基黄,又名地耳草,民间别名有小元宝草、雀舌草、七层塔等,为藤黄科金丝桃属植物地耳草(Hypericumja-ponicumThunb)的干燥全草。
属一年生草本,野生于原野湿地,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西南,主产于四川、广东、广西、贵州、湖南、江西、福建等地。
味甘、性凉,归肝、胆、大肠经,具有清利温热,散瘀消肿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田基黄具有抑菌、抗肝损伤、抑制癌细胞、调节免疫功能、抗病毒、抗氧化、止血等多种药理功效。
其注射液在临床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传染性肝炎,原发性肝癌,伤寒、副伤寒等。
田基黄,又名地耳草,民间别名有小元宝草、雀舌草、七层塔等,为藤黄科金丝桃属植物地耳草(Hypericumja-ponicumThunb)的干燥全草。
属一年生草本,野生于原野湿地,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西南,主产于四川、广东、广西、贵州、湖南、江西、福建等地。
味甘、性凉,归肝、胆、大肠经,具有清利温热,散瘀消肿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田基黄具有抑菌、抗肝损伤、抑制癌细胞、调节免疫功能、抗病毒、抗氧化、止血等多种药理功效。
其注射液在临床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传染性肝炎,原发性肝癌,伤寒、副伤寒等。
一、化学成分现已从田基黄中分离出内酯、香豆素、酚类、蒽醌、黄酮类、维生素类等有效成分。
有人对田基黄中含量较高的3个黄酮类化合物槲皮苷、异槲皮苷、田基黄苷进行了保肝退黄的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3个黄酮类化合物槲皮苷、异槲皮苷、田基黄苷均对CCl4或D-氨基半乳糖胺所致的大鼠急性肝损伤具有良好的保肝降酶作用,对α-萘异硫氰酸酯所致的小鼠黄疸性肝损伤均具有良好退黄的作用。
说明槲皮苷、异槲皮苷、田基黄苷是田基黄中的有效成分。
二、药理作用(一)保肝作用田基黄在临床上主要是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因此其保肝作用机理也研究得为透彻。
黎七雄等研究表明田基黄注射液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CCl4系肝细胞毒,进入机体后,经细胞色素P-450作用转变成CCl3,后者为自由基,攻击肝细胞脒上的磷脂分子,引起脂质过氧化。
威灵仙 传统认为威灵仙有祛风湿、通经络、消骨哽三大功效,常用量5~15g。因其性走窜,药理学证实其还有解除食管、支气管、输尿管、胃及胆道等处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并有较强的消炎止痛作用,因此,临床实践中又摸索出其许多新用妙方。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涎,散癖积。 治痛风、顽痹、腰膝冷痛,脚气,疟疾,症瘕积聚,破伤风,扁桃体炎,诸骨鲠咽。 (1)祛风湿止痛:用于风湿痛。 其性善行,能通行十二经络,故对全身游走性风湿痛尤为适宜。 (2)消鱼骨:用本品30克(加醋)煎汤缓咽,治鱼骨哽喉。 用于诸骨鲠咽。可用本品煎汤,缓缓咽下,一般可使骨鲠消失。亦可和入米醋、砂糖服。 此外本品能消痰水,可用于噎膈、痞积。
土茯苓 土茯苓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生成2007-08-08 09:47:39 来源:第2卷第4期湖南中医药导报Vol.2No.41996年8月 关键词:土茯苓
湖南中医学院(410007) 江年琼 梁吉春* 赵艳红
主题词 土茯苓药理学 土茯苓治疗应用 《本草纲目》曰:“土茯苓,有赤白两种„„。”赤土茯苓又名红土苓,即通常所说的土茯苓,系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glabra)的根茎,白土茯苓主要包括暗色菝葜(SmilaxLanceaefoliaRoxb.VarOpaceA.DC.)和卵叶士茯苓(HeterosmilaxjaponicaKunth),在少数地区也作土茯苓用。土茯苓具有解毒、除湿、利关节等作用,其应用十分广泛,现将赤土 茯苓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药理作用 1.1 免疫作用 土茯苓水提取物在抗原致敏后及攻击后给药前均明显地抑制了PicrylChloside(PC)所致的小鼠接触性皮炎和绵羊红细胞(SRBC)所致的足跖反应,其中攻击后给药时作用较强,土茯苓还明显地抑制了二甲苯所致的耳壳及蛋清所致的小鼠足跖炎症反应。 此外,土茯苓对小鼠抗SRBC抗体形成的细胞数无明显影响,但其溶血空斑明显地较对照组为大,同时血清溶血素水平未见降低,而呈增加趋势,结果表明,土茯苓对体液免疫反应无抑制作用,但可选择性地抑制细胞免疫反应[1]。
1.2 抗癌作用 严瑞琪等报道了土茯苓对黄曲霉毒素B1致大鼠肝癌的作用,进食土茯苓的大鼠肝r-GT灶少于、小于对照组平均每个灶的面积,差别非常显著,表明土茯苓对AFB1到肝癌有一定抑制作用[2]。但土茯苓对N-丁基-N-(4-羟丁基)亚硝胺诱发大鼠的膀胱肿瘤无明显影响[3]。2 临床应用
2.1 皮肤科 梅毒 多继诚报道了50年代391例梅毒五种方剂的临床研究,其将44例孕妇用土茯苓马齿苋合剂,即土茯苓、马齿苋各30g、金银花、蒲公英各15g、生甘草6g,日1剂,水煎服,30天为1疗程。其余分成4组:五宝散组,(煅钟乳石60g、琥珀6g、朱砂、珍珠各3g、冰片1.5g)43例;通仙五宝散组(煅钟乳石60g、琥珀、朱砂各6g、冰片1.5g)137例。以上两组药物的用法均为:将方中药物共研细分成12付,每日用土茯苓60g煎汤送下1付,12天为1疗程;解毒紫金丹组68例,每日以土茯苓60g煎汤早晚各服1丸,12天为1疗程;加速遗粮汤组99例,主药为土茯苓60g,日1剂,水煎服,30天为1疗程。结果表明,五种方剂对改善临床症状或血清变化均有较好疗效。此五种中药方剂,药性平稳,抓住梅毒因湿热郁于肌腠发为毒疮之病机,每方必重用土茯苓[4]。
足癣 用土茯苓30g、花椒30g、地肤子20g、苍术20g、白矾20g、荆芥20g、防风20g、苦参20g、白蔹20g、白癣皮20g,煎好后去渣浸患足,每天1~2次,连洗10天治愈足癣[5]。
湿疹 用银青三衣汤即银花、连翘、大青叶、蝉衣、绿豆衣、土茯苓、焦栀子、白癣皮、甘草治疗湿疹40例,其中治愈32例,好转6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80%,有效率95%[6]。 银屑病 用土茯苓、猪苓、泽泻三味药组成土茯苓合剂,1日3次,每次10~20ml,内服,1个月为1疗程,结果临床观察40例确诊为银屑病患者,治愈20例,显效12,减轻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7]。
另有报道治疗银屑病用土茯苓60g,研粗末包煎,日服1剂,渣再煎,早晚各服1次,连服15剂为1疗程,治疗50例,结果痊愈25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治疗中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8]。
寻常疣 用土茯苓合剂即土茯苓50g、生地30g、苦参15g、红紫草15g、黄芩12g、甘草10g,每天1剂,水煎,分4次服,轻者服本药1周治愈,重者2周亦可治愈。[9]
带状疱疹 用土茯苓大黄汤,即土茯苓120g、大黄、银花、连翘各30g、黄连、生地、黄柏10g,治疗带状疱疹,经反复验证,疗效迅速可靠[10]。•37• 第2卷第4期湖南中医药导报ol.2No.41996年8月 HunanGuidingJournalofTCMP Aug.1996X中南林学院职工医院
天疱疮 用解毒利湿汤,即银花、蒲公英、地丁、萆、土茯苓、苦参、地肤子、甘草治疗天疱疮32例,全部治愈,服药最少3剂,最多12剂,平均5~6剂[14]。
前阴溃疡 用解毒祛腐汤:蚤休、土茯苓、苦参各90g,黄柏、大黄各45g,龙胆草、萆各30g,枯矾15g,水煎后去渣,熏洗外阴,每日1剂,早中晚各洗1次,每次30min。治疗前阴溃疡56例,均于使用本方3~14剂后治愈,平均用药7剂(其中加用锡类散者6例,内服中药者7例)[12]。
另外邓启源报道了用土茯苓丸:土茯苓、苍耳子各15g,银花30g,白鲜皮15g,苦参30g,升麻10g。治疗、奶癣、漆疮、疥疮、肾囊风等均取得满意效果[13]。 2.2 内科 顽固性头痛 高濯风重用土茯苓治疗顽固性头痛45例,患者均以顽固性头痛为主证,治疗以土茯苓为主,且重用,一般用量为30~60g,最大可用到120g,再根据不同证型配合相应的药物,结果显效17例,占37.8%,好转27例,占60%,总有效率为97.8%,用药时间最短者7天,最长者3个月。高老认为:土茯苓还有抑制脑肿瘤的作用,用于脑肿瘤患者,往往可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临床上虚、实证头痛均可用土茯苓,而且需大剂量,对经久不愈之头痛,尤当大剂量使用,但需逐渐增量[14]。
淋病 用土茯苓蛇草赤豆汤,即土茯苓、白花蛇舌草、益母草、赤小豆、白茅根各20~30g,车前子、淮牛膝、山药、蛇床子各10~15g,杜仲15~20g,结果有效率90%[15]。用土茯苓合菟丝子汤,即土茯苓50g、苦参30g、金银花40g、车前子30g、菟丝子20g、山药30g、茯苓30g、泽泻25g、甘草10g,水煎服,治疗久淋,也取得满意效果[16]。另外,用土茯苓汤,即土茯苓15g、白 茅根15g、连翘壳12g、淡竹叶10g、潼木通6g、太子参15g、生地15g、旱莲草15g、女贞子10g、西滑石15g、生甘草5g,治疗尿路感染,每日1剂,分两次煎服,连服3~5剂即愈[17]。
溃疡性结肠炎 马英生等报道了用土茯苓合剂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0例,早晚各1次,5~7天为1疗程,多数一个疗程见效,少数需重复2~3个疗程,疗程间停药3天。总有效率98%[18]。
肝炎 用四妙勇安汤加味治疗慢性肝炎,药物:玄参、当归、忍冬藤、生甘草、生黄芪、升麻、土茯苓、白茅根,结果33例患者中,显效25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19]。用复方贯众注射液即贯众、土茯苓、丹皮、野菊花静脉点滴治疗乙型肝炎90例,结果痊愈48例,好转34例,无效8例。对照组68例治疗结果,痊愈20例,好转33例,无效15例,从统计学处理结果看,该药对乙肝有肯定的疗效,而且比通常所用的中、西药治疗方法,在疗效方面似有提高[20]。 泄泻 林树宗自拟土茯梅术汤,即土茯苓18g、乌梅8g、白术12g,治疗泄泻193例,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小儿用量酌减。以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结果:痊愈182例,好转9例,无效2例,2例中1例为气阴两虚型肠结核患者,另1例为湿毒型结肠癌。服药最多者13剂,最少者1剂[21]。
解毒 土茯苓合忍冬藤、连翘、生甘草治疗药毒属阴虚火旺,湿热蕴结者,每获良效。疗丹毒合野菊花、苍术、黄柏,其解毒之力尤为卓著,常愈丹毒于3~5剂内。治痔毒,愈带毒,对肝脓疡、肺脓疡、尿毒水肿等也有一定疗效[22]。
2.3 外科 膝关节积液 以王清任身痛逐瘀汤为基础方,加大土茯苓用量,轻则30g,重则可达120~240g,一般20剂可见效,重者100剂左右收功。治疗10例,均获良效[23]。
综上所述,土茯苓的应用颇广,尤其对皮肤病的防治,往往立竿见影。随着性病患者的日益增多,土茯苓在防治该病方面一定会大放异彩,有人称其为治杨梅疮毒之要药。但目前对其在这方面的药理作用及其有效成分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排尿酸现代中医药理研究证实,薏苡仁、土茯苓、茯苓、车前子、黄柏、苍术、蚕
沙、泽兰等多种中药具有明显的促进尿酸排泄,降低尿酸作用;威灵仙、秦艽不仅具有增加尿酸排泄而起到抗痛风的作用,并可促进尿酸溶解;大黄、当归、泽兰甚至还能抑制尿酸合成,改善肾血液流量,减轻炎症渗出和局部关节肿胀疼痛的作用。
具体用量用法如下: 薏苡仁内服可煎汤。10-30克;或人丸、散,侵洒,煮粥,作羹。 土茯苓25-50克,煎汤内服。 茯苓20-30克,煎汤内服。 车前子内服可煎汤,5-15克(包煎),或人丸、散。 黄柏3-12克,煎汤内服。 苍术内服可煎汤,3-9克,或入丸、散。 蚕沙内服可煎汤,3-10克;或研末,1-3克;或入丸、散。 泽兰内服可煎汤,6-12克;或入丸、散。 威灵仙煎汤内服,10-15克,鲜品30-60克。 秦艽15-30克,煎汤内服。 大黄内服可煎汤,3-12克;或用开水泡渍后取汁饮;或研末,0.5-2克;或入丸、散。
当归内服可煎汤,6-12克;或入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