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医大师颜正华经验方整理研究报告

国医大师颜正华经验方整理研究报告

国医大师颜正华经验方整理研究报告
国医大师颜正华经验方整理研究报告

国医大师颜正华经验方整理研究报告

颜正华教授系江苏丹阳人,国医大师,首都国医名师,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生理事,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曾先后担任国务院第二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医学药学组成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医药组成员、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全国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药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等职。

本课题经验方研究在全面系统整理颜正华教授处方病案的基础上,主要针对

颜正华教授临证常用的潜降汤、填精补血化瘀方和瓜蒌薤白汤加减开展整理挖掘工作。

经验方一潜降汤

简介:颜教授治疗眩晕证属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者,自创经验方一一潜降汤,收效甚佳。颜正华教授认为,眩晕一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而三者中又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肝五行属木,其性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气机,调畅情志。若肝失疏泄,则升降失度,出入无节,病及清窍,则致眩晕发作。再者,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全赖阴血养润,而阴血易枯,故肝风易动。如肝之疏泄功能失常,相乘于脾,则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不能上养清窍,亦可引起眩晕。此外,肝肾同源,若患者年事已高,先天之本渐衰,日久而致水不涵木,肝失濡养,肝阳上亢,亦可引起眩晕。眩晕的病因病机虽多变,但总以虚实为纲。虚为病之本,实为病之标。然虚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分,实有风、火、寒、湿、瘀、痰之别。它们即可独见,亦可并见。临床所见之证往往虚实错杂。因此,临床诊辨眩晕应详加辨析,抓住病因病机的关键所在。一般而言,病程久者多偏于虚,虚者以精气虚者居多,精虚者宜填精益髓,滋

补肾阴;气血虚者宜补气养血,滋养肝肾。病程短者多偏于实,实证以痰火者多见,痰湿

中阻者,宜燥湿化痰;肝火亢盛者,宜清肝泻火;肝阳上亢者,宜平肝降逆。总体而言,本病的发生多以阴虚阳亢者居多,治疗当以滋阴潜阳为要。

方名:潜降汤

处方来源:自拟方

药物组成:白芍12g,生石决明(打碎,先下)30g,生牡蛎(打碎,先下)30g,茯苓10?

30g ,丹参12?15g,益母草15g,怀牛膝12?15g,白菊花10g ,夜交藤30g。

功能:滋阴潜阳,平肝降逆方解:方中白芍苦酸微寒,善养血敛阴,平肝柔肝,治肝阳上扰清窍而致之眩晕,为君药,奏滋补阴血,平抑肝阳之效。石决明质重咸寒,善清肝火、养肝阴、潜肝阳;生牡蛎质重而咸涩微寒,善益阴潜阳,又能镇心安神;两药共为臣药,即助主药补阴潜阳,又能镇心安神。茯苓甘平,宁心安神、健脾;丹参微寒,清心安神活血;益母草微寒,清热利水、活血化瘀;牛膝补肝肾而引火引血下行;四药共为佐药,即助君药、臣药潜肝阳、补肝肾、定神志,又引火引血下行以消眩晕。白菊花微寒,能平抑肝阳、清利头目;夜交藤性平,可养心安神、祛风通络;二药共为使药,

一则平抑肝阳、养心安神,二则引药入心肝二经。诸药合用,滋阴平肝、潜阳安神效宏主治:眩晕证属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者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颜正华教授临证凡遇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眩晕,每每投用潜降汤,并注重随证加减。如兼食欲不振者,去熟地黄,加制何首乌15g,陈皮

10g,炒麦芽10g ;兼耳鸣者,加磁石30g ;兼腰痛者,加杜仲10g,桑寄生30g ;兼盗汗者,加五味子6g,浮小麦30g ;兼大便粘滞不爽者,加决明子30g,全瓜蒌30g ;偏于阴虚火旺者,去熟地黄,加生地黄15g,麦冬15g ;肝火偏旺,证兼急躁易怒、目赤者,加龙胆草6g,夏枯草15g ;头痛较重者,加

白蒺藜12g,蔓荆子12g,川芎10g ;眩晕较重者,加天麻6?10g,钩藤15g ; 失眠较重者,加炒枣仁30g,生龙骨30g。

验案举隅

医案一

张某某,男,70 岁。退休工人。

初诊时间:2000 年8 月1 日。

主诉:头晕、心悸反复发作四十年。

现病史:近因与家人生气而出现头晕、心悸、胸闷等不适,自测血压为

150/120mmHg ,遂前往西医院就诊,曾应用西药降压药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现眩晕、心悸、胸闷,脘腹胀痛,进食后欲吐,前额胀痛,双下肢浮肿,口干欲饮,小便不利。纳差,眠轻,便可,日一行。舌红,苔薄黄,舌下青紫,脉弦滑。既往有前列腺肥厚病史。

辨证:肝气不舒,风阳上扰,肾阴亏虚。

治法:疏肝理气,平抑肝阳,滋补肾阴。

处方:白蒺藜12g,天麻6g,菊花10g,赤白芍各10g,苏梗10g,香附10g,陈皮10g,炒枳壳10g,鱼腥草(后下)30g, 土茯苓30g,白茅根30g,坤草30g,

丹参30g 。七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时间:2000 年8 月7 日。患者服上方七剂后,症状减轻,刻下头晕、胸闷、心悸仍作,烧心缓解,纳食较前佳,小便利,大便稀日一、二行,眠差,脘腹胀痛,偶反酸,口干欲饮。舌红苔薄黄,脉弦滑。颜教授在上方基础上,加生牡蛎30g、泽泻15g。七剂。

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时间:2000 年8 月14 日。

患者服上方七剂后, 症状减轻。刻下微有头晕、胸闷、心悸阵作, 左下腹痛, 排尿

时疼痛减轻。脘腹胀痛减轻,烧心,阵咳,喉中有痰,色白量多,口干亦减缓,纳可,大便调。苔薄白,舌下青紫,脉弦滑。颜教授在上方基础上去白蒺藜12g,苏梗10g,加杏仁10g,生苡仁30g,紫菀12g。

处方:天麻6g,菊花10g ,赤白芍各10g ,香附10g ,陈皮10g ,炒枳壳10g , 鱼腥草(后下)30g,土茯苓30g,白茅根30g,坤草30g,丹参30g,生牡蛎(打碎、先煎)30g,泽泻15g ,杏仁10g,生苡仁30g,紫菀12g。十四剂。水煎服,日一剂。

四诊时间:2000 年8 月28 日。患者服上方十四剂后,诸症明显减轻。颜教授在上方基础上去鱼腥草30g、白茅根30g ,加黄连3g 、吴茱萸1.5g 。

处方:天麻6g,菊花10g ,赤白芍各10g ,香附10g ,陈皮10g ,炒枳壳10g , 土茯苓30g ,坤草30g ,丹参30g ,生牡蛎(打碎、先煎)30g ,泽泻15g ,杏仁10g , 生苡仁30g ,紫

苑12g,黄连3g,吴茱萸1.5g。七剂。水煎服,日一剂。患者

服药七剂后,诸症均释。

按语:颜教授认为,本案属水不涵木,肝阳偏亢,风阳升动所表现的本虚标实证候。肝阳化风,肝风内动,上扰头目,则眩晕。肝阳亢逆无制,气血上冲,则见前额胀痛。肝主疏泄,肝性失柔,情志失疏,故急躁易怒。恼怒后可致气火内郁,暗耗阴液,而阴不能制阳,故加重诸症。本案患者因病程迁延不愈,阴损及阳,而出现肾阳虚衰无以温化水气而致双下肢浮肿及排尿困难。

颜教授在治疗本案时,以平抑肝阳,滋补肾阴为治疗的基本原则。方中白蒺藜为甘温之品,补肾固精,养肝明目,为君药;天麻、菊花合用而具平抑肝阳作用,赤芍清肝养血,白芍柔肝养血,丹参活血调经,三药合用共奏滋补肝阴之效,上述五味药加强白蒺藜滋补肝肾阴、平抑肝阳的作用,同为臣药;苏梗、香附、陈皮、炒枳壳四药合用起行气

疏肝的作用以调畅气机恢复肝之疏泄的功能,为佐使药。另外,颜教授考虑到患者久病阴损及阳而致双下肢水肿、小便不利等临床表现,故加入鱼腥草、土茯苓、白茅根、坤草等除湿利水消肿药。颜教授辨证准确,组方精当,故而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医案二

王某某,男,68 岁,退休干部。

初诊时间:2000 年8 月17 日。

主诉:头晕反复发作十年。

现病史:十年前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出现“眩晕欲仆”的症状,西医急诊诊断为:高血压脑病。治疗后症状减轻,十年来一直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近因想佐以中药调理,故前来就诊。现眩晕,头痛,疲乏无力,左侧偏瘫,胸痛,汗出,口干欲饮,口苦,眠差,纳呆,排便无力、日一行。舌暗紫、苔白腻、舌下青紫,脉弦细。既往有多发性脑梗、脑萎缩、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

辨证:肝阳上亢,瘀血阻络。

治法:平抑肝阳,通窍活络。

处方:白芍12g,天麻10g,菊花10g,赤芍15g,丹参30g,桃仁10g , 红花10g,地龙12g,坤草30g,决明子(打碎)30g,全瓜蒌30g,清半夏10g,黄苓10g,石决明(打碎、先煎)30g。七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时间:2000 年8 月24 日。

患者服上方七剂后,诸症减轻。现眠差,纳呆,排便无力、日一行。舌暗紫、苔白腻、舌下青紫,脉弦细。

处方:白蒺藜12g,天花粉15g,天麻10g,菊花10g,赤芍15g,丹参30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0g,坤草30g,决明子(打碎)30g,全瓜蒌30g,黄苓10g,石决明

(打碎、先煎)30g,七剂,水煎服,日一剂。患者服药后,诸症均释,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年老肝肾亏虚乃生理之常,本案患者年近古稀,素来性情急躁易怒,五志过极,郁而化火,灼伤肾阴,致阴虚不能敛阳,遂成肝阳上亢之证。肝阳化风,肝风内动,上扰头目,则眩晕。肝阳亢逆无制,气血上冲,则见头痛。肝阳偏亢,阳化风动,瘀血随风阳横窜经络而致左侧偏瘫。故颜教授在治疗此病例时,以“平抑肝阳,通窍活络”为治疗的基本原则。

方中天麻、菊花、决明子、石决明平抑肝阳,赤芍清肝柔肝,丹参、桃仁、红花、地龙活血通窍活络,清半夏、全瓜蒌化痰通络,诸药合用,证症结合,以求药到病除之效。患者在连服了中药七剂之后,自觉症状减轻,故二诊时在守方的基础上,随症加减,以巩固疗效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参考文献:

1.颜正华.眩晕的辨证施治.中医函授通讯,1988 ,(4):2

2.张冰,吴嘉瑞.国医大师颜正华临床经验与用药思想探蹟.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6):742-745

经验方二填精补血化瘀方

简介:填精补血化瘀方是颜正华教授根据长期临床经验组配的抗衰老、防治老年冠心病的经验方剂。该方体现了颜老运用整体观念,对老年病临证的独到认识。其组方旨在通补兼施,即补肾精、养心血、化瘀滞、通脉络,使心肾精血充足,血脉流畅,恢复机体阴阳平衡的生理状态。

方名:填精补血化瘀方

处方来源:自拟方

药物组成:熟地黄15g,制首乌15g,黄精10g,枸杞子10g,当归10g ,

川芎10g,丹参10g,蜂蜜20g。

功能:补肾精、养心血、化瘀滞、通脉络方解:方中以甘温、走肝入肾、填精补血的熟地为君药,培固下元、生精补骨髓。《本草从新》称其可“滋肾水、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用治一切精亏血少之证。制首乌既可补肾精,“益血气,”又可“止心痛。”协助君药补肝肾、利血脉;黄精、枸杞味甘、性平,前者气阴双补,入脾经补脾气而益脾阴,入肺经滋肺阴,入肾经填肾精。李时珍称之:“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枸杞为填补下元精气、明目之要药。《新修本草》曰:“补益精气,强盛阴道”。三药共助君药补肝肾益精血,兼能通血脉,为臣药。当归味甘性温,入肝脾,补血活血而和血止痛,为治血虚血滞证之常用物药;川芎味辛性温,入肝胆心包络,具有辛散、温通之性,功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疏通痹阻之心脉;丹参味苦微寒,入心肝血分,既可活血养血,通行脉滞,又可清心除烦,善疗瘀血通络、心腹刺痛。此三药共为佐药,既助君臣药以养精血,又能活血通脉。蜂蜜甘平,安五脏而和百药,为诸药使。上述诸药和合而用,补精血而无滞邪之弊,行瘀血而无伤正之虞。共达填精养血,祛瘀止痛,上下同治,标本兼固之效。

主治:精血亏虚,瘀血阻络证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从现代药理学角度分析,富含磷脂的首乌具有促进机体脂质代谢、降低血脂,并阻止脂质向血管壁的渗透,降低动脉硬化指数,减少机体过氧化脂质的作用。同时还可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增加冠脉血流量。从而发挥保护心肌、防治冠心病的作用。近年来首乌已成为临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药物。黄精降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胆固

醇,增加冠脉血流量,抗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地黄醇提取物可增加动物心肌营养血流量,改善心肌血氧供给。枸杞子水提取物甜菜碱,可升高血及肝中磷脂水平,防止脂质在肝中沉积,抗脂肪肝、抗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害,能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额增殖,提高造血机能。丹参具有增加冠脉血流量、抗凝血、促纤溶、抗血栓形成;降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多方面效应。川芎、当归均可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流、降低血脂和血液粘稠度,对实验性的动脉粥样硬化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总之,方中药物相辅相承、相互协同,对防治冠心病有相得益彰之妙。

本课题负责人张冰教授曾对填精补血化瘀口服液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的疗效开展观察。结果见下表。

表I:症状总积分改善情况(X支D)

从表I、U可以看到,CHD患者用药治疗三个月后,临床症状有一定改善

其中四诊症状总积分女性由治疗前的69.45 ±7.49降至治疗后的37.80拐.66 ,经

统计学处理P<0.05 ;男性由治疗前的72.25 ±3.89降至40.18 ±6.47,差异非常

显著,PV0.01。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显示,患者心前区憋闷刺痛发作减少,疼痛

程度减轻,精神状态转佳,心悸及神疲、健忘,眠差梦多等亦有不同程度好转,用药前后积分差异显著(P<0.05 )。腰膝酸软,视物昏花等精血亏虚证,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差

异非常显著(P<0.01 )。患者舌淡暗,亦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显著

(P<0.05 )。其他症状如耳背耳鸣,尿后余沥,皮肤粗糙,性机能减退等治疗前后积分虽有减少趋势,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均P>0.05 )。

冠心病过程中各种临床症状的出现,是以其“本虚标实”的病理机制为基础的。患者不仅表现有脉络闭阻的心痛症状,还伴有不同程度的脏腑功能低下、气血不足症状、诸如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头晕眼花、眠差梦多等。其中尤以肾脏亏虚症状为常见。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临床用药注重整体调整,在治疗心胸疼痛的同时,恢复脏腑功能,才能发挥中医临床防治CHD 优势。纳入本实验者均为老年患者,证属精血不足、心脉瘀滞,以虚为本、虚实互见。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从补益精血、活血通脉入手,通过补肾固本,调理气血,改善老年机体虚瘀互致的病理过程,以提高防治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本项为期近半年的疗效观察证实,填精补血化瘀口服液以熟地、首乌、枸杞、黄精、当归为主补益精血,良好地改善肾精亏、阴血不足所致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当归、丹参、川芎等和血通脉、标本兼顾、上下同治、有效的缓解心痛等症。临床观察还发现,该方对属精血亏、瘀血阻络所致的心悸、怔忡、心律失常亦有较好治疗效果,体现了中医药异病同治的辨证思想。

填精补血化瘀口服液良好的临床疗效,还与之调节CHD 患者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恢复纤溶活性、调整性激素环境等作用密切相关。详细报告见后。颜正华教授临证遇气血亏虚或老年冠心病患者,每用填精补血化瘀方,并注重随证加减。如兼食欲不振者,去熟地黄,加陈皮10g ,炒麦芽10g ;兼耳鸣者,加磁石30g ;兼腰痛者,加杜仲10g,桑寄生30g ;兼盗汗者,加五味子6g , 浮小麦30g ;兼大便粘滞不爽者,加决明子30g ,全瓜蒌30g ;偏于阴虚火旺者, 去熟地黄,加生地黄15g,麦冬15g ;肝火偏旺,症见急躁易怒、目赤者,加龙胆草6g,夏枯草15g ;头痛者,加白蒺藜12g,蔓荆子

12g,川芎10g ;眩晕者, 加天麻6?10g,钩藤15g ;失眠较重者,加炒枣仁30g,生龙牡

各30g,夜交藤30g。

注意事项:实证患者和孕妇禁用;饮食忌生冷、油腻、腥臊之物。

参考文献:

1 .黄晖,颜正华.填精补血化瘀方对小鼠脑内蛋白质RNA 合成的影响.中药药理

与临床,1995,(1):28

2.黄晖,颜正华. 填精补血化瘀方对小鼠学习记忆的改善影响.中成药,1995 ,17(12):28

3.黄晖,颜正华.填精补血化瘀方对局灶性脑缺血脑保护作用否的研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6,2(2):34

4.黄晖,颜正华.填精补血化瘀方对老龄大鼠脑内单胺递质和M 受体的影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6,2(1):28

经验方三瓜蒌薤白汤加减

简介:颜正华教授认为,胸痹系因心脉挛急或闭塞引起的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突然疼痛如刺、如灼、如绞,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不温。胸痹之病机可概括为“本虚标实” 所谓本虚即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则为痰浊、血瘀、气滞、寒凝四个方面。颜正华教授临证治疗胸痹善用瓜蒌薤白汤加减

方名:瓜蒌薤白汤加减

处方来源:瓜蒌薤白汤出自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原文云:“胸痹之病,

喘息颏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原方组成:瓜蒌实一枚(捣),薤白半升,白酒七升。方中瓜蒌苦寒滑利,豁痰利气,宽畅胸膈;薤白辛温,通阳散结以止痹痛。白酒通阳,可助药势,使痹阻得通,胸阳得宣,则诸症可解。此方系仲景治疗胸痹心痛病证的基本方,若痰涎壅盛,则加半夏,组成瓜蒌薤白半夏汤。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瓜蒌薤白汤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减慢心律、提高动物耐缺氧能力,抑制血小板凝聚等作用。

组成:全瓜蒌20g,薤白12g,丹参20g,赤芍15g,川芎10g,红花10g, 降香6g ,佛手6g。

功能:理气活血,疏通心络。

方解:颜教授认为,瓜蒌薤白汤乃治疗胸痹之佳方,薤白温阳散结,行气导滞;瓜蒌清肺化痰,宽畅胸膈;两药合用有温阳化气,活血化痰,通络除痹之奇效,共为君药。丹参,赤芍,川芎,红花均为活血之品, 助君药发挥化瘀之功, 同为臣药。降香、佛手理气化瘀,以助君臣药之力,为佐使。

主治:气滞血瘀,心络痹阻。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临床若遇兼纳呆腹满者, 则佐以陈皮、枳壳等理气和胃之品;若遇痛如针刺, 舌暗有瘀斑, 舌下青紫者, 可酌情加入一些活血化瘀药, 如郁金、姜黄等;若遇痰浊痹阻心络而致痞满胸闷者, 可配伍开窍宽胸化痰之郁金、石菖蒲等;若遇心痛夹虚者, 则应在活血化痰通络的基础上, 加入补益心神, 振奋心阳之品,如生黄芪、甘草、桂枝等;失眠较重者,加炒枣仁30g ,生龙牡各30g,夜交藤30g。

验案举要:

医案一

何某某,女, 62 岁,退休干部。

初诊时间:2000 年8 月14 日。

主诉:胸前区疼痛半年。

现病史:半年前因劳累而出现胸前区压榨性疼痛, 牵及肩背, 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治疗后症状好转,但劳累后易出现胸闷、心悸、气短等不适,为求进一步治疗,前来就诊。现胸闷,气短,心悸,口干,眩晕,纳可,二便调。舌淡,苔微黄腻,舌下青紫,脉濡滑。今早自测血压90/60mmHg ,既往无高血压病史。

辨证:气滞血瘀,心络痹阻。

治法:理气活血,疏通心络。

处方:全瓜蒌20g ,薤白10g ,丹参30g ,生葛根12g ,香附10g ,郁金12g , 枳壳10g ,白蒺藜12g ,川芎10g,红花10g,赤芍12g,降香6g。十四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时间:2000 年8 月28 日。

患者服上方十四剂后, 症状减轻。现偶眩晕、心悸、胸闷、乏力气短。纳可, 眠安,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腻,舌下青紫,脉濡滑。

处方:生黄芪18g,全瓜蒌15g,薤白10g,丹参30g,生葛根12g,香附

10g,郁金12g,枳壳10g,白蒺藜12g,川芎10g,红花10g,赤芍12g,降

香6g ,十四剂,水煎服,日一剂。患者服药后,胸前区疼痛消失,其他症状显著好转。

按语:本案患者年逾六旬,日渐体虚,因劳累过度引发心绞痛。气血虚为本,瘀血凝为标,气滞血瘀,心络痹阻。心脉痹阻,不通则痛,故出现胸痛;心主血脉,心脉痹阻,故见舌下青紫;心脉痹阻,清阳不升而出现眩晕。故颜教授在治疗本案时以行气活血,疏通心络为治疗的基本原则,以栝楼薤白汤为基本方加减。

方中全瓜蒌利气宽胸,薤白头通阳散结,丹参活血养心,生葛根升阳生津,香附,郁金行气解郁,枳壳理气宽胸,白蒺藜平肝疏肝,川芎理气活血,红花活血化瘀,赤芍凉血

活血,降香活血定痛,诸药合用,证症结合,共奏行气活血,疏通心络之效,患者在连服十四剂之后诸症减轻,颜教授在守方的基础上,随症加减,患者继服十四剂,诸症消失,收到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医案二

胡某某,男,49 岁,私企老板。

初诊时间:2008 年4 月21 日。

主诉:心前区疼痛反复发作十余年。

现病史:近因劳累而出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服硝酸甘油后症状不缓解,去西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广泛性前壁高侧壁心肌梗死,随即入院治疗,现因病情稳定出院,但仍感有心前区不适,前来就诊。现头晕,时胸闷、心前区不适。晨起咳嗽、伴白粘痰。晨起时剑突下不适,伴腹胀,便干,3?4次/天,心悸眠差,乏力,但无气短,时耳鸣、眩晕。舌质暗苔黄腻,舌下青紫。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脂肪肝病史。

辨证:痰湿瘀滞,痹阻心络,肝阳上亢。

治法:通心络,化痰瘀,平潜阳。

处方:全瓜蒌20g ,薤白12g ,清半夏12g ,杏仁10g ,大贝10g ,紫菀12g , 陈皮10g,丹参20g,赤芍15g,川芎10g,红花10g ,天麻10g ,石决明(打碎、先煎)30g,生牡蛎(打碎、先煎)30g,决明子(打碎)30g,生山楂12g,降香6g,佛手6g,20 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时间:2008 年5 月10 日。患者服药期间,胸闷、心痛发作次数较前减少,且发作的间隔时间延长。现头晕症状减轻,晨起仍有咳嗽、伴白粘痰。口干,易犯口疮。眠可,纳佳。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滑。

处方:全瓜蒌20g,薤白12g,清半夏12g,杏仁10g,大贝10g,紫菀12g,陈皮

10g,丹参30g,赤芍15g,川芎10g,红花10g,石决明(打碎、先煎)30g,生牡蛎(打碎、先煎)30g,决明子(打碎)30g,生山楂12g,降香6g,琥珀3g,丹皮10g,黄苓10g,七剂,水煎服,日一剂。患者服药后,诸症大减。

按语:患者患病十余年,久病伤及心络,痰瘀互结,痹阻心络而致胸痹心痛。痰阻心脉,不通则痛,故出现胸痛;心脉痹阻,无以营养心神,故出现心悸。痰浊困脾,脾失健运,气机不畅,故纳呆、胃脘胀痛、头晕。舌暗、舌下青紫为痰瘀阻络之象。故颜教授在治疗此疾病时以“通心络”为治疗的基本原则,方以“栝楼薤白汤”为基本方加减。

方中瓜蒌利气宽胸,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两药合用散胸中凝滞之阴寒,化上焦结聚之痰浊,宣胸中阳气以宽胸,乃治胸闷之要药。佐以化痰之清半夏,行气之陈皮、佛手,活血之丹参、赤芍、川芎、红花、生山楂、降香,平肝潜阳之天麻、石决明、生牡蛎,共奏“通心络、化痰瘀,兼以平肝”之功。杏仁、大贝、紫菀可止咳化痰,兼畅胸中之气。本方药配伍精当,使胸阳振,痰浊化,瘀血清,阴寒消,气机畅,肝阳潜,则胸闷咳痰头晕诸症可除。患者在连服近二十剂中药之后,症状减轻。故颜教授在守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随症加减。如患者大便偏干,故加大全瓜蒌的用量。另有口疮,可知上焦有热,故加入丹皮、黄芩以降火。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月经过多者慎用。

参考文献:

1.张冰,吴嘉瑞.国医大师颜正华临床经验与用药思想探蹟.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6):742-745

2.张冰.颜正华教授“通腑为佐”临床经验探析.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 ,17(1):5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