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原始社会
- 格式:pptx
- 大小:7.02 MB
- 文档页数:19
高考历史知识清查(中国古代史)一、原始社会(一)旧石器时代:以、、山顶洞人等为代表。
社会生产力低下,从事渔猎和经济,以群居生活为主,“火”的使用,延长了人类寿命。
(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前):以文化、大汶口文化、文化、红山文化和龙山文化等为代表,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奠定了的发展基础。
使用打磨石器,陶器大量使用,原始农业出现,饲养家畜。
村落的修建,人类生活逐渐趋于稳定。
同时,生产力发展,产生,贫富分化严重,出现阶级分化。
部落战争不断,形成部落联盟,历史发展向国家过渡。
二、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0年)1.经济:是经济基础,奴隶制经济繁荣;青铜制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种类繁多,以兵器为礼器为主,是中国古代史上的“”。
2.政治:夏王朝建立,确立制,“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变。
商代的制,扩大了商王朝的政治影响力。
西周推行制,等级森严,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但埋下了国家分裂的隐患;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以制为核心,加强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分封制与宗法制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延续了周王朝的统治时间。
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维护等级秩序。
紧密结合、以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是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3.思想文化:殷人尊神事鬼、崇尚巫术,周人则、明德慎罚、崇尚礼乐教化。
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逐渐形成。
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体系。
干支纪日法延用至今,影响深远。
三、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1.经济: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出现,确立,井田制遭到破坏,形成,以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以家庭生产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等为特点。
推行,成为此次历代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
农业进步推动工商业繁荣,“”制度遭到破坏。
2.政治:是由分裂走向统一、奴隶制崩溃到建立的大变革时代。
遭到破坏,周天子权威下降,礼崩乐坏,等级秩序混乱。
战争频繁,由争霸战争向兼并战争转变,统一趋势出现。
中国古代史原始社会社会组织发展演变的几个主要阶段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古代史是一个延续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经历了原始社会、农耕社会和封建社会等多个阶段的社会组织发展演变。
这些社会组织的演变直接关系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本文将主要探讨中国古代史中原始社会、农耕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主要阶段的社会组织发展演变,并对其演变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在原始社会阶段,人类处于采集狩猎和部落社会的阶段,社会组织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血缘关系。
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相对简单,社会秩序主要依靠部落首领的权威和礼法规范来维持。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耕社会逐渐取代了原始社会,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
在农耕社会中,农业生产的发展给予了人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其他生产活动。
这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出现,出现了占有一定财产的阶级,从而催生了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
农耕社会后期,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贵族地主通过封建等级制度控制着社会资源和人民。
社会组织依附于封建等级制度,分为各级封建官僚组织和庄园经济组织。
官僚组织负责管理地方事务,庄园经济组织负责实际生产和经济活动。
这三个阶段的社会组织发展演变,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变化、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口的增长和政治权力的更迭等都对社会组织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主要阶段的演变进行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和社会变革的主要路径。
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和变革,我们可以借鉴古代社会组织的经验和教训,以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的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它用于指导读者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和内容安排。
本文将按照以下三个主要阶段的演变来组织论述: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农耕社会的社会组织和封建社会的社会组织。
第一部分将介绍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包括其特点和主要形式。
中国古代史(先秦)中国古代史第一讲:先秦时期第一部分:原始社会一、禅让制1、禅让制的含义:禅让制又叫军事民主制,是指在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在部落联盟会议内部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起具体做法是选贤与能。
2、禅让制推行的表现(1)传说尧任部落联盟首领时,选择了品德高尚的舜为继承人。
尧年老时,根据部落联盟会议的决定,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舜。
(2)舜年老时,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3、对禅让制的认识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它基本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阶级、国家的出现,它必然要被王位世袭制所代替。
二、原始社会时期的的经济1、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和社会分工(1)原始人群时期:人们最基本的生产活动是采集和狩猎,使用的生产工具是未经加工过的石器,即打制石器,因此被称为“旧石器时代”。
(2)氏族公社石器:人们已经对所使用的石器、木器和骨器进行了一系列的加工,,这些石器被称为“磨制石器”,设一时期又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3)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分工①在原始农业产生以前,男子从事狩猎,妇女从事采集,氏族成员的生存所必需的食物主要是通过妇女的采集活动来供应的。
②原始农业产生以后,妇女仍主要从事采集工作,男子则从事农业生产,氏族及部落成员的食物逐渐变为主要靠农业供应。
2、原始社会后期的商品交换活动(1)商品交换产生的原因: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需求不断增加和扩大,而人们无法生产自己所需的全部产品,于是便有了商品交换。
(2)原始社会后期商品交换的特点:商品交换的形式主要是物物交换,商业尚未从原始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
3、原始农业的产生(1)中国早期农业的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农业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左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用石刀、石斧除草,然后放火焚烧,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
(3)原始农业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刀耕火种一两年后,土壤肥力下降,为了寻找新的土地,人们不得不到处迁徙,生活十分艰难。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复习一、原始社会1、地球上最早的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距今约二三百万年前产生地在非洲;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因发现云南元谋而得名,处于长江流域。
2、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能直立行走和吃熟食,为人类大脑的发育、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标志着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作用,天然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征服大自然的能力,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处于黄河流域。
3、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靠采集、狩猎、捕鱼维生,已会用骨针缝制兽皮,会佩戴装饰品,说明他们已经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具有爱美的观念,会人工取火的方法,过着氏族组织的生活(血缘关系),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平均分配劳动果实,没有贫富贵贱差别,处于黄河流域。
4、人和动物是根本的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5、半坡原始居民(黄河流域、六千年前,发现于陕西西安东郊半坡村)和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一万年前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开始有了农耕生活。
6、半坡居民使用磨制的石器,用木石制成的耒耜耕地,用石镰收割庄稼,种植粟、白菜、荠菜等农作物,饲养猪、狗等家畜,用骨制的箭头、鱼钩、鱼叉狩猎或捕鱼,会制彩陶、纺线、织布、制衣等。
7、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的石器,用木石制成的耒耜耕地,主要种植水稻,饲养猪狗和水牛,已掌握掘井技术会制造陶器,并制造出了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蔬菜(半坡人)、和水稻(河姆渡人)的国家之一。
8、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由于原始农耕的出现都过上了定居生活,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炎热潮湿)住干栏式房子,半坡原始居民(风沙大)住半穴居式房子。
9、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黄河流域,在山东大汶口,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现象。
10、炎帝和黄帝: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海外华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炎帝的贡献:改进了农具,教人耕田;发明了制陶技术;发明医药,组织集市交易。
历史常识考点储备一、中国古代史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
(1)原始人群按其体质可分为“猿人”和“智人”两个时期。
猿人化石主要代表有“元谋人”和“北京人”,智人化石以“山顶洞人”为代表。
(2)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2.奴隶社会我国奴隶社会主要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和春秋阶段。
3.封建社会的建立和初步发展(1)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至战国时,诸侯国已为数不多,主要的诸侯国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史称“战国七雄”。
(2)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秦朝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公元前202年,刘邦定国号汉,先后定都洛阳、长安。
4.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1)赤壁之战曹操企图完成统一中国大业。
208年与孙权、刘备在赤壁决战、孙刘联军火攻曹军,曹军大败,史称“赤壁之战”。
(2)三国鼎立220年,曹丕自立为帝,定都洛阳,建立魏国。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
222年,孙权建吴国,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5.封建社会的繁荣(1)改官制,创科举隋文帝即位后改革官制,创立科举制。
(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627年至649年,是李世民统治的贞观年代。
由于唐太宗君臣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开创了唐代繁荣昌盛的局面,因而被誉为“贞观之治”。
6.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1)五代十国907年至960年,黄河流域相继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更替,统治北方长达50多年,史称五代。
与五代同时,先后出现过10个割据政权交替并存,总称十国。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时期。
(2)元朝的建立和统一1260年3月,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开平继承蒙古汗位。
1271年,忽必烈正式定国号元,忽必烈是元世祖。
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南宋亡。
202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1讲中外历史的阶段划分一.中国古代史(约170万年前—1840年)1.原始社会:母系—父系旧石器—新石器旧石器时代:约170万年前—约1万年前年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年—公元前2070年2.奴隶社会(BC2070—BC476)(1)夏朝:BC2070—BC1600 阳城(河南登封)禹奴隶社会形成时期(2)商朝:BC1600年—BC1046 亳→殷汤奴隶社会发展时期(3)西周:BC1046年—BC771 镐京周武王姬发奴隶社会鼎盛时期(4)东周:①春秋:BC770—BC476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②战国:BC475—BC221 封建社会形成时期3.封建社会(BC475—AD1840)(1)秦朝:BC221—BC207 咸阳嬴政(2)西汉:BC202—AD8 长安刘邦(3)东汉:25—220年洛阳刘秀(4)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①三国:220—280年洛阳—曹丕;成都—刘备;建业—孙权②西晋:265—316年洛阳司马炎③东晋:317—420年建康司马睿④南北朝:386—589年A.北朝:北魏(386-534年)→东魏、西魏→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B.南朝:宋→齐→梁→陈(5)隋朝:581—618年长安杨坚(6)唐朝:618—907年长安李渊(7)五代辽宋夏金(907—1276年)①五代十国:907—960年②辽国:916—1125年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耶律阿保机③西夏:1038—1227年兴庆(今银川)元昊④金国:1115—1234年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完颜阿骨打⑤北宋:960—1127年东京(汴梁即开封)赵匡胤⑥南宋:1127—1276年临安(杭州)赵构(8)元朝:1271—1368年大都(北京)忽必烈(9)明朝:1368—1644年应天(六朝古都南京)→北京朱元璋(10)清朝前期:①1616—1636年后金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沈阳努尔哈赤②1636—1840年清皇太极顺治帝迁都北京二.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1.两个王朝(1)清朝后期:1840—1912年(2)中华民国:1912—1949年南京→广州→武汉→南京→重庆→南京孙中山①北洋军阀政府:1913—1928年北京袁世凯②国民政府大陆统治:1927—1949年南京→重庆→南京蒋介石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1931—1937年瑞金毛泽东④伪中华民国:1940—1945年南京汪精卫⑤伪满洲国:1932—1945年长春溥仪2.两个阶段(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主要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上)复习资料一、中国古代史(原始社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总体特征:七年级上中国古代史——开始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三个阶段。
170万年前~前21世纪),人类完成了从原始群居→氏族公社→国家的产生。
奴隶社会(前2070年~前476年),包括夏、商、西周三代和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由产生、发展、繁盛到 瓦解。
475年~581年) ⑴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和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 ⑵秦汉时期:封建的大一统时期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二、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要求记住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建立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三、单元及各课知识点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第2课)13、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的刻画符号(三)华夏之祖(第3课)1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终结。
(公元前2070年)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二)战国的纷争和改革(第6、7课P33-39)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一)秦朝的统一和灭亡(第10、11课)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见上表)答:①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②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以圆形方孔铜钱为全国统一货币;并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中国古代史一.原始社会传说神农氏“制末耜,教民农作”,对许多种野生植物的用途和栽培方法进行了试验。
逐渐选育出适合人类需要的栽培植物,成为农业的始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
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
主要使用石斧、木耒、石铲、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工具。
中国古代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牛、鸡、狗等。
从二里头文化(原始社会后期)开始。
我国进入青铜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
距今约4800年的原始文化遗址出土有丝二、夏商西周时期1.夏朝和商朝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
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商王遇事必定要占卜,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2.西周的政治制度(1) 分封制度公元前l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大举实行分封。
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北)。
以王都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
异姓诸侯国包括分封的功臣、古老的附属国,还有一些新恢复的被商灭掉的古国、殷商旧族。
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
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服从周王室的政令,并承担各种义务;在军事义务方面如派兵戍守王畿或随王出征,还有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的义务。
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2) .宗法制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问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又实行了分封与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
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