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 格式:ppt
- 大小:683.00 KB
- 文档页数:17
Reed-Muench法物受到病毒感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并与相应的病毒粒子呈现特异性结合,因而阻止病毒对敏感细胞的吸附,或抑制其侵入,使病毒失去感染能力。
中和试验 (Neutralization Test)是以测定病毒的感染力为基础,以比较病毒受免疫血清中和后的残存感染力为依据,来判定免疫血清中和病毒的能力。
中和试验常用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固定病毒量与等量系列倍比稀释的血清混合,另一种是固定血清用量与等量系列对数稀释(即十倍递次稀释)的病毒混合;然后把血清-病毒混合物置适当的条件下感作一定时间后,接种于敏感细胞、鸡胚或动物,测定血清阻止病毒感染宿主的能力及其效价。
如果接种血清病毒混合物的宿主与对照(指仅接种病毒的宿主)一样地出现病变或死亡,说明血清中没有相应的中和抗体。
中和反应不仅能定性而且能定量,故中和试验可应用于:1.病毒株的种型鉴定:中和试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利用同一病毒的不同型的毒株或不同型标准血清,即可测知相应血清或病毒的型,所以,中和试验不但可以定属而且可以定型。
2.测定血清抗体效价:中和抗体出现于病毒感染的较早期,在体内的维持时间较长。
动物体内中和抗体水平的高低,可显示动物抵抗病毒的能力。
3.分析病毒的抗原性。
毒素和抗毒素亦可进行中和试验,其方法与病毒中和试验基本相同。
用组织细胞进行中和试验,有常量法和微量法两种,因微量法简便,结果易于判定,适于作大批量试验,所以近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 定血清-稀释病毒法(病毒中和试验)1.病毒毒价的测定毒价单位:衡量病毒毒价(毒力)的单位过去多用最小致死量(MLD),即经规定的途径,以不同的剂量接种试验动物,在一定时间内能致全组试验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但由于剂量的递增与死亡率递增不呈线性关系,在越接近100%死亡时,对剂量的递增越不敏感。
而一般在死亡率越接近50%时,对剂量的变化越敏感,故现多改用半数致死量(LD50)作为毒价测定单位,即经规定的途径,以不同的剂量接种试验动物,在一定时间内能致半数试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常见的药物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1.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常见的解热镇痛药,其LD50值为每千克体重250500毫克。
在大鼠体内进行的实验表明,口服阿司匹林的LD50值约为每千克体重200400毫克。
2. 青霉素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抗生素,但其对某些动物(如小鼠、大鼠)的LD50值较高,约为每千克体重500010000单位。
需要注意的是,青霉素的毒性因物种而异,对人类的毒性较低。
3. 地高辛地高辛是一种用于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其LD50值为每千克体重13毫克。
在犬体内的实验显示,地高辛的LD50值约为每千克体重0.52毫克。
4. 吗啡吗啡是一种强效镇痛药,其LD50值为每千克体重300500毫克。
在大鼠体内进行的实验表明,口服吗啡的LD50值约为每千克体重400600毫克。
5. 苯巴比妥苯巴比妥是一种镇静催眠药,其LD50值为每千克体重200500毫克。
在小鼠体内进行的实验显示,苯巴比妥的LD50值约为每千克体重300400毫克。
需要注意的是,LD50值并非绝对固定,它受实验条件、给药途径、动物种类等多种因素影响。
因此,在评估药物安全性时,应以实际实验结果为准,并结合其他毒性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同时,我们还需关注药物在人体内的实际毒性,以确保用药安全。
当然,让我们继续探讨药物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并补充一些额外的信息。
6. 氯霉素氯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其对小鼠的LD50值为每千克体重250300毫克。
然而,氯霉素的毒性在不同物种间存在差异,例如在猫体内的LD50值较低,约为每千克体重50毫克,这表明猫对氯霉素更为敏感。
7. 哌甲酯(利他林)哌甲酯是一种用于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药物,其LD50值为每千克体重190毫克(大鼠口服)。
需要注意的是,哌甲酯的毒性作用可能与其药理作用相似,因此在用药时需严格控制剂量。
8. 硫酸亚铁硫酸亚铁是一种常用的补铁药物,其对大鼠的LD50值为每千克体重250300毫克。
测定ld50的方法
LD50的方法是通过给试验动物(通常是小鼠或大鼠)以不同剂量的物质,然后观察其死亡率来确定该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程度。
LD50是指半数致死量(Lethal Dose 50),即致死一半动物所需的剂量。
LD50的测定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固体物质方法:将固体物质溶解成适当的溶液,通过灌胃或皮下注射等方式给予小鼠或大鼠不同剂量,然后观察其死亡率。
2.液体物质方法:将液体物质稀释成一系列不同的浓度,然后通过灌胃或静脉注射给予试验动物,观察其死亡率。
3.气体物质方法:将气体物质暴露给试验动物,通常通过密封的容器或特定装置来控制气体浓度和曝光时间,然后观察其死亡率。
4.皮肤接触方法:涂抹或注射测试物质于试验动物的皮肤上,然后观察其死亡率。
测定LD50的实验通常需要一系列的试验动物和剂量,可以通过统计方法计算出剂量-死亡率的关系曲线,从而确定LD50值。
然而,如今在伦理方面的考虑下,使用动物实验来测定LD50已经受到了限制,许多国家已经禁止或限制了这种做
法,并提倡使用替代方法来评估物质的毒性。
测定半数致死量:实验器材:鼠笼,天平,砝码,1ml注射器,伤寒杆菌(细菌浓度1%、1.18%、1.14%、1.68%、2%;苦味酸。
实验方法:第一步:试验动物选择原则:1.种属:昆明鼠2.年龄、体重3.性别:雌鼠对药物的敏感性稍大于雄鼠。
雌雄各半。
实验前禁食12小时。
第二步:探索剂量范围。
已知MLD为100mg/kg,LD100为200mg/kg第三步:均衡随机分组。
每小组取50只小鼠,称重,标号,随机分为5组,为了避免各组的实验误差,应先将雌雄鼠分开,然后分别随机分到各组,保证每组动物中雌雄小鼠数量相同,体重相近。
第四步:各组剂量计算。
用寇氏法计算LD50,各剂量组要求按等比级数排列。
经过预实验,得知最大剂量也就是死亡率为100%的剂量为200mg/kg,最小剂量也就是死亡率为0%得剂量为100mg/kg,然后按照下列公式求出各组剂量间的比值,计算出各组剂量。
第五步:给药观察和记录。
在各实验组剂量确定以后,即可给药,给药后观察动物的一般情况,并记录动物死亡时的症状和死亡时间,按新药报批要求,一般需观察7天,因为学生实验时间有限,所以我们今天只观察2个小时。
2小时后,统计各组死亡率(用小数表示)。
第六步计算方法。
经上述实验得出各组死亡率之后,按下列公式计算LD50及其标准误和可信限。
LD50=log-1[Xm–i(∑P–0.5)]Xm ;I ;∑P;LD50的可信限=LD50(P+0.95)=LD50±2.68LD50(P=0.99)由于整个半数致死量实验比较繁琐,所需时间比较长,所以今天同学们作实验只需从第三步做起,也就是在已知MLD和LD100的情况下,求LD50。
做完实验后请同学们思考两道题。
在做实验之前,介绍一下小鼠的捉拿、标记及腹腔注射的方法。
小鼠牙长而尖锐,如果激怒它则容易被咬伤。
所以捉拿时动作要轻缓,现用右手拎住小鼠尾巴放于粗糙面上,轻轻向后拉扯,再用左手的拇指及食指抓住其两耳之间及关颈部皮肤,然后将小鼠腹部上翻,用左手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尾巴使其固定。
药物半数致死量的测定实验报告摘要:
本实验通过对小白鼠进行药物半数致死量的测定,得出该药物
的LD50值为Xmg/kg,进而评估该药物的毒性和安全使用范围。
实验结果表明,本药物可达到治疗效果且安全使用。
引言:
药物毒性评价是新药开发的重要环节。
药物的毒性评价能够帮
助我们了解药物的毒性情况并确定安全使用范围,为药物的进一
步发展提供支持和保证。
LD50值是表明药物毒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用来测量半数小白鼠死亡剂量的药物浓度,本实验旨在通过测
定药物的LD50值来评估药物的毒性。
材料与方法:
本实验使用小白鼠进行实验。
将小白鼠随机分成多次实验的不
同浓度组(mg/kg),每组分别注射药物。
注射完药物后,每组实
验小白鼠的死亡数和存活数记入实验记录表格中。
根据实验结果
绘制药物剂量-死亡率图,并计算出药物的LD50值。
结果:
在本实验中,我们测定出该药物的LD50值为Xmg/kg。
根据药物剂量-死亡率图可得出,当药物浓度为Xmg/kg时,小白鼠的死亡率达到50%。
讨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该药物的LD50值为Xmg/kg,表明该药物的毒性较低且安全使用范围在其LD50值以下。
这也为该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药物的毒性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使用。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测定,我们得出该药物的LD50值为Xmg/kg,表明该药物的毒性较低且安全使用范围在其LD50值以下。
该药物可达到治疗效果且安全使用。
半数致死量的测定实验一半数致死量的测定半数致死量( LD 50 )是药物、毒物及病原微生物等毒力水平的一个标志。
它表示能使全部实验对象死亡半数的剂量或浓度。
由于生物间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 LD 50 需用一批相当数量的实验对象进行实验方能测得,并且每种药物不同实验对象的 LD 50 值不相同。
测定 LD 50 的方法很多,如目测机率单位法、直线回归法、累计法及序贯法等。
由于寇氏法较常用,并有计算简便,结果较准确等特点,故专门介绍之。
[ 目的 ] 用寇氏法测定敌百虫对小白鼠的经腹腔注射的 LD 50 和 95 %可信限。
[ 方法 ] 寇氏法( K ?rbar氏法)[ 条件 ]1 剂量必须按等比级数(剂量对数按等级数)分组。
2 各组动物数应相等。
3 “反应”应大致呈正态分布。
最小剂量组的死亡率( P n )应为 0% ,最大剂量组的死亡率( P m )应为 100% ;如果 P n <20% 或 P m >80% 需用校正公式计算;如 P n >20% 或 P m <80% 则不能用此法计算。
[ 步骤 ]1 预备实验( 1 )摸索上下限:即用少量动物逐步摸索出使全部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D m )和一个动物也不死亡的最大剂量( D n )。
方法是据经验或文献定出一个估计量,观察 2~3 只动物的死亡情况。
如全死,则降低剂量;如全不死,则加大剂量再行摸索,直到找出 P m =100% 和 P n =0% 的剂量,此两量分别为上下限。
( 2 )确定组数,组距及各组剂量①组数:一般 5 ~ 8 组,可根据适宜的组距确定组数,如先确定 5 组,若组距过大,可再增加组数以缩小组距。
有时也可根据动物死亡情况来决定增减组数。
②组距:指相邻两组剂量对数之差,常用“ d ”来表示。
D 不宜过大,因过大可使标准误增大;也不宜过小,因过小则组数增多,各组间死亡率重叠造成实验动物的浪费。
组距大小主要取决于实验动物对被试因素的敏感性。
药物急性毒性实验实验⼀药物急性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的】了解药物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的意义、原理,掌握半数致死量的测定⽅法和计算过程。
【原理】LD50是指在⼀群动物中能使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由于实验动物的抽样误差,药物的致死量对数值⼤多在50%质反应的上下呈正态分布。
在这样的质反应中药物剂量和质反应间呈S型曲线,S型曲线的两端处较平,⽽在50%质反应处曲线斜率最⼤,因此这⾥的药物剂量稍有变动,则动物的死或活的反应出现明显差异,所以测定半数致死量能⽐较准确地反映药物毒性的⼤⼩。
【实验材料】1、动物:⼩⽩⿏,体重18-24g,雌、雄各半,实验前禁⾷12⼩时,不禁⽔。
2、药品:盐酸普鲁卡因,苦味酸。
3、器械:⼩⿏笼,天平,注射器(1mL),电⼦计算器。
【⽅法和步骤】(⼀)预备实验1、探索剂量范围:先找出100%及0%死亡的剂量,此即上下限剂量(D m及D n)。
⽅法是先取出⼩⿏9-12只,每组3只,按估计量(根据经验或⽂献资料定出)给药,如3只⼩⿏全死则降低剂量⼀半,如全不死则增加剂量⼀倍,如部分死亡,则按2:1的⽐例向上、向下调整剂量,由此找出上下限剂量。
2、确定组数,计算各组剂量:确定组数(G):可根据适宜的组距确定组数,⼀般分5-8个剂量组。
计算各组剂量:要求各组剂量按等⽐级数排列,在找出D m及D n和确定组数后,可按下列公式求出公⽐r:r再按公⽐计算各组剂量D1,D2,D3,D4,D5……D m,其中D1=D n=最⼩剂量,D2=D1?r; D3=D2?r; D4=D3?r; D5=D4?r; ……D G=D G-1?r。
r值⼀般以1.7~1.15之间为宜。
计算举例:已知某药在致死毒性实验中,Dm=187.5 mg/kg; Dn=76.8 mg/kg, 确定组数G=5,求r及各组剂量。
先代⼊公式求r=1.25,再计算各组剂量D1=Dn=76.8 mg/kg,D2=76.8?1.25=96 mg/kg, 依次计算D3,D4,及D G(D5)分别为120,150,187.5 mg/kg。
敌百虫半数致死量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引言近年来,农业领域对于害虫的防治越发重视。
而敌百虫作为一种常用的杀虫剂,其半数致死量的测定对于其使用效果的评估至关重要。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方法测定敌百虫的半数致死量,从而为其在实际应用中提供参考数据。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敌百虫、小麦、玻璃器皿、注射器等。
2. 实验过程:步骤一:准备一定浓度的敌百虫溶液,并将小麦颗粒浸泡在其中一定时间。
步骤二:将处理好的小麦颗粒分别放入不同的玻璃器皿中。
步骤三:将一定数量的昆虫(如果蝇或小蚜虫)放入每个玻璃器皿中。
步骤四:观察不同浓度的敌百虫对昆虫的毒杀效果,并记录下各组的逝去数量。
3.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不同浓度敌百虫的半数致死量。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不同浓度敌百虫的半数致死量数据。
通过对比不同浓度下昆虫的逝去数量,可以发现随着浓度的增加,昆虫的逝去数量也随之增加,呈现出明显的浓度-效果关系。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拟合,得出敌百虫的半数致死量为X ppm。
四、总结与回顾本次实验通过测定敌百虫的半数致死量,为其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敌百虫在不同浓度下对昆虫的毒杀效果,从而深入了解了其毒杀机制和作用规律。
我们也对敌百虫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为实际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在实验中,我们不仅仅是简单地得到了敌百虫的半数致死量数据,更重要的是对其毒杀效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这不仅让我们对这一杀虫剂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为我们今后在实际防治工作中更加灵活地运用敌百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六、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探讨了敌百虫的半数致死量,从实验设计到结果分析再到个人理解,对敌百虫的认识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希望今后能进一步加强对敌百虫等杀虫剂的研究,为农业生产和害虫防治提供更加可靠的支持。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深入研究了敌百虫的半数致死量,为该杀虫剂的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