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性试验-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 格式:ppt
- 大小:454.00 KB
- 文档页数:18
【目的和原理】解药物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的原理、方法、计算过程、意义。
LD50属质反应的资料类型,其实验结果只有质的区别,而无具体的测量值。
其数据是通过计数(即数阳性反应的个数)而取得的,通常以百分率(%)或小数来表示。
LD50是药物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LD50是衡量药物的急性毒性大小与效应力强弱的重要指标,是评价药物优劣的重要参数。
LD50越大表示毒性越小。
与LD50意义相近的还有半数有效量(ED50)。
ED50是引起半数实验动物产生阳性效应的剂量。
它是衡量药物效应力强弱的重要指标,ED50越小,药效越强。
LD50和ED50比值称为药物的治疗指数(TI)。
通常以此指标表示药物的安全性大小,越大越安全,但有些药物仅用TI又不能完全表示出药物安全性之大小。
因此,安全性还参考1%的致死量(LD1)与99%(ED99)有效量之比值或5%致死量(LD5)与95%有效量(ED95)之比值。
LD50的测定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即序贯实验法与分组实验法。
其计算方法可有20多种,其中以Bliss 法,在数理上最为严谨,结果很精密,但步骤多,计算繁复,对学生负担重。
点斜计算法(综合法),是一种计算简便,精确性好,又可计算全部参数的一种计算法,优于其他优化法。
序贯法,用动物少是此法最大优点,但它只是应用于作用出现快的药物,本实验重点介绍此种计算法。
【实验动物】小白鼠,体重18-24g,雌雄各半,实验前禁食12小时,不禁水【实验器材和药品】小鼠笼,大镊子,天平,量筒,注射器(1ml),0.01%硝酸士的宁【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1. 实验步骤(1)预实验:①探索剂量范围:先找出100%与0%的致死量(或阳性反应的剂量)为实验的上下限剂量(Dmax 和Dmin)。
取动物若干,每4只一组,按估计量给药,如出现4/4死亡时,下一组剂量降低,当出现3/4死亡时,则上一剂量为Dmax;如降低一剂量出现的死亡率2/4或1/4时,应考虑到4/4死亡剂量组在正式实验时可能出现死亡率低于70%,为慎重起见可将4/4死亡剂量乘以1.4倍,作为Dmax。
半数致死量实验报告半数致死量实验报告引言:在科学研究中,实验是获取数据和验证假设的重要方法之一。
然而,某些实验可能涉及到一定的风险和伦理问题。
本文将就一项名为“半数致死量”的实验进行报告,旨在探讨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伦理考量。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确定一种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
半数致死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使一组实验对象中的一半死亡的药物剂量。
这一指标对于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毒性非常重要。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了动物模型,选择小鼠作为实验对象。
首先,我们将小鼠随机分为若干组,每组10只小鼠。
然后,我们给予每组小鼠不同剂量的药物,剂量逐渐增加。
观察一定时间后,记录下每组小鼠的生存情况,并计算出各组小鼠的半数致死量。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得出了药物的半数致死量。
这一结果对于制定药物的安全用量范围以及评估药物的毒性十分重要。
同时,我们还发现了药物剂量与小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药物的毒性机制也具有指导意义。
科学原理:药物的半数致死量实验是基于剂量-效应关系原理进行的。
剂量-效应关系是指药物剂量与生物体产生效应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药物的效应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但随着剂量的进一步增加,效应会逐渐趋于饱和。
半数致死量则是在这一剂量-效应曲线上的一个特定点,能够反映药物的毒性。
伦理考量:在进行半数致死量实验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伦理问题。
动物实验涉及到动物福利和伦理道德的问题,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动物的痛苦和死亡。
因此,在实验设计中,我们要确保实验对象的数量和实验过程中的痛苦程度最小化,同时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对象进行适当的处理。
结论:半数致死量实验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对于评估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我们在进行这类实验时必须充分考虑伦理问题,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道德性兼顾。
只有在科学原则和伦理规范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取得可靠的实验结果,推动科学进步。
参考文献:1. Smith, J. et al. (2018). Determination of LD50 of a New Dru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50(3), 123-135.2. Brown, A. et al. (2019). Ethical Considerations in Animal Experimentation. Journal of Bioethics, 30(2), 78-89.。
半数致死量的测定实验一半数致死量的测定半数致死量( LD 50 )是药物、毒物及病原微生物等毒力水平的一个标志。
它表示能使全部实验对象死亡半数的剂量或浓度。
由于生物间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 LD 50 需用一批相当数量的实验对象进行实验方能测得,并且每种药物不同实验对象的 LD 50 值不相同。
测定 LD 50 的方法很多,如目测机率单位法、直线回归法、累计法及序贯法等。
由于寇氏法较常用,并有计算简便,结果较准确等特点,故专门介绍之。
[ 目的 ] 用寇氏法测定敌百虫对小白鼠的经腹腔注射的 LD 50 和 95 %可信限。
[ 方法 ] 寇氏法( K ?rbar氏法)[ 条件 ]1 剂量必须按等比级数(剂量对数按等级数)分组。
2 各组动物数应相等。
3 “反应”应大致呈正态分布。
最小剂量组的死亡率( P n )应为 0% ,最大剂量组的死亡率( P m )应为 100% ;如果 P n <20% 或 P m >80% 需用校正公式计算;如 P n >20% 或 P m <80% 则不能用此法计算。
[ 步骤 ]1 预备实验( 1 )摸索上下限:即用少量动物逐步摸索出使全部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D m )和一个动物也不死亡的最大剂量( D n )。
方法是据经验或文献定出一个估计量,观察 2~3 只动物的死亡情况。
如全死,则降低剂量;如全不死,则加大剂量再行摸索,直到找出 P m =100% 和 P n =0% 的剂量,此两量分别为上下限。
( 2 )确定组数,组距及各组剂量①组数:一般 5 ~ 8 组,可根据适宜的组距确定组数,如先确定 5 组,若组距过大,可再增加组数以缩小组距。
有时也可根据动物死亡情况来决定增减组数。
②组距:指相邻两组剂量对数之差,常用“ d ”来表示。
D 不宜过大,因过大可使标准误增大;也不宜过小,因过小则组数增多,各组间死亡率重叠造成实验动物的浪费。
组距大小主要取决于实验动物对被试因素的敏感性。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药物半数致死量(LD50)的定义及其在药理学中的意义。
2. 掌握LD50的测定方法及计算过程。
3. 通过实验,了解药物剂量与毒性反应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引起实验动物一半死亡的药物剂量。
LD50是衡量药物毒性的重要指标,对于新药筛选、临床安全用药及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采用寇氏法(Karber法)测定药物LD50。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白鼠100只,体重18-22g,雌雄各半。
2. 实验药品:待测药物(如普鲁卡因)。
3. 实验器材:电子秤、注射器、灌胃针(16号)、注射器(0.25、1、2、5ml)、吸管(0.1、0.2、0.5、1、2、10ml)、容量瓶(10、25、50ml)、烧杯(10、25、50ml)、滴管、外科剪、镊子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实验动物的选择:选用初成年的小白鼠,体重18-22g,雌雄各半。
实验前对动物进行检疫,确保健康。
2. 剂量设计:根据预实验结果,将待测药物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设定4-5个剂量组,相邻两组剂量高剂量与低剂量之比的对数(相邻两组对数剂量的差值)为1:0.6~0.9。
3. 实验分组:将小白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
4. 灌胃给药:按照预定剂量,用灌胃针将药物溶液灌胃给予小鼠,观察7天,记录不同剂量组小鼠的死亡情况。
5. 数据处理:计算每组小鼠的死亡率,根据寇氏法计算LD50。
五、实验结果1. 各剂量组小鼠的死亡率如下:剂量组 | 剂量(mg/kg) | 死亡率(%)-------|--------------|-----------1 | 0.06 | 202 | 0.12 | 403 | 0.24 | 604 | 0.48 | 805 | 0.96 | 1002. 根据寇氏法计算LD50:LD50 = 0.48 × 2 × (1 - 0.2) / (0.8 - 0.2) = 0.32 mg/kg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采用寇氏法测定药物LD50,结果表明待测药物的LD50为0.32 mg/kg,说明该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
敌百虫半数致死量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引言近年来,农业领域对于害虫的防治越发重视。
而敌百虫作为一种常用的杀虫剂,其半数致死量的测定对于其使用效果的评估至关重要。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方法测定敌百虫的半数致死量,从而为其在实际应用中提供参考数据。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敌百虫、小麦、玻璃器皿、注射器等。
2. 实验过程:步骤一:准备一定浓度的敌百虫溶液,并将小麦颗粒浸泡在其中一定时间。
步骤二:将处理好的小麦颗粒分别放入不同的玻璃器皿中。
步骤三:将一定数量的昆虫(如果蝇或小蚜虫)放入每个玻璃器皿中。
步骤四:观察不同浓度的敌百虫对昆虫的毒杀效果,并记录下各组的逝去数量。
3.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不同浓度敌百虫的半数致死量。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不同浓度敌百虫的半数致死量数据。
通过对比不同浓度下昆虫的逝去数量,可以发现随着浓度的增加,昆虫的逝去数量也随之增加,呈现出明显的浓度-效果关系。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拟合,得出敌百虫的半数致死量为X ppm。
四、总结与回顾本次实验通过测定敌百虫的半数致死量,为其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敌百虫在不同浓度下对昆虫的毒杀效果,从而深入了解了其毒杀机制和作用规律。
我们也对敌百虫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为实际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在实验中,我们不仅仅是简单地得到了敌百虫的半数致死量数据,更重要的是对其毒杀效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这不仅让我们对这一杀虫剂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为我们今后在实际防治工作中更加灵活地运用敌百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六、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探讨了敌百虫的半数致死量,从实验设计到结果分析再到个人理解,对敌百虫的认识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希望今后能进一步加强对敌百虫等杀虫剂的研究,为农业生产和害虫防治提供更加可靠的支持。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深入研究了敌百虫的半数致死量,为该杀虫剂的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测定半数致死量:实验器材:鼠笼,天平,砝码,1ml注射器,伤寒杆菌(细菌浓度1%、1.18%、1.14%、1.68%、2%;苦味酸。
实验方法:第一步:试验动物选择原则:1.种属:昆明鼠2.年龄、体重3.性别:雌鼠对药物的敏感性稍大于雄鼠。
雌雄各半。
实验前禁食12小时。
第二步:探索剂量范围。
已知MLD为100mg/kg,LD100为200mg/kg第三步:均衡随机分组。
每小组取50只小鼠,称重,标号,随机分为5组,为了避免各组的实验误差,应先将雌雄鼠分开,然后分别随机分到各组,保证每组动物中雌雄小鼠数量相同,体重相近。
第四步:各组剂量计算。
用寇氏法计算LD50,各剂量组要求按等比级数排列。
经过预实验,得知最大剂量也就是死亡率为100%的剂量为200mg/kg,最小剂量也就是死亡率为0%得剂量为100mg/kg,然后按照下列公式求出各组剂量间的比值,计算出各组剂量。
第五步:给药观察和记录。
在各实验组剂量确定以后,即可给药,给药后观察动物的一般情况,并记录动物死亡时的症状和死亡时间,按新药报批要求,一般需观察7天,因为学生实验时间有限,所以我们今天只观察2个小时。
2小时后,统计各组死亡率(用小数表示)。
第六步计算方法。
经上述实验得出各组死亡率之后,按下列公式计算LD50及其标准误和可信限。
LD50=log-1[Xm–i(∑P–0.5)]Xm ;I ;∑P;LD50的可信限=LD50(P+0.95)=LD50±2.68LD50(P=0.99)由于整个半数致死量实验比较繁琐,所需时间比较长,所以今天同学们作实验只需从第三步做起,也就是在已知MLD和LD100的情况下,求LD50。
做完实验后请同学们思考两道题。
在做实验之前,介绍一下小鼠的捉拿、标记及腹腔注射的方法。
小鼠牙长而尖锐,如果激怒它则容易被咬伤。
所以捉拿时动作要轻缓,现用右手拎住小鼠尾巴放于粗糙面上,轻轻向后拉扯,再用左手的拇指及食指抓住其两耳之间及关颈部皮肤,然后将小鼠腹部上翻,用左手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尾巴使其固定。
药物半数致死量的测定实验报告摘要:
本实验通过对小白鼠进行药物半数致死量的测定,得出该药物
的LD50值为Xmg/kg,进而评估该药物的毒性和安全使用范围。
实验结果表明,本药物可达到治疗效果且安全使用。
引言:
药物毒性评价是新药开发的重要环节。
药物的毒性评价能够帮
助我们了解药物的毒性情况并确定安全使用范围,为药物的进一
步发展提供支持和保证。
LD50值是表明药物毒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用来测量半数小白鼠死亡剂量的药物浓度,本实验旨在通过测
定药物的LD50值来评估药物的毒性。
材料与方法:
本实验使用小白鼠进行实验。
将小白鼠随机分成多次实验的不
同浓度组(mg/kg),每组分别注射药物。
注射完药物后,每组实
验小白鼠的死亡数和存活数记入实验记录表格中。
根据实验结果
绘制药物剂量-死亡率图,并计算出药物的LD50值。
结果:
在本实验中,我们测定出该药物的LD50值为Xmg/kg。
根据药物剂量-死亡率图可得出,当药物浓度为Xmg/kg时,小白鼠的死亡率达到50%。
讨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该药物的LD50值为Xmg/kg,表明该药物的毒性较低且安全使用范围在其LD50值以下。
这也为该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药物的毒性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使用。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测定,我们得出该药物的LD50值为Xmg/kg,表明该药物的毒性较低且安全使用范围在其LD50值以下。
该药物可达到治疗效果且安全使用。
士的宁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操作版【目的】1.掌握药物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的基本步骤;2.掌握按改良寇氏法计算LD50的方法。
【原理】半数致死量是衡量药物毒性大小的重要标志,LD50表示能使全部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是以动物死亡或存活作为质反应指标。
LD50与毒性呈负相关。
当剂量取对数值时,曲线呈近似两端对称的S型,对称点位于LD50。
LD50处斜率最大,灵敏度最高;曲线两端平坦,在1%或100% 附近灵敏度最差,剂量不易确定。
对称点附近量效关系呈直线关系,即该段范围内效应百分率/比与对数剂量呈正比关系。
(见右图)测定LD50的方法有多种,但以改良的寇氏法计算简便,结果较准确,比较常用。
对于毒性低的药物测不到LD50,则按最高可用的浓缩浓度、以最大给药容积给药,即最大给药量,如能导致实验动物死亡,可检测其最小致死量和最大耐图质反应量效关系曲线受量,否则即以最大给药量反映其安全性。
【材料】动物:小鼠,雌雄兼用,18~22g。
药品:士的宁溶液(0.125mg/mL)。
器材:鼠笼,JY4001电子秤,1.0mL注射器,试管,试管架。
【方法】1.预实验:取小鼠8~12只,分成4~5组,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士的宁,摸索出可致小鼠大多数死亡的最小剂量(D m)及大多数小鼠不致死亡的剂量(D n)。
即找出引起0%到100%死亡率剂量的所在范围。
(参考剂量:D m为0.125mg/mL,0.1mL/10g)2.正式实验:以预实验所获得的D m和D n确定正式实验组数及组间剂量比(分5个剂量组,按1:0.8组间等比)。
每组取10只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
药液按等比稀释,腹腔注射,给药容量都为0.1mL /10g。
给药后观察30分钟。
(正式实验观察7~14天,并设阴性对照组)3.汇总实验结果,计算士的宁LD50及其95%可信限。
【结果】表士的宁小鼠半数致死量测定实验结果组别剂量(mg/kg)动物数(n)死亡数(n)死亡率12345LD50=log-1[X m-i×(Σp-0.5)]LD50的95%可信限=log-1(X50±1.96S X50)LD50的平均可信限=LD50±(LD50的95%可信限的高限-低限)/2S X50=i×[(Σp-Σp2)/(n-1)]1/2注:【计算中通常以“10”为底】X m为最大剂量组的对数值,i为相邻两剂量比值的对数(高剂量组作分子);p为各组死亡率,Σp为各组死亡率总和;X50为lgLD50,S X50为X50(lgLD50)的标准误差。
药物半数致死量的测定普鲁卡因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实验目的】了解药物LD50测定的意义、方法、计算过程。
【实验原理】量-效关系:量反应:血压、心率、血糖等;质反应:有或无、阴性或阳性、死亡或存活等。
药物的剂量与死亡率之间呈常态分布曲线,与累积死亡率之间呈长尾“S”形曲线;药物的对数剂量与累积死亡率之间呈对称“S”形曲线。
此量效曲线两端平坦,反应灵敏度差,中间段陡,反应灵敏。
而以50%处最敏感,剂量稍有变化,死亡率就有明显变化。
故常以引起半数动物死亡(LD50)或半数动物产生阳性效应(ED50)的剂量作为衡量药物毒性或效应大小的最常用、最恰当的指标。
LD50是指使—群动物中半数死亡的剂量,是衡量药物毒性大小的指标,是评价药物毒性的重要参数。
可了解药物单次给药或短时间内多次给药后动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为临床安全用药及监测提供一定的参考。
由于生物间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LD50常需要一批相当数量的实验动物才能测得。
最大耐受量LD50的测定方法很多,较为常用的有寇氏法、简化概率单位法、序贯法、孙瑞元点斜法和Bliss-Finney法。
由于寇氏法常用,并有计算简便,结果较准确等特点,故本实验主要介绍寇氏法。
【实验对象】小白鼠,体重18~22g,♀♂各半。
实验前禁食12h,不禁水。
【实验器材和药品】计算器,电子秤、量筒(10ml)、注射器(1ml)、小鼠笼;盐酸普鲁卡因(procaine hydrochloride)溶液、苦味酸。
【实验条件】1.剂量必须按等比级数(剂量对数按等差级数)分组。
2.各组动物数应相等。
3.反应大致呈正态分布。
最小剂量组的死亡率(Pn)应为0,最大剂量组的死亡率(Pm)应为100%。
如果Pn<20%或Pm>80%需要用校正公式计算。
【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一)预备实验1.探索剂量范围根据经验或文献找出动物100%及0%死亡的剂量,即上下限剂量(Dm、Dn)。
对于无毒性参考资料的药物,一般先配制最大浓度药剂,然后按等比关系(如2:1)稀释成多个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