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合并结核感染临床分析左文丽;邓梅;杨景柯;尹青松;朱兴虎;魏旭东【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合并结核感染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合并结核感染的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19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有4例(2.02%)合并结核感染,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各2例,均存在应用化疗药物及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白细胞减少等易感因素,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等,给予抗结核治疗后,3例病情比较稳定,目前随访均处于完全缓解中,1例因白血病复发死亡.结论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易合并结核感染,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其临床特点不典型,抗结核治疗后疗效确切,不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期刊名称】《肿瘤基础与临床》【年(卷),期】2017(030)004【总页数】3页(P304-306)【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化疗;结核【作者】左文丽;邓梅;杨景柯;尹青松;朱兴虎;魏旭东【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科,河南郑州 450008;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科,河南郑州 450008;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科,河南郑州 450008;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科,河南郑州 450008;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科,河南郑州 450008;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科,河南郑州 45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1;R521急性白血病患者由于其自身免疫力低下,加之化疗药物的使用及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白细胞减少等原因,使机体免疫力进一步下降,易并发感染,其中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结核感染,临床上较少见,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易导致误诊及漏诊,延误治疗时机。
本文回顾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19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合并结核感染的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转归加以分析及讨论,以期对同类疾病的诊治提供临床经验及依据,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305例次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05例次急性白血病患者联合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的部位、致病菌检查结果、抗感染治疗方案和疗效。
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最常见。
病原体构成以细菌为主。
广谱抗感染治疗后,293例次感染均有效控制。
结论感染是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应早期联合应用广谱抗细菌及真菌药物对控制感染及降低与感染相关的病死率均有明显效果。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化疗;粒细胞缺乏;感染;广谱抗菌药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18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61-02目前化疗仍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手段,但化疗后骨髓抑制,造成粒细胞缺乏所致的感染仍然是最常发生的并发症,也是急性白血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的治疗成功与否,常常是决定化疗成功的关键。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6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发生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的临床特点。
现在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261例患者,于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科住院,均符合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149例,女性112例,年龄12-89岁,平均年龄637岁。
26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共住院465例次,化疗后均出现粒细胞缺乏,其中305例次发生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是指病人住院48-72h后或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
12 方法121 资料收集回顾性查阅病人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化疗后出现感染的症状,胸部ct、血培养、大便及小便培养结果,抗感染的治疗方案及疗效等相关资料。
2 结果21 感染部位分布情况以呼吸道(包括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居多,占6197%(189/305),其次是血液感染占2623%(80/305),消化道感染占1180%(36/305),泌尿系感染占361%(11/305),肛周感染占164%(5/305),感染部位不明者占1475%(45/305)。
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了解急性白血病(AL)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特点和易感因素。
方法对8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86例病人发生52例感染。
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口腔粘膜最多见。
感染病原菌主要为G-菌和真菌。
大剂量化疗、白细胞减少、广谱抗菌素使用、住院时间延长,是院内感染的易感因素。
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应加强监护。
中性粒细胞2.0×109/L者,注意保护性隔离。
应强调合理使用抗生素。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院内感染易感因素急性白血病(AL)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和反复化疗粒细胞减少,易受病原菌侵袭,院内感染是其常见并发症,且常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因此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院内感染已愈来愈受到重视。
作者对2005年至2010年入住本院的86例112例次AL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感染发生的特点和防治对策。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86例,总共住院112例次。
其中男53例,女33例;年龄14~75岁,中位年龄37.5岁。
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57例(M116例、M212例、M310例、M45例、M513例、M6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9例,诊断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1.2院内感染诊断标准根据《医院感染预防控制规范》[1]中的诊断标准进行判定。
①由血、咽、痰、尿、病灶分泌物等标本中培养出病原菌,并有相应部位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阳性结果者共39例次。
占34.8%;②有发热(T38.5℃)3~5d以上,肛周疼痛、红肿,经全身及局部抗炎治疗后红肿消退,体温正常者5例次。
③体温超过39℃,3~5d以上,不能以原发病解释,多部位致病菌培养阴性,抗炎治疗有效者68例次,占60.7%。
1.3防治措施粒细胞缺乏患者常规予以朵贝氏液漱口,1:5000高锰酸钾坐浴,有条件者进层流室,应用G-CSF,加强支持疗法,及时补充成分血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实施化疗后医学感染的发生情况。
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83例,随机分为3组。
A组使用抗生素治疗,B、C组均采用抗生素联合G-CSF治疗,分析3组的医院感染情况。
结果83例患者中,发生感染44例(53.01%),其中A组21例,B 组18例,C组5例。
44例感染患者中,检出致病菌28例(63.64%),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克雷伯菌。
经治疗,C组的发热时间及ANC恢复时间较A、B组明显缩短(P<0.05)。
结论对于急性白血病尽早实施抗生素与G-CSF联合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感染发生率,缩短患者的发热时间与ANC 恢复时间,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急性白血病;化疗;医院感染
急性白血病属于恶性疾病,可导致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白细胞的质量、数量发生异常,对其进行治疗非常复杂,患者多次实施化疗后,会对自身骨髓的造血功能造成损伤,由于患者自身中性粒细胞数量下降,自身免疫功能下降,使医院感染的比例升高,患者的病情加重,严重者导致死亡[1-2]。
为探讨急性白血病实施化疗后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本项目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本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8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将其划分为A、B、C组,其中A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6~81岁,平均(53.4±2.6)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4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9例。
B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7~80岁,平均(55.4±2.3)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7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3例。
C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7~79岁,平均(52.4±1.6)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2例。
3组在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仅用抗生素治疗,给予患者头孢他定(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3075,4 g/次,1次/d,静脉滴注)+万古霉素(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国药准字H20033366,1.5 g/次,1次/d,静滴),7 d为1个疗程;B 组采用抗生素与G-CSF(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日本麒麟公司)联合治疗,采用HAD方案,即柔红霉素(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4361,50 mg/d,静脉滴注后12 h肌内注射)+阿糖胞苷(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4695,150 mg/d,静脉滴注),化疗后24 h内应用G-CSF,4 μg/(kg·d),
皮下注射,治疗7 d,ANC数量>0.5×109/L时停用;C组采用抗生素与G-CSF 联合治疗,采用HEA方案,即三尖杉酯碱(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50021998,3 mg/d,静脉滴注)+阿糖胞苷(150 mg/d,静脉滴注),化疗后ANC数量<0.5×109/L后给予G-CSF 4 μg/(kg·d),皮下注射,治疗7 d。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比例及致死情况
83例患者中,出现医院感染44例,感染率为53.01%;由于发生感染导致死亡4例,致死率为4.82%。
2.2 3组感染部位及感染发生率的比较
A组感染21例,主要发生在中上呼吸道、肺部、口腔及消化道;B组感染18例,主要发生在中上呼吸道、肺部及口腔;C组感染5例,主要发生在中上呼吸道。
C组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A、B组(P<0.05)(表1)。
表1 3组感染部位及感染发生率的比较(n)
与其余两组比较,*P<0.05
2.3 3组病原菌分布情况的比较
44例感染患者中,28例检出致病菌,检出率为63.64%。
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表2)。
2.4 3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A组患者的发热时间及ANC恢复时间分别为(9.7±2.3)、(14.6±2.6)d,B 组分别为(7.0±1.8)、(9.8±2.0)d,C组分别为(6.3±2.2)d、(5.6±1.3)d。
C组的发热时间及ANC恢复时间较A、B组均明显缩短(P<0.05)。
3 讨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由于自身白细胞的质量和数量存在异常,实施程度较强的化疗后,自身免疫功能受到损伤,对造血功能产生影响,医院感染发生率增高[3-4]。
本研究医院感染的发生部位以中上呼吸道部位、肺部、口腔及消化道等部位最多见,与杨小娟[5]的报道一致。
由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肺功能下降,肺组织弹性
减弱,气管、支气管内的分泌物排出困难,易将致病菌吸入呼吸道,引发呼吸道及肺部感染[6],而口腔感染主要由于口腔黏膜由非角质上皮细胞构成,更新速度极快,对化疗的毒性作用较为敏感,白血病细胞浸润对口腔黏膜造成损伤,再加上抗生素的应用,增加了致病菌的侵入,引发感染[7]。
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实施化疗后身体恢复较慢,很大程度上增高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据相关研究显示[8],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多为革兰氏阴性菌,本组资料中,44例感染患者,检测出致病菌28例(63.64%),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9],因此,可以应用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菌进行控制。
近几年,G-CSF被广泛应用在白血病与实体瘤化疗之后导致的白细胞减少,有效加速骨髓受抑制之后的粒细胞恢复,促进粒细胞的增殖分化,增强中性粒细胞的生存、趋化及吞噬功能,从而减少感染的发生[10]。
[参考文献]
[1] Fisch MJ,Titzer ML,Kristeller JL,et al.Assessment of quality of life in out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the accuracy of clinician estimations and the relevance of spiritual well-being—a Hoosier Oncology Group Study[J].J Clin Oncol,2003,21(14):2754-2759.
[2] 李娟,彭爱华,罗绍凯,等.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并发感染34例疗效分析[J].广州医药,2008,29(5):12-13.
[3] Davoren A,McParland P,Crowley J,et al.Aneonatal screening for human platelet antigen-la: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study at a large maturity hospital in Ireland[J].BJOG,2003,110(5):492-496.
[4] 郑绍秀,姚蓉.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环境因素与感染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2(8):596-597.
[5] 杨小娟.白血病化疗患者预防感染的健康教育[J].当代护士,2003,10:70-71.
[6] 庞丽萍,杨保青,孟庆祥,等.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感染的临床特征[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9,18(2):111-112.
[7] 方希敏,潘夏蓁,钱江潮,等.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5(9):1087-1089.
[8] 王巧玲,闫颖,程晓红,等.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医院感染的预防[J].中国伤残医学,2009,6(13):147-148.
[9] 李玉巧,李丽萍,罗国桢.老年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合并医院感染79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12(21):68-69.
[10] 尚晋,魏天南,陈为民.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2,4(19):276-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