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复合树脂表面分析方法的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和常规技术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疗效对比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和常规技术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两种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劣势。
文章首先介绍了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和常规技术的特点,分析了它们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接着对两种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比较,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参考。
在作者对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和常规技术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疗效进行总结,提出了综合对比分析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在前牙美学修复中选择合适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提高。
【关键词】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前牙、疗效、对比分析、优缺点、应用、结论、综合对比、常规技术、引言、正文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人们对口腔美学的需求越来越高,前牙美学修复技术也逐渐成为口腔修复领域的热点研究。
在过去,常用的美学修复技术主要包括金属烤瓷修复和全瓷修复,这两种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修复的效果,但是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对患者牙齿的破坏较大,修复后的色泽和透明度不够自然等问题。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逐渐被引入到前牙美学修复中。
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具有色泽自然、透光性好、可以保留更多健康牙组织等优点,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修复技术成为口腔美学修复的首选。
目前对于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和常规技术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疗效对比研究还比较有限。
本文旨在对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和常规技术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疗效进行深入比较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更科学的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和常规技术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疗效差异,探讨两种技术在美学修复中的应用优势与劣势,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治疗选择和指导。
通过对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和常规技术的特点、应用和优缺点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前牙美学修复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加美观和持久的修复效果,提高美学修复的成功率和满意度。
临床常用树脂的辨别请看口镜独家原创视频复合树脂是一种由有机树脂基质和经过表面处理的无机填料以及引发体系组合而成的牙体修复材料。
广泛用于各类牙体缺损的直接和间接修复。
牙用复合树脂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极为迅速,其研究和应用已取得很大的进展,在树脂基质、填料、固化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不断改进与提高,其物理机械性能和操作性能已得到很大提高,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
特别是随着酸蚀技术和粘接材料的发展,使有机树脂与牙釉质粘接性增加,极大地扩展了复合树脂的应用领域。
复合树脂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牙用修复材料。
其最突出的优点是美观、操作简单、经济有效,洞型制备较银汞合金简单,从而减少了对牙体组织的损伤和破坏。
但聚合过程中产生的微渗漏及刺激性等,仍然是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种类复合树脂品种繁多,归纳起来大致可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一)按填料粒度大小分类 1.传统型或大颗粒型复合树脂 填料粒径范围为3~75μm,典型材料是EB复合树脂。
该材料压缩强度大,聚合过程中体积收缩,抛光效果差,表面粗糙,容易粘附菌斑、色素等,易磨损,对X线无阻射性。
2.超细填料复合树脂 填料粒径范围为0.1~3.0μm,由于填料粒度减小,耐磨损性能及可抛光性能明显改善,机械性能保持较高水平。
常见产品有Z100(3M)。
3.超微填料复合树脂 属于纳米填料复合树脂,填料粒度极细,粒径范围为0.04μm以下。
聚合收缩较小,机械性能与传统型相当。
具有优异的抛光性能和保持表面光滑性能。
适用于牙齿非承担咬合力部位的缺损修复,如Ⅲ类洞、Ⅴ类洞、牙贴面修复等。
常见产品有:Durafill、Silux Plus(3M)等。
4.混合填料型复合树脂 大多数为微混合填料或超细混合填料,微混合填料由粒度0.6~0.8μm的超细填料和平均粒度0.04μm超微填料组成,此类复合树脂填料含量高达85%质量分数。
此类树脂是目前应用较广的一种,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及抛光性能,聚合收缩、热膨胀系数、吸水率均较小。
全瓷修复体与复合树脂修复在上颌前牙牙体缺损中的应用效果对比随着人们口腔美学要求的不断提高,对牙齿修复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上颌前牙牙体缺损的修复中,全瓷修复体和复合树脂修复是两种比较常见的方法。
那么,在这两种修复材料中,到底哪一种更适合上颌前牙牙体缺损的修复呢?本文将对全瓷修复体与复合树脂修复在上颌前牙牙体缺损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全瓷修复体概述全瓷修复体是一种采用陶瓷材料制成的修复体,具有天然的美观外观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全瓷修复体的主要种类有氧化锆全瓷修复体、氧化铝全瓷修复体和二氧化硅全瓷修复体等。
全瓷修复体的光透性和色泽与天然牙相近,能很好地融入到口腔环境中,因此在美学修复方面的表现非常出色。
全瓷修复体的硬度高、抗压强度大,能够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二、复合树脂修复体概述复合树脂修复体是一种由树脂基质和玻璃纤维等填料组成的修复体,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粘合性。
复合树脂修复体主要用于牙体缺损的修复,尤其是小面积的缺损修复。
复合树脂修复体的色泽可调性较好,可以较好地协调周围牙齿的颜色,使得修复后的牙齿看上去更加自然。
复合树脂修复体对牙体的切削损伤较小,对牙体的保护性较好。
1. 美学效果在美学修复方面,全瓷修复体优于复合树脂修复体。
因为全瓷修复体的光透性和色泽与天然牙更为接近,可以很好地融入到口腔环境中,使得修复后的牙齿看上去更加自然。
而复合树脂修复体的色泽可调性虽然较好,但是与全瓷修复体相比还是稍显不足。
2. 功能性在功能性方面,全瓷修复体和复合树脂修复体并无明显差异。
两者在咀嚼功能和保持牙齿稳定性方面都能够良好地发挥作用。
在上颌前牙牙体缺损的修复中,无论选择哪种修复材料,都不会对牙齿的咀嚼功能造成明显的影响。
3. 耐久性在耐久性方面,全瓷修复体优于复合树脂修复体。
全瓷修复体的硬度和抗压强度均高于复合树脂修复体,能够更好地保持修复体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而复合树脂修复体则相对脆弱,容易出现脱落和破损的情况。
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和常规技术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疗效对比分析目的:探讨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与常规技术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研究组利用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完成前牙美学修复,对照组经常规技术完成前牙美学修复。
记录两组前牙牙体缺损患者临床疗效,将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后获得结论。
结果:两组前牙牙体缺损患者经上述相应措施完成美学修复后,研究组优良率高达81.82%,对照组仅获得61.36%的临床优良率,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利用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可使前牙牙体缺损患者获得更为理想的前牙美学修复效果,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
标签:前牙美学修复;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常规技术;应用效果前牙牙体缺损是发病率较高的牙科疾病之一,复合树脂是目前临床常用前牙美学修复材料[1]。
本文特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88例前牙牙体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与常规技术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88例前牙牙体缺损患者(共88颗患牙)中男性49例、女性39例,年龄19~85岁、平均(49.86±1.54)岁,疾病类型:楔状缺损8例、牙折25例、牙釉质发育不全26例、龋齿29例。
按照前来就诊单、双序号将88例前牙牙体缺损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单号、44例)、对照组(双号、44例),两组上述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修复方法研究组利用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完成前牙美学修复治疗,根据患者缺损牙具体颜色选择相应修复材料并于窝洞内完成试色、预修复等处理,根据缺损牙与周围牙之间的协调性实施分层、分量修复,需注意修复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层次厚度(每层均不超过2mm),此举有利于及时对修复颜色进行有效调整,待初步修复完成后需实施咬合调整,咬合调整完成后应给予粗抛光、精抛光处理,其中粗抛光重点应修复牙齿表面纹理修复、精抛光重点应注重表面光泽。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之复合树脂
XX年口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复合树脂
复合树脂是在丙烯酸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修复材料,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牙色修复材料,它主要是由树脂和无机物填料构成。
(1)组成
①树脂基质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双酚A-甲基丙稀酸缩水甘油为主要成分;一类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主要成分;②无机填料,如玻璃粉、二氧化硅、铝硅酸盐或硼酸盐。
其含量为树脂重量的70%~80%,树脂内加入无机填料,可增加树脂的抗压强度和硬度,降低共聚体的膨胀系数和体积收缩。
无机填料需经有机硅烷处理,使其容易与树脂化学结合;③引发剂、交联剂、活性稀释剂,加入引发体系,能使共聚体在常温下固化。
交联剂的作用使树脂基质间的分子结构相互交联,呈网状,以增加材料的硬度与强度。
活性稀释剂可以增加材料的流动性和可塑性,减少粘度,才能容许树脂中加入大量的填料,改进单一树脂的性能。
(2)性能
①抗压强度较高(127%~196%MPa),仅次于银汞合金;硬度较低(布氏50);不耐磨。
由于基质的磨损,无机填料外露,使充填体表面粗糙;②热(膨)胀系数小;③色泽稳定且与牙相似;④不溶于唾液;⑤抗弯强度和抗冲强度略高于银汞合金;⑥对牙髓有刺激性;
⑦固化期有收缩,不容易与洞壁密合;⑧根据固化方式,分为化学固
化复合树脂和光固化复合树脂。
目前后者多用可见光固化。
复合树脂适用于Ⅲ、Ⅴ类洞充填。
Ⅳ类洞可用支架固位充填。
作为理想的充填材料,复合树脂的性能尚不完善,它不耐磨,无粘性,仍需做成一定的洞形,固化期有收缩,对牙髓有刺激性。
复合树脂经不同方法处理后修复牙体的效果及其抗疲劳破坏性能分析唐龙【期刊名称】《《粘接》》【年(卷),期】2019(040)007【总页数】3页(P6-8)【关键词】复合树脂; 填充方法; 牙体修复; 抗疲劳破坏性能【作者】唐龙【作者单位】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三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414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322.4近些年来,作为新兴的填充材料复合树脂逐渐走进大众的视线,受到越来越多牙体修复患者的医生的青睐[1]。
牙体缺损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牙科疾病,主要的治疗方式需要用人工合成的材料进行填充,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牙齿形态的完整性,使其能继续保持美观性,同时可以让机械咀嚼性能保持正常,缺损的牙齿大多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牙体外形、硬组织结构等在不同程度上的异常破损和缺口,此状况会对该患者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外貌造成很多的影响,而且会对该患者的日常吃饭、咀嚼等方方面面带来许多麻烦,以至于现在对牙体缺损和牙体修复治疗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有相关研究表明,使用复合树脂材料会造成一些缺陷,例如在口中作业时操作困难、修复后的齿形和接触点修复结果不理想等。
常见的直接复合树脂填充方法存在以上弊端,目前,很多机构在研究新的复合树脂填充方法[2]。
作者选择2016年8月~2017年7月来我院进行修复牙体的90例患者和在我院拔除的牙冠完整的20颗离体牙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分析复合树脂修复牙体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8月~2017年7月来我院进行修复牙体的9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通过随机的方法将这90例患者进行分组。
观察组45例中有男性、女性分别23、22例;年龄在24岁~55岁,平均为(40.34±1.43)岁。
对照组45例中有男性、女性分别21、24例;年龄值在24岁~54岁,平均为(41.43±1.07)岁。
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和常规技术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疗效对比分析目的探讨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和常规技术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临床修复效果。
方法对2013年4—2014年4月在该院诊治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技术修复,实验组采用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修复,比较两组修复效果。
结果实验组95%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85%)(P<0.05);实验组95%对该院治疗总体满意,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修改后牙间隙为(8.91±0.33)分、切端缺损为(8.71±0.38)分、畸形过小牙评分为(9.20±0.26)分、牙体表面缺损评分为(9.31±0.37)分、牙着色或变色评分为(9.14±0.30)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前牙牙体缺损发生率较高,临床上采用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进行修复效果理想,能够有效提高修复效率,值得推广使用。
标签: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常规技术;前牙美学修复;修复效果前牙牙体缺损是临床上常见的牙科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且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前牙美学修复的美观性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前牙切咬功能较少,患者在进行修复时修复体的颜色、外形等对于修复牙齿的美观都产生很大的影响,是美观特性的重要功能。
因此,临床上对于前牙的修复应该具备技术层面和美学层面等含义。
从技术层角度来说,患者在前牙修复过程中必须寻找合适的材料等将其黏住;而从美学角度来说,患者修复过程中需要保证修复后牙齿坚固、美观。
因此,临床上在前牙牙体缺损患者中研究积极有效的修复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在前牙美学修复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1]。
为了探讨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临床效果。
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牙间隙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复合树脂经不同方法处理后修复牙体的效果及其抗疲劳破坏性能分析1.引言牙体缺损是牙齿疾病的常见问题,对牙体缺损进行修复和保护是口腔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复合树脂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好的修复效果而被广泛应用于牙体修复中。
由于咀嚼和咬合功能的频繁使用,复合树脂修复体往往会受到疲劳破坏,影响修复体的使用寿命。
对复合树脂经不同方法处理后修复牙体的效果进行研究,并分析其抗疲劳破坏性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不同方法处理对复合树脂修复牙体效果的影响2.1 表面处理复合树脂修复体的表面处理对修复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常见的表面处理方法包括机械处理、化学处理和激光处理。
研究表明,适当的表面处理可以增加修复体与牙体的结合力,改善其抗疲劳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2.2 硬化方式复合树脂的硬化方式对修复效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常见的硬化方式包括光固化和化学固化。
研究表明,采用合适的硬化方式可以提高复合树脂修复体的硬度和抗疲劳性能,降低其疲劳破坏的风险。
2.3 添加剂在复合树脂中添加适当的填料和增强剂也可以改善其修复效果和抗疲劳性能。
添加纳米颗粒和纳米纤维可以提高复合树脂的力学性能和抗疲劳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3.复合树脂修复牙体的抗疲劳破坏性能分析3.1 疲劳破坏机理复合树脂修复体在长期咀嚼和咬合功能的作用下容易发生疲劳破坏,其破坏机理主要包括微观疲劳裂纹扩展、界面脱粘和断裂破坏等。
了解复合树脂修复体的疲劳破坏机理对提高其抗疲劳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3.2 试验方法针对复合树脂修复体的抗疲劳性能进行试验是了解其疲劳性能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试验方法包括疲劳试验、动态载荷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等。
通过这些试验方法可以评估复合树脂修复体的抗疲劳性能,并为其性能优化提供参考。
3.3 影响因素复合树脂修复体的抗疲劳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材料本身的性能、制备工艺、外界环境等。
研究表明,通过合理选择材料和制备工艺,可以提高复合树脂修复体的抗疲劳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在复合树脂再修复技术中的对比研究目的:探讨酸蚀-冲洗、一步法、两步法自酸蚀粘结以及硅烷偶联剂结合以上三种粘结技术对3MZ350老化复合树脂再修复粘结强度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制作50个树脂条样本,抽取7个为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剩余随机分成六个实验组,并进行表面粘结处理,(N=6,n=7)。
对完成的试件进行微拉伸检测,并做统计学分析。
扫描电镜观察实验组试件表面处理后的粘结面形态。
结果:实验组中,硅烷偶联剂+二步法自酸蚀的粘结强度最大(58.73±0.12)MPa,酸蚀-冲洗的粘结强度最小(45.22±0.45)MPa。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硅烷偶联剂联合二步法自酸蚀的粘结强度最大,有利于临床老化复合树脂再修复技术的利用。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tching-rinse,one-step,two-step self-etching adhesive and bonding silane coupling combining the above three techniques,for 3MZ350 then repair the aging effects of composite resin bond strength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s.MethodsMaking a total of 50 samples of the resin pieces,extracted five blank control group,no treatment,and the remaining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ix experimental groups,and surface adhesion treatment,(N=6,n=7).Specimens were completed on microtensile testing,and do statistical analysi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pecimens of each group after the surface treatment adhesive surface morphology.Resul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a silane coupling agent+two-step self-etching adhesive systems micro surface treatment tensile strength max (58.73±0.12)MPa,etching-surface treatment rinse adhesive systems Micro Tensile strength Min (45.22±0.45)MPa.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Silane coupling joint two-step self-etching adhesive surface treatment system maximum bond strength,is conducive to clinical aging composite resin and then repair the use of technology.Key words:repair composite resin;silane coupling agent;acid;bond strength光固化复合树脂是目前口腔临床上常用的充填材料,但是临床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
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和常规技术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疗效对比分析作者:王霏霏王超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17期摘要:目的分析在前牙牙体缺损患者的修复治疗中使用常规修复和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的有效性和美观度。
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98例该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按照双盲随机原则分成两组,即对照组(49例)采用常规修复技术,观察组(49例)则使用复合树脂美学修复技术,修复后定期随访观察其修复的实际效果。
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关键词:前牙牙体缺损;复合树脂美学修复;常规修复前牙牙体缺损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口腔科疾病之一,引发前牙牙体缺损的原因有外伤、龋齿、先天因素、后天营养等等,前牙的主要功能是切断、撕裂食物,一旦受损将影响患者的正常饮食[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在经济的促进下快步向前,人民群众对美观的要求也在提升,进行牙体修复的患者逐渐增加,为了提升修复治疗的效果,我科分别对常规修复技术和复合树脂修复技术进行实验研究,现将具体的实验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实验的对象为我科自2014年4月~2015年7月间收治的成年前牙牙体缺损患者,病例数为98例,按照双盲随机原则将其分成两组,即对照组患者49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9例,年龄在24~56岁,平均年龄为(42.7±1.4)岁,病程在0.5~4个月,平均病程为(2.0±0.5)个月;观察组患者49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6例,年龄在25~58岁,平均年龄为(45.0±1.6)岁,病程在1~5个月,平均病程为(2.2±0.4)个月,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和排除标准①纳入标准:经检查确诊为前牙牙体缺损的患者,患牙的牙根、牙槽骨未出现折断的情况,牙体缺损程度1.3修复方法1.3.1对照组该组患者行常规方式修复,依据患者的缺损程度进行全瓷冠修复基牙预备操作,唇面的肩台预备至牙龈下0.5mm,对患牙的预备体实施精修,每颗患牙的磨除量以患者的缺损程度具体确定。
两种复合树脂材料用于前牙美容修复的对比研究[摘要] 目的:探讨化学固化复合树脂和光固化复合树脂两种复合树脂材料用于前牙美容修复的对比研究。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前牙美观缺陷患者150例,根据患者自愿分为两组各75例,观察组采用化学固化复合树脂进对患牙进行美容修复;对照组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对患牙进行美容修复。
结果:通过对患牙美容修复术后1年后的调查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不论在患者满意度还是患牙修复疗效方面均高于对照组。
结论:化学固化复合树脂用于前牙美容修复快捷、安全、经济且长期效果稳定,是前牙美容修复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化学固化复合树脂;光固化复合树脂;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r7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019-02复合树脂材料是一种新型齿科材料,对治疗前牙体缺损、牙釉质发育不全、四环素牙、氟斑牙、死髓牙等变色牙是一种理想的美容齿科材料[1-2]。
当前复合树脂材料按固化方式分类主要有三种:①化学固化型。
②光固化型。
③光-化学固化型。
本文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于我院选取复合树脂材料进行前牙美观缺陷的150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02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前牙美观缺陷的150患者,共有患牙300颗,年龄16岁至60岁,根据患者自愿分为两组,各75例。
观察组即化学固化复合树脂组,患牙160颗;对照组即光固化复合树脂组,患牙140颗。
1.2方法对150例患者300颗患牙牙面进行清洁、去净腐质并磨除病损周围牙体组织,使修复体和牙面形成自然和谐的衔接面,增加修复体的固位性,牙断缘或边缘磨成斜面,用倒锥钻修成几处倒凹。
观察组采用化学固化复合树脂进对患牙进行美容修复;对照组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对患牙进行美容修复[3]。
2 结果通过对患者采用不同的复合树脂材料进行前牙美容修复,并对患者术后满意度和术后1年后患牙疗效进行调查分析,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口腔复合树脂表面分析方法的比较摘要:目的:比较四种测试方法对两种纳米复合树脂抛光表面的测试结果。
方法:两种纳米复合树脂z350及majesty在sof-lex 抛光盘抛光后依次由光泽度仪,机械表面粗糙度仪,比较不同测试
方法的特点。
结果:z350表面粗糙度ra值低,抛光表面平滑均一,
光泽度仪,机械表面粗糙度仪能反映抛光表面的平均性质。
结论:采取多种测试方法综合测试,可将复合树脂材料性质与抛光效果关系完整而充分的表达出来。
关键词:复合树脂;表面结构;表面粗糙度
【中图分类号】r7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170-01
引言
纳米技术的应用使口腔复合树脂兼具机械及抛光性能,纳米复
合树脂填料组分、复合工艺、复合材料的界面等材料结构的构建更加精确、复杂,从空间角度,材料的结构从宏观到微观具有多个层次,不同层次上有不同的参数,它们相互联系同时影响着复合树脂物理性能[1]。
本文采用四种测试方法测试两种纳米复合树脂抛光表面,比较不同测试方法所得结果,探讨测试材料性质与抛光效果关系的最佳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复合树脂试样制备:选取纳米复合树脂z350及p60。
将各树脂材料填压入直径为7mm,厚度2mm的指环形聚酯模具中,表面覆盖
聚酯薄膜,垂直加载2kg负荷放置在模具上挤压出多余树脂,使用qhl75光固化机(dentsply/caulk)按厂家推荐的光固化时间进行操作,使其固化。
每种复合树脂制备7个试件。
将sof-lex discs抛光盘安装在慢速手机上,使抛光盘轻微施压与试样表面朝同一方向水平移动,每个抛光盘反复15次时间约为20s。
抛光盘更换顺序为c-m-f-sf。
1.2 表面粗糙度测定:应用德国mahr m2型机械表面粗糙度仪,测尖2μm,最大测量范围350μm,最大取样长度1.75mm,在试样表面随机选取5个位点,取样长度1.75mm,测量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取5个位点ra值的平均值。
1.3 光泽度仪测定:sheen microgloss 157/so小孔径光泽度仪,测量面积2mm×2mm,入射光角度60°,将试样完全覆盖光泽度仪顶部的小孔,试样中心作为测试区域,每转动90°读取一次光泽度值,取4次读数的平均值。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 软件包进行anova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试件粗糙度值及光泽度值:表面粗糙度仪测量结果z350ra值显著低于majesty(p<0.05),而光泽度显著较高(p<0.05)。
3 讨论
纳米复合树脂填料组分,复合工艺,复合材料的界面等材料结构的构建更加精确、复杂,使用旋转器械修整抛光过程损耗机制与传
统复合树脂有所不同,抛光表面材料结构从宏观至微观有多个层次,因此需要重新评价纳米复合树脂的抛光性能以及比较不同测试方
法的结果[2]。
研磨无机填料,如陶瓷玻璃粉粒径较大且大小形态不等会使复
合树脂抛光表面粗糙,无光泽。
因此,纳米填料颗粒,多为小于100nm 圆形填料的应用,改善了复合树脂的抛光性能。
它们可由多种方法获得。
热解二氧化硅颗粒应用较普遍,使复合树脂抛光性能提高。
树脂基质和热解二氧化硅颗粒形成1~10μm的预聚合有机颗粒能够更好的与基质结合,比较相同数量纯二氧化硅颗粒更能加强复合树脂机械性能。
使用sol-gel过程可获得均质高纯度的二氧化硅粉末,如stber法,可获得粒径精确控制的圆形单分散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将此小粒径填料与大粒径研磨填料(0.1~1μm)混合,可同时提高复合树脂机械及抛光性能。
如果将有机溶胶轻度煅烧使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轻度接触再进行碾磨及硅烷化,可获得纳米
nanocluster[3]。
表面粗糙度仪是最常用来定量研究表面粗糙度的仪器,机械表面粗糙度仪通过记录针在物体表面滑行来测定表面粗糙度,主要显示抛光材料在树脂表面遗留的痕迹,但记录针的尺寸
使之不能辨别物体表面的微细不规则结构,精确度0.01μm[5]。
本实验选取5个10×10μm位点均值假设可以代表整体表面,对majesty具有多种形貌的表面,并不足够,所得数据离散,标准差大(16.7nm)。
光泽度仪是测量抛光性能简便的方法。
它比较表面粗糙度所得数据离散程度低,更能区分不同材料的抛光特性,可作为筛
选方法[6]。
纳米复合树脂的结构从宏观到微观具有多个层次,它们共同影
响着复合树脂抛光性能,应该采取原位以及综合测试,将材料性质
与抛光效果关系完整而充分的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 徐国财. 纳米科技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5:292-293
[2] jung m,sehr k,klimek j. surface texture of four nanofilled and one hybrid composite after finishing[j]. oper dent,2007,32(1):45-52
[3] moszner n,klapdohr s. nanotechnology for dental composites[j]. int j nanotechnology,2004,1(1):130-156
[4] s joniot,salomon jp,dejou j,et al. use of two surface analyzers to evaluate the surface roughness of four esthetic restorative materials after polishing[j]. oper
dent,2006,31(1):39-46
[5] heintzea sd,forjanica m,rousson v. surface roughness and gloss of dental materials as a function of force and polishing time in vitro[j]. dent mater,2006,22(2):14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