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1: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巩祥山
- 格式:doc
- 大小:165.50 KB
- 文档页数:7
附件2第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学校:菊泉中学姓名:曾映霞一、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内容】1、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2、平面镜成像特点【课标要求】【教材分析】1、“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
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本节课既是对光的反射规律的一个延续,又为以下的知识埋下了伏笔,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1、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
2、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因此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二、目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2、学习对实验过程中对信息的记录,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3、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热点及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经历确定像的位置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的过程,体验“等效替代法”。
2、通过收集实验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用物理语言归纳出实验结论。
3、体验由气体压强差异产生的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乐于交流,敢于表达,感受物理思维的巧妙并获得成就感。
2、在实验和分析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程序】【教学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玻璃镜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以及成虚像的初步概念。
【教学策略】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具体的方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课前准备】大平面镜,ppt,纸张,光屏,蜡烛,火柴,玻璃板,支架,刻度尺,铅笔【课的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提出问题:图1这是怎么回事?如何看到钟表真正指示的时间?还有哪些表面能起到与镜子类似的作用?还见过其它类似的现象吗?为什么从镜中看钟表、看字时会有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平面镜成像。
初二物理教案
从上面三种情况分析记忆(如图所示),且要分清“三线”位置,“两角”关系。
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传播路线发生了弯曲,是折射现象。
(1)光折射的初步规律是本节的重点,回答、解释日常生活中光折射所产生的现象是本节的难点,根据光折射规律和已学过的知识正确地做出示意图是回答有关问题的关键。
(2)解答有关折射成像问题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作射入人眼的光线,眼睛本身不发光,不要将箭头画成由眼
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画图分析光的折射现象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画图时一定要清楚光是从什么介质斜射
答:这是光的折射的缘故。
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进入人眼的折射光线像是从
情况也是这样,因此我们看到的筷子向上弯折了。
(2)在碗底放一枚硬币,把碗移动到眼睛刚好看不到的硬币的地方,保持眼睛和碗位置不变,请一位同学向
这类题目的一般方法是先从物体中取一代表点(设为A)其次从A点发出两条入射光线,第三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画两条折射光线,最后把两条折射光线反向延长。
其交点就是A的像(设为A’)。
学生按这种思路作图时往往
一光线射到一两面平行的玻璃砖时,通过玻璃砖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和100°之间
°
的大小无法判断
人看到的水中的物体是物体的虚像,它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要高些,这是因为(从物体上射向水面的光发生折射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A B A A
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小大 11.弯
、问:我家有一只长方形的金鱼缸,里面养了一条金鱼。
但是每当我从鱼缸的拐角处观赏金鱼时,总。
平面镜成像考点例析高敬振考点一: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像上每个与物体相对应的点,都是由物体实际发出的或反射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
例1. (2020,桂林)在历代诗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的诗篇中写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的著名诗句。
诗中写的“倒影”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_现象形成的。
解析:湖面上的“倒影”,是群峰在平静的水面上所成的像,这是一种平面镜成像现象,所以这是由于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
答案:反射考点二: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即像与物等大;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和平面镜垂直。
例2. (2020,济南)如图1所示,一只大熊猫正抱着一根竹子在镜前欣赏自己的像。
此时,它从镜中看到的自身像应该是图2中的()图1图2解析:本题在考查平面镜成像知识的同时也考查了我们的观察能力。
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是关于平面镜对称的,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可知答案为D。
答案:D例3. 如图3所示,小县官正对着镜子“自我欣赏”,下面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 小县官在镜中的像和他是一样高的,但是像要稍微瘦些B. 小县官到镜的距离与他的像到镜的距离相等C. 当小县官向后倒退几步时,他的像将会向前靠近镜子几步D. 当小县官向后倒退几步时,他的像将会变的小一些图3解析: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等大”可知,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由物体本身决定的,所以高矮胖瘦都应是相同的,故选项A错误;当小县官后退时,他本身并没有变小,所以像也不会变小,故选项D错误;由“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选项C错误,B正确。
答案:B例4. (2020,芜湖)视力检查时要求被测人与视力表间隔5m,小明准备借助一块平面镜检查视力(如图4所示),则他应坐在镜前______________m处。
图中小明正在用手示意他所看到的“E”字朝向,其示意方向应与视力表中“E”字的实际朝向_________(选填“相同”或“相反”)。
初二物理教案:年级:初二课时数:3辅导科目:物理学科教师:巩祥山课题光学教学目标1、加强学生光学部分的认识,尤其是实验表格题的得分率。
重点、难点1、重点是凸透镜成像的实验,难点是表格归纳题的解法。
考点及考试要求1、光的反射、折射、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教学内容课前练习一、填空:1、光在真空中沿______传播,在10秒内传播的距离为千米。
2、排纵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______来解释。
3、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25℃,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________。
4、小芳同学的身高是1.6米,站在竖直放置的穿衣镜前1米处。
镜中她的像高是______米,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是______米。
二、选择:1、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则从侧面看去( )A. 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B. 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C. 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D. 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2、如图所示,把蜡烛逐渐远离平面镜,它在镜中之像将( )A. 变大.B. 变小.C. 不变.D. 变倒立.3、如图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的一钟表时针和分针位置,此时的实际时刻是( )A. 8时20分.B. 4时20分.C. 3时40分.D. 8时40分,三、作图与实验:1、平面镜反射光的方向如图所示,请你在图上作出入射光线并标明入射角的大小.第1题第2题2、如图所示,AB是由点光源S发出的一条入射光线,CD是由S发出的另一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点光源S的位置.4.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物距u 像物在凸透镜同侧、异侧像的正倒大小像的虚实像距v应用u >2f 异侧倒立缩小实像f<v<2f 照相机u =2f 异侧倒立等大实像v=2ff< u <2f 异侧倒立放大实像v>2f 投影仪u=f 一束平行光探照灯u <f 同侧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二、透镜下图为常见透镜,其中为凸透镜的是,凹透镜的为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学习了光的反射现象后的进一步延伸。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的基本概念。
但学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实质和规律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探究。
此外,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实例可能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学会用平面镜成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实质和在生活中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实验法: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发现。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实例。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平面镜、玻璃板、蜡烛、白纸、直尺。
2.实验材料:多媒体设备、实验报告册。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学生分享对平面镜成像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
呈现(10分钟)1.教师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学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操练(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巩固(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发现。
2.教师总结实验结果,强调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拓展(10分钟)1.教师提出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实例,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