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检分诊点、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设置要求
- 格式:ppt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7
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为规范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加强对传染病的管理,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卫生部《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制定本制度。
一、传染病预检分诊点设在门诊的导诊台、急诊预检分诊处。
二、传染病预检分诊点工作人员应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流行特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有针对性对就诊患者进行预检分诊。
三、普通专科医师在接诊患者过程中,应当注意询问患者有关的流行病学史、职业、结合患者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就诊患者进行传染病预检分诊。
四、经预检分诊点护士或普通专科医师预检为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的,导诊护士指导其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病情允许)并立即将患者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就诊,就诊结束后,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清洁消毒措施。
五、感染性疾病就诊处应具有消毒隔离条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按照标准预防采取防护措施,按照消毒规范严格消毒,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处理医疗废物。
六、在传染病流行季节或接到上级部门发布特定传染病预警信息后,要按照规范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必要时,所有就诊患者首先到分诊点检诊,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专科就诊。
七、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患者,感染性疾病就诊处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疾病传播的措施,并按照规定对患者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和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八、对须进行归口管理和定点收治的特定传染病,分诊点应当及时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将患者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诊疗。
九、从事接诊、传染病预检分诊的所有医护人员必须不断学习传染病防治知识、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传染病流行动态、传染病诊断、治疗、预防、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
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做好个人防护。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一、设立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配备必要的消毒设施和必要的防护用品。
二、从事预检、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三、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
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发热门诊、肠道问诊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四、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五、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六、不具备传染病救治能力的,应当及时将病人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诊疗,并将病历资料复印件转至相应的医疗机构。
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设置要求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是防控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为了确保这些设施的有效性,以下是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的设置要求。
预检分诊设置要求:预检分诊点应该设置在门诊大厅门口,并且要有明确醒目的标识。
预检分诊点应该通风良好,具有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人员配置到位。
工作人员应该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例如穿工作服、戴口罩、戴手套和戴工作帽等。
分诊台上应该有体温计、口罩、手套、发热病例登记表、宣传资料和简单消毒设施。
医务人员应该24小时值班。
在预检分诊处,应该向就诊的发热病人及陪同人员发放口罩,提供短暂休息的场所和设施,并做好初始隔离措施。
发热门诊设置要求:基础设施:医院入口处应该有醒目的发热门诊引导标志,并且发热门诊标志应该明显。
发热门诊应该独立设置,并与其他门诊隔离。
总面积和侯诊厅应该能够满足病人就诊需求(不拥挤),并确保室内有良好的自然通风。
发热门诊内应该设有清洁、潜在污染和污染区。
发热门诊和隔离留观室应该设有专用厕所,并有独立的污水处置系统。
发热门诊和隔离留观室应该有独立的空调系统(不能使用中央空调),并安装必要的强制通风设施,以保证空气流向从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
内部设置:入口处应该设有体温预测站,进行分诊。
医务人员和病人通道应该分别设置。
三个区域(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应该分隔合理、明确,并且各区之间应该有物理隔断。
清洁区应该包括医务人员值班室、专用卫生间(带浴室)、男女更衣室和储藏室等。
潜在污染区应该包括医务人员办公室、治疗室和护士站等。
污染区应该包括挂号收费处、候诊区、诊室、隔离留观室、化验室、X光室、输液室(含输液护士站)、药房和污物处理间等。
发热门诊应该设置不少于2间的诊室和隔离留观室(须有消毒备用间)。
发热门诊应该配备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常规化验室、X线检查室、注射输液室、药房等。
诊室、更衣室、卫生处置室和卫生间应该有非手触式洗手装置。
发热门诊应该配置专用诊察床、诊察桌凳、观察床、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一次性压舌板、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纱布罐、方盘、药品柜、固定或移动式紫外线灯、灭菌消毒器材、心电图机、X光机(移动式)、应急抢救药品和设备等。
规范化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设置规范要求一、发热门诊设置规范乡镇卫生院及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设立独立的发热门诊(一)发热门诊要求:1、通风良好、远离其他门诊、急诊,独立设区,出入口与普通门急诊分开,要设立醒目的标识。
2、诊疗场所:10m2以上,水泥地面,有自来水,有专用桌椅、检查台,门窗要相对大一些。
有专用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压舌板,专用面盆、毛巾、拖把、痰盂等。
3、消毒用品:肥皂、84消毒液、0.2%-0.5%过氧乙酸、0.3%-0.5%碘伏、紫外线灯。
4、防护用品:隔离衣、帽、口罩、手套、鞋套。
5、挂号、就诊、检验、检查、取药等能全部在该区域完成。
6、设置隔离留观室。
7、发热门(急)诊承担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按一级防护着装(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鞋套,戴手套、工作帽),对就诊的发热病人要立即给其戴防护口罩,诊室内不得同时进入多人,候疹者需在诊室外指定位置等候就诊。
进入隔离留观室按二级防护着装(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隔离衣或防护服、鞋套,戴手套、工作帽、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二)隔离留观室设置要求:1、标识明显,与其他诊室保持一定距离。
2、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病人专用通道。
3、留观患者单间隔离,房间内设卫生间。
4、患者病情允许时,应当戴外科口罩,并限制在留观室内活动。
(三)建立接诊病人登记本。
内容包括:接诊时间、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工作单位、联系方式、诊断、患者去向及接诊医生签名。
(四)建立终末消毒登记本。
内容包括:空气、地面、物体表面及使用过的医疗用品等消毒方式及持续时间、医疗废物及污染衣物的处理等,最后有实施消毒人和记录者的签名,并注明记录时间。
(五)发热门诊(室)医务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
三、肠道门诊设置规范(一)建筑及设施要求1、肠道门诊位置合理,有明显樗,与综合门诊分开或远离一端。
2、肠道门诊必须有独立的诊疗室,附设观察床位或观察室,总面积有得小于15平方米。
发热门诊设置要求(1)应当设在医疗机构内相对独立得区域,与普通门诊相对隔离,有明显标识。
(2)设立独立得诊室、治疗室、临时留观室与病人独立使用得卫生间、(3)配备兼职医师、护士各1~2名,医护人员应经过发热/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专门培训,掌握相应得诊疗技术与消毒隔离要求。
(4)应配备适应工作需要得办公、诊疗、消毒设备、设施、药械与健康教育宣传板等。
(5)建立发热病人门诊登记制度,记录患者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及患者主要病情(特别就是体温与出疹情况)等,以便追踪观察(包括去向。
转归等)。
(6)建立医护人员岗位责任制、各项规章制度与技术操作规程。
医护人员严格按各项规章制度操作。
发热门诊感染管理制度ﻫ一、设置要求ﻫ(一)根据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得特点,门诊与门诊设立应相对独立,与其她科室得医患间进出无交叉,且根据传染病得传播途径特点,要求发热门诊患者与肠道门诊、肝炎门诊患者无交叉,各功能区做到标记明显,便于患者就医,门诊中布局合理,分区清楚,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二) 设置独立得挂号收费室,候诊区与诊室治疗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药房(或药柜输液等“一条龙”服务模式,并有专用卫生间(配有洗手池抗菌洗手液或含醇手快速消毒剂)。
ﻫ(三)各室按规范建筑布局。
(四) 严格遵守消毒技术规范,严格消毒,严格落实医务人员防护措施,尤其手部卫生。
ﻫ(五) 根据呼吸道传播途径,采取空气隔离,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措施,在两种传染病门诊同时开诊时应防止不同区域得患者交叉。
发热门诊工作制度1.树立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得精神,弘扬救死扶伤得精神,以高尚得品德与优良得技术,做好发热门诊工作。
2.对前来就诊得发热病人详细询问有无流感及其她传染病接触史,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体格检查, 以作出初步诊断, 并认真等登记。
3、坚持门诊首诊负责制, 对禽流感、甲型H1N1 等传染病一旦确诊,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立即转诊或就地进行隔离治疗。
医疗机构肠道门诊的配置规范1医疗机构肠道门诊配置规范一、引言为了加强医疗机构肠道门诊的建设与管理,提高医疗机构肠道疾病防治能力,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工作规范》,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肠道门诊的设置、建设、改造、运行和管理。
二、肠道门诊设置原则1. 肠道门诊应设置在医疗机构较为独立的区域,便于患者就诊及隔离治疗。
2. 肠道门诊的设置应满足感染性疾病防治要求,合理布局,分区明确,便于清洁、消毒和隔离。
3. 肠道门诊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医疗机构的整体规划和发展需要,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
三、肠道门诊配置要求1. 诊室设置:肠道门诊至少应设有2个以上的诊室,其中一个为儿童诊室。
每个诊室面积不应小于20平方米,且布局合理。
2. 医疗设备:肠道门诊应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如诊桌、诊椅、血压计、体温计、脉搏仪、心电图机等。
3. 消毒设施:肠道门诊应配备足量的消毒设施,如消毒柜、紫外线灯等,确保诊疗环境的清洁与消毒。
4. 防护用品:肠道门诊应储备充足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隔离衣、护目镜等,以满足工作人员和患者的防护需求。
5. 污水处理设施:肠道门诊应设置独立的污水处理设施,确保诊疗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6. 医疗废物处理设施:肠道门诊应设置独立的医疗废物处理设施,规范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
四、肠道门诊运行管理1. 肠道门诊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 肠道门诊应加强感染性疾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感染性疾病防治能力。
3. 肠道门诊应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对疑似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及时隔离和报告。
4. 肠道门诊应定期对诊疗环境进行清洁、消毒,确保诊疗环境的安全。
5. 肠道门诊应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规范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
6. 肠道门诊应与医疗机构其他部门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
宜昌城区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设置与管理技术规范为切实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发热与肠道门诊的规范化建设及管理,增强医疗机构诊治、预防传染病的能力,提高感染性疾病的防控水平,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范。
一、设置原则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合理设置传染病预检分诊点、发热门诊与肠道门诊,确保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能够得到隔离诊治。
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应设立感染性疾病科,感染性疾病科应包括传染病预检分诊点、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和传染病留观病房。
对发现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进行隔离留观或住院治疗。
未设立感染性疾病科的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
对发现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进行隔离留观治疗。
其他医疗机构应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对发现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转诊到有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疗机构就诊。
二、传染病预检分诊点设置与管理要求(一)预检分诊点一般设立在门诊醒目位置,标识清楚,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具备操作台面、体温表、手消毒条件。
各医疗机构不得用导医台(处)代替预检分诊点。
(二)预检分诊点要备有发热病人用的口罩(N95或者16层纱布口罩,10个以上)、医用手套、体温计浸泡盒(3个)、红外线体温仪或体温计(10支以上)、医疗废物桶(有盖)、生活垃圾桶、手消毒液、84消毒液、络合碘、75%酒精、传染病宣传资料等;有预检分诊登记本、消毒记录登记本(主要指体温表和台面消毒记录)、人员工作排班表、工作流程图。
(三)承担预检分诊工作的医务人员按一般防护着装,即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医用口罩,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
(四)经预检查出的疑似传染病病人,应按照分诊流程分诊到相关诊室;只设立了传染病预检分诊点的医疗机构应按要求转诊到有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疗机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