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 哲学生活发展观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24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二、高考预测本课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前进行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等是高考的必考考点。
从考查方式上看,主客观题都出现过。
在未来的高考中,仍将采用主客观题的形式,仍以上述考点为重点内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上述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近年来高考的命题规律和当前的社会热点,2012年的复习备考应该注意如下重点问题。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从整体上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构建知识网络,以实现灵活运用。
2.发展的概念,辨析新旧事物的判断标准。
3.发展的总趋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
4.发展的状态,树立从点滴小事做起的生活理念。
三、课前自学(见教辅P140自主整理区)四、考点突破考点一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普遍性(1)自然界是发展的;(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提示】把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判断新旧事物,不能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以事物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或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去判断新旧事物。
其根本标准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3.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反对静止和僵化保守思想。
(1)发展是一种变化,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
(2)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相互联系引起的。
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3)联系、发展、矛盾三者关系图考点训练1.下列说法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的有( )①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变化过程②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至社会主义社会的更替过程③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④全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气候恶化,酸雨增多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答案:B解析:①②③分别反映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④则反映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对气候、环境的破坏,不是发展。
12.生活与哲学:联系观、发展观一、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要求我们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方法(1)原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特征。
(2)方法论: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观1.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途径)(1)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4.量变和质变(发展的状态)(1)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方法论:①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押题14】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材料开发利用好大数据这一基础性战略资源,有利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和国际竞争新优势。
09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生活与哲学(考点背诵+ 易错易混知识+精选习题)专题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考点知识背诵部分唯物论(辩证唯物论)部分:1.正确的自然观2.为什么人类社会是客观物质的?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4.规律的含义、规律客观性、普遍性的含义?5.规律客观性原理、主观能动性原理(合在一起也叫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6.为什么意识依赖于物质?7.意识的作用?8.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怎么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解实事求是四个字的分析?9.物质与意识的关系?10.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合在一起称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论部分:1.实践的含义、特征、分类?为什么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分别是什么?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②③④;认识能反作用实践)4.真理的含义?真理客观性的理解?真理是有条件的理解?真理是具体的理解?5.认识的反复性的原因?认识具有无限性的原因?6.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二、易错易混知识部分1.哲学中的“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 )3.运动是指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 × )4.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 √ )5.离开物质谈运动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唯心主义,因而都是错误的。
( × )6.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 × )7.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专题十四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与发展观总分 100分时间 45分钟班级 _______ 学号 _______ 得分_______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4分,共48分)1.【湖北宜昌示范高中协作体201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研究人员发现,一个人的音乐品味可以透露出大量个人信息。
喜欢简单的原声音乐的人,可能健谈又精力旺盛;热爱歌剧的人,可能富有洞察力和想象力;喜欢蓝调音乐、古典音乐和爵士乐等复杂音乐的人,在“经验开放性方面得分很高,但不善于运动;喜欢乡村音乐流行音乐和配乐等欢快音乐的人,一般在经验开放性和智商方面的得分都较低。
这表明①人们可以透过事物的表面联系把握其内在的联系②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③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④人们建立人为联系的活动都是有条件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研究人员发现,一个人的音乐品味可以透露出大量个人信息”,体现了人们可以透过事物的表面联系把握其内在的联系,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①②符合题意。
材料不能体现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③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人为事物的联系,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2.【鄂州、黄冈2019届高三上学期元月调研】2018年“退群”当选为年度高频热词,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并重启对伊朗的制裁,后又扬言退出《中导条约》,加剧了与俄罗斯的矛盾和纷争,美国一系列的“退群”行为将会给世界局势带来不确定的因素。
这启示我们①矛盾具有统一性,重视同一性推动事物变化发展②调整事物的关键部分,会制约事物整体功能发挥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联系的客观性为前提④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必须坚持二者的统一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解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变化发展,①错误;材料体现了部分对整体的影响,但没体现关键部分的调整制约事物整体功能发挥,②排除;美国一系列的“退群”行为,加剧了与俄罗斯的矛盾和纷争,将会给世界局势带来不确定的因素,这启示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联系的客观性为前提,故③正确;美国是世界的一部分,美国一系列的“退群”行为将会给世界局势带来不确定的因素,这启示我们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必须坚持二者的统一,故④正确。
哲学生活专题二: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观与发展观新疆兵团第一师一团金银川镇双语中学:宁双阳一、整体把握,趁势导入(1分钟)1、展示提纲,集体补充完整。
2、教师强调:该提纲是对哲学生活的高度概括,是哲学生活最最基础的提纲,同学们必须掌握。
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可将整个哲学生活的考点加以系统化,而考点的系统化,是我们进行主、客观题作答的前提,也是作答全面性的保障。
【设计意图】:一是导入,二是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整个哲学体系框架,重视知识体系的作用。
过渡:本节课我们来复习该提纲中的,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就是联系观与发展观。
昨天要求同学们对相关内容进行了预习,下面请同学们来将联系和发展观的提纲补充完整。
时间:9:46二、系统回顾,形成体系(5分钟)1、学生将提纲补充完整。
2、突出抓关键词,以点带面。
【设计意图】:我校学生基础差,学习自觉性不够,需要注重基础知识。
那怕二轮复习,也需要将主干知识点重新串连一遍。
通过此环节,一是让学生迫使提前预习一轮复习的考点,二是进一步加强知识的系统性。
以集体回答为主,个别回答为辅。
过渡:梳理完主干考点,我们来看看以上考点中哪些是全国2卷中着重考察的对象?时间:9:51三、以史为鉴,把握重难点学生根据数据从知识点方面分析备考启示,自己把握重点。
1、近六年相关客观题分析:(4分钟)选择题近六年有24道哲学题,只有两个年份,共3道题涉及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并且都会考查联系的特征,这足以说明联系的特征这一知识点的重要性。
真题讲练:(2011·课标Ⅱ,19)我国每年生成的8亿多吨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被废弃。
某公司深入研究秸秆的材质特性,另辟蹊径,利用秸秆制造生态环保,结实耐用的板材。
产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该公司之所以能够捕捉到他人视看不见的商机,是因为①善于突破事物表面的联系,把握其本质的联系②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③尊重联系的多样性,重视发挥偶然联系的作用④尊重客观联系,发挥创新观念改造世界的作用A.①② B.②③ C.②③ D.③④【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明确客观题考察重点,重视相关考点。
哲学生活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哲学生活唯物辩证法发展观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发展变化,通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把握客观世界。
其核心思想是“认识在发展中,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统一体的发展”。
下面,我将从哲学生活、唯物辩证法和发展观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哲学生活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进行思考和研究的过程。
人们通过自身的感知、观察、思考和实践等方式来认识世界。
哲学生活的特点是主体性、创造性和实践性。
人们通过对客观事物的主动思考和实践,才能逐渐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哲学生活的核心是追求真理,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唯物辩证法是指辩证思维方式在哲学领域中的运用。
唯物辩证法强调辩证思维的重要性,主张用相对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
唯物辩证法包括两个基本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和矛盾统一法则。
物质决定意识强调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
矛盾统一法则指的是事物的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动力,矛盾的对立面通过斗争最终实现新的状态和发展。
最后,发展观是基于辩证法思维方式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
发展观强调事物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内在的、客观的发展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发展是普遍的,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第二,发展是矛盾的,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相互作用和矛盾斗争实现的;第三,发展是逐渐的,事物的发展是在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质变;第四,发展是全面的,事物的发展是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上的统一发展。
总结起来,哲学生活唯物辩证法发展观是一种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和理解的方法和观点。
通过哲学生活,人们能够以主体性和实践性的方式去认识世界。
而唯物辩证法提供了一种辩证思维的方式,使人们能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世界。
发展观则是基于辩证法思维方式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强调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
通过对哲学生活、唯物辩证法和发展观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专题三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一、【考点再现】联系观: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系统优化方法发展观:发展的实质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二、【网络构建】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三、【重点整合】(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重视部分,搞好局部。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求树立全局观念(2)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重视部分5、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发展观:1、发展的普遍性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要求做好量的积累。
同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3、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接受挫折与考验。
四、【易错易混】(一)理论1、联系的客观性体现: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4、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和发展,具有旧事物所不具有的优越性。
(2)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专题18 联系观与发展观一、选择题1.京津冀三地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各自优势明显,互补性强,合作开发潜力巨大,建成新的首都经济圈,协同发展,将带动潜力巨大的北方辽阔腹地发展。
这说明()A.事物之间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发展B.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C.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D.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答案 A解析题意表明,京津冀三地本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建成新的首都经济圈能够带动北方辽阔腹地发展,这说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推动事物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2.20XX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公布发表了题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的评论文章。
文章指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
下列观点与材料所蕴涵的主要哲理一致的是()①凡益之道,与时偕行②城门失火,殃及池鱼③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④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 D解析题意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要与多个方面联系起来才能收到实效,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①强调与时俱进,体现了唯物辩证的发展观,②体现了联系观,③表明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④体现了人与己、古与今的联系,故②④符合题意。
3.长江,这条令国人骄傲的母亲河,如今满负着污泥浊水,生物资源濒临崩溃,中下游地区近岸水质已经降至饮用水的最低标准。
这警示我们()A.事物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要把握事物的固有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C.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快经济发展步伐D.要坚持适度原则,减少对长江的开发利用答案 B解析长江生态环境濒临崩溃,水质降至饮用水的最低标准,表明在长江的开发使用中,如果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把握事物的固有联系,才能造福人类,故B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