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4物质性质的探究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1.4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
2.认识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
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教学重点】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教学难点】逐步提高学生对探究活动的认识和参与程度。
【教学工具】试管,试管夹,酒精灯,铜片,坩埚钳等【教学方法】阅读法,比较法,实验法◆课前预习1:什么是物理性质?2:什么是化学性质?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拓展与迁移。
◆教学情景导入展示铜片提问它的颜色是什么色?存在状态是?学生回答:红色,固体;点燃蜡烛和小纸条仔细观察它们都能燃烧。
象这样物质的颜色,存在状态,可燃性都是物质的性质,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并不相同。
对不相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物质性质的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让学生阅读本节课文。
学生活动:快速阅读,归纳总结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并举例说明。
教师活动:依据学生的回答纠正并指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通过化学变化就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和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酸性,还原性等。
二者的区别:看该物质的这一性质需不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需要就是化学性质,不需要就是物理性质。
教师活动:演示图1-28,1-29,1-30三个试验,要同学们认真观察铜片有什么变化?思考为什么?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出原因。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依据回答,总结出铜片在加热时的现象,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加热红色的铜片,由红色变黑色,原因是铜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黑色的氧化铜。
教师演示【实验1-13】,结合【实验1-8】反思与评价。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1.4 物质性质的探究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能通过物质的变化判断是化学性质还是物理性质。
2.识别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会用化学语言描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能说出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归纳学习物质的性质,通过实验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1.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
2.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1.识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判断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什么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同学们,刚才我们研究了物质的不同变化,当我们知道了物质在某种条件下能够发生某种变化时,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利用物质了。
【提问】为什么我们用钨丝作为灯丝而不用其他金属呢?为什么蜡烛可用来照明?为什么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鉴别二氧化碳?为什么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来灭火?【讲解】金属钨:钢灰色或银白色,硬度高,熔点高,常温下不受空气侵蚀。
蜡烛:熔点低,易燃烧。
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与澄清的石灰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上述对物质的性质描述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通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蜡烛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灭火,还有一类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金属钨做灯丝。
我们就把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易,能;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提问】刚刚我们学了4个概念,分别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科学,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呢?【提问】同学们都知道乙醇能作为汽油,铅笔的笔芯是石墨,二氧化碳可以作灭火器的填充剂等,这体现了物质的什么性质呢?1.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1、熟练掌握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定义、区别、联系。
2、能够说出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方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实际问题的方法。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通过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积极参与,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科学严谨。
学习重点: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难点: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突破策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教具:酒精灯、铜片、洁净的湿布、试管、试管夹、胶塞。
教学流程:【创设情景,点燃激情】前面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知道了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那么物质能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由物质的什么决定的呢?下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1.4 物质性质的探究【阅读质疑,自主探究】教师用语: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24页,并围绕学习内容试着提出问题。
活动形式:学生自读教材后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学生阅读后让学生提问题,包括老师预设的问题归纳梳理后主要有:①、什么是化学性质、物理性质?②、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都有哪些?③、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包括哪些?活动形式:启发诱导学生进行设疑,教师补充和完善,使提出的问题更全面,然后引导学生对照问题自学。
【多元互动,合作探究】问题①、②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可得出正确答案,老师予以补充总结:①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物质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②物质的物理性质可直接观察或用物理方法去测定,一般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则要通过化学实验去观察和测定,一般包括物质的可燃性等。
问题③难度较大需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答案:③联系:物质的变化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物质的变化可反映出物质的性质。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4物质性质的探究(2)教学设计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实验与事实”一环节中包含了制定和实施实验计划、收集证据等步骤。
实践活动目的: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点燃一支蜡烛,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
完成以下问题。
1.蜡烛的火焰可分几层?2.细玻璃管导出的气体可燃性气体是什么?3.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物理变化,那些化学变化?4.蜡烛熄灭时,发生了哪些物理变化,那些化学变化?5.蜡烛燃烧时,能观察到哪些现象?6.哪些现象表明蜡烛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进行实践活动,思考问题。
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巩固所学内容当堂练习1.下列物质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酒精挥发B.铜片在空气中受热变黑C.劈柴D.向清水中撒食盐2.下列各项叙述中,体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铜具有良好的导电能力B.铁的熔点是1535℃C.氧气不易溶于水D.在加热的条件下,铜能与氧气反应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A.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B.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得出结论→反思与交流C.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结论与反思→表达与交流D.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巩固、深化拓展提高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蜡烛的火焰可分几层?2.蜡烛燃烧和熄灭时,发生了哪些物理变化,那些化学变化?巩固、提高作业课堂小结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2.金属铜的化学性质:铜+氧气氧化铜3.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加热。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
2、学会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体验到科学探究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
4、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教学重点: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教学难点:逐步提高学生对探究活动的认识和参与程度。
教学用品:酒精灯、试管、试管夹、坩埚钳、铜片、火柴,干布,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展示焰火表演图片;老师想问一下,燃放焰火属于什么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才能了解金属铜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呢?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1、物理性质用观察法和物理测定法进行探究。
2、化学性质用化学实验探究法进行探究。
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请用实验桌上用品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观察与问题:实验将一小段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的颜色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假设与预测:1-a.如果铜片附着的黑色物质是烟灰,则很容易抹去。
1-b.如果把铜片加热,而火焰没有与铜片接触,则金属将不会变黑。
2.如果铜片变黑是因为它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则把铜片放在没有空气或没氧气的试管里加热,铜片的颜色将不变。
请用实验桌上用品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与事实:实验验证假设与预测1-a的实验:用洁净干布或湿布擦一擦已冷却的铜片黑色部分。
你操作后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是?请用实验桌上用品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2分钟后回答问题。
实验验证假设与预测1-b的实验:按下图的方法做实验,观察铜片的颜色变化。
你操作后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是?请用实验桌上用品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3分钟后回答问题。
实验验证假设与预测2的实验:设计并进行下图的方法做实验。
用酒精灯对着放在有塞试管内的铜片左端加热,变黑后逐渐向右移动,直至铜片不再变黑。
此时,将火焰移至铜片最右端继续加热一段时间。
你操作后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结论。
教师帮助学生将在探究阶段所构建的陈述性知识重新组织成有利于运用的知识形式(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把一般性知识概括成),建立并加强其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将来的提取和使用。
《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一、三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等物理性质。
了解物质变化的分类,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性质的变化。
2. 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观察、实验、比较等方法探究物质性质。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发展分析、归纳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强化学生科学探究中的责任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物质性质的分类及特征。
通过实验观察和描述物质性质的变化。
难点: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理解物质性质变化的原因和本质。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但对化学这一新学科的认知尚浅。
他们对实验充满好奇,但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验,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物质性质变化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试管、烧杯、酒精灯、镊子、药匙、各种化学物质(如水、氢氧化钠、硫酸铜等)。
实验材料:实验记录本、笔、实验安全须知。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实验步骤和物质性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
五、新课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物质变化现象,如铁生锈、食物腐烂等,引发学生对物质性质变化的兴趣,并提出问题:“这些现象背后发生了什么变化?物质性质又是如何改变的?”从而导入新课。
六、新课讲授1.物质的基本性质:物质的基本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等,这些性质是物质固有的特征,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描述。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物质的颜色来区分不同的物质,如红色和蓝色的墨水;通过观察物质的状态,如固态、液态和气态,来判断物质的性质,如冰和水;通过闻取物质的气味,如香水和醋,来辨别物质的气味。
这些基本性质为我们理解和识别物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物质变化的分类:物质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形态、位置、状态等方面的变化,如冰融化成水、水蒸发等。
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的含义。
(2)体验到科学探究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
(3)认识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
(4)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5)感受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1.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化学实验仪器【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酒精灯的使用;固体加热的方法;加入物质的方法等二、教学情景导入将一小块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颜色有什么变化?你想知道原因吗?你想自己来验证吗?三、知识回顾: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是化学性质?各自表现为哪些方面?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实例: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性、碱性等。
区别:这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思考:你知道如何探究一种物质的性质吗?探究物质的性质,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探究物质的性质的主要步骤是: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拓展与迁移,其中化学实验是中心环节,假设与预测需要实验去证实,结论来自实验事实。
四、金属铜的化学性质的探究过程如下:1.将一小块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颜色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实验名称:铜片加热仪器试剂:酒精灯、坩埚钳、铜片、火柴实验操作:用坩埚钳夹住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实验现象:铜片由紫红色变成黑色注意事项:加热铜片或用试管加热物质时要使用坩埚钳或试管夹,以免烫伤手实验结论:铜片上的黑色物质可能是烟灰也可能是新物质假设与预测:(1)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假设:铜片变黑是火焰中的烟灰附着在铜片上预测1:如果铜片上附着的黑色物质是烟灰,则很容易抹去预测2:如果把铜片加热,而火焰没有与铜片接触,则铜片不会变黑(2)联想到镁条燃烧实验并进行假设:铜片变黑是它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预测3:若把铜片放在没有空气或氧气的试管里加热,铜片颜色不变实验与事实2.探究实验1实验名称:验证预测1实验操作:用洁净干布或洁净湿布擦一擦已冷却的铜片的黑色部分实验现象:黑色物质抹不去实验结论:预测1是错误的,即铜片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后变黑,黑色物质不是烟灰3.探究实验2实验名称:验证预测2实验操作:把铜片放在敞口试管中加热(火焰不与铜片接触)实验现象:铜片表面变黑实验结论:预测2是错误的。
《物质性质的研究》本节课是在新课程标准中谓语一级主题科学研究的子主题增进对科学研究的理解。
本节课教材剖析分为两部分内容:物质的性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物质的性质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认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为后续深入学习某一详细物质的性质以及从分子、原子层面认识物质性质确立基础。
【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能经过物质的变化判断是化学性质仍是物理性质。
2.辨别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会用化学语言描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对照概括学习物质的性质,经过实验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
【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经过实验察看初步体验化学是一门奇特、风趣的学科。
【教课要点】金属铜化学性质的研究。
【教课难点】金属铜化学性质的研究。
◆ 课前准备铜片、试管、橡皮塞、酒精灯、坩埚钳、火【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它们的实质差别是什么?【导入】上节课我们做了一个镁条在空气中焚烧的小实验,镁条在空气中焚烧发生了化学变化,那镁条在空气中能焚烧这能否是镁条的一个性质呢?我们这节课就一同来学习一下物质性质的研究。
【教师解说】一、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定义:不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或滋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挥发性、延展性等。
物理性质可直接察看或用物理方法去测定。
2.化学性质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腐化性、可燃性、易生锈等。
化学性质则要经过化学实验去察看和确立。
【议论与沟通】判断以下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察看其发生的现象,你能推知有关物质有哪些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教师解说】物理变化:酒精挥发、糖溶于水、海水晒盐、沥青凝结、樟脑球变小。
化学变化:焰火、炸药爆炸、纸片焚烧。
糖拥有溶解性(物理性质),海水拥有挥发性(物理性质),酒精拥有挥发性(物理性质)。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区分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总结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3.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区分。
三、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区分。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仪器和药品: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纸。
五、教学过程。
1.4 物质性质的研究教课目标【知识与技术】1.认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看法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初步学习科学研究的主要步骤。
【过程与方法】分清性质与变化的联系与差别,学会比较解析的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研究铜的化学性质,加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研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科学研究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感觉合作与交流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看法。
金属铜化学性质的研究。
【教课难点】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的差别。
教课过程导入新课[ 设问导入 ] 你知道酒精、水等物质有哪些性质?它们的每一条性质是经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 思虑谈论 ] 学生思虑片刻后,交流并回答。
新课讲解一、物质的性质[ 过渡 ]为何不一样的物质在必定条件下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呢?这是由物质自己的性质决定的。
如纸燃烧是由于纸拥有可燃性。
下边我们来研究一下物质的性质。
[ 讲解 ]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比方,我们做过的实验,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 学生活动 ] 举一些平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湿润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谈论 ] 哪些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哪些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 小结 ] 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 讲解 ] 在表达物质的性质时,常常有以下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比方:(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 (在湿润的空气里 )易生锈——化学性质;铁 (在干燥的空气里 )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 总结 ]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课题1.4 物质性质的探究课型新授课课时 1教学目标1. 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它们的区别2. 会简单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概念的建立难点:是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的区别教学准备镁条,金属铜片,酒精灯教学过程复习: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你观察到哪些现象?这种变化是何种类型的变化?为什么?(观察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观察提示:观察要有目的观察要有步骤观察要有顺序实验现象的记录:实验结果的分析或结论:目的:观察镁条燃烧的现象步骤:变化前、中、后顺序:下到上、左到右现象记录: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热,有白烟生成,同时生成白色固体。
结论:白色物质是不同于原物质的新物质,所以该变化为化学变化。
(一)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像颜色、状态、密度、硬度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可直接观察或用物理方法去测定。
化学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腐蚀性、可燃性、易生锈等。
化学性质则要通过化学实验去观察和确定。
[注意]描述物质的性质,通常用“易”“能”“会”“可以”等关键词。
(二)科学探究<一>观察并提出问题:铜片上的黑色物质是什么?<二>假设与预测:铜片上的物质是①烟灰;②铜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的生成物。
<三>实验与事实:<四>解释与结论:【典型例题】在下列短文中的括号里用序号填上:A. 物理变化B. 化学变化C. 物理性质D. 化学性质硫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把块状的硫粉碎(硫粉加热,硫粉熔化(),继续加热,硫的蒸气被点燃,发出淡蓝色的火焰,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说明硫具有可燃性(解析:硫的颜色和状态属于物理性质。
块状硫被粉碎的过程、硫粉受热熔化和置课堂总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金属铜的化学性质的探究总结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认识几种实验仪器。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性质的探究》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使用化学实验仪器进行实验,并能够对实验结果作出正确的结论。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判断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视频展示和问题引导,探究学生对于物质性质的了解和认知。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的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理论讲解1.介绍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熔点、沸点等。
2.介绍物质的化学性质,包括化学变化、化学反应等。
3.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化学方程式等。
3)实验操作1.对物质的物理性质进行实验操作,如密度实验、熔点和沸点的测定等。
2.对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实验观察,如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等。
4)学生复习引导学生回顾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4.教学评价1.考查学生对于物质性质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考查学生对于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掌握程度。
3.考查学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反思本次化学课的教学反思如下:1.教师角色作为化学老师,我尽量在教学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课程中,我注重学生的探究精神,注重实验操作技巧的训练。
同时,我还推崇问题式授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达到自我发现和自我学习的效果。
2.教学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召集到实验室里,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结果。
通过看、听、说、做的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同时,我注重了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实践性操作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