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上《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教学设计

九上《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教学设计

九上《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教学设计
九上《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教学设计

4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轻盈、娉婷、鲜妍”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和诗歌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2.人物生平事迹的讲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运用的意象和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我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女建筑家,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她是徐志摩先生真正爱了一辈子的人,金岳霖为了她可是终身未娶!

2.播放一段视频《人间四月天》,引出林徽因。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2、背景资料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4月的《学文》1卷1期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梁从诫先生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

对我说起过这件事。”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梁先生说得很客观。故这首诗有可能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为孩子写一首这样轻快灵动的诗也是绝对可能的。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轻灵.(líng)娉.婷(pīng)鲜妍.(yán)冠冕

..(guān miǎn)呢喃.(nán)

(2)词语释义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鲜艳。

冠冕:文中是王冠的意思。

呢喃:形容像燕子叫声那样的轻声细语。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请概括诗歌每一节的内容。

答案示例:第一节:爱如四月天里的光艳轻灵。

第二节:爱如四月天里的柔和恬静。

第三节:爱如四月天里的鲜妍庄严。

第四节:将生命、历史融入到自然风景中,展现青春的激越与豪迈。

第五节:抒发对闲适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笔下的意境,以及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那鹅黄,是韧放的生命;那绿色,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那柔嫩的生命,新鲜的景色,在这样的季节里泛着神圣的光。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样,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这样的季节里,“你”已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戒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一说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

(2)本诗出现了十一个“你”字,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战时的穆旦写下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抒情诗《我看》,洋溢着青春气息。让生命与自然融合,“我”看到自然风景“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绿潮”,此外,“我”还看到了飞鸟融入天空,红晕与大地一体,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对生命的感知。

2.品味赏析

请赏析句中的加点词:笑响点亮

....中交舞着变。

..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

答案示例:“点亮、春的光艳”,这些词语,不是静态的描摹,而是放在动态的、变化的背景中来挥洒,有点像绘画中的晕染,漫出纯粹色彩的边界,正是在那模糊之处,美感油然而生。

3.写法探究

这首诗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写作手法?

答案示例:①意境清新,画面优美。

诗歌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开篇“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爱的宣告,“四月天”这一富有灵感梦幻温暖的意象,首先给予读者以丰富的遐想和视觉感染力。紧接着是“云烟”“星子”“细雨”“百花”“月圆”等典型性意象的自然组合,这样五个诗意的画面也映入我们的眼帘,依次是“春光风舞图”“风烟星语图”“月夜花开图”“雪后新绿图”和“花开燕语图”,诗人的情感也随着画卷进一步地自然流露,实现情与景的完全交融,形成诗中有画的审美风貌。

②结构匀称,富有建筑美感。

诗歌一共分为5节,每节3句,全诗的字数和句式,匀整而和谐,从诗形上是典型的传统格律诗,具有类似建筑物外形的美感,即诗歌视觉上的“句的匀齐”。林徽因善于借鉴建筑艺术的技巧,运用语言的符号组合形成富有视觉感染力的外在几何形态,进而引发读者的想像和审美心理,这种特有的建筑审美观反映在林徽因诗歌创作上,是大量建筑意象的运用,实现诗歌与建筑两种艺术的完美融合。“在梁间呢喃”选取了房梁这一意象,实现语言与建筑意象的和谐组合,形成诗歌建筑的美。

四、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张三五上M1U1教学设计(1)(1)

思明区第一届小学英语教研组长赴京培训班 教学设计 一.整体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 本课是外研版《英语(新标准)》(一年级起点)五年级上Module 7 Unit 1学习内容,话题是谈论动物的能力。课文情境是Amy告诉Lingling电视上正在播放 一个关于狗的节目,Lingling很喜欢狗,于是很高兴和Amy 一起观看节目。电 视主持人说英国很多盲人有一条特殊的狗。这时节目里出现一个画面,一只导 盲犬正在给一位盲人带路。Lingling赞扬这狗很聪明,她问Amy家的狗是否也 能帮助盲人。本模块主要讲情态动词can, can',同时能够运用can, can' t表达自己喜欢的动物具有的能力。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敏捷,能对事物进行分析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经过两年多的英语学习,五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语言学习知 识,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有序地进行课堂学习活动,学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交流。 3?设计思路 本课的语言知识和结构并不难,学生对于导盲犬在帮助盲人方面的特殊贡献以及延伸到如何了解和描述动物特殊能力是本课的难点,我主要通过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体会盲人在生活中的困难以及对导盲犬的需要,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进行真实感受的表达,充分运用语境让学生进行TV show,采用猜谜游戏 以趣激思,帮助学生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提高读说能力,通过视频为学生思维拓宽思路和视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⑴ 听懂、会说、会认读单词:show, bli nd. (2)听懂、会说、会认读句子:His dog can help him. (3)能够借助图片和文字听懂、读懂和朗读课文。 2.语言技能目标 (1)能够运用can, can't 描述动物的能力。

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人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www.5y kj.co m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 数学教案 九年级上册 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校: 班级:九(3)班 教师: 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数学教学进度表 周序 日 期 教学工作内容及课时安排 8.24—8.30 21.1一元二次方程2 21.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2 2 8.31—9.6 21.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5

3 9.7—9.13 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及数学活动2 《一元二次方程》单元小结与练习3 4 9.14—9.20 21.1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5 5 9.21—9.27 21.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2 21.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2 《二次函数》单元小结与练习1 6 9.28—10.4 23.1图形的旋转2 23.2中心对称3 7 0.5—10.11 23.3课题学习图案设计2 《旋转》单元考及讲评3 8 0.12—10.18

24.1圆5 9 0.19—10.25 24.2点、直线、圆和圆的位置关系5 0 0.26—11.1 期中考复习 1 1.2—11.8 期中考试与试卷分析 2 1.9—11.15 24.3正多边形和圆2 24.4弧长和扇形面积2 13 1.16—11.21 24.4弧长和扇形面积2 《圆》单元考及讲评3 14 1.23—11.29 25.1随机事件与概率4 5

1.30—1 2.6 25.2用列举法求概率3 25.3用频率估计概率1 6 2.7—12.13 25.4课题学习及数学活动2 《概率初步》单元考及讲评2 7 2.14—12.20 九年级数学下册内容 8 2.21—12.27 九年级数学下册内容 9 2.28—1.3 九年级数学下册内容 20 .4—1.10 期末考复习 21 .11—1.17 期末考复习及考试

M1U1 教案

4B Module 1 Using my five senses Unit 1 What can you smell and taste? Period 1 Look and learn & Ask and answer (P3) Knowledge objectives: 1.To learn the new words: watermelon, grape, plum, cherry, strawberry 2. To review sentences: What do you have? I have… How does it taste? It’s… Skill objectives: 1. Using the key words in context. 2. Using adjectives to describe fruits. Emotion objectives: Enjoy our life Teaching procedure: I. Pre-task: 1. Greetings 2. Ask & answer: Do you have a big mouth? (yes) What do you have? (biscuits) How does the apple taste? How does the coffee taste? How does the cake smell? What is that? (desk) What is it? (fruit) 3. Golden eyes: What fruit can you see? 4. Guess: What fruit is it? Eg: It is small. It is rough. It is yellow. Smell it. It is nice. It is ____________. II. While-task: 1. New words 1). grape a. Elicit: It is very small. It is round and smooth. It is purple. Smell it. It’s nice. It is __________. b. Read and spell: gr_p_ 2). watermelon

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1课时 21.1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列方程. 问题(1)古算趣题:“执竿进屋” 笨人执竿要进屋,无奈门框拦住竹,横多四尺竖多二,没法急得放声哭。 有个邻居聪明者,教他斜竿对两角,笨伯依言试一试,不多不少刚抵足。 借问竿长多少数,谁人算出我佩服。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长为_______?尺, ?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还是与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3x(x-1)=5(x+2)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解:略 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 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2+(x-2)(x+2)=1化成ax2+bx+c=0(a≠0)的形式.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练习1、2 补充练习: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1)3x+2=5y-3 (2) x2=4 (3) 3x2-5 x =0 (4) x2-4=(x+2) 2(5) ax2+bx+c=0 四、应用拓展

五下M1U1教学设计公开课

Module1Unit1Welivedinasmallhouse.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模块的教学内容是描述过去和现在生活的变化。本册教材的背景依旧是Lingling在英国的学习和生活,所以部分课文介绍的是Lingling在英国的活动和见闻。 第一单元的课文情境是Amy叫Lingling一起来看一个关于中国的电视节目。在节目中,一位中国老奶奶在接受采访。她谈到过去和现在生活的不同:人们过去住的房子很小,食物不够,公共汽车很少,而且也没有电视;现在人们住进了大房子,食物很丰富,公共汽车和小汽车都很多,老奶奶每天都可以看电视。节目结束后,Amy感叹中国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Lingling则非常想念祖国、想念自己的奶奶。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已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思维活泼,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抽象记忆有所发展,但思维活动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需要具体、形象的教材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习。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过一般过去式及therebe句型的现在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已学的和本模块新学的动词过去式,帮助学生逐步积累,进而达到掌握。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100%的学生能听懂、会说、会认读单词: still,programme,lady,life,different,ago,interview,enough,televis ion,grandchildren,change。 2.90%的学生能够在情景中运用句型 Welivedinasmallhouse.Thereweren’ tmanybuses.Weliveinabighouse.Therearelotsofbusesandcars.表达过去到现在生活的变化。 技能目标 1.90%学生能够在图片和教师的帮助下理解对话大意,能够根据正确的语音、语调、意群朗读对话; 2.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情景中表达过去到现在生活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如何描述动物、生活、人物、环境等的变化。 情感目标 通过描述动物、生活、人物、环境等的变化,让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珍爱地球,保护环境。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集 新课标 推荐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22章二次根式 22.1 二次根式(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能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二次根式。 2、掌握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3、掌握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和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二次根式的性质. 难点:综合运用性质和。 三、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已知x2 = a,那么a是x的______; x是a的________, 记为______, a一定是_______数。 (2)4的算术平方根为2,用式子表示为 =__________; 正数a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___,0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___; 式子的意义是。 (二)提出问题 1、式子表示什么意义? 2、什么叫做二次根式? 3、式子的意义是什么? 4、的意义是什么? 5、如何确定一个二次根式有无意义? (三)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第2页例前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试一试: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为什么? ,,,,, 2、计算: (1) (2) (3)(4) 根据计算结果,你能得出结论:,其中, 的意义是。 3、当a为正数时指a的,而0的算术平方根是,负数,只有非负数a才有算术平方根。所以,在二次根式中,字母a必须满足 ,才有意义。 (三)合作探究 1、学生自学课本第2页例题后,模仿例题的解答过程合作完成练习: x取何值时,下列各二次根式有意义? ①②③ 2、(1)若有意义,则a的值为___________. (2)若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x为()。 A.正数 B.负数 C.非负数 D.非正数 (四)展示反馈 (学生归纳总结) 1.非负数a的算术平方根 (a≥0)叫做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的概念有两个要点:一是从形式上看,应含有二次根号;二是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有限制: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2.式子的取值是非负数。 (五)精讲点拨 1、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2=a成立的条件是a≥0,利用这个性质可以求二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1.1二次函数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x <1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范围是0≤x≤2]

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 22.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能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ax2+bx+c=0(a≠0). 2.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让学生认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提高学生利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 【教学难点】 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绿苑小区住宅设计,准备在每两幢楼房之间,开辟面积为900平方米的一块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那么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 【分析】设长方形绿地的宽为x米,不难列出方程x(x+10)=900,整理可得x2+10x-900=0.(1) 问题2 学校图书馆去年年底有图书5万册,预计到明年年底增加到7.2万册.求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解:设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我们知道,去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万册,则今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1+x)万册,同样,明年年底的图书数又是今年年底的(1+x)倍,即5(1+x)·(1+x)=5(1+x)2万册.可列得方程5 (1+x)2=7.2,整理可得5x2+10x-2.2=0(2)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思考、讨论 问题1和问题2分别归结为解方程(1)和(2).显然,这两个方程都不是一元二次方程.那么这两个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区别在哪里?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共同特点: (1)都是整式方程 (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归纳总结】上述两个整式方程中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通常可写成如下的一般形式: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全书教案》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a≥02=a(a≥0(a≥0). (3(a≥0,b≥0; a≥0,b>0a≥0,b>0).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a≥0a≥0)2=a(a≥0); (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a≥0)2=a(a≥0(a≥0)

外研社四年级英语M1U1-Go-straight-on教学设计

外研版三起四年级英语上册 Module 1 Unit 1 Go straight on 义沟小学王婷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听懂会说单词词组 turn left、turn right、go straight on.; 2、能听懂单词live/ road/supermarket /next to/ excuse me; 3、能运用Excuse me, where’s...please向他人问路;同时,能够用 Go straight on./ Turn left. / Turn right.为他人指路。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能在具体的问路情景中灵活运用所学句型询问路线并做简单的回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会用Excuse me, where’s...please?来问路;能听懂会说、理解并运用句子“Turn left.”, “Turn right.”和“Go straight on.”来指路。 2、go straight on、supermarket的正确发音;如何让学生清楚地辨认“Turn left.”, “Turn right.”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up and leading-in 1、Greeting 2、Chant:Traffic lights Green light, green light, what do you say? I say: go go go. Yellow light, yellow light, what do you say? I say: stop stop stop. Red light, red light, what do you say? I say: wait wait wait. 3、Competition: Divide the class into two groups, group A and group B. Choose two students to have a competition. I say lights, they say the words and do the actions.Who is right,the one can “go straight on” for one step.Lead into “go straight on”. Step 2 Presentation 1、New words 1)Ask the students to show me their hands, learn the words “left”and “right”,and practise with a game. 2)Show a picture of “supermarket”.How can I drive a car to the supermarket.Learn “supermarket”、“turn left”、“turn right”。 2、Learn the text 1)Show a picture of a “dog”. --What’s this? --It’s a dog. --What’s its name? --Its name is Doudou. --How is the dog? --It’s lost. 2)Watch the flash with following questions. --Where does Doudou live at?

2018年冀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二十三章数据分析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数据. 2.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意义. 3.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4.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 5.体会样本和总体的关系,知道可以通过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估计总体平均数和总体方差. 6.能对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进而进行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1.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经过进一步数据处理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增强统计意识,提高统计能力. 3.通过观察、理解、讨论、合作交流,体会如何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表示集中趋势的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5.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6.通过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习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认识统计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2.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3.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4.通过计算器的使用,了解科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学好文化知识. 【重点】 1.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的概念、意义及计算. 2.能根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在实际问题中,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值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并根据恰当的统计量进行决策. 4.能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 【难点】 1.利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在实际问题中,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值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并根据恰当的统计量做出决策. 3.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1.现阶段的统计学习,是从实际问题出发,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表示数据、分析数据和做出判断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理解相关概念,体会统计的基本思想,掌握简单的分析数据的方法,逐步建立数据分析的概念.在教学中多创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统计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 2.统计观念反映的是由一组数据所引发的想法、能推测到的可能结果以及自觉地想到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等,是在亲身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一种感觉,在教学中多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

英5下M1U1教学设计

《Module1 Unit1 We lived in a small house.》 教学设计 密州街道白玉山子小学张欣 【五年级英语下】 【教学内容】Module1 Unit1 We lived in a small house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1.New words: life ,different, ago, any, television, grandchildren, us, grandmother, lady 2.New sentences:There were/weren’t…. There are…. We lived…many years ago. We live…now. (二)能力目标:1.能根据情境正确使用There be……,We lived…many years ago. We live…now.句型谈论生活、学习中的事物 2.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学习,参与,合作,竞争的乐趣。 比较过去和现在的生活,体会我们现在生活的幸福,激发学生爱国,爱亲人的情怀,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 【教学内容】用一般过去式描述过去的某种情形,学习”There be”句型,一般过去时与一般现在时的区别。 【教学重点】新单词和新句型的教学与运用。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There be…,We lived…many years ago. We live…now .”句型,并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该句型。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there be句型已经有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在复习环节上,可以引导学生对“There be句型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描述,唤起学生对这类句型的记忆。并通过对there be句型过去与现在的描述,掌握一般过去时与一般现在时的应用,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全 册 教 案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1. 1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ax2+bx+c=0(a≠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丰富的实例,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 使学生经历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得到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系数的识别. 教学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境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指出下面哪些方程是已学过的方程?分别是什么方程? (1)3x+4=1;(2)6x-5y=7;(3)4 3x- 5 y=0;(4) 1 5y=5;(5)x 2-70x+825=0;(6)7+ 3 y-2=4;(7)x(x+5)=150;(8) 4x 5- y 3=0. 3.什么是“元”?什么是“次”? 活动二: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的学习 自学教材第2~3页,思考教师所提下列问题:

1.问题1中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_,所列方程为________,化简后为________. 2.问题2中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_,为什么要乘1 2?所列方程为________,化简后为________. 3.观察上面化简后的方程,会发现:等号两边都是________,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___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4.任何一个方程都要化成它的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________(a ≠________).为什么? 5.说出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在确定各个系数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排除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理解的障碍,让学生体会到一元二次方程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同时,通过设问也给学生学习探究搭建了交流平台. 活动三:尝试练习 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1)3x +2=5y -3;(2)x 2=4;(3)3x 2-5 x =0;(4)x 2-4=(x +2)2;(5)ax 2+bx +c =0. 2.方程2x 2=3(x -6)化为一般形式后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分别为( ) A .2,3,-6 B .2,-3,18 C .2,-3,6 D .2,3,6 (答案:1.略;2.B.) 活动四:知识拓展 例 关于x 的方程(m +1)x |m|+1+3x =6,当m =________时,该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要使(m +1)x |m|+1+3x =6为一元二次方程,除了考虑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还要想到m +1≠0.解题过程略. 活动五: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什么?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三个要素:(1)整式;(2)方程整理后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二次.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

外研社四年级英语M1U1 Go straight on教学设计

Module 1 Unit 1 Go straight on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听懂会说单词词组 turn left、turn right、go straight on.; 2、能听懂单词live/ road/supermarket /next to/ excuse me; 3、能运用Excuse me, where’s...please向他人问路;同时,能够用 Go straight on./ Turn left. / Turn right.为他人指路。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能在具体的问路情景中灵活运用所学句型询问路线并做简单的回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会用Excuse me, where’s...please?来问路;能听懂会说、理解并运用句子“Turn left.”, “Turn right.” 和“Go straight on.”来指路。 2、go straight on、supermarket的正确发音;如何让学生清楚地辨认“Turn left.”, “Turn right.” 教学过程 Step1 Warming-up and leading-in Greeting 1、师生互相问候,齐跳“兔子舞” T: Hello,boys and girls. Before class. let’s do some actions. Look at me, please.(师边说边动作)。 T: Stand up,please. Let’s say and do together.(师生跟着节奏,边说边做动作。) 2、全班分为A、B两大组,哪组表现好就“Go straight on”向前进一步,看谁最先到达超市“supermarket”)学习单词supermarket及短语Go straight on T: Today we’ll learn directions. Go straight on.(板书)带读

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人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 数学教案 九年级上册 XX—XX学年度学期 学校: 班级:九班 教师: XX—XX学年度学期九年级数学教学进度表 周序日期教学工作内容及课时安排 24—8.3021.1一元二次方程2 1.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2 31—9.621.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5 7—9.13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及数学活动2 《一元二次方程》单元小结与练习3 14—9.2021.1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5 21—9.2721.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2 1.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2 《二次函数》单元小结与练习1 28—10.423.1图形的旋转2 3.2中心对称3

10.5—10.1123.3课题学习图案设计2 《旋转》单元考及讲评3 10.12—10.1824.1圆5 10.19—10.2524.2点、直线、圆和圆的位置关系5 010.26—11.1期中考复习 111.2—11.8期中考试与试卷分析 11.9—11.1524.3正多边形和圆2 4弧长和扇形面积2 311.16—11.2124.4弧长和扇形面积2 《圆》单元考及讲评3 11.23—11.2925.1随机事件与概率4 11.30—12.625.2用列举法求概率3 3用频率估计概率1 12.7—12.1325.4课题学习及数学活动2 《概率初步》单元考及讲评2 12.14—12.20九年级数学下册内容 12.21—12.27九年级数学下册内容 12.28—1.3九年级数学下册内容 01.4—1.10期末考复习 11.11—1.17期末考复习及考试 教学时间课题21.1一元二次方程课型新授 教学媒体多媒体

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集

b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1.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第1【教学目标】 1.掌握菱形的概念、性质。 2.掌握菱形的性质定理“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3.掌握菱形的性质定理“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探索菱形的对称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菱形的性质. 难点:菱形的轴对称需要用折叠和推理相结合的方法,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观察以下由火柴棒摆成的图形,议一议: (2)与图一相比,图二与图三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菱形的概念,性质的发现过程,并让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要使学生明确图二、图三都为平行四边形; (2)引导学生找出图二、图三与图一在边方面的差异. 二、探究新知 再用多媒体教科书中有关菱形的美丽图案,让学生感受菱形具有工整,匀称,美观等许多优点. 菱形也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除具有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外还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这个定理要求学生自已完成证明,可以根据菱形的定义推出,课堂上只需让学生说说理由就可以了,不必写证明过程. 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课时 例:已知: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求证:AC⊥BD,AC平分∠BAD和∠BCD,BD 平分∠ABC和∠ADC. 分析:由菱形的定义得ΔABD是什么三角形? BO与OD有什么关系?根据什么? 由此可得AC与BD有何关系?与∠BAD有何关系?根据什么? 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 ∴AB=AD(菱形的定义), BO=OD(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AC⊥BD,AC平分∠BAD(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同理,AC平分∠BCD,BD平分∠ABC和∠ADC, ∴对角线AC和BD分别平分一组对角. 由定理2可以得出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另外,还可以从折叠来说明轴对称性.同时指出以上两个性质只是菱形不同于一般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性质.菱形还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共性,比如:菱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为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三、范例点击 例: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BAC=30°,BD=6,求菱形的边长和对角线AC的长. 分析:本题是菱形的性质定理2的应用,由∠BAC= 30°,得出ΔABD为等边三角形,就抓住了问题解决的关键.

2020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1.1一元二次方程 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 =0(a≠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重点 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

0(a ≠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 活动1 复习旧知 1.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 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1)2x -1 (2)mx +n =0 (3)1 x +1=0 (4)x 2=1 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2x -1=3的解?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 A .0 B .1 C .2 D .3 活动2 探究新知 根据题意列方程. 1.教材第2页 问题1. 提出问题: (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能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吗?怎么列方程? (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 2.教材第2页 问题2.

提出问题: (1)本题中有哪些量?由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 (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一共有20场比赛吗?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 (3)如果有x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 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 提出问题: 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如果可以设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应该怎么列?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活动3归纳概念 提出问题: (1)上述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给这一类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 (3)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___,这样的________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ax2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提出问题: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有什么特点?等号的左、右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要限制a≠0,b,c可以为0吗? (3)2x2-x+1=0的一次项系数是1吗?为什么?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重点 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 活动1 复习旧知 1.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 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1)2x-1 (2)mx+n=0 (3)1x+1=0 (4)x2=1 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2x-1=3的解?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 A.0 B.1 C.2 D.3 活动2 探究新知

根据题意列方程. 1.教材第2页问题1. 提出问题: (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能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吗?怎么列方程? (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 2.教材第2页问题2. 提出问题: (1)本题中有哪些量?由这些量能够得到什么? (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一共有20场比赛吗?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 (3)如果有x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 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 提出问题: 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如果能够设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应该怎么列?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活动3 归纳概念 提出问题: (1)上述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