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观察量表
- 格式:doc
- 大小:150.50 KB
- 文档页数:12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量表一(学生活动等级量表)执教者资料课题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观察者资料观察中心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观察记录学生表现评分备注1. 课前有否准备,准备得怎么样? 52. 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情绪是否高昂? 53. 有否倾听老师的讲课,有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吗?54. 有否倾听同学的发言,有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吗?45. 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56. 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47. 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48.学习中,能否对师生提出的观点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59.学习中,能否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 510. 预设的目标达成如何,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511.12.评价与建议在梅老师的这节课上,学生活动积极进取,良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达到学生学习主动,对课程很感兴趣,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时,出现吵吵闹闹、课堂气氛嘈杂甚至失控的现象是难免的,但有两点原则必须把握好:一是吵闹的东西必须是讨论话题相关的,二是吵闹要不影响别人和教学进程。
违反了这两个原则,教师就不能再坐视不管了。
注:评分为5分制:优—5分,良—4分,好—3分,一般—2分,尚可—1分.课堂观察量表二(教师行为等级量表)执教者资料课题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观察者资料梁帅观察中心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观察记录视角评分备注1. 能否有效调控学习气氛 52. 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3. 课堂教学语言用辞是否浅显易懂, 讲解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54. 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呈现是否合理,效果怎么样?55. 是否指导学生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否有效?56. 是否倾听学生发言,是否作出即评价? 57. 能否通过恰当问题(如评价等)引导对学习主题的深入思考.58. 媒体(板书, 课件等)呈现是否合理,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49. 教态是否自然,沉稳、愉快? 510. 教学机智表现如何 511.12.评价与建议梅老师个人教学素质很棒,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能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适合新课堂教学,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完整版)小学数学课堂观察量表设计课堂观察量表时,一般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板块:自变量控制观察、因变量变化观察和数据分析归因、描述。
自变量控制观察主要针对教师具体教学行为的观察和记录,包括教学策略、研究形式、研究方法指导、强化训练和拓展延伸等,每一个步骤都指向主题问题的解决。
因变量变化观察主要针对学生的研究兴趣、行为和研究效果的观察和记录。
数据分析归因、描述是研究的最终结果,通过对记录数据的分析、归因,描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以指导教师调节教学行为,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自变量控制观察、因变量变化观察、数据分析归因、描述是校本教研的核心部分,需要授课教师与课堂观察教师共同参与完成。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群体才能有针对性地预设策略,细致入微地观察、真实准确地记录,有理有据地归因,从而获得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因此,科学地设计“课堂观察量表”是走出校本教研的关键一步。
以下是一组课例研究的“课堂观察量表”,主要包括学生活动等级量表,观察内容包括学生研究兴趣、情绪、参与度、对教师态度、自主研究能力、合作研究能力、思考深度、质疑能力、应用能力和反思能力等方面。
这些观察内容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指导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观察表二:教师行为等级量表时间:__________。
观察者资料:姓名__________ 年龄__________ 教龄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观察中心: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工作方式的转变——学生研究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视角得分:1.教学态度是否沉稳、愉快。
2.课堂教学语言用辞是否浅显易懂。
3.对教室秩序的管理是否到位。
4.研究前是否就研究目标、方法与学生讨论。
5.能否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有效调控研究气氛。
6.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7.对学生反应的注意。
8.对学生突如其来问题及状况的处理。
9.能否通过恰当评价引导对研究主题的深入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量表一(学生活动等级量表)注:评分为5分制:优—5分,良—4分,好—3分,一般—2分,尚可—1分.注:评分为5分制:优—5分,良—4分,好—3分,一般—2分,尚可—1分.注:评分为5分制:优—5分,良—4分,好—3分,一般—2分,尚可—1分.《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观课报告1苏芬教学过程:一、信息发布,感知百分数(6分钟)在课的起始环节,梅老师的导课简单清晰、干净利落,通过生活中的另一种数,直接将学生引入本节课来“大家有兴趣去了解下吗?”然后通过出示图片,准备好的百分数,老师读,然后找学生读,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后,揭示本课课题,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紧接着与学生互动,你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数吗,直接将问题交予学生,同时与学生实现了互换,主导老师和主体的互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找到的一些数,很好的将学生以前关于这部分的内容实现了整合,而且也很好的帮助老师掌握学生的知识经验。
二、质疑问难,明确学习目标(3分钟)在这个环节中,梅老师让学生自己提问“同学们想知道有关百分数的哪些知识呢”,通过这句话,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问的是主体想知道的信息,并且教师在学生没有说出两者之间的区别时,教师恰当的提出区别,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展现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难点。
三、自学释疑,达成共识(12分钟)此环节学生用自学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始打开课本,让学生融入课本中去寻找本课的重点,难点,想要了解的知识,我们需要解决的知识,然后通过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讨论重点问题,紧接着老师带领大家释疑解答,通过每组选取一个问题来重点讨论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梅老师加以引导各个问题,并且不流于形式,不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顺序去学习,非常好。
并且在谈到百分数和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不同时,通过一组课件,及其简单明了的将二者之间的区别通过学生的整理很明确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四、检查学习,加深理解(10分钟)练习设计层次清晰,可操作性强,考查本课的重点学习内容,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量表观察记录:课堂教学观察表一(学生活动等级量表)时间:8.20地点:云龙报告厅观察者资料:XXX,6岁,3年教龄,XXX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研究方式的转变——自主研究、探究研究、合作研究观察中心:1单位评分项:1、研究兴趣是否浓厚。
2、研究情绪是否高昂。
3、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4、对教师态度。
5、能否在研究中自觉从教师推荐的资源(网络、资料袋)中自主选择、重组信息、能否“发现”规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6、积极思考,深入探询。
7、合作研究中,能否与同学有效合作,能否照顾其他同学的研究需要。
8、研究中,能否对老师和同学提出的观点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
9、研究中,能否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
10、研究中,能否反思自己的研究行为,调整研究策略。
评分:5分制:优:5分;良,4分;好,3分;一般,2分;尚好,1分。
课堂教学观察表二(教师行为等级量表)时间:8.20地点:云龙报告厅观察者资料:XXX,6岁,3年教龄,XXX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工作方式的转变——学生研究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评分项:1、教学态度是否沉稳、愉快。
2、课堂教学语言用辞是否浅显易懂。
3、对教室秩序的管理是否到位。
4、研究前是否就研究目标与方法与学生讨论。
5、能否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有效调控研究气氛。
6、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7、对学生反应的注意。
8、对学生突如其来问题及状况的处理。
9、能否通过恰当评价引导对研究主题的深入思考。
10、能否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与学生平等交流。
视角得分:5分制,优:5分;良:4分;好:3分;一般:2分;尚好:1分。
课堂教学观察表三(师生互动等级量表)时间:8.20地点:云龙报告厅观察者资料:XXX,6岁,3年教龄,XXX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互动的转变——以问题推进互动,教师对互动过程的推进。
评分项:A、教师提问类型:1、描述性问题;2、判断性问题;3、论证性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量表一(学生活动等级量表)执教者资料课题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观察者资料观察中心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观察记录学生表现评分备注1. 课前有否准备,准备得怎么样? 52. 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情绪是否高昂? 53. 有否倾听老师的讲课,有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吗?54. 有否倾听同学的发言,有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吗?45. 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56. 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47. 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48.学习中,能否对师生提出的观点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59.学习中,能否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 510. 预设的目标达成如何,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511.12.评价与建议在梅老师的这节课上,学生活动积极进取,良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达到学生学习主动,对课程很感兴趣,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时,出现吵吵闹闹、课堂气氛嘈杂甚至失控的现象是难免的,但有两点原则必须把握好:一是吵闹的东西必须是讨论话题相关的,二是吵闹要不影响别人和教学进程。
违反了这两个原则,教师就不能再坐视不管了。
注:评分为5分制:优—5分,良—4分,好—3分,一般—2分,尚可—1分.课堂观察量表二(教师行为等级量表)执教者资料课题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观察者资料梁帅观察中心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观察记录视角评分备注1. 能否有效调控学习气氛 52. 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3. 课堂教学语言用辞是否浅显易懂, 讲解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54. 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呈现是否合理,效果怎么样?55. 是否指导学生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否有效?56. 是否倾听学生发言,是否作出即评价? 57. 能否通过恰当问题(如评价等)引导对学习主题的深入思考.58. 媒体(板书, 课件等)呈现是否合理,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49. 教态是否自然,沉稳、愉快? 510. 教学机智表现如何 511.12.评价与建议梅老师个人教学素质很棒,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能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适合新课堂教学,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数学课堂观察量表课堂观察量表(1)——学生学习的维度时间_2011.11.17 讲课人_钟芳平_ 评课人_谢岳林_ 课题_烙饼问题_学生学习烙饼问题情况分析与整理《烙饼问题》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教材从现实生活中的烙饼现象入手,提取出一个新的数学问题:烙饼时怎样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烙饼”虽然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但要提升到数学的高度,探索其中蕴涵的优化策略,从整体考虑,合理安排,突破完整烙熟单个饼的生活经验,对学生而言是有一定困难的。
怎样展开教学才能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基础,保证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呢?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和全面了解学生。
从《烙饼问题》的课堂观察量表上分析,可得下如下几个要讨论的问题:1.有效的提问可以串联起一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但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提问过于频繁,无疑会造成无效提问数量增加并影响学习效果。
其实,过多的课堂提问往往会挤占其他诸如思考、探究等有效的学习形式。
比如,策略的优化过程中基本是教师得到的。
2.学生不会提问,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提了这么多问题,却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
教师充分霸占了提问的主动权,形成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
可见,学生表现拘束,不会提问,不善于提问,更没有展开深入复杂的思维,因此班内也没有形成大胆质疑的习惯。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没有帮助教师分解问题,最终所有问题汇集到教师一人身上。
从《烙饼问题》的课堂观察量表上分析,得到如下观察建议:1.转变观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课堂,而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从这次课堂观察来看,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一理念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理念与实践脱节,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较为普遍。
作为教师,要牢牢记住:课堂上,别忘了把自己隐藏起来,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2.改变方法,倡导学习形式的多样性虽然课堂提问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教学形式,但不能独霸课堂,挤占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
课堂教学观察表一(学生活动等级量表)
专业技术参考资料
5分制:优:5分;良,4分;好,3分;一般,2分;尚好,1分。
专业技术参考资料
课堂教学观察表二(教师行为等级量表)
专业技术参考资料
课堂教学观察表三(师生互动等级量表)
专业技术参考资料
专业技术参考资料
专业技术参考资料
专业技术参考资料
课堂教学观察表四(资源应用)
专业技术参考资料
专业技术参考资料
专业技术参考资料
专业技术参考资料
专业技术参考资料
专业技术参考资料
课堂教学观察表五(学生活动记录表)
专业技术参考资料。
“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
观察量表的基本构成一般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板块:
自变量控制观察:自变量的控制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师针对主题问题主动预设的各种教学策略,包括具体的学习形式采用,学习方法指导,有意识的强化训练、有针对性地拓展延伸等,每一个具体的步骤都指向主题问题解决的。
在课堂观察中,自变量控制观察主要是针对教师具体教学行为的观察、记录。
因变量变化观察:因变量变化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和变化,表现为可观察的兴趣、情感、态度以及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程度。
在课堂观察中,因变量变化观察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包括学习兴趣、行为以及学习效果的观察,记录。
数据分析归因、描述。
通过对记录数据的分析、归因,描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是研究的最终结果,也是教学研究最基本的意义所在。
相关性越大,越能够积极有效地指导教师调节教学行为,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也会出现我们预料之外的结论,二者没有相关性或相关性甚微,这样的结论将引导我们尝试以新的途径解决问题。
自变量控制观察、因变量变化观察、数据分析归因、描述是校本教研的核心部分,需要授课教师与课堂观察教师共同参与完成。
研究成果的有效性更是依赖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群体才能有针对性地预设策略,细致入微地观察,真实准确地记录,有理有据地归因,从而获得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能科学地设计“课堂观察量”便是走出了校本教研至关重要的一步。
…
下面提供课例研究的一组“课堂观察量表”供参考。
~
课堂教学观察表一(学生活动等级量表)
%
课堂教学观察表二(教师行为等级量表)
& 、
:
-
课堂教学观察表四(资源应用)
课堂教学观察表五(学生活动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