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明朝前期经济与政治
- 格式:ppt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10
明至清前期(1368-184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余晖。
从中国自身的发展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从世界历史角度看,中国走向封闭,由领先转为落后,拉大了和世界的差距,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具体表现在:政治上:专制集权从内阁制度到设军机处;帝国余晖从明清易代到康乾盛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和实行奏折制度,出现了“康乾盛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但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
经济上:经世济民从商业繁荣到商人群体;赋役变革从一条鞭法到摊丁入亩。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封建经济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人头税逐步废除;私营手工业崛起成为主导,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
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上:疆域奠定从收复台湾到平定叛乱;对外交往从光耀异域到海禁闭关。
把加强与少数民族关系与反对外来侵略相联系,使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奠定了近现代中国政治的版图。
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自守,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潮流,影响了古代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遭受外来侵略并进行反侵略斗争;西学东渐开始,继而到逐渐衰落。
思想文化上:承古萌新从陆王心学到思想活跃;继往开来从传统科技到西学东渐。
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束缚了人性;八股取士使人们的思想不断僵化,文化专制空前加强;带有反封建专制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想产生;西学东渐开始;文学艺术繁荣,市民文化发展,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文艺大众化、世俗化趋势明显;传统科技进入总结完备阶段,但未发展为近代科技,中西方差距逐步拉大。
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一、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
理论主成败细节显高低——简析《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的课堂实践青浦高级中学吴国章由吴淦老师执教的高一历史《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一课,作为教研组“注重课堂技能,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课例研究案例,本人有幸先后三次参与听课及教案修改完善的过程,现就吴淦老师的执教及教学设计的完善过程,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理论支撑下的历史会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编写说明强调,高中历史课程注重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中外历史的会通,着力体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在教材编排体系上,采用的是中外通史合编体例。
这就决定了历史课的教学应该将具体的历史现象置于宏观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加以考察,加强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比较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整体的历史意识和全面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考察本课,我认为无论是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基本贯彻了以上理论,因而从整体上保证了教学的成功。
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本课讲述的是明朝的经济和政治,但授课者首先考虑的是明朝的整个历史。
如在课文的“导入”部分,首先以某网友“我为什么喜欢明朝”为题,以明朝的历史线索、明朝的统治阶层和统治结构以及明朝的建筑成就等作答,表面看是一个为“导入”而设的开场白,事实上已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明朝的宏观情景,为学生了解完整的明朝作了一个铺垫。
第二,将课文的具体知识内容置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宏观场景中考察,特别突出具体历史事件的历史继承和后续影响。
如对于本课的两大内容,即“明朝的经济和政治”的处理,授课者没有单纯地停留在简单的介绍内容或背景、影响等课本内容上,而是在此基础上考察其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具体地讲,在讲述分析“明朝经济”时,使之与元朝以来经济变化进行比较,特别分析江南经济的变化与发展,巧妙地借明朝经济发展诠释中国整个古代经济的变化,有融会贯通之效。
同样,对于“明朝政治”的分析,以秦朝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为线索,既突出明代政治机构的特殊性,又强调这种政治制度在本质上是对秦以来君主专制统治的继承与强化,更使学生认识到它对今后中国政治制度走向的深远影响。
高中历史:明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阶段特征主干知识梳理一、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1)废除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完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4)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直接服务于皇权。
(5)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
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6)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②消极: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加剧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上,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朝代。
明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着独特的发展和特点,对中国历史的整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发展明朝政治的发展充满争议和纷争,但同时也充满贡献。
明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采用应试考试制度的朝代。
通过这种制度,大量的人才得以脱颖而出,推动了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明朝也采用了官僚制度,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到今天。
这种制度有利于维护官员的廉洁公正,并提高了政治体系的效率。
在明朝时期,朝廷实行了诸多重要政策和措施。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拨乱反正和铸大明钞。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不久,他就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以肃清叛乱,拨乱反正,并确立国家的安定。
铸大明钞是朝廷为了缓解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措施。
它的出现有助于促进商品流通,并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
另外,在明朝时期,通州、南京、北京等重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推动。
这不仅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发展,也为政治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明朝时期的这些城市,至今仍是中国城市中的重要代表。
二、经济发展明朝时期的经济繁荣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经济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
其中最重要的是明朝的乡村改革。
这种改革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自由,同时也推进了土地的再分配和利用。
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也为繁荣的城市提供了更多的食品。
明朝还采取一系列有力的税收措施,从而推动了税收收入的增长。
同时,朝廷采取了一些重要的贸易政策,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
这不仅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也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
另外,明朝还发展了纺织品、造船和字画等一系列工艺品。
其中最重要的是造船业,这种产业推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为大量创造了就业机会。
由此可见,明朝的经济发展是全面和多样化的。
三、文化发展明朝时期的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朝廷在文化方面的投资很大,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明朝的王朝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王朝,它不仅建立了庞大的政治体系,也创造了许多经济奇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明朝的政治与经济制度,了解其发展历程。
一、明朝政治1.中央集权明朝的政治是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最高权威和最终决策权。
明朝皇帝的权力不仅限于统治范围内,对于人民的自由、财产和生命也有绝对的控制权。
这种中央集权制度保证了政权和官僚机构的稳固性,同时凸显了皇帝的权力和威望。
2.官僚体制为了维持中央集权制度的运行,明朝建立了庞大的官僚体制。
明朝的官僚体制分为两类:文官和武官,文官负责治理地方,武官则是担任军事领导角色。
在明朝的官僚体制中,文官比武官更为重要,因为明朝的治理方式更注重文治而非武力。
3.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明朝官僚选拔体系的中心,倡导以文化能力而非财富或名望来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分为三个阶段:县试,府试和会试。
经过考试后,考生最终要通过会试,才能成为合格的官员。
此外,科举制度还在士子之间创造了公平和平等的竞争条件。
4.六部制度明朝的六部制度是古代中国官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部制度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治理不同的方面。
例如,户部管理人口财产,礼部则主要负责官员考核,兵部则掌管军队战备等。
六部制度保证了政府各方面的有效运作,并强化了皇帝的中央权力。
二、明朝经济1.发行纸币明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用纸币的时期,这是对金属货币的一种补充。
明朝开始控制纸币的流通,以保证其经济稳定性和防止通货膨胀。
为此,明朝的财政政策对于纸币的发行非常谨慎,以确保其发行量不超过经济所需。
2.农业生产的发展自从明朝建立以来,农业一直是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支柱。
明朝通过推行农业技术创新,解决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从而,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例如,明朝改进了灌溉系统和耕作工具等技术,开垦新农田,确保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
明朝的社会动乱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兴盛和衰落,经历了许多社会动乱。
这些动乱不仅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给后世留下了很多教训。
下面将从政治动乱、经济动乱和社会动乱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政治动乱明朝政治动乱主要表现为内乱和外患。
内乱方面,明朝从建立初期就存在着多次的皇位争夺战,如朱棣篡位成为永乐帝、隆庆帝与思宗之间的争斗等。
这些内部纷争导致朝廷内部分裂,宦官势力和外戚势力干涉政治,政治腐败不堪。
外患方面,明朝经历了多次辽、蒙古、倭寇、满洲等民族的侵扰,这使得国内外形势不稳定,加剧了社会动荡。
二、经济动乱明朝的经济动乱主要表现为财政危机、对外贸易失衡和税收问题。
明初的财政问题主要源于农业税制度的混乱,加之朝廷的过度扩张和军费开支过大,导致财政收入严重不足。
同时,明朝的对外贸易检验制度不完善,导致大量贵金属外流,贸易逆差严重。
另外,税收问题是明朝经济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征收重税造成农民负担加重,社会矛盾激化。
三、社会动乱明朝的社会动乱主要包括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
农民起义是明朝社会动荡的一大特点,代表性事件有张士诚领导的李自成起义、杨秀清领导的闯王军等。
这些起义主要是农民对地主剥削和政府高压政策的反抗,通过起义来寻求生存和改变现状。
地方割据则是指明朝后期出现的地方豪强或官僚割据现象,如张献忠割据四川等。
这些割据现象使得明朝政权削弱,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动荡。
总结起来,明朝的社会动乱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
政治动乱导致朝廷内部不稳定,培养了宦官和外戚势力,使政权的稳固性受到严重威胁。
经济动乱造成财政危机和对外贸易失衡,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和矛盾激化。
社会动乱表现为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反映了人民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渴望改变的愿望。
这些动乱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不良影响,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教训。
明清时期知识点总结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其历史地位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有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学习。
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看,这个时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点。
一、国家政治明清时期的国家政治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时期相比,有许多特点和亮点,值得我们在历史学习中深入了解。
1. 明朝初期明朝初年,朱元璋实行的是一种政治思想,即“皇权至上,君主为官”,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尺法”。
2. 中期文官和武官分权明朝中期,文官和武官开始分权,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建立的时期。
在此时期,文官也开始成为了国家政治的核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官场腐败明朝晚期,由于官场腐败,朝廷失去了统治的信誉。
特别是在清朝上来以后,由于朝廷官员们的不作为,危机四伏。
二、经济明清时期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 纺织工业明清时期的纺织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明朝末年,由于官员们的管理不善,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是,在清朝时期,却又出现了保守派的力量,导致了经济的落后。
2. 农业明清时期的农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明朝兴起之后,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也正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经济支柱之一。
三、文化明清时期的文化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亮点。
1. 文化人士明朝后期和清朝初期,文化人士盛行,文化繁荣。
这些文化人士尤其关注文化方面的互动交流,促成了文化与学问的多元化发展。
2. 科学技术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发明数字有很多,几颗米粒大小的针头、八分钟以上的散热器和薄膜技术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发明的。
3. 文艺明朝和清朝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历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深厚的影响,不仅是文学研究的经典作品,还被广泛的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几方面。
第5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面临的挑战——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农耕文明继续发展。
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辉煌与迟滞并存。
1.政治:一方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另一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
2.经济: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封建政府执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虽然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
4.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政治方面(1)明初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强化皇权;明成祖设内阁,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设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加强管辖。
(2)清初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帝时设南书房,雍正帝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将决策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3)清康熙帝:清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抗击沙俄势力,加强对边疆的有效控制,发展农耕经济,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出现“康乾盛世”局面。
但大兴文字狱,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交往,阻碍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选修4)经济方面(1)明清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2)明代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缓慢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