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通史第五单元第2讲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132.0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河北衡水中学模拟)从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广州的关税达185万两白银。从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纺织产品拥有一定的海外市场

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岭南地区的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外贸发展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中国棉布、丝绸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来看,说明当时中国的纺织产品拥有一定的海外市场,故A项正确。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B项错误;C项“完全超越”的说法太绝对,材料信息也不能反映,故排除;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产生,且材料中的现象与此无关,排除D项。

2.(2019·湖北黄冈质检)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而商贾往往以是牟大利”;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无处不需”“四方贾客各辇运而鬻之”。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商帮推动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B.专业性的生产区域较为普遍

C.区域之间市场需求有很大不同

D.商品交换突破狭隘地方市场

答案 D

解析材料说明景德镇瓷器远销国内外市场,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均有销售,说明此时商品交换不再局限于本地市场,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帮,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说明景德镇和佛山镇两地市场交换,并不是较为普遍,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市场需求问题,故C项错误。

3.(2019·湖北武汉联考)文献记载:“(明朝)洪武改元,严申巾帽之禁。乡村农民许戴斗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业农者不许。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

家止许着绢布。”这表明明朝()

A.商人在法律上仍受歧视B.农民的生活已相对富足

C.采取政策鼓励农民消费D.纺织品使用有严格规定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初年农民在穿着上限制更少,而商人则要受到严格的限制。由此可以说明,明朝初年商人在法律上仍受歧视,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农民生活富足和鼓励农民消费的内容,故排除B、C两项;D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4.(2019·天津一中月考)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A.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B.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乾隆时期,商人家庭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并产生了很多进士,由于封建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尽管经济地位较高,但政治地位依然较为低下,因而很多商人希望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故B项正确。在乾隆时期各个阶层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所以这一现象和盐商的经济实力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从盐商家庭积极参加科举考试来看,士贵商贱观念在当时还没有被打破,排除C项;盐商家庭所产生的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但材料没有提供其他阶层所占全国进士总数的比例如何,故不能推知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排除D项。

5.(2019·河北邢台月考)有学者研究表明,明朝时期的倭寇其实大多数是中国人,他们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而且沿海地少、多贫瘠,无法依靠农业生存,从而转向走私成为海盗,甚至借倭寇名义骚扰沿海地区。该学者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是倭寇来袭的根本原因B.间接助长了倭寇的势力

C.旨在维护官方对外贸易D.加剧了沿海地区的贫困

答案 B

解析从材料“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转向走私成为海盗”中可以看出,海禁政策打乱了沿海地区的经济秩序,使许多人无法生存,转而成为“海盗”,故B项正确。“倭寇来袭的根本原因”应是日本自身,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海禁政策的目的,故C项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6.(2019·内蒙古赤峰二中月考)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以来已见端倪了”。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西方进取政策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C.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D.中西政策差异影响了双方的发展方向

答案 D

解析材料“以保守的对策对付进取的政策……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说明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故D项正确。郑和航海时期中国领先于西方,排除A项;明朝至清前期社会并未转型,排除B 项;C项“完全停滞”说法绝对,排除。

7.(2018·重庆三模)明代农村出现了大量的雇农,有长年为地主佣工的长工,有按季佣工的短工,有按月受值的月工,有临时受雇的日工。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

B.农村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劳动力性质已经发生变化

D.农村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答案 C

解析资本主义生产指以机器生产、以盈利为目的,材料均无反映,故A 项错误;虽然明朝土地兼并严重,但材料未提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大量的雇农”中有“按月受值”的雇佣工人,故C项正确;农村中自然经济开始瓦

解一般是在中国近代以后,且自然经济解体是纺织分离、织耕分离、农产品日益商品化,材料未提及,故D项错误。

8.(2019·宁夏育才中学月考)清代北京门头沟煤矿矿工多系无籍流民,每年七月以后,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矿工“即行散工”。这表明当时()

A.工场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

B.矿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C.煤窑停工使流民大量出现

D.窑主与矿工是隶属关系

答案 B

解析材料不能反映工场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排除A项;“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即行散工”说明矿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故选B项;材料“暂时停工”说明C项理解错误,排除;材料“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和“即行散工”体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D项错误。

9.(2019·四川绵阳诊断)明朝初年规定,“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但到中后期,佃农不再像以前那样逆来顺受,甚至出现“佃户嚣然动其不义不信之心”的现象。这一变化反映了()

A.工商业发展冲击社会关系

B.农业中租佃经济日趋衰落

C.重农政策提高了农民地位

D.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败落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佃户嚣然动其不义不信之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租佃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租佃关系日益普遍,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农民地位的变化,故C项排除;佃户与地主之间不存在血缘关系,因此与伦理观念无关,故D项排除。

10.(2019·宁夏育才中学月考)史载:康熙年间,苏州府的吴江县棉花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的种植面积;松江府所属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