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
- 格式:ppt
- 大小:589.00 KB
- 文档页数:18
第二节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前期:洪武——宣德年间、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中期:正统——万历10年,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1436-1482年】【未期:万历11年——崇祯未年,万历、泰昌、天启、崇祯】中期是明从盛转衰关键,阶级矛盾尖锐,中等规模的农民暴动不断发生,与此同时,民族矛盾逐步显露,边境少数民族崛起,扰乱边防,倭寇和海盗乘火打劫,沿海地区不得安宁,矛盾错综复杂。
与此同时,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统治阶级为了挽救危机,出现张居正改革,从此明朝转后期,逐渐衰弱,最后被农民军推翻,过渡到清朝。
一、明朝中期的阶级矛盾1、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宫廷内外发生几起重大历史事件。
①内阁倾轧(首辅夺权)②南宫复辟,(夺门之变)③“大礼议”之争正德十六年(1521)正月,首辅扬廷和主张嘉靖帝称正德为“考”,七月,张聪《大礼疏》提出不同主张,很合嘉靖想法,嘉靖三年(1524),杨廷和退休、南京吏部主事桂萼与张聪联合上疏“循名考实,称孝宗曰皇伯考,兴献帝曰皇考”。
吏部尚书乔宇、礼部尚书汪俊等率百官坚持杨廷和的观点,嘉靖调张、桂进京任职,紧接着出现“左顺门事件”【明嘉靖三年七月(公元1524年),紫禁城东边与东华门相望的左顺门前,京城的官员,大明朝的精英,总计二百二十九人,跪在那里请愿。
这左顺门是明代文武官员在此等候皇帝批示的地方,是帝国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区域】这是转折点,以后断断续续,前后争了一二十年,事件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前后隐藏大臣们争权夺利对明朝中后期政治影响很大。
④宦官擅权明代宦官权力表现在:其一宦官控制了所有的特务机构,以及享有出征、监军、分镇等大权,其二,掌握了“批红”,秉笔太监成皇帝代言人。
明朝宦官专权有什么新特点?宦官专权本身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历代都有许多新鲜的故事留下,朱元璋有鉴于此,曾立下铁牌,严禁内臣干预政治,可最后牌子还是被人砸掉。
从明成祖朱棣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但是明朝封建制度的完善,在历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宫廷每个都听皇帝的,宦官也不例外,官吏所有的权力由皇帝给予,代表皇权,所以明代的宦官是皇帝的鹰犬,不可能凌驾在皇帝之上,只要皇帝不高兴,失去宠爱就完蛋,因此,历史上出现过的宦官可以废立皇帝的现象,在明代是没有的,这是皇权恶性膨胀的必然产物。
明朝中后期高层政治斗争内幕与变法失败的历史教训回顾李晓鹏发表于2018-7-15 大参考今天的演讲起了一个比较吸引眼球的题目“高层政治斗争内幕”,不过内幕是明朝的,不是今天的(^-^)。
但是它对今天肯定是有很深刻的借鉴意义。
大家可能都知道一个事,1949年,共产党即将要打进北京之前,毛主席在延安接见了黄炎培。
黄炎培问毛主席:“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强盛的王朝,其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兴起然后变得非常强大,而突然一夜之间就衰落,形成了历史周期律,几千年来都这样。
那么共产党执掌天下,能逃出这个历史周期律吗?”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段对话已经过去七十年了,我们再来看,我们到底能不能逃过历史周期?客观的讲,我认为难度很大。
中国古代那些伟大的王朝,一般来说都有300年的历史周期。
唐朝是最长的,它存在的时间是290年,明朝的存在时间是274年,第二长。
清朝1644年到1912年大概也是270年,西汉是210年,东汉是一个比较长的,接近200年。
北宋比较短只有160年。
国力比较强盛的朝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属唐朝和明朝,分别是290年和270年都接近300年,但是没有超过。
新中国的国运跟西汉、唐朝以及明朝都有相似的地方。
都是由一场大规模的、彻底的底层革命来建立起一个国家。
西汉的刘邦出身农民家庭;明朝朱元璋是乞丐、和尚;唐朝的创立者——李渊李世民父子属于军事贵族,连着几代人都是军队高级将领,但隋朝是被农民大起义推翻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就跟农民起义英雄们联合起来,铁匠出身的尉迟恭、农民出身的秦叔宝、破落书生徐世绩等人归降了李世民,围绕着李世民形成了一股势力,这股势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底层革命。
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和大哥李建成代表的是传统的军事贵族,贵族们支持李建成继承李渊的皇位。
最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其兄李建成,然后逼着他的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当了皇帝。
明朝的政治危机和灭亡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朝代。
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无可置疑的,而且它的文化、科技、经济等领域的成果在整个东亚地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是,尽管有这么多的辉煌,明朝还是在1600年前后走向了崩溃。
在这个问题上,历史学家们已经花费了很多心血来解决,但是仍然难以给出一个最后定论。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明朝的政治危机和灭亡的原因,来感受到这段历史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明朝的政治危机和灭亡是复杂的历史事件,其中有许多因素,常常互为因果,错综复杂。
而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是政治腐败。
明朝的政治腐败是从朱元璋时代开始的。
朱元璋在他的统治初期曾经创造了一个相对干净的政治环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腐败现象逐渐浮现。
其中最明显的是官员贿赂、弄权和恶意审讯,这些行为直接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法律体系的正信度。
同时,朱元璋制定的欲望极强的制度和当时的经济环境也为腐败做出了贡献。
这一情况在明朝的后期变得更为严重,政治腐败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明朝政治腐败会这样疯狂呢?很多历史学家认为,经济和社会的变化是导致这种腐败的根本原因。
特别是从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初期,明朝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价格上涨。
当时,西班牙决定将新世界的金银输送到欧洲,由于大量贵金属的导入,使得欧洲的物价飞涨,也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物价。
这种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显著的是农民利益的严重损害。
明朝期间,农民是经济的支柱,但是价格上涨使得他们逐渐陷入困境,无法支付高额的税收和其他负担。
此外,经济和社会的变化还引起了各种社会问题,如匪徒、饿鬼、流民和盗贼的横行等。
这些社会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形成了很大的压力,使得官员们不得不采取更加残酷和不公正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这使得腐败和危机更加严重。
因此,历史学家们认为,明朝的政治危机和灭亡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政治腐败,这是由经济和社会变化引起的。
明朝的王朝衰落明代末年的危机与社会动荡明朝的王朝衰落——明代末年的危机与社会动荡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繁荣的王朝,但在明代末年,王朝却经历了一系列的危机和社会动荡。
这些危机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既包括内忧外患,也与王朝自身的制度和政策有关。
本文将从经济危机、民族压力、权力斗争和社会动荡四个方面对明代末年的危机进行论述。
一、经济危机明代中期以来,明朝的经济发展遭遇了一系列严重的困扰,导致明代末年经济出现极大的困难。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
在明代后期,战乱频繁、士兵俸禄不发等问题导致了财政赤字的增加,财政压力巨大。
同时,明朝采取了铸造过量铜钱的政策,导致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二、民族压力明代末年,明朝面临着来自内外的民族压力。
外来的压力主要来自满洲人和蒙古人的入侵。
特别是后金的崛起,对明朝的北方边境构成了巨大威胁。
而内部的压力则主要来自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明朝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不当,导致民族关系紧张,各族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三、权力斗争明代末年,明朝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也加剧了社会动荡。
宦官的干政成为明朝政治的一大特点。
宦官滥用职权,甚至篡夺皇位,严重干扰了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秩序。
而朝廷内部的权臣也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焦点。
例如,张居正、杨继盛等权臣的崛起与强大,造成了一系列政治斗争,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不断加剧。
四、社会动荡随着经济危机和权力斗争的加剧,明代末年社会动荡不断升级。
农民起义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规模庞大,对明朝政权造成严重冲击。
与此同时,地方的豪强势力也在不断壮大,成为社会秩序的重要破坏力量。
社会动荡导致社会秩序紊乱,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对明朝王朝的统治产生了严重威胁。
总结:明代末年的王朝衰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经济危机、民族压力、权力斗争和社会动荡相互交织,共同加速了明朝末年的王朝衰落。
这一时期的危机既是王朝内部制度和政策问题的集中体现,也反映了明代末年中国社会的深层次矛盾。
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例题解析【经典题】例1(1999上海卷试题)明太祖时,曾镌铁牌于宫门:“内臣(宦官)不得预政事,预者斩。
”然而,正是明朝,宦官专政曾几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其直接原因是A.皇帝昏聩腐败少问政事B.宦官利欲熏心权力膨胀C.朝臣阿谀奉承治国无方D.藩王势力太大亟需监察【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朱元璋立牌限制宦官权力,可明成祖时对宦官管束逐渐放宽,导致其权力增大。
明英宗时宦官专政局面开始形成。
此后,许多皇帝不问朝政,大权掌握在宦官手中。
因此本题答案应为A【答案】A例2(1997年上海卷试题)下列农民起义领袖中曾在今西安建立政权的是①陈胜②张角③黄巢④朱元璋⑤李自成A.②④B.③⑤C.①③⑤D.③④⑤【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以及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陈胜曾在陈(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张角没有建立政权;唐末黄巢起义在长安(今西安)建立大齐政权;元末朱元璋起义,后在南京建立政权;明末李自成起义,曾在西安建立大顺政又。
据此可识别正确答案应为选项B.【答案】B例3 (2001年春季高考题) 阅读以下关于隋末、南宋、明末人民反抗斗争的材料:材料一王薄拥众据长白山……,又作《无向辽东浪死歌》(浪死:白白送死),以相感劝,避征役者多往归之。
——《资治通鉴》材料二“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
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
”持此说以动小民。
——《三朝北盟会编》材料三谓五年不征,一民不杀,且有贵贱均田…伪为均田免粮之说。
——《罪惟录》材料四……擅自加征,又妄议每一张税银三钱,人情汹汹,讹言四起。
于是机户皆杜门罢织,而织工皆自分(自己预料)饿死,一呼响应,毙黄建节(税官)于乱石之下,付汤莘(当地恶棍)等家于烈焰之中,……不挟寸刃,不掠一物,预告乡里,防其延烧,殴死窃取之人,抛弃买免(行贿求免)之财。
——《万历实录》回答:①据材料一、二、三指出各次农民起义的主要斗争要求是什么?据此说明隋末至明末农民起义的发展与深化。
明朝的历史危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兴衰不仅对中国自身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明朝的历史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危机,其中一些危机对明朝造成了重大威胁,甚至成为明朝最终灭亡的原因之一。
一、内外交困明朝早期,虽然底蕴深厚,但仍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
外部方面,明朝在建立初期频繁与外族作战,如与蒙古、倭寇等进行的战争。
这些战争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使得明朝边疆地区频繁动荡,严重威胁到了明朝的安全。
内部方面,明朝早期的政治体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周边反抗势力的存在和一些地方势力的割据,使得明朝内部政治环境不稳定。
这些问题加剧了明朝早期的历史危机。
二、宦官专权明朝中期,宦官在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专权集团。
宦官把持朝政,对朝廷的掌控力越来越大。
宦官专权的问题不仅导致了明朝朝政的腐败和不稳定,还严重削弱了皇帝的权威。
这使得明朝的政治体制遭到破坏,国家治理陷入困境。
宦官专权成为明朝历史中的一大危机。
三、财政困难明朝中后期,财政困难成为明朝的一个重要问题。
明朝初年经历了大规模的战争,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军费支出的剧增,还导致了国家资金和资源的严重匮乏。
与此同时,明朝的农业产出受到了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收成不稳定,这导致了明朝的财政紧张。
明朝政府不得不频繁征收重税,剥夺农民大量财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农民的不满情绪。
财政困难成为明朝历史中的一大危机。
四、少数民族叛乱明朝中后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也给明朝带来了严重的危机。
明朝对待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相对较为苛刻,导致了各族人民的不满情绪。
其中最著名的叛乱就是准噶尔部的叛乱,他们对明朝的统治表示抗议,并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反抗。
这次叛乱给明朝带来了巨大损失,使得明朝的边疆地区局势更加恶化。
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成为明朝历史中的一大危机。
五、东亚海上霸权的崩溃明朝中后期,由于一系列的原因,东亚海上霸权的崩溃加剧了明朝的历史危机。
明朝的派系斗争与政治危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存在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它的光辉历史面前,它也曾经历过一系列的政治危机和派系斗争,这些事件给中国历史留下了很深的印记,也提醒我们要警惕权力斗争和内部分裂可能带来的危害。
1. 明朝派系斗争的背景明朝的派系斗争主要发生在明朝的后期,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形势非常紧张。
一方面,明朝正面临着外部的威胁,如蒙古、满洲等民族对中国的不断入侵和侵略;另一方面,明朝内部也存在着大量的矛盾和冲突,如统治者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地方豪强与中央官员之间的矛盾等。
这些矛盾和冲突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因此,派系斗争的形成也就成为了形势必然。
2. 明朝派系斗争的主要内容明朝的派系斗争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太监与宦官之争,二是东林党与西林党的斗争。
2.1 太监与宦官之争太监与宦官是明朝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阶层,他们主要负责皇室、宫廷的管理工作,他们的权力非常大,并且在明朝末期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势力。
由于他们权力太过强大,因此也引起了一些皇帝和王公的不满,这些皇帝和王公希望夺回他们从太监和宦官手中流失的权力。
这就导致了皇帝和王公与太监和宦官之间的冲突和对抗。
2.2 东林党与西林党的斗争东林党与西林党的斗争是明朝中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政治斗争,也是明朝末期政治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斗争的主要矛盾是中央权力与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东林党主张强化中央的权力,西林党则主张保护地方官员的利益和权力。
这种矛盾在明朝末期的政治环境下非常尖锐,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和危机。
3. 明朝派系斗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明朝派系斗争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首先,明朝的派系斗争加速了明朝的崩溃。
太监与宦官之争让明朝的政治环境更加紧张,使得明朝的政治经济出现了许多矛盾和冲突,东林党与西林党的斗争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矛盾和冲突。
这些斗争给明朝的政治带来了极大的动荡和不稳定性,导致了明朝政府逐渐失去了人心和权力,最终导致了明朝的崩溃。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学习重点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疑难解析对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口号的认识李自成是在土地高度集中、人民兵役徭役繁重、赋税沉重的情况下提出“均田免粮”口号的,触及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平等平均的思想,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但是,在当时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下,农民起义最终不能否定土地私有制。
事实说明,农民政权都免不了要封建化,农民战争胜利后的必然结局只能是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实现改朝换代。
农民领袖最终会成为地主阶级。
因此,“均田免粮”口号既有革命性,又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基本训练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明末农民战争。
回答1-8题。
1.明朝中后期,朝政混乱的表现不包括...()A.皇帝昏庸B.奸臣擅政C.宦官专权D.土地兼并2.明太祖时,曾镌铁牌于宫门,“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然而正是明朝,宦官专政几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其直接原因是()①皇帝腐败,少问政事②宦官利欲熏心,权力膨胀③朝臣阿谀奉承,治国无方④藩王势力太大,亟需监察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3.下列关于魏忠贤的叙述,不符合...当时实际的是()A.独揽朝政大权B.掌管锦衣卫和西厂C.残酷迫害东林党人D.疯狂镇压人民反抗4.明政府筹集军费加派“辽饷”是为了()A.修筑长城B.抗拒瓦剌进犯C.镇压农民起义D.同后金作战5.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是在()A.陕北B.洛阳C.西安D.北京6.李自成“均田免粮”口号针对的是明末()①土地高度集中②兵役徭役繁重③赋税沉重④物价昂贵A.①②③B.③④C.②④D.①③7.下列是李自成起义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其先后顺序是()①建立大顺政权②攻占北京③攻占洛阳④提出“均田免粮”口号A.④③①②B.③①④②C.①③②④D.④①③②8.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口号的主要意义在于()A.明确规定了分配土地的方法B.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D.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二、非选择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宦官制度本来是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殊产物,其基本职能是为皇帝私人生活服务。
明朝的社会动乱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兴盛和衰落,经历了许多社会动乱。
这些动乱不仅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给后世留下了很多教训。
下面将从政治动乱、经济动乱和社会动乱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政治动乱明朝政治动乱主要表现为内乱和外患。
内乱方面,明朝从建立初期就存在着多次的皇位争夺战,如朱棣篡位成为永乐帝、隆庆帝与思宗之间的争斗等。
这些内部纷争导致朝廷内部分裂,宦官势力和外戚势力干涉政治,政治腐败不堪。
外患方面,明朝经历了多次辽、蒙古、倭寇、满洲等民族的侵扰,这使得国内外形势不稳定,加剧了社会动荡。
二、经济动乱明朝的经济动乱主要表现为财政危机、对外贸易失衡和税收问题。
明初的财政问题主要源于农业税制度的混乱,加之朝廷的过度扩张和军费开支过大,导致财政收入严重不足。
同时,明朝的对外贸易检验制度不完善,导致大量贵金属外流,贸易逆差严重。
另外,税收问题是明朝经济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征收重税造成农民负担加重,社会矛盾激化。
三、社会动乱明朝的社会动乱主要包括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
农民起义是明朝社会动荡的一大特点,代表性事件有张士诚领导的李自成起义、杨秀清领导的闯王军等。
这些起义主要是农民对地主剥削和政府高压政策的反抗,通过起义来寻求生存和改变现状。
地方割据则是指明朝后期出现的地方豪强或官僚割据现象,如张献忠割据四川等。
这些割据现象使得明朝政权削弱,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动荡。
总结起来,明朝的社会动乱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
政治动乱导致朝廷内部不稳定,培养了宦官和外戚势力,使政权的稳固性受到严重威胁。
经济动乱造成财政危机和对外贸易失衡,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和矛盾激化。
社会动乱表现为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反映了人民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渴望改变的愿望。
这些动乱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不良影响,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教训。
高三历史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历史:6.2《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教案(2)(旧人教版高三)[基础知识]明中后期政治危机的表现严嵩专权宦官专权东林党人土地兼并陕北起义李自成推翻明政权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基本理论]联合所有学过的明代相关知识,得出结论明朝时已经是封建专制陷入没落时期。
[能力培养]1.归纳相关历史现象,推论出:明朝中后期后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没落的尽头;2.比较历史次农民起义的特点。
[重点难点]明朝政治危机与封建专制的没落。
[教具教法]地图,资料,讲述,讨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明加强专制主义措施的内容及联想其影响而导入。
一.明中后期的政治危机。
1.君昏臣奸。
(1)武宗。
长期不上朝。
朱厚照(1491年-1521年),重用刘瑾等八党,建造豪华宫殿,营建密室,称“豹房”、“新宅”,沉湎其中,频繁出巡,寻欢作乐。
后南巡途中因捕鱼船翻落水,获救后死于豹房,时年31岁。
(2)世宗。
迷信道教,朝政尽由严嵩父子指把持。
朱厚[](1507年-1566年),宪宗之孙,孝宗之弟。
太监引诱下迷信道教方术,企还应长生,二十余年不朝臣,由严嵩当政。
朱翊钧(1563年-1620年),10岁即位,由陈皇后与生母李贵妃主持,后居正辅佐改革。
居正去世九个月,下诏夺其官秩,抄家,从此不视朝政,大肆敛财营建。
[资料]张居正。
张居正为何身后被抄家柯愈春文(人民网)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说:“张居正本身是一个令人感情激动的题目。
”令人感情激动的事有两件:一是张居正生前做了一番轰轰烈烈的改革事业,解除了明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史称万历中兴;二是他死后被抄家问罪。
原因是他生前干了一番改革事业,反贪和取消赋税特权的改革冲击了皇权,得罪了官僚特权阶层,得罪了阻碍他改革的官场势力。
明代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身后被抄家,400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与议论的热门话题。
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张居正辅佐十年的明神宗朱翊钧突然翻脸,下诏查抄张居正的家产,派司礼太监张诚、刑部侍郎丘前往张居正的家乡湖北江陵办理。
明朝的末年动乱在明朝的末年,国家面临着动乱的局势。
这一时期的动荡主要反映在政治上、社会矛盾上以及经济发展停滞等方面。
通过对明朝末年动乱的概述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性和冲突的原因。
一、政治动荡明朝晚期,政治环境日益恶化。
首先,皇帝的选立问题成为国家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
明朝后期,皇帝的选立开始受到内阁大臣的干预,权臣时时干政,导致皇帝的选立过程既不符合明朝的传统,也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这种动荡的局势使得朝政的决策和执行出现了严重问题,使得国家政治日益混乱。
其次,明朝末年,内外战争频繁,造成了中国社会的极端动荡。
明朝后期出现了多次连续不断的农民起义,如李自成的大顺军、张献忠的大西军等。
这些起义是由于明朝政府的统治腐败、赋税过重、民众生活贫困等问题导致的。
这些动乱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也进一步削弱了明朝的威信和统治力。
二、社会矛盾激化明朝末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动荡不安成为常态。
首先,明朝社会阶级分化严重。
由于明朝时期封建剥削制度的存在,使得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地主阶级和士人阶级以及商人阶级之间的矛盾持续升级,这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定。
其次,土地问题成为明朝末年的重要社会矛盾。
明朝晚期,地主阶级通过各种手段积累土地,导致大量农民失去耕地。
这使得农民阶级短缺土地,生活困难,这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了明朝的动荡。
三、经济发展停滞明朝晚期,经济发展出现停滞,这也是动乱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由于江南地区经济繁荣,导致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都流向了江南地区。
这使得其他地方的经济发展停滞,导致了各地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从而增加了社会矛盾。
其次,明朝末年,农业生产遭受多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导致农业收入减少,农民负担加重。
这使得社会动荡加剧,更多的人加入到动乱的队伍中,进一步加深了经济的停滞。
综上所述,明朝末年动乱是由政治动荡、社会矛盾以及经济发展停滞所造成的。
这一历史时期的动乱给中国社会和政治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历史进程奠定了基础。
高考明朝历史知识点:明后期社会、政治矛盾尖锐 1. 土地兼并与三饷加派土地兼并:明朝后期,土地兼并更加猛烈,宗室勋戚庄田的规模更大。
如万历时,潞王(朱翊镠)有庄田四万顷,神宗也诏赐福王(朱常洵)庄田四万顷,后经群臣力争,始减为二万顷。
天启时,桂王(朱常瀛)、惠王(朱常润)、瑞王(朱常浩)及遂平、宁国二公主的庄田皆以万顷计算。
山西全省上好的田地,几乎全为宗室所占。
河南有七十二家王子,土地“半入藩府”。
宗室勋戚庄田占有土地的总面积,据不完全的估计,天启年间为五十万顷。
一般官僚地主对土地的兼并也异常激烈。
如万历年间,南直隶(今安徽、江苏)有的大地主占田七万顷。
浙江奉化全县的钱粮是二万两银子,而乡官载澳一家就占去一半。
崇祯时,河南缙绅之家田多者千余顷,少者也不下五、七百顷。
豪强地主不仅在本乡占田,而且跨越省县设立寄庄田。
许多地方寄庄田占地比例极大,如福建南靖县的土地,属于他县豪强者十之七、八。
山东曹县共有土地二万五千余顷,寄庄田占去一万余顷。
在激烈的土地兼并之下,大多数农民失掉了土地,沦为地主的佃户,如顾炎武说,江南“有田者十一,为人佃作者十九。
”三饷加派:明朝后期,皇室、贵族,官僚的生活挥霍日益严重。
如明神宗修陵(定陵),用银八百余万两,为皇长子及诸王子册封、婚冠等事,用银九百三十余万两,采办珠宝用银二千四百万两。
当时全国田赋每年只有四百万两。
因此,财政危机严重。
为了摆脱财政危机,明朝先后实行“三饷加派”。
所谓“三饷”,就是辽饷、剿饷、练饷。
辽饷是万历时为与后金(清)作战而增征的军费,共五百二十万两。
剿饷是崇祯时为镇压农民起义而增征的军费,共三百三十万两。
练饷是为训练军队而增征的军费,共七百三十余万两。
三饷合计每年增征约一千六百万两,超过正常赋税(一千四百六十万两)的一倍以上。
农民承受不起这残酷的剥削,到处逃亡,地大量荒芜。
2. 市民反矿监税使的斗争明朝统治者为了摆脱财政危机的另一做法是对城市工商业者大肆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