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结核(CT、MRI表现)+鉴别诊断
- 格式:docx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10
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诊断李优伟;陈正光【摘要】@@ 手术切除取样淋巴结常常在切除原发肿瘤的同时进行,不但创伤大,而且仅局限于手术野范围之内,常发生取样错误,诊断符合率低[1].细针穿刺活检创伤性较小,操作简单、安全,配合应用免疫组化分析和流式细胞学可大大提高诊断符合率[2].Micames等[3]对内镜超声导引下细针穿刺活检分期非小细胞肺癌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显示穿刺CT扫描有异常的纵隔淋巴结,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90%和97%,而穿刺CT扫描无异常的纵隔淋巴结,敏感度仅为58%.细针穿刺活检的另一个焦点问题是假阴性率,病变的钙化、坏死以及周围炎症都可能是产生假阴性的原因,延误诊断和治疗.再次,由于自身的限度,细针穿刺活检细胞学对一些病变不能进行诊断和鉴别[4].本文在系统地复习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诊断应用的基础上,对于正在发展中的分子影像学在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应用及其前景进行了综述和展望.【期刊名称】《放射学实践》【年(卷),期】2011(026)006【总页数】4页(P668-671)【作者】李优伟;陈正光【作者单位】100022,北京,垂杨柳医院放射科;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4;R814.43;R445.1;R814.42;R445.2;R817.46手术切除取样淋巴结常常在切除原发肿瘤的同时进行,不但创伤大,而且仅局限于手术野范围之内,常发生取样错误,诊断符合率低[1]。
细针穿刺活检创伤性较小,操作简单、安全,配合应用免疫组化分析和流式细胞学可大大提高诊断符合率[2]。
Micames等[3]对内镜超声导引下细针穿刺活检分期非小细胞肺癌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显示穿刺CT扫描有异常的纵隔淋巴结,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90%和97%,而穿刺CT扫描无异常的纵隔淋巴结,敏感度仅为58%。
细针穿刺活检的另一个焦点问题是假阴性率,病变的钙化、坏死以及周围炎症都可能是产生假阴性的原因,延误诊断和治疗。
淋巴组织磁共振表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淋巴组织磁共振(MRI)是一种无创检查技术,常用于评估淋巴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淋巴组织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等,它们在维持免疫功能和排除体内废物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MRI检查,可以观察淋巴组织的形态、大小、密度等特征,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淋巴组织在MRI中的表现。
淋巴组织的MRI表现通常取决于其解剖位置和功能状态。
正常情况下,淋巴组织呈现为均匀的信号强度,与周围组织区分明显。
在MRI图像中,淋巴组织通常呈现为稍高信号的T1加权像和高信号的T2加权像,这与其含水量较高、脂肪含量较低有关。
淋巴组织的MRI表现在不同疾病状态下会发生一些特征性改变。
在淋巴结炎、淋巴瘤等炎症性疾病中,淋巴组织可呈现为增大、水肿、信号改变等特征。
在淋巴瘤等恶性肿瘤中,淋巴组织常呈现为异常强化、肿块等征象。
通过MRI检查可以准确识别这些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MRI技术在淋巴组织的评估中具有一些独特优势。
MRI无需使用有害的放射线,对患者无损伤,可以重复检查,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患者。
MRI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对比度,可以清晰显示淋巴组织的微细结构,有助于诊断各种淋巴系统疾病。
MRI对于评估淋巴组织的血液灌注和功能状态也有一定的优势。
通过动态增强MRI技术,可以观察淋巴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评估其功能状态。
这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很大帮助。
淋巴组织在MRI中的表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组织结构、疾病状态、功能状态等。
MRI技术在淋巴组织评估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可以提供准确的解剖信息和功能信息,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未来随着MR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其在淋巴组织评估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并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益处。
第二篇示例:我们来说说淋巴组织的正常磁共振表现。
正常的淋巴组织在MRI上呈现为均匀、低信号的结构,这与其细胞成分和含水量密切相关。
淋巴组织磁共振表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淋巴组织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等器官,是身体的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淋巴组织在身体中起着过滤、吸收、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等作用,对抵抗各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对淋巴组织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而磁共振成像技术便成为了一种常用的检查手段。
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淋巴组织的结构、形态和功能情况,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
以下将介绍一些淋巴组织在磁共振成像中的表现。
淋巴结在磁共振成像中的表现主要包括大小、形态和信号强度等方面。
正常情况下,淋巴结的大小不会超过1cm,形态呈现为椭圆形或圆形,并且信号强度均匀。
当淋巴结受到炎症、感染、肿瘤等影响时,淋巴结的大小会增大,形态不规则,信号强度增高或减低。
脾脏也是淋巴组织的一个重要器官,在磁共振成像中的表现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正常情况下,脾脏呈均匀的灰白色,大小在体内各项正常范围之内。
当脾脏受到感染、炎症、肿瘤等影响时,脾脏的形态会发生改变,出现弥漫性或局灶性的异常信号。
扁桃体也是淋巴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磁共振成像中,正常情况下,扁桃体呈均匀的信号强度,大小在正常范围之内。
当扁桃体受到炎症、感染等影响时,扁桃体会增大,形态不规则,并且信号强度可能增高。
淋巴组织在磁共振成像中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淋巴组织的大小、形态、信号强度等方面的表现,帮助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淋巴组织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提高疾病的准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对淋巴组织磁共振表现的了解,使大家对淋巴组织的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
【本文共803字】第二篇示例:淋巴组织在人体中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它能清除体内的废物和异物,起到防御感染的作用。
在磁共振成像技术中,淋巴组织的表现有一些特点和规律,通过磁共振图像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对淋巴组织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影像学检查在肺结核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医生发现病变、评估病情、监测治疗效果。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
一、胸部 X 线检查胸部 X 线检查是肺结核筛查和诊断的常用方法之一。
在肺结核的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肺部上叶的局限性浸润影,或者是肺纹理增多、增粗。
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出现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原发性肺结核在 X 线上通常表现为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伴有肺部原发病灶。
而继发性肺结核则有更多样化的表现。
浸润性肺结核可在肺部看到片状或斑片状阴影,边缘模糊,有时还会有空洞形成。
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在 X 线上可见单侧或双侧肺上叶的厚壁空洞,周围有广泛的纤维条索状阴影,肺组织收缩,纵隔向患侧移位。
需要注意的是,胸部 X 线检查对于一些微小病变或隐蔽部位的病变可能会漏诊,而且其影像表现有时与其他肺部疾病相似,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胸部 CT 检查胸部 CT 检查比 X 线检查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的细节。
对于肺结核的早期诊断,CT 检查能够发现 X 线难以察觉的微小病灶,如粟粒样结节。
在活动性肺结核中,CT 能够更准确地显示病灶的范围、形态、内部结构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例如,结核性空洞在CT 上表现为洞壁较薄,内壁光滑,周围有卫星灶。
此外,CT 检查对于纵隔和肺门淋巴结的评估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清晰地显示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是否有钙化等情况,有助于判断淋巴结是否受到结核感染。
对于肺结核治疗后的随访,CT 检查能够及时发现病变的吸收、好转或进展情况,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三、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 在肺结核的诊断中应用相对较少,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有一定的价值。
例如,当怀疑有脊柱结核或脑结核等肺外结核时,MRI 能够更好地显示脊髓、脑组织等部位的病变情况。
头颈部淋巴瘤的影像特征及临床病理分析张建新; 杨晓棠; 杨继虎; 张唐世; 杜笑松; 宋利平; 代幼华; 王峻【期刊名称】《《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版)》》【年(卷),期】2012(041)001【摘要】目的探讨头颈部淋巴瘤的CT与磁共振成像(MRI)特点及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收集37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颈部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CT、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1例行MRI平扫,其中3例行MRI增强扫描。
分析其影像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
结果 37例中29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8例为霍奇金淋巴瘤(HL)。
累及部位包括鼻咽、鼻腔、扁桃体、舌根、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
16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
淋巴瘤在CT图像呈等密度,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其中2例病变内出现坏死样低密度区。
MRI扫描T1WI呈等高信号,T2WI及抑脂序列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
结论颈部淋巴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对淋巴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观察侵犯范围有一定价值。
【总页数】3页(P8-10)【作者】张建新; 杨晓棠; 杨继虎; 张唐世; 杜笑松; 宋利平; 代幼华; 王峻【作者单位】山西省肿瘤医院 030013;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03001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头颈部淋巴瘤的影像特征及临床病理分析 [J], 张建新;杨晓棠;杨继虎;张唐世;杜笑松;宋利平;代幼华;王峻2.头颈部淋巴瘤的影像特征及临床病理分析 [J], 张建新;杨晓棠;杨继虎;张唐世;杜笑松;宋利平;代幼华;王峻3.头颈部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J], 闫淑芳;李思静;刘波;杨美虹;李新霞4.头颈部淋巴瘤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和病理特征分析 [J], 毛雅琪5.头颈部淋巴瘤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和病理特征分析 [J], 毛雅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淋巴结核诊治指南疾病简介:淋巴结核(Lymphatic tuberculosis),中医称之为瘰疬,是体现于肌表的毒块组织,是由肝肺两方面的痰毒热毒凝聚所成。
西医则指,人体内有专事于清毒杀毒从而保护血管,组织的淋巴系统,遭遇来自体内外无法清除杀灭的毒菌,凝聚和集结于肌表组织形成的毒瘤。
疾病症状多在颈部一侧或双侧长出疙瘩,逐渐长大,不痛不痒,推入滑动,无明显压痛,如身体抵抗力低则逐渐增大,皮肤发变紫,最终破溃流水样脓液并排出黄浊样干酪样脓液,中医称之谓“老鼠疮”。
反复溃烂少,部分病人可有低热、盗、汗食欲不振、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状。
病因病理淋巴结结核发病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结核杆菌通过上呼吸道或随食物在口腔及鼻咽部尤其是扁桃体腺引起的原发灶上感染。
后沿淋巴管到达颈部浅深层淋巴结。
各部位多为单侧性淋巴结。
受累咽部。
重发病以上吸收后受累淋巴结核仍继续发展形成冷脓肿或溃疡。
另一种是原发结核感染后血中结核杆菌随血行进入内侧颈淋巴结,引起颈淋巴结核;还可以从腰腹部淋巴感染,然后汲及深部淋巴结群继发感染,在颈淋巴结结核发病中较为常见。
淋巴结核分型淋巴结核分型:干酪型结核、增殖型结核、混合型结核、无反应性结核。
疾病分类结核病一般按部位及脏器命名。
淋巴结核根据发病部位,主要有以下几种:颈部淋巴结核这是淋巴结核中最为常见的,女性多于男性。
据日本资料统计,男性以30岁年龄组最多,女性以50岁年龄组最多。
发病部位以右侧为多见。
西医认为,本病多因结核杆菌经口腔(龋齿或扁桃体)侵入,由淋巴管到达颌下或颏下淋巴结;亦可因肺、肠结核病灶经血液扩散所致。
中医认为,本病为情志所伤,肝气郁结,脾虚生痰。
肝郁则化热,痰热互搏,敬于颈项之脉络,而成瘰疬。
亦因素体虚弱,肺肾阴亏,致使阴亏而火旺,痰火凝结而成瘰疬。
腋窝部淋巴结核(Axillary lymphatic tuberculosis)本病临床较少见。
病人往往主诉腋窝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就诊;也有在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腋窝部或胸壁上部有钙化灶。
纵隔淋巴结结核一例误诊分析赵红玲;程多智【摘要】目的探讨纵隔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收治并确诊为纵隔淋巴结结核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因间断发热,食欲缺乏,伴咳嗽及双下肢膝、踝关节疼痛、乏力15 d入院.当地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予相应治疗无效入我院.入院后多次查血红细胞沉降率均明显增快,结核抗体阴性,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弱阳性.全身PET-CT显像示:纵隔及双肺门多发增大淋巴结,部分融合,代谢异常增高;腹膜后淋巴结增大且代谢异常增高,考虑恶性肿瘤,淋巴瘤可能性大,不排除结核可能.予抗感染、试验性抗结核等治疗1周后体温恢复正常,2周后复查血红细胞沉降率下降、肝肾功能正常,患者出院继续抗结核治疗.6个月后复诊血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确诊不典型纵隔淋巴结结核.1年后复查增强CT示纵隔淋巴结完全正常钙化,患者康复.结论纵隔淋巴结结核临床少见,易误诊.临床上对纵隔区域发现的难定性增大淋巴结,应及时行纵隔镜活检以尽早明确诊断并治疗.【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年(卷),期】2013(026)003【总页数】2页(P1-2)【关键词】结核,纵隔;误诊;呼吸道感染【作者】赵红玲;程多智【作者单位】442000湖北十堰,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检验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22结核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无症状活动性肺结核、成人原发性肺结核和老年肺结核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
部分结核病影像学表现多样,临床诊断难度较大,易误诊误治[2]。
我院近期收治并误诊不典型纵隔淋巴结结核1 例,现将其诊治过程分析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女,48 岁。
因间断发热,食欲缺乏,伴咳嗽及双下肢膝、踝关节疼痛、乏力15 d 入院。
15 d 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体温波动在38.4℃左右,午后明显,不能自行退热,发热前无畏寒、寒战,食欲缺乏,伴咳嗽,咳嗽剧烈时胸痛,可放射至左侧肩背部,活动后咳嗽加剧,无咳痰、咯血,双下肢膝、踝关节疼痛、乏力,当地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予头孢曲松、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等抗感染治疗,体温可控制,但停药后复发,咳嗽症状无明显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到我院门诊就诊,门诊以发热原因待查收住院。
影像学在结核病中的应用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全球范围内仍然造成许多人的悲剧。
准确的结核病诊断对于病人的治疗和控制至关重要。
影像学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快速、精确的检查手段,在结核病的诊断和评估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影像学在结核病中的应用。
一、胸部X线摄影和CT扫描胸部X线摄影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对于结核病的初步筛查非常有价值。
在胸部X线片上,结核病的典型表现为肺部浸润影、空洞、纤维化和钙化等。
然而,胸部X线片对于早期和轻度结核病的敏感性有限。
为了更好地评估结核病的病情和病变范围,CT扫描成为影像学诊断不可或缺的工具。
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肺部结节、小叶中央支气管扩张和叶间胸膜增厚等细微的改变,提高了结核病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二、磁共振成像(MRI)尽管MRI在结核病的诊断中使用较少,但它可以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
MRI可以显示病灶的形状、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评估结核病的复杂情况具有重要价值。
MRI对于骨髓结核、椎间盘结核和结核性脊髓炎的诊断有特别的优势,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三、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结合CT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更全面、灵敏的结核病检查。
PET/CT可以显示结核病在全身范围内的分布情况,对于判断病变的活动性和炎症的程度有很高的准确性。
此外,PET/CT还可以帮助鉴别结核病和其他肺部疾病,提高结核病的鉴别诊断水平。
四、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在结核病的诊断中主要用于淋巴结结核的鉴别和评估。
超声检查可以显示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和内部回声,对于判断淋巴结是否受累很有帮助。
此外,超声检查还可以引导淋巴结活检,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五、影像引导下的活检和抽取标本对于结核病的确诊,组织学检查仍然是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在影像学的指导下,可以通过穿刺或活检等方法来获得组织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和病理学分析。
这种影像引导下的操作可以提高活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于结核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非常重要。
第29卷第6期CT理论与应用研究Vol.29, No.6 2020年12月(687-694)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Dec., 2020黄仁军, 滕跃, 朱静芬, 等. 淋巴结结核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分析[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20, 29(6): 687-694. DOI:10.15953/j.1004-4140.2020.29.06.06.HUANG R J, TENG Y, ZHU J F, et al. Analysis of imaging features of tuberculosis of lymph nodes[J]. 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020, 29(6): 687-694. DOI:10.15953/j.1004-4140.2020.29.06.06. (in Chinese).淋巴结结核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分析黄仁军,滕跃,朱静芬,李勇刚,姚飞荣(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江苏苏州215006)摘要:目的:分析淋巴结结核的CT和MRI表现特点,并与病理学对照,探讨两种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34例经手术、穿刺病理或临床证实为淋巴结结核患者的CT或MRI影像学资料,分别从生长方式(融合/非融合)、边缘(光滑/欠光滑)、境界(清晰/欠清晰)、密度及信号、增强后强化方式(均匀/不均匀/环形规则/环形不规则)这5个方面对所受累淋巴结进行分析。
结果:34例患者中共累及223枚淋巴结,其中颈部淋巴结67.7%,纵隔内淋巴结27.7%,肺门淋巴1.8%,肺内淋巴结0.5%,腹腔淋巴结0.5%,腹膜后淋巴结1.8%。
所有受累淋巴结中,8.5%呈融合性生长,83.9%形态规则,79.4%边缘光滑。
CT上发现的171枚病变淋巴结以等密度较多(53.8%)、低密度次之(43.3%),MRI上发现的66枚病变淋巴结中98.5%为等T1长T2信号。
淋巴结结核(CT、MRI表现)+鉴别诊断
病史:46岁男性,因颈部肿胀、腹部疼痛就诊于急诊科,患者十年前曾从美国去过利比里亚。
行颈部CT增强,轴位及冠状位如下所示。
由于患者腹部不适,进一步行胸腹盆CT增强,冠状、轴位及矢状图像如下所示。
影像表现:
颈部、纵隔、肺门、腹腔及腹膜后见多发坏死性肿大淋巴结。
(补充: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
鉴别诊断:
•淋巴结结核
•淋巴瘤
•转移癌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感染
•惠普尔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诊断:淋巴结结核(活检证实)
背景:
•结核(TB)通常局限于呼吸系统;
•然而,也可以累及其它器官,免疫缺陷人群更易患肺外结核;
•超过95%的儿童及超过40%的成人结核患者影像学可发现淋巴结肿大;
•婴儿常常仅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这种情况随年龄增加而减少。
影像表现(CT):
•淋巴结大于2cm时常由于坏死而表现为中心低密度,提示疾病处于活动期;
•颈部结核性淋巴结肿大常是胸外淋巴结受累的第一站,被称作淋巴结结核或颈部结核性淋巴结炎。
诊断:
•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多达50%的慢性淋巴结肿大患者的病因为结核;然而,恶性肿瘤是一个重要的替代诊断;
•因此,需活检证实为TB,除外其他诊断。
几例淋巴结结核、肿瘤
女,2岁,3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颈部肿物,起初小,约1×1cm,进行性增大,皮肤表面无红肿、发热,无溃烂,当地医师给予草药局部外敷,无明显疗效。
左颈部明显肿大淋巴结,密度、信号不均匀,内见斑点状无强化坏死囊变区,增强扫描大部分区域呈明显强化。
术后病理:颈部包块:灰白灰红色类圆形肿物一枚,大小4x3x3.3cm,切面灰黄灰红相间;颈淋巴结2枚,1枚米粒大,另一枚灰白灰红色,类圆形,大小1x0.6x0.3cm。
送检颈部包块及颈部淋巴结见淋巴结结构,淋巴结组织内多处可见多个片状的干酪样坏死组织,周围可见较多由类上皮样细胞及郎罕氏巨细胞构成的结核结节,其间散在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
在病变组织边缘见少量横纹肌及脂肪组织,未见确切腮腺组织。
(左颈部)淋巴结结核
女,17岁,发现右侧颈部肿物十余天。
右颈部多发增大淋巴结,增强扫描均可见坏死区。
入院后完善检查,PPD试验(+),血沉明显加快,颈部包块细胞学活检示符合颈部淋巴结结核。
男,28岁,无意间发现右颈部包块,无疼痛,无发热、盗汗。
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淋巴结结核男性,71岁,发现颈部包块1天。
(颈部淋巴结穿刺)转移性鳞状细胞癌
男33岁,颈部无痛性肿物3月余,质硬,活动度差,轻度触痛。
左颈部淋巴结鳞状细胞癌
鉴别诊断要点
•年龄:结核多见于幼儿、青少年;转移癌多见于中老年;
•全身情况:临床症状,有无肺结核(不一定有);有无原发肿瘤(不一定能找到);
•影像表现:结核的坏死区相对边界较清楚,淋巴结之间边界相对清晰,无明显融合趋势;转移癌的坏死区多欠光整,淋巴结周围毛糙,易融合成团;
•建议:病理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