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热运动说课
- 格式:ppt
- 大小:767.50 KB
- 文档页数:17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子热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分子热运动》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的第一节内容。
这一节是在学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之后,进一步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热现象的本质。
它是热学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内能、比热容、热机等知识的重要铺垫。
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扩散现象,引出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材内容的编排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体现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宏观物体的运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与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象,如闻到花香、墨水在水中扩散等,但往往没有从微观角度去思考这些现象的本质。
此外,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但对于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复杂的物理过程,理解起来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提高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经历探究扩散快慢与温度关系的实验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分子热运动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用微观视角看待宏观现象的意识,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扩散现象及其表明的分子热运动。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教学难点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理解。
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实验探究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分子热运动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子的热运动一、教材分析《分子的热运动》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热学》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的第二节的教学内容,分子动理论是物质的微观结构学说,是宏观与微观本质间联系的纽带,是热学的基础。
“分子的热运动”是构成分子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本节课在本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高中阶段物理教学中非重点知识中的重点。
布朗运动是分子热运动的实验基础,对分子热运动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布朗运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知道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知道布朗运动的无规则性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性,是学好本节课的基础。
二、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观察其特点,分析其产生原因。
(2)学习用统计的观点分析问题,知道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对宏观现象作微观解释。
(3)知道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
2.能力目标: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培养学生通过物理现象归纳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
使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子热运动。
难点:从宏观出发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感知的事实;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了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在初中已学过扩散现象等,对分子运动有初步认识,又具备了高一力学的基础知识、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些方法及分析推理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物理学科的特点,使学生通过扩散现象、感兴趣的布朗运动实验加深认识,引起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科学分析的方法,最终能很好地分析布朗运动产生原因,并理解布朗运动的无规则性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性。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作为第十六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
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
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为本章的学习做了知识准备。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已经对物质的组成及分子运动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对力的知识有了一定了解,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
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
由于分子的微观模式较抽象,因此对分子的运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并不十分清楚,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较难理解。
三.教学目标的制定: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运用想象和类比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受的事实。
4.教学重点由于分子热运动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为学习下一节内能学习作铺垫。
本节讲述的扩散现象的实质是分子热运动。
所以分子热运动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
5.教学难点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抽象但又是下一节内能学习的知识前提,所以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是本节课的难点.四.说教法与学法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较低但内容抽象,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初三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问题讨论、转换、类比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分子的热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分子的热运动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热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基础知识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环节。
本文在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分子的热运动是连接宏观热现象与微观粒子运动的桥梁,它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温度、热量等热学概念,为后续学习热力学定律、物态变化等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2. 科学思维培养:通过对分子热运动的探究,引导学生从具体现象归纳出一般规律,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科学探究能力。
3. 实际应用:分子的热运动原理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和技术领域,如制冷、热泵、热传导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他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介绍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与宏观热现象的联系。
具体包括以下小节:1. 分子的运动状态:讨论分子在热运动中的速度、动能、势能等基本概念。
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分子间引力和斥力,探讨分子间距离与作用力的关系。
3. 热运动的统计规律:阐述热运动中大量分子的运动规律,引入统计物理学的基本思想。
4. 热量传递:介绍热传导、对流、辐射等热量传递方式,解释分子热运动在这些过程中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速度、动能、势能等物理量的意义。
(2)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析分子间距离与作用力的关系。
(3)掌握热运动的统计规律,能运用统计物理学原理解释宏观热现象。
(4)了解热量传递的原理,理解分子热运动在热量传递过程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运用问答、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热运动的规律。
(3)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分子热运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书是学习热力学的开始,是本章书的基础知识,是学习下一节书《内能》的准备知识。
2、教学目标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书中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②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③能识别扩散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子热运动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二、说学情本节书是学生开始学习《热力学》的第一节课,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比较差,因为实验仪器严重缺乏。
三、说教法1、演示实验法;2、设疑法;3、举例法。
四、说学法1、观察实验法;2、分析比较法。
五、说教学程序1、设疑引入新课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很小,肉眼观察不到,那么物质的分子到底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呢?2、扩散现象演示:一、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现象,并提出问题上学生思考: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并归纳:说明分子是运动的而且分子和分子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隙。
3、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演示:墨水在热水和在冷水中的扩散快慢,并让学生思考:看到什么样的现象,这种现象表明了什么。
结论: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表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度越快。
3、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是极抽象的知识点“为什么物质即不容易压缩又不容易拉伸”。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2)演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实验。
让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看到什么样的现象以及表明了什么问题。
结论:表明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
4、引导归纳这一节书的内容分子运动理论: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②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③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
分子的热运动三维目标:知识目标:( 1 )了解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的热运动产生的。
( 2 )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理解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 3 )知道什么是热运动及决定热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观察、多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力目标:分析综合能力,理解推理能力,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唯物主义世界观,尊重事实教学重点、难点扩散现象布朗运动教具:显微镜(大于500倍),火柴,电源接线,布朗运动演示仪(气体)新课教学一、新课引入根据分子动理论,构成物体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个结论也是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得到的,本节课我们就从实验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二、扩散现象学生观察两个实验:1.将盛有二氧化氮的集气瓶与另一集气瓶竖直方向对口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子慢慢扩展到上面瓶内。
2.在一烧杯的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展。
【问】:这两个实验属于什么物理现象?它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上述实验是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热运动。
【问】举例说明在固体之间也会存在扩散现象。
(堆在地面上的煤)固体的扩散现象比较缓慢,不特别观察很难直接观察到。
【问】扩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演示实验:同时将红墨水分别滴入冷水和热水中,学生观察扩散的快慢。
结论: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扩散现象加快,说明分子运动更加激烈。
【问】分子究竟做什么样的运动?能否直接用肉眼观察到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回忆分子直经、体积,得出不可能的看到的颜色变化是分子的群体迁移(类似云、水珠)【问】借助于仪器(如显微镜)能否观察到?三、布朗运动可以更明显的观察证实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现象是布朗运动。
1.介绍布朗运动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发现花粉颗粒在水中不停地在做无规则运动,后来就把悬浮颗粒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
阅读实验,思考:“小碳粒”是不是分子?“位置连线”是路程还是位移?(位移)时间间隔延长,折线更复杂还是更简单?(复杂)分析:从图11-4可以看出,各个微粒的运动情况是不相同的,同一微粒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也是不同的,说明布朗运动是无规则的。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本文“分子热运动”在现代物理学中占据着基础而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热力学理论的基石,也是物质科学、化学等学科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为后续学习热力学定律、化学反应等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内容本课主要围绕分子热运动这一核心概念展开,详细阐述了分子热运动的定义、特点、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分子的运动状态、分子间作用力、热运动的统计规律、扩散现象等。
(三)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本课内容承前启后,既与之前学习的力学知识紧密相连,又为后续学习热力学、化学等领域打下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将分子热运动与宏观物体的运动相对比,理解微观世界的特殊性质,为探索自然界更广泛的规律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热运动的特征及其表现形式。
2. 学会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分子热运动现象,解释生活中的扩散现象。
3. 能够运用分子热运动知识,分析宏观物体的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
2. 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3. 分子热运动与宏观热现象的联系。
(二)难点1. 分子热运动的统计规律。
2. 扩散现象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
3. 分子热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与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重点关注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四、说教法(一)启发式教学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
分子的热运动说课稿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实验探究课堂总结作业布置5、教学资源6、教学评价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包括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学生能够掌握扩散现象的本质,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扩散现象。
学生能够了解布朗运动的特点和产生原因,以及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推理和想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经历探究分子热运动规律的过程,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等科学研究方法。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12 教学重难点121 重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的实质。
温度对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影响。
122 难点对布朗运动产生原因的理解。
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实验法:通过演示扩散实验、布朗运动实验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分子热运动。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归纳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分子热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香水在空气中扩散的视频,提问学生为什么能闻到香水味,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子的热运动。
142 新课讲授讲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强调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与温度的关系。
介绍扩散现象,举例说明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扩散,并解释其原因。
详细讲解布朗运动,包括布朗运动的现象、特点和产生原因。
143 实验探究演示扩散实验,让学生观察气体和液体的扩散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分子热运动》是人教社新课标九年级物理全册中第十六章《热和能》的第一节内容。
从所在位置来看,它被直接安排在《机械能》之后,作为内能的基础知识,讲述了内能的本质,引出一种区别于机械能的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
其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通过宏观的扩散现象验证物质微观世界的分子热运动本质,二是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材一开始复习了本册教材第十一章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
接下来,以香皂的香味引出扩散现象,再由扩散现象引出分子的热运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接着用一个简单易懂的演示实验说明了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然后,用一句“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导出分子间的作用力。
整节内容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根据教材安排及新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2、教育教学目标同时参考初中生特别是我所在的农村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2、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初步认识分子动理论。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从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想象力。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实验和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重点是分子的热运动,因为他揭示了内能的本质,将是下一节内能学习的前提;教学难点:难点让学生明白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如何同时存在的。
(二)、说教法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制定的教学目标,以及所针对的不同知识要求,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有如下安排:对于“分子热运动”,主要以转换法为主;而在“分子间的作用力”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类比法。
11.2《分子热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作为第十六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
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
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教材首先简介有关物质由分子组成的知识,使学生对分子小、数量大有深刻印象。
然后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从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来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对冷水和热水中一滴墨水扩散快慢的探究比较,让学生讨论得出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的结论。
最后通过演示实验和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通过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对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部分难点,本节课采用“实验类比”的模式组织教学,同时以多媒体为辅助。
为加深学生对扩散这个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设计了学生身边的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实验。
同时也为实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所以在最后让学生列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热运动,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2)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运用想象和类比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受的事实。
(三)教学重点分子热运动理由:(1)分子热运动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为学习下一节内能学习作铺垫。
(2)本节讲述的扩散现象的实质是分子热运动。
(四)教学难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理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抽象但又是下一节内能学习的知识前提。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已经对物质的组成及分子运动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对力的知识有了一定了解,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
13.1 分子热运动
演示实
图2
(1)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如图2所示。
抽掉玻璃板后,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发生?
(2)如图3所示,将CuSO溶液注入清水中,放置
30天后。
观察现象。
五年后
①扩散: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
③结论: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有间隙。
④扩散现象的实例
i:擦香水时,周围的人都能闻到;
ii:花开时,花香满园;
iii:长时期放煤的墙角变黑;
iv:糖放在水中,水变甜了
师:对同样一个扩散实验,能否改变一个条件,从而改变扩散进行的快慢呢?。